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吃的味道嗎?
俗話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品味需要長遠的背景來涵養。
曾先生說「一般人好吃,但大多食之無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吃,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吃了。」於是,逯耀東在評介《第九味》這本書時說:
或謂辛棄疾的「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的「味無味處」,就是曾先生所說的第九味。然而無味之味,是從有歸於無,不能成味。因此,所謂的第九味,可能是由苦衍生出的飄零之味。
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徐國能自己解釋這第九味可說是人生的滋味,而人多半得走過大半生,才識得眾般滋味,等待眾味散盡,怕只剩下飄零。也許徐國能少年時在健樂園看多了筵開筵散、燈明燈滅,才在而立之前就寫出了「那逝去的像流水,像雲煙,多少繁華的盛宴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
作者拿味道來比喻人生,頗有意思:
辣,是王者之味,他味不易親近;是王者氣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
甜則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怡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
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
孔子說行中庸之道、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然而折衷八味、調和鼎鼐談何容易!平凡人家若能甘於平淡之味已屬上乘,特立獨行者獨沽一味也未嘗不能自得其樂。⋯⋯
文章說「刀三火五吃一生」──大部分的事可以勤來補拙,有些事卻得仰仗天分,努力一輩子恐怕還不夠呢。爺爺常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讀書、積德都是好幾輩子累積的福報,怎麼能不謝天?然而就像文章說的「吃盡了天地精華,往往沒有好下場」,上天也見不得人太過出頭,享盡福分。所以凡事毋湯盡磅,有時留點缺憾也是好的。
如果想要體會什麼是飄零之味,想要多懂一些人生的滋味,不妨也去讀讀杜甫的〈樂遊園歌〉。
選自:徐國能,《第九味》,台北,聯經,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