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December 03, 2024愛心媽媽:為愛受苦的菩薩?「夜半來,天明去」的暗夜天使/當「動物保護」遇上「佛法修持」(下)在台灣,有一種人也被稱為「暗夜天使」,像〈花非花〉歌詞裡說的「夜半來,天明去」,午夜出門,清晨三四點回家,工作在街頭..... 別想歪,他們只是要避開異樣眼光和干擾,給饑餓的一口飯吃、給傷病的即時救護,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四條腿的浪浪,包括無家或被遺棄的貓貓狗狗。 他們人稱「愛心媽媽」。 愛心媽媽不一定都是女人,但以女人為主,不管男女,都有強烈母性,不忍街頭動物受苦,寧願自己吃苦,也要浪浪吃飽。這「悲心湧動」的一群,以個人有限之力,承擔起本來政府應該負責的流浪動物養護工作,少則幾十隻,多則幾百隻,從餵食到領養轉介,他們很有愛,也很偏執,經常讓自己陷入「被愛綁架」的困境,別說家庭生活或出國旅行,連生病住院都沒時間。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013),發現了「愛心媽媽」這個台灣特殊的動物保護現象,以此為題,寫成碩士論文,還被介紹到國際動物期刊上,讓世界看到這個「為愛受苦」的台灣奇蹟。 「視有情如獨子」,寧可自己吃苦、不忍浪浪挨餓,這是感人的菩薩行;但他們「至死方休」的困境,也讓林憶珊思考,在愛心媽媽的孤獨情境裡,如何讓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加進來,才不會讓「拔苦」的悲心,一步步滑入回不了頭的深淵,變成受苦的循環? 化育#佛法#動物#抗爭#平權#愛#四無量心#同理#佩瑪丘卓#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3minPlay
November 26, 2024帶著柔軟心,為愛去抗爭/當「動物保護」遇上「佛法修持」(上)「在做『為愛去抗爭』的事時,你會想到佛法什麼觀點?」 既是佛弟子、也是動保人士的林憶珊(013)說,她想到了《別上鉤》(佩瑪丘卓著,眾生文化出版): 「他們有時穿著三K黨的裝束, 有時穿著綠色和平的衣服, 有時穿西裝、打領帶, 相同的是,他們都同樣一張憤怒的臉!」 「當你向外抗爭,要記得留一雙眼睛,同時向內看著自己的心」,林憶珊說。否則任何以愛為名、打著正義旗號的抗爭者,都可能被憤怒綁架,讓正義變成偏執,讓愛變成傷害。 佩瑪丘卓在《別上鉤》中說:「只要記得換位思考,你就不會去恨任何人。」所以林憶珊說,要「帶著柔軟心」去抗爭,同時記得:當抗爭成功,別忘了去「同理」對立面的人因此受到的傷害,為他們著想,幫他們找到出路和解套方法。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做為一個藏傳佛法弟子,當你在每天做功課,念著前行「四無量心」文時,這些你發願利益的「有情」,包括四條腿、有尾巴的嗎?包括那些看起來是「反派」的傷害方嗎? 對林憶珊,這位竹清仁波切弟子,也是「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她所要利益的有情,當然包括四條腿、有尾巴的貓貓狗狗,提供蛋奶的經濟動物,被當成「娛樂設施」的可愛動物,比如可能被視為無腦的金魚。 為了不再隨機利益到剛好遇到的一兩隻,而能產生更全面的影響,她甚至走上街頭,加入動保社運,從第一線救護,走向人心轉化的教育面,並從體制面推動修法立法。 面對衝突,要有膽識和堅持;但一個學佛的動保人士,要求自己的不只這個,還要有激烈中的自我覺知、衝撞中的柔軟心,不要抗爭著抗爭著只剩一張憤怒的臉……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6minPlay
November 19, 2024當佛陀想念媽媽/「佛陀天降日」的緣起與修持11月,有一個善行福德和修持功德都會呈億倍增長的吉祥日,這一天重要到連偉大上師的大事,比如2015年明就仁波切四年半閉關圓滿的出關日,和2023年法王噶瑪巴所選的創古仁波切荼毘日,都選這一天。 那是藏曆9月22日,今年西曆11月22日的「佛陀天降日」。 這個重要吉祥日的緣起,其實是因為有個孩子想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想念媽媽,成為「人天師」的佛陀,也不例外。 以世間觀點來看,佛陀福德極圓滿,唯獨「親緣很薄」,和父母、孩子都如此,尤其是佛陀和生身母親摩耶夫人,在世間只有七天緣份。摩耶夫人在依當時習俗回娘家尼泊爾待產的路上,在無憂樹下生下佛陀,七天後就辭世了。 多年後,當佛陀成就正等正覺,已經有能力自在去到六道各處,為具緣有情宣說解脫法,在一次結夏安居(長達三個月的僧團夏季閉關)中,佛陀想起早逝的母親,想以佛法供養母親,於是上昇到摩耶夫人往生後所住忉利天。經典記載,同行的還有阿難尊者,因此有了隨行記錄的佛經,讓後世知道佛陀為媽媽說了什麼法。 那佛陀為媽媽說的法是什麼?漢傳流傳的是《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藏傳流傳的是《阿毘達摩》。同一趟說法之旅中,流傳度更高,但不是為母親說、而是以列席聽講的地藏王菩薩為緣起而說的《地藏王菩薩本願經》。 摩耶夫人是個成熟的好學生,一聽佛陀為她說:「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就證得須陀洹果(預流果)。 當佛陀在天界上課,地上的人們急了,結夏安居的學生們發覺老師不見了,紛紛打聽,原來是去天上給媽媽開課,就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上天去請佛回娑婆,有太多苦惱有情還在生死流轉,太需要佛陀的教導。佛陀應尊者祈請,答應回地球,天帝釋提洹因就供養了一座天梯,讓佛陀從天而降。 這一天,就是「佛陀天降日」。 相傳「佛陀天降日」所有善功德都會呈億倍增長,值得福德資糧永遠不嫌多的我們好好保握。其實更重要的是,記得「佛陀為母說法」的緣起,就像法王噶瑪巴所寫的偈頌: 「善思如母眾,難忍無量苦, 憶念蒼生情,世世永不離。」 願在這一天,以及未來每一天,好好實修,讓自己成熟,直到有能力對曾做過我們媽媽的一切有情,作法供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8minPlay
November 12, 2024長壽可以靠修持?種長壽因、得長壽果,是業因果的硬道理……/從明就仁波切生日聊聊藏傳長壽法長壽,可以靠修持嗎? 當然可以。這一點,因為奠基於「業因果」的鐵律,所以在佛法世俗諦上,是個硬道理。 藏傳相信,長壽的因有內外密三種: 一,外因緣:養生保健、生活節制,珍惜人身寶,盡好保養色身的義務。 二,內因緣:性情寬和,與人為善,有個會長壽的好個性。 三,密因緣:在不可見的過去世「密因緣」上,我們相信佛菩薩的聖言量:長壽是慈悲護生、安忍厚道的果報,過去世若有很多「讓其他生命活下去」的機會和行動,今生就會得到長壽健康的善報。 但這次「總編雲書房」為什麼談這話題?因為時節因緣到了11月,全球的明就仁波切學生,都會紛紛舉行仁波切長壽法會,祝仁波切生日快樂,並為仁波切長壽健康、法輪常轉而齊聚一堂做修持。 仁波切是1975年誕生,今年49歲,生日是藏曆9月29日,換算今年(2024年)西曆是11月29日,所以可說整個11月都是生日月,學生們可以一路慶祝到月底,仁波切為了滿眾生願、配合學生慶生心願,有時一個月竟會過上三次生日。 那到底藏傳慶生都在做什麼?為什麼叫「長壽法會」,而不是生日趴? 藏傳老同學都知道,藏族人一般點了蜡燭是不吹熄的,所以首先「在生日蛋糕前許願後,一口氣吹熄蜡燭」的普世共同畫面不會出現,藏人點了蜡燭、許了願,就會好生的把燭光閃爍的蜡燭移到一邊,吹滅了反而不是好緣起。 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天修法、累積善功德、迴向菩提,也迴向壽星以及世上一切壽星長壽健康,才是生日法會重頭戲,這就是長壽法的修持了。 藏傳佛法有著名的「長壽三尊」:長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明就仁波切的傳承和很多噶舉傳承的上師都是修白度母,所以11月的長壽法會很多是修白度母,但不限於此,也有緣於特殊因緣的其他密續修持。 藏傳的確有些法門,如法修持可以得到長壽悉地甚至無死果位,像蓮花生大士在尼泊爾瑪拉蒂卡聖地,證得長壽持明無死果位,就是與女弟子曼達拉娃共修親見長壽佛而成就。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長壽可以靠修持?」中……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7minPlay
November 05, 2024佛性深處,開出慈悲花/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下)「慈悲」是「他好慘,我可憐他」、「反正我用不上,所以給他」? 能悲憫、能分享,是值得隨喜的,但我們不要停在這裡,要讓慈悲升級。 自心本性有三個面向「體性空,自性明,大悲無礙」,它們從來都是「三合一」不分離,有了「本質的空」和「自性的明」做沃土,「大悲無礙」就會長成一朵為利他而綻放的花。 正因為慈悲,是佛性深處自然綻放的一朵花,它的顏色、形狀和清香,都是為了利他。所以,在有了同理心、能夠「悲憫眾生苦,願意分享身語意」之餘,還要進一步覺知自己的心:當我們生起慈悲心,是不是帶著「我高你低的優越感」?你的慈悲花,是不是沾染了我執的污泥,有很多分別心、排除條款和執以為實? 因為慈悲和智慧一直都是雙翼,兩者並行,才能平衡飛行。慈悲要有力量,必須與智慧同行,所以帕秋仁波切在《禪定之王》一書中,詮釋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說:「有力量的慈悲,來自認識到本質的美好。」 慈悲無敵。就像佛陀在圓滿正等正覺那一夜,魔軍所有攻擊的刀劍,一碰到佛陀,就變成柔軟的花,因為佛陀正安住在「慈心三摩地」,如此溫柔,如此有力量,能讓一切傷害能量軟化、如花落下。 導師佛陀示範的這一課,願我們在一切內外自他的傷害中,都能記得:要如佛一般,安住慈心三摩地,無畏的,讓心中的慈悲如花綻放。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4minPlay
October 29, 2024不離覺知,即是禪定/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中)一杯水混濁了,讓它沈澱下來,就看得清水底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我們的心也一樣,心散亂了,讓它沈靜下來,就看得清心裡到底藏了什麼功德。 讓如濁水般散亂的心,沈澱出本有的清明,就能洞見真相,這就是「禪定」。 禪定是一把神奇的鎖匙,可以開啟我們心中深埋的寶藏,安定、清明、歡喜、勇氣,都在禪定裡,洞察力、直覺力、預知力也在禪定裡,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離苦解脫的智慧,也在禪定裡。 如果禪定是果,禪修就是因,方法是「一心一境,心境合一」。 ——先找個所緣境,繫住像斷線的風箏般,在因緣的風中不由自主狂飛亂舞的心,讓心鬆鬆的不離所緣境,回到當下。 ——再進一步深入,「沒有能觀的心,也沒有所觀的境,也沒有正在禪修這件事」,超越當下,成為禪修本身。 ——在鬆綁的剎那,沒有禪修那根繫住你的線,也沒有被繫住的心,沒有「能安住」和「所安住」,但有著覺知、有著明,相消融了、界線消融了,自由就在那裡。 在自由之前,我們先好好回到當下,回到覺知的基本功。 老老實實,不要讓禪修墊招灰塵,先讓屁股和坐墊很熟,熟到能放鬆、能安定、能超越禪修的框架;下了座,回到生活的大河邊,就能不被因緣的急流帶走,能夠心明如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這就是禪定。這樣,在瑣碎日常裡,即使做一件小事,都能袒露自心莊嚴,不離禪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2minPlay
October 22, 2024甚深禪定生慧觀/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上)「你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無有間斷的禪修。」 這段話,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新伏藏傳承」的當代持有者:帕秋仁波切,在最近得到博客來新書榜第五名的《禪定之王》一書中所說的話,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怎麼理解它、內化它、運用它,讓它滋養我們的生活和生命? 《禪定之王》,是帕秋仁波切對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的精要釋論,也是重點選讀和聞思修心得的分享。 《三摩地王經》,漢傳名為《月燈三昧經》,在藏傳的重要性,相當於漢傳的《心經》,噶舉派認為,《三摩地王經》是顯乘經教大手印的根本,大手印教學傳承的來源;噶當派大師也認為,大手印的禪修方式,可以溯源自佛陀所說的《三摩地王經》。 對噶舉弟子來說,這部經更是像「大手印的祖傳秘方」,意義重大——因為傳承祖師岡波巴大師,過去世就是月光童子!他在經中扮演「一開始出面發問、最後起立發誓」的關鍵腳色,他在佛前發誓,願在未來的五濁惡世承擔起弘傳大任,因此得到佛陀授記他「未來必將弘揚三摩地王法門,只要佛陀教法存在的一天,這個殊勝的法門就不會消失。」 同時具有噶舉和寧瑪傳承的帕秋仁波切,以故事和個人經驗,深入淺出的選讀和詮釋經文,帶學生「從生活裡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保持覺知,心境合一,自然進入禪定;再逐步在各個面向深入,希望次第精進之後,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安住在佛陀說,能令行者契入圓滿證悟的「大平等三摩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0minPlay
October 15, 2024當「重大分離」發生時/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專訪(下)竹清仁波切法體旁,直面死亡的禪修孩子有些事跟你想的不一樣。比如說,孩子分享最熱烈的話題之一,竟然是死亡。 生命中的重大分離,不一定是「死別」,「生離」一樣令人痛澈心扉,但死亡的印記,卻經常要花一生來療癒。 很幸運的是,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有了第二次機會在相似的情境裡,療癒並轉化死亡留下的印記: ——第一次,是她七歲那年,癌逝的父親躺在客聽正中央,身旁大人忙亂而又避談死亡這個主題 。 ——第二次,是今年,她的如父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圓滿90歲的此生旅程,她趕去尼泊爾,每天早上6:30,她在上師房中,和各地趕來的學生們,一起環繞著仁波切呈安坐狀的法體靈塔,靜靜禪修半小時。 在一次又一次的靈塔清晨禪修中,上師法體在旁,她感覺「死亡是如此莊嚴,甚至美麗」,覺得自己就是死亡的一部分,上師的色身融入法界空性之中,但在愛中,沒有分離。 她童年的死亡印記被療癒了。兩位父親的離去,一位是生身之父,一位是慧命之父,第一次在童年的心中留下印記,第二次竟然在相似情境中得到了轉化和療癒。 要怎麼陪孩子面對死亡、擁抱重大分離?請看「總編雲書房」中,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如何代大家提問,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如何回答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
October 08, 2024和自己相處,怎樣才不「又吵又孤獨」/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專訪(中)用愛與智慧陪孩子靜心你能放鬆的和自己獨處嗎?和自己相處,怎樣才不「又吵又孤獨」/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專訪(中)用愛與智慧陪孩子靜心 孤獨感,是獨生子女偏多的這一代孩子,要面臨的問題。如何做到「獨處,而不孤獨」,是孩子、父母、老師都要學習的功課。其實,多數大人也有這個問題,獨處時覺得很孤獨,在眾聲喧嘩的人群深處,甚至覺得更孤獨。 「善於自處,才不孤獨」,「靜心圓圓」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說,因為孤獨感不是來自於外境,而是來自內心,和身旁人數多少無關,沒人或千萬人,都不能化解內心深處的孤寂。 「問題在於,你無法和自己相處。」和自己關係緊張的人,最不能相處的人之一,其實是「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總覺得好吵、好緊張,一顆心裡眾聲喧嘩,不得不和自己相處時,總覺得一顆心「又吵又孤獨」。 轉化孤獨感是有方法的,「用對方法,學會回到當下,找回自然的專注力,恢復自心本來的安靜」,不只是送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也是所有想善待自己的大人,值得找回的本能:一個人若能幸福,身邊人多人少,都有能力幸福。 #化育#佛法#佛陀#修行#修持#禪修#藏傳佛教#專注力#有聲書#兒童教育#情緒#心的花園#靜心#獨處#孤獨感#幸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6minPlay
October 01, 2024當情緒的蝴蝶,飛進心的花園,用對方法,就能讓本有的美好流動/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專訪(上)用愛與智慧陪孩子靜心大家都覺得孩子靜不下來,如果「敲頒缽讓孩子靜心」,你猜孩子最多能乖乖聽幾下? 答案是:100下! 驚訝嗎?美國「靜心圓圓」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說,這是真的,最後到第100下,還是她主動結束的,她只是讓孩子簡單的聽著頒缽,他們就自然回到了心靈本有的安靜。 這個真實教學案例很有啟發性,生命有它本來的寂靜和莊嚴,不管年幼、受傷或衰老,想要引發本有的美好自然流動,只要相信它,並且用對方法——引導孩子靜心,就是如此。 在憂鬱症年輕化的國際共同趨勢下,有情緒困擾的孩子,從美國到台灣,都越來越多。這時,父母和老師能做的事之一,是「相信孩子的潛能,用對方法,引導孩子靜心。」 「不要把情緒貼上負面標籤,要感謝它傳達的訊息」,舒雯老師說,不同的情緒,只是心的花園中,飛進了不同的蝴蝶,蝴蝶來來去去,重點是看見它,接受它,善待它。 在心的花園中,我們謝謝各種情緒的蝴蝶,帶來的不同訊息,溫柔善待它,就是一種慈悲。善待情緒,是慈悲真實的起點,因為善待自己,才能真正善待其他生命——不只是要這麼引導孩子,其實和情緒關係緊張的大人們,我們也很需要引導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以覺知,溫柔的碰觸情緒的蝶翼,謝謝它。 詳情如何?請看「總編雲書房」中,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如何代大家提問,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回答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3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