蘭嶼的墓地,為何沒有墓碑,沒有名字?
離鄉背井的孩子,極少回到蘭嶼,若有變故,幾乎沒機會見到親人最後一面。
有人因此回到故鄉,也有人默默支持蘭嶼在地的希望療園與居家護理。
蘭嶼達悟族人對死亡根深蒂固的恐懼,是否開始轉化?
受訪來賓: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希望療園創辦人張淑蘭、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張淑娟、野銀基督長老教會長老周長榮、支持希望療園的朋友紫涵
東清村可以欣賞蘭嶼的第一道曙光
在這集節目,主持人安力.給怒、比黛.A宓,從蘭嶼採訪的點點滴滴談起。分享了清晨四點的雞鳴聲,坐上達悟族傳統的拼板舟,出海看日出,聽當地的文化工作者談蘭嶼,手碰到清涼海水的感觸。也談到當地因應觀光做出的改變,外地人可以如何尊重當地文化,同時享受美景與觀光特色。
為了觀光產業和鼓勵青年返鄉,在一定季節遊客可以坐達悟族傳統的拼板舟出海
主持人訪談的幾位來賓,宛如一顆顆珍珠,串起蘭嶼故事與文化的珠鍊。張淑娟因為父親在蘭嶼,擔心發生什麼變故,離鄉背井的自己來不及照顧,決定返回蘭嶼擔任護理師。很慶幸獲得丈夫的支持,甚至讓孩子在蘭嶼快樂地成長。
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新加入的團隊張淑娟護理師(中)
淑娟護理師和先生張任緯決定返鄉,投入安寧照護工作
淑娟如何觀察蘭嶼把過世者「迅速下葬」的習俗?蘭嶼達悟族對死亡的觀念與文化,對臨終安寧照顧帶來哪些衝擊與阻力?藉由哪些親情的故事與觀念的轉化,有機會化解對死亡的恐懼?
道歉、道愛、道別,病患臨終時如何讓情緒壓力得到紓解?家屬如何超越「避而不談」的恐懼,能夠彼此分享對親人的思念?
現在在蘭嶼有護理師陪伴病患和家屬一同走完人生路,不再恐懼孤單。左為希望療園創辦人張淑蘭護理師(翻攝看見希望攝影展)
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創辦人張淑蘭,為何創辦「希望療園」?這個在蘭嶼土地上萌生的願景,代表末期病人多大的需求?雖然很艱難,但在蘭嶼因泛靈信仰,族人避談死亡,末期病人常為了不連累子女而獨居的現象,是否開始有一絲轉變的曙光?
希望療園集結各專業人士,讓病患和家屬不再孤單落寞。(翻攝看見希望攝影展)
希望療園集結醫師、護理師、牧師、心理師、芳療師、藝術治療師等專業,讓病患和家屬不再孤單落寞,而是充滿尊嚴與盼望,他們是怎麼做的?有哪些迫切的需要?義賣、定期定額捐款,甚至專業志工與換工,都是可以幫助他們的方式,也呼籲各界的支持和參與,為蘭嶼偏鄉的老人與重病者點亮最後的希望之光。
採訪野銀基督長老教會長老周長榮(左一)
而從受助者的角度,在地受助長者的子女,也是野銀基督長老教會的長老周長榮,分享了居家照護協會給他們的幫助。當時他的父親重病,高齡98歲到台東馬偕住院,後來回到蘭嶼接受張淑蘭與協會志工的居家照護,於高齡101歲安詳離世。居家照護確實是延長長者壽命,提高生活品質的良方!
紫涵(中)捐贈20只達悟迷你拼板舟鑰匙圈,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希望療園的故事
採訪行程中還有令人感動的迴響,主持人在台東航空站機場對面的簡餐和紀念品店,碰到淑蘭的好朋友紫涵,她如何展現對蘭嶼希望療園、居家護理的支持?又如何引發了一連串的愛心,對蘭嶼希望療園做出回應?
節目的尾聲,張淑蘭創作的歌曲《不再被提起的名字》,源自於她大哥過世後,父母很長時間都無法面對,壓抑心裡對兒子的思念,甚至因為習俗不能提哥哥的名。但藉由歌曲,卻可以將父母親對哥哥的思念話語表達出來。邀您一起來聽,這段觸動人心的蘭嶼故事。
回程飛機停飛,主持人趕緊改搭船,免得到蘭嶼,送關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