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偵探書屋專屬電台, 我們不定期製作非常個人的文學、旅行、藝術的音頻節目。如果你聽了喜歡,歡迎你到官網 https://murderinkorg.wpcomstaging.com/ 訂購我們的更精彩的付費內容。... more
August 14, 2019034:《迷蹤記》一本具有文學質地的偵探小說英國偵探小說家約翰·哈威以富含詩意的文字達到虛構文學中寫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資深翻譯李靜宜為了約翰·哈威,開了東美出版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浪漫的翻譯家。她翻譯過《追風箏的人》,改變了許多原本不看小說的人。她譯著等身,包括公認最具挑戰性的約翰·勒卡雷的作品。她眼中最好的偵探小說具備了什麼條件?...more0minPlay
August 06, 2019033: 野生的文字:李娟筆下的北疆或許你不曾聽聞過新疆的李娟,又或者你讀過她寫的《羊道》、《記一忘二三》等等,阿嘉莎的妹妹這次介紹的是李娟更為早期的作品。或許這才是她最剔透的文字、最野生的樣貌。 Photo by 阿嘉莎的妹妹...more0minPlay
July 25, 2019節目試聽五分鐘感謝不離不棄。但是,別等了,趕快加入會員!往後節目只有更加精彩。 若您不知如何加入,請寫郵件給我們,告知您的問題。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more0minPlay
July 25, 2019節目試聽五分鐘感謝不離不棄。但是,別等了,趕快加入會員!往後節目只有更加精彩。 若您不知如何加入,請寫郵件給我們,告知您的問題。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more0minPlay
June 17, 2019030:《托托與維切》幕後製作花絮去年2018年托托和阿嘉莎的妹妹,和一位18歲的小姑娘連亞珏,我們三個人在【偵探書屋】演出了義大利劇作家Franco Scaldati的作品《托托與維切》,我扮演托托,阿嘉莎的妹妹扮演維切,連亞珏重新為這個劇本配上了她喜歡的音樂。 2018年秋初,我很懷念那個時候。書店生意雖然岌岌可危,我們的一個劇場朋友楊淑雯建議,我們重新詮釋了這個劇本,加上重新配樂。用我們的自己的生命經驗融合在原本劇本的精神,創作出我們自己的 《托托與維切》。當時有兩個場次,近70位觀眾一同參與了活動。想必大家也一定很懷念現場的演出吧?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回味由【偵探書屋】重新詮釋的《托托與維切》吧!...more0minPlay
June 07, 2019029:讀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托托今天要介紹的是一本很老的書。說老,也不是真的在物理時間上很老,而是書中描述的好像是幾千年來中國歷代都曾發生過的場景,只是作者剛好有這個文彩把他記下來。我感覺他不僅是描述了近代,而且也描述了古代的場景。我對這種文學特別癡心,好像太平廣記和唐代傳奇小説裡那些故事一樣,有一種深邃遼闊,飄渺而古怪的氣氛。如過在古代小説裡,這個小兵完全可以成為走山竄江見多識廣的江湖術士,替人指點迷津,神出鬼沒。他的文字是用真實經驗蓋起來的,並沒有華麗的的編織。 這本書有個奇怪的書名《代馬輸卒手記》。作者是張拓蕪。2018年剛過世。我手上這本封面內頁有10年前他的簽名。字跡潦草。除了他當時已是80歲的老者,更是因爲他已中風40年半身不遂之故。 張老是安徽皖南涇縣人,他說他老家有8、9畝旱地,還有兩座山,山上全是杉木,也有檜木。也有十幾畝水田。他家裡在縣城開油坊,在日本侵略時,被炸成廢墟。他只上過小學4年級,和2年私塾。以後的文化就靠這點根墨和自修得來。那個年代讀過小學就算知識份子了,我看來等於是秀才資質。抗戰時期,他加入游擊隊,但沒打過一次真正的仗。他說當兵不是什麼宏大志願,只是不遠當順民,而且是受不了老板的毒打。 什麼是「代馬輸卒」?話說古代馬車輜重有馱托,一個馬伕在車上用皮鞭抽。抗戰時期日本有山砲,有馬來馱拉。國軍繳獲了日本的山砲,沒有馬,就用人代馬馱,在爬山,過河,沒力班長就用皮鞭湊。這種兵有個稱號,就叫代馬輸卒。真的他們的制服領口上以白底棉布寫著代碼輸卒,其他的兵都嘲笑他們「吃料的」,「四條腿的」。三十年後,也就是1975,中風的的張拓蕪,用他僅存的一只手,寫下了《代馬輸卒手記》。...more0minPlay
June 01, 2019028:讀台灣文學經典《田園之秋》在我讀小學的1970年代還沒有這本書,因為作者陳冠學寫於1980年初。等到他寫完,出版時候我已經上高中了。所以在我們那個國立編譯館時期學校教育課本裡,並沒有介紹這個作家。《田園之秋》陳冠學的作品被選入下一代的課本裏,成為台灣文學經典散文的選讀文章。 陳冠學當過國文老師也當過出版社的編輯。這本書是日記體,記述了作者放棄事業之後,回到他的故里屏東縣新埤鄉,靠著種地耕田自給自足的生活。在時序上作者記了三個月,從九月初到十一月底,也是整個秋季。他的生活區塊除了一個村屋、就是一片地,但是在他筆下每一天的農村生活都很豐富,農務、人生、志趣、自然筆記,從他抒發勞動觀、生死觀,我辨識到陳冠學先生的品格、經驗、格局都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在現代社會他的掙扎、矛盾,不僅僅是他的,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只是知道與不自覺而已。 我愛他文字的質地,有泥土味、散發草禾、木頭的味道、沒有聰明的文句、排比、隠喻、沒有現代文學營造屬於城市的機敏。我個人認為他的散文創作可以說是超越台灣地域而在整個二十世紀白話散文當中首屈一指。從前我愛讀周作人的散文、他融合了日本文學的古雅閑寂,成就了一種當代白話文沖淡質地;相比之下,台灣的陳冠學不僅是熟悉漢籍古典、也遍讀歐洲古典文學,他的文品,真正排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more0minPlay
May 20, 2019026:【聲音紀錄片】雨香齋皖南尋茶記(2)我看到澗水清澈,緩緩流動,澗水兩岸皆有石板、石頭和泥土混合的小路。我喜歡這種野地感的山路,行走其中我感覺通體舒暢。只見山勢敦厚,坡度緩和。山風徐徐,彩蝶翩翩。沿水流而上,我的腳步輕盈毫不費力。澗水潺潺,水窄處一公尺,寬處不過五公尺,水中有石,淺至腳踝,深至大腿。澗岸有樹,有林,有茶園,蔭涼處有微風,深壑清澗,水草豐美。讓我頻頻連想到《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走著走著我總想著前方或許就會「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more0minPlay
May 10, 2019025:【聲音紀錄片】雨香齋皖南尋茶記(1)小王說,他喝茶最核心的追求是一個「清」字,味清,心清。降低茶葉中的「青澀」味。炒茶就是炒青,把青澀味用高溫揮發掉。說來也奇,非得用手去感覺茶的味。小王總說,師傅溫度再高一些!師傅老是回:「再高容易出白點」,言下之意就是焦了,再說,師傅的手也受不了。可功夫就在那一點溫度之間,小王追求透心的清,也在那一方寸。...more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