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中国 彝族
彝族主要聚居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现有人口约871.4万。彝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是主要的副业,手工业制作也较为发达。彝语属汉藏语系,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并开始试行,但是现在彝族中使用汉语和汉文的人越来越多。
彝族 文字
彝族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奉行多神崇拜,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称“毕摩”。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奉佛教、19世纪末,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先后传入,但影响不大。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气象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阿诗玛》是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享有盛誉的云南白药即为清代彝族人曲焕章所创。彝族的文化遗产中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有阿诗玛、火把节等。
阿诗玛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有“抢婚”之俗。由男女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由男家派人骑马来抢新娘。被抢的姑娘大叫时,女方亲属出来追赶,而新娘最后被抢走。或者有的是,女方在男方家迎亲队伍入门时,用凉水、锅底、棍棒等突然袭击,在一场打斗后,再待以酒肉,让迎亲的人把新娘接走。
彝族 “抢婚”
彝族的住房形式因地而异。有的地区与周围汉族相同;有的地区形似干栏式结构;土掌房是彝旗独特的民居建筑,墙体以泥土为料,房内一般隔成三间,中间为堂屋,内有三块石共支起的火塘,是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
彝族 住房
彝族服饰形式很多,较常见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头顶留一小块二三寸头发,称为“子尔”(汉称“天菩萨”),裹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有扎成细长锥形的“子贴”(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以示英雄。女子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线镶以多层色布,美观大方。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形似斗篷,下端缀以长穗,长可到膝盖。
彝族服饰 擦尔瓦
彝族主食主要有玉米、荞麦、大麦、小麦等,稻米很少。喜食酸、辣。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坨坨肉是彝族的特色菜肴。
坨坨肉
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彝族年、火把节及祭祀活动。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五天至六天。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王,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庆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射箭、拔河、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夜晚,人们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举行盛大篝火晚会,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彝族火把节
彝旅的主要禁忌:彝族男子头上都蓄有一撮头发,这是他认为最高贵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触摸;彝族有敬“神树”的习惯,神树严禁砍伐;祭祀时忌外人观看;忌外人骑马进彝族寨子,到寨门的竹篱笆前必须下马;到彝族人家中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彝族人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即使不能喝酒也要少喝一点,不然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忌把款待客人的食品带走,认为带走这种食品是不讲义气。
彝族旧称“夷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开展对各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泽东主席提出建议,把“夷”字改为“彝”字,意为“彝”字里面有米有丝,代表有吃有穿,象征日子富裕,鼎彝又是古代祭祀用的东西,包含庄重美好的意思,就此,“彝族”就被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中国 彝族
彝族主要聚居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现有人口约871.4万。彝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是主要的副业,手工业制作也较为发达。彝语属汉藏语系,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并开始试行,但是现在彝族中使用汉语和汉文的人越来越多。
彝族 文字
彝族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奉行多神崇拜,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称“毕摩”。一些与汉人长期杂居的彝族人也信奉佛教、19世纪末,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先后传入,但影响不大。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气象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阿诗玛》是彝族民间著名的叙事长诗。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享有盛誉的云南白药即为清代彝族人曲焕章所创。彝族的文化遗产中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有阿诗玛、火把节等。
阿诗玛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有“抢婚”之俗。由男女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由男家派人骑马来抢新娘。被抢的姑娘大叫时,女方亲属出来追赶,而新娘最后被抢走。或者有的是,女方在男方家迎亲队伍入门时,用凉水、锅底、棍棒等突然袭击,在一场打斗后,再待以酒肉,让迎亲的人把新娘接走。
彝族 “抢婚”
彝族的住房形式因地而异。有的地区与周围汉族相同;有的地区形似干栏式结构;土掌房是彝旗独特的民居建筑,墙体以泥土为料,房内一般隔成三间,中间为堂屋,内有三块石共支起的火塘,是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
彝族 住房
彝族服饰形式很多,较常见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头顶留一小块二三寸头发,称为“子尔”(汉称“天菩萨”),裹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有扎成细长锥形的“子贴”(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以示英雄。女子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线镶以多层色布,美观大方。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形似斗篷,下端缀以长穗,长可到膝盖。
彝族服饰 擦尔瓦
彝族主食主要有玉米、荞麦、大麦、小麦等,稻米很少。喜食酸、辣。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坨坨肉是彝族的特色菜肴。
坨坨肉
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彝族年、火把节及祭祀活动。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五天至六天。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王,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庆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射箭、拔河、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夜晚,人们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举行盛大篝火晚会,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彝族火把节
彝旅的主要禁忌:彝族男子头上都蓄有一撮头发,这是他认为最高贵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触摸;彝族有敬“神树”的习惯,神树严禁砍伐;祭祀时忌外人观看;忌外人骑马进彝族寨子,到寨门的竹篱笆前必须下马;到彝族人家中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彝族人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即使不能喝酒也要少喝一点,不然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忌把款待客人的食品带走,认为带走这种食品是不讲义气。
彝族旧称“夷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开展对各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泽东主席提出建议,把“夷”字改为“彝”字,意为“彝”字里面有米有丝,代表有吃有穿,象征日子富裕,鼎彝又是古代祭祀用的东西,包含庄重美好的意思,就此,“彝族”就被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0 Listeners

328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9 Listeners

295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288 Listeners

5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