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April 15, 2025訂做更好的自己,增上生:一生比一生更好/東杜法王《臨終寶典》智慧分享(上)越來越好,是生命自然的期望,因為一切有情都希望「離苦得樂」。 所以,換車、換房子,我們都希望越換越好;生命也一樣,希望一生比一生更好。 其實「一生比一生更好」不是夢! 佛法的大生命觀點認為,此生結束,不是完結篇,而是「中轉站」,經由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就可以一生比一生更好,那叫「增上生」;有一天,你有機會終於來到最好,那叫「決定勝」。 所以龍樹菩薩說:「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但我們可能要讓自己生命視野更大一點,所謂「一生比一生更好」,不只是來生更美、更聰明、更富有、更健康長壽這種世間福報;而是在心上可以更慈悲、更智慧、更自由,解脫存款越來越多,有一天就可以達到階段性的直接證悟,成為出離生死的阿羅漢、登地菩薩。經由越來越好的「增上生」,接著就會有機會來到「決定勝」,圓滿證悟成佛。 如果現在就想向生命下訂單,訂做更好的自己,有沒有具體可行的方式?有的,那個大秘密,叫〈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好簡單也好難?沒錯!詳情如何?且聽「漢聲電台」主持人許二尹的訪談,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的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0minPlay
April 08, 2025鎂斷我執,是最好的除障,連法王和三年閉關行者都修的大法……/清明法會為什麼要修施身法?「心底深處起悲時,我見三界諸眾生,如處火宅洪爐中。」 ~密勒日巴〈決了曲〉 修施身法,會修到如尊者所說,對三界受苦有情,自然生起大悲心。 因為大悲湧動而觀修布施身體,就會在受供養的有情心中,種下解脫的種子,所以是無上法供養,所以有不可思議大功德——這就是「施身法」的修持原理。 所以,連法王噶瑪巴都曾在佛陀成道的聖地菩提迦耶,連續數年帶領閉關,修持這個法王說「我從小最喜歡」的「施身法」。 所以,它是藏傳噶舉傳承的三年閉關行者每日必修,一千多天的日子,每天最後一座法,一定是它。因為藉由觀修布施身體,以斷除我執、安住空性、生起大悲,是累積資糧、淨除罪障最迅速的方法之一,想要修持有成就的閉關行者必修。 所以,藏傳佛教許多寺院和道場,清明節法會常修施身法,以修法的功德力超薦、除障、祈福。 所以,連此刻正在印度新德里舉行「了義海」大手印課程的大司徒仁波切,七年來每一堂課,幾乎都親自唱誦「施身法」中的兩句祈願文作結: 「樂時迴向眾生樂,祈願大樂遍虛空 ! 苦時獨擔眾生苦,祈願輪迴苦海枯!」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斷我執,是最好的除障」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分享「施身法」的修行故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6minPlay
April 01, 2025鮮明直接,不貼標籤,大司徒仁波切:最好的止禪,是明、覺、無著……/兒童節,向兒童學禪修竅訣「當你止禪學得很好時,會『明、覺、無著』,像一個孩子。」 尊貴的大司徒仁波切,這麼告訴跟他學習大手印的學生們。 4月1日愚人節這天,即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長達七年的「了義海大手印」圓滿年課程的仁波切,是當代大手印傳承持有者,大寶法王的親教師之一,明就仁波切的根本上師,這樣一位「上師之師」,要教給學生的止禪智慧,就是「清明,覺知,沒有執著」。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止禪學習到位的修行人,心會很清明,而能覺知,但不會執取,不會貼標籤,不當成是「真的」、不當成是「我的」——就像一個孩子走進佛堂,感官和心都是明晰的,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但不會貼上名詞、形容詞的概念標籤,就只是剎那、剎那地安住在根和塵接觸的第一瞬間,那「鮮明無著」的現量經驗中。 但大司徒仁波切也說:真正、完全的「明、覺、無著」,是阿羅漢或以上的境界。 所以這件事也沒那麼簡單,在「明」之前,要有本事讓散亂浮躁之心平靜下來,這就是需要老實一再練習的止禪基本功,從有所緣,到無所緣,在「明、覺、無著」的基礎上,才會進一步有觀禪洞見實相的智慧。 所以4月4日兒童節來臨前夕,我們要向兒童學習禪修竅訣,讓自己不忘初心,讓自己「明、覺、無著」,感官和心都明晰而能覺知,但不執取,不貼概念標籤的,乾乾淨淨,鬆在當下。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鮮明直接,不貼標籤」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分享從「兒童節」,向兒童學禪修心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6minPlay
March 25, 2025無明,我們分手吧/愚人節,學習「虛心若愚」的智慧愚人節快到了,你準備好小小惡作劇,來慶祝這個全球「搞笑一下」的節日嗎? 關於「愚」,就像一個「 0」,有無限可能性,開啟的通常是智慧的深思。比如《老子》裡說的:「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中式生命美學,喜歡「靜水流深」,相信大智慧的人,通常內斂低調,看起來傻傻拙拙的。 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也提出和老子相似的觀點,鼓勵即將跨入人生下一階段的孩子們:「求知若渴,大智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有人譯作「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無非提醒畢業生不要自滿,保持開放的「空瓶」心態,學習、事業、人生乃至修行,才不會畫地自限。 但「愚」不全是功德,在佛法,它算是佛地魔等級的大麻煩,因為貪嗔癡是輪迴的三條鐵鍊,尤其是愚癡。「十二因緣」第一環就是「無明」,有了無明,生老病死的鐵鍊就旋轉不已,修行人要得到生死自在,關鍵一戰要超越無明愚癡。愚人節幽默小惡搞之餘,最好是趁此發願:「無明愚癡,我們分手吧!」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無明,我們分手吧」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從「愚人節」,談賈伯斯的智慧,和佛法「十二緣起」的逆轉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5minPlay
March 18, 2025本覺不是劍,能立斷妄念!/《拔出你的本覺之劍》智慧分享(下)措尼仁波切:追隨仁波切,助教大圓滿 如果有一位大師,是另一位大師會「把自己的兒子、孫子都送去跟他學習」,那這位大師一定真的很厲害! 紐修堪仁波切,就是這樣的大師! 一代大德祖古烏金仁波切,就把兒子明就仁波切、措尼仁波切,和孫子帕秋仁波切,都推介去跟他學大圓滿。 「那時,早上他進行傳法,晚上我就做他早上開示複講的助理教授,於是我從他那裡,獲得所有的大圓滿教授。」 這個「他」,是紐修堪仁波切,《拔出你的本覺之劍》作者,措尼仁波切的根本上師之一。 措尼仁波切在《拔出你的本覺之劍》推薦序〈追隨紐修堪仁波切,助教大圓滿〉中,如此回憶道。那是三十多年前(應是1993年),他第一次到美國,在紐約,為上師做複講的美好時光。 那時,措尼仁波切早已經由父親暨上師祖古烏金仁波切的介紹和讚嘆,知道有一位名為紐修堪布仁波切的大圓滿上師,他的證量、學識和處事風格,是「一位父親會放心把孩子交給他」那種大師。 但在1993年之前,措尼仁波切只是心嚮往之,直到那年,他才有因緣應邀首度遠赴美國,真正親灸仁波切的教法,那段複講經歷,也成為他大圓滿傳承的珍貴源起。 十多年來直到今天,措尼仁波切的「立斷」課程,是台灣(乃至華人地區)大圓滿學生的必上課程,課堂上,經由仁波切引導,大家激動的彷彿見到本覺就在伸手可及的前方。這些課上,大家一再練習的方法,就有紐修堪仁波切的直傳竅訣。 紐修堪仁波切在1999年圓寂了,但他的教法,經由措尼仁波切的教導,經由「立斷」課,經由 《拔出你的本覺之劍》,還強力的活在我們之間,影響著我們的修持,讓人對當年的師生相遇,生起由衷的感激,謝謝您們的相遇,所以今天立斷課上,紐修堪仁波切的加持和方法,還鮮活的引導著我們的心。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本覺不是劍,能立斷妄念」中,漢聲台主持人許二尹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7minPlay
March 11, 2025大休息/《拔出你的本覺之劍》智慧分享(上)「只消和他坐在一起,分別概念就會開始在我心中消融,當和他一起散步或與他同坐時,你會感到完全的寂止。」 明就仁波切在《拔出你的本覺之劍》推薦序中,如此孺慕的回憶說。 文中的「他」,這位能以證量和加持,讓親近者的心自然進入寂靜休息的大師,是明就仁波切十幾歲就依止的根本上師之一:紐修堪仁波切,《拔出你的本覺之劍》作者。 紐修堪仁波切已經在1999年圓寂,我們無緣如少年明就仁波切一樣,只要在上師身旁靜靜坐下,沒做什麼,心就自然休息了,就體會到了概念消融和完全寂止。 還好,藉由書,加持和證量仍鮮活在著,我們可以親近紐修堪仁波切的心和法身,可以用仁波切的方法和教導,讓心有機會得到「大休息」。 「大休息」是大圓滿重要竅訣,可以上溯自龍欽巴大師「三休息論」:禪定休息、心性休息和如幻休息,所以紐修堪仁波切在《拔出你的本覺之劍》一書中,也特別提出「大休息」觀點,提醒我們要讓在顛倒妄想和能所習氣中躁動的心,安靜下來,休息在心的本質中。 多年前,明就仁波切也說過一個口訣「休息在自然的大平靜」,也是一個好用的「休息」口訣,光是想起這個口訣,停一下,塵勞之心就有休息和復元的感覺,這就是口訣的力量,也是大休息傳承的祝福。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大休息」中,漢聲台主持人許二尹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39minPlay
March 04, 2025空行母能量/從國際婦女節看證悟女力,開展自心「直覺、創造性」的陰性能量「女生少修五百年?」 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來臨前夕,也許有人會幽幽的想起這句話,連帶的,懷疑佛教是不是有「厭女情結」啊..... 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一代大德聖嚴法師曾說:「這是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觀念,原始佛經裡並沒有這樣的說法,釋迦牟尼佛不曾這樣說過。」 除了大師觀點,其實在南傳原始佛典中記載的「十大聖女弟子傳」中(相關事蹟可見眾生文化出版《不枉女身》一書),也明文記載,只要遇到好老師、好法門,加上行者自己的努力,女性修行人也是可以即身證果,成就阿羅漢果位。 何況累世以來我們都曾流轉於不同性別,男女習性、乃至六道特質,都在心上留下痕跡。在婦女節前夕,可以時節因緣特別想想的是:也許不受男女相的制約,而學習善用陰陽不同特質,讓它成為證悟的助緣,才是看待「性別與修行」的智慧。 創巴仁波切在《最富有的人》一書中,就提出「空行母能量」的觀點,也就是不論男女,心中都有陰性和陽性能量,陽性能量就是相對穩定、組織性、邏輯性的能量,陰性能量就是直覺性、開創性但不穩定的能量,也稱為「空行母能量」,覺察、開展並善用這種能量,就是解脫路上的「證悟女力」。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空行母能量」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舉手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more49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