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单周二首播的“北美来鸿”从加拿大聚焦中国,瞭望全世界。
... moreShare 北美来鸿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为期两周的第53届蒙特利尔新浪潮电影节(FNC)10月20日结束,越南电影《小懶猴不哭》(Cu Li Never Cries)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38岁导演范玉麟(Pham Ngoc Lan)执导的首部长片讲述了曾在东德做外劳的阮女士带着丈夫的骨灰和一只侏儒懒猴回到河内的经历。另一部越南剧情片《越和南》(Viêt and Nam)也参加了对金狼奖的角逐。
立陶宛女导演萨乌莱·布利维特(Saulė Bliuvaitė)的《中毒》(Toxic)获大奖金狼奖,捷克纪录片《我并非如我所愿》(Jeste nejsem, kým chci být)获创新奖和蒙特利尔骄傲奖(Montréal Pride Award),主演残疾人电影《山中西蒙》的阿根廷男演员洛伦佐·费雷(LORENZO FERRE)获最佳表演奖。菲律宾、新加坡和美国合拍的《人类之声》(Vox Humana)获最佳短片银狼奖,该片讲述一名古怪的生物学家在山城地震后对一名森林野人的采访。
在与戛纳和威尼斯等同属A类竞赛电影节的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于2019年倒闭后,该城最古老的电影节新浪潮电影节也经历了管理层危机,本届电影节共有102部剧情长片和98部短片参展参赛,其中华语和华人元素电影有新炼金术士(Les nouveaux alchemistes)单元里的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合拍人工智能电影《你想看第二部分吗?》(Do You Want to See Part Two?),国际短片竞赛单元里的王菲女儿窦靖童主演的《妈妈的杰作》、李蔚然(Viv LI)的《在水一方》、王裕言的《月亮照常升起》和新加坡和香港参与制作的《狗的天性》,学生竞赛单元里的杨雨涵的短片《三季》,国际展映单元里的《香巴拉》,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出现在大师展映单元。
加拿大锡克社区领袖尼贾尔去年6月被枪杀一案继续发酵,继去年秋天两国相互驱逐外交官后,今年10月两国驱逐外交官升级到了大使级,14日加拿大驱逐了印度高级专员,印度驱逐了加拿大驻印代理高级专员。持续恶化的两国关系令加拿大《环球邮报》担心“加拿大的亚洲贸易战略陷入动荡”,美国的加拿大问题专家泽维尔·德尔加多(Xavier Delgado)更呼吁华盛顿“应该出面调解加拿大和印度的争端”。
泽维尔·德尔加多是美国威尔逊中心加拿大研究所高级项目助理和华盛顿加拿大经济论坛研究主任,他指加拿大皇家骑警声称掌握了印度高级专员等六名印度外交官涉嫌敲诈、胁迫、恐吓、骚扰和其他暴力行为的证据,包括谋杀尼贾尔,印度以驱逐加拿大驻新德里六名外交官作为报复,令加拿大驻印外交人员在去年减少41人后进一步萎缩,不仅损害两国外交、贸易和移民等领域,还影响印太地区联盟。西方本希望利用印度作为对抗中国的堡垒,加拿大印太战略也称“印度在印太地区日益增长的战略、经济和人口重要性使其成为加拿大实现目标的关键合作伙伴”,但现在已经融入区域联盟网络的印度可能会阻止加拿大加入印太经济框架等机构。
新德里拒绝配合加拿大对尼贾尔杀人案的调查,渥太华也拒绝承认新德里指控的恐怖分子,互不让步令两国关系僵持。而在美国,美国司法部在去年感恩节期间指控印度公民古普塔 (Nikhil Gupta) 密谋在纽约暗杀一名锡克教神职人员,并涉及加拿大尼贾尔案。与强硬对待加拿大不同,新德里承诺协助华盛顿调查,今年初古普塔在布拉格被捕引渡到美国,10月印度逮捕并起诉了古普塔的经纪人,印度的合作使美印关系得以顺利进展。
泽维尔在威尔逊中心网站(wilsoncenter.org)撰文《华盛顿应调解加拿大-印度争端》指“华盛顿也未能免受印加争端的连锁反应”,在过去十年中历届美国政府都精心培养与新德里的密切关系,美国通过建立共享的安全和经济机构,建立了一个印度太平洋国家网络,对抗中国的影响。该网络的关键是印度经济不断增长,军事实力壮大。而两个最重要盟友之间争端加剧,只会令美国成为输家。加拿大和印度之间的裂痕将使两国难以在国际上合作,阻碍加强现有联盟的努力。明年加拿大将主办七国集团峰会,有可能把自2019年以来与会的印度排除在外。
比峰会更急迫的是,加拿大对印度特工的调查已经超出了杀害尼贾尔的范围,牵涉到高级外交官参与各种犯罪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并公之于众,双方恢复关系的前景越来越渺茫。一旦证据被公布,将使美国陷入选边站的尴尬境地。
为避免局势升级,华盛顿应首先审查加拿大的调查,如果认为调查结果可信,就悄悄利用其影响力说服新德里配合加拿大皇家骑警进行秘密调查,以避免各方陷入重大尴尬,避免过去13个月加剧争端的公众监督。面临加印两国严峻的关系,鼓励降温并合作会是迈向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泽维尔认为如果美国不施压,加拿大和印度领导人都不会改变冲突路线。一场旷日持久的胆小鬼博弈只会增加两国及盟友的风险。无论谁在11月入主白宫,下一任美国总统都应鼓励加拿大和印度牢记他们支持的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秩序,认识到长期争端可能造成的危害,共同努力结束两国外交关系中这一不愉快的篇章。
今年九月,加拿大揭秘网站(Blacklock’s Reporter)曝光渥太华继续通过加拿大地方倡议基金(Canada Fund for Local Initiatives)向中国提供外援,以促进中国多元性别群体(LGBTQ)的权利,过去四年该基金对华援助308万元。官方数据指加拿大对华援助已从2020年的4100万减少到2023年的780万,加拿大反对党四年前要求停止外援中国,因为它“正走向与加拿大价值观不符的方向”,保守党领袖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呼吁加拿大审查外援的每一分钱,以”确保停止向恐怖分子和独裁者提供资金”。
渥太华去年向中国提供的援助不包括加拿大出口发展局的1870万可偿还贷款,也不包括加拿大财政部购买的总部位于北京的亚投行1.592亿美元的股份。加拿大国际发展网站(https://cidpnsi.ca/)近十年对华援助资料显示,除2019年达4101万元外,加拿大援助中国的金额逐年递减,2013年3351万、2014年2324万、2015年1828万、2016年1684万、2017年920万、2018年707万、2020年698万、2021年283万,主要援助项目是环境及气候变化、国际发展研究、食品检验及外交领域,魁北克省也常有援华项目。加拿大政府表示对华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合作,支持中国在妇女儿童、多元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等方面工作,并积极推动国际规范和价值观。
加拿大对华援助在发达国家中并不显眼,美国从2017到2021年援华2280万美元,德国2020年援华4.75亿欧元,法国2020年援华1.4亿欧元,英国2022年援华4800万英镑,德英法都多于加拿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拿大外援的现状。去年8月加拿大《环球邮报》警告《加拿大对外援助再次下降》,指“加拿大军费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但加拿大外援长期短缺并未引起担忧”,北约要求成员国军费占GDP2%,2022年加拿大国防开支仅占1.29%,国际援助也有一个类似但鲜为人知的国际标准,将国民总收入的0.7%用于对外援助,加拿大远低于这一目标,况且这目标还是由加拿大前总理皮尔逊 (Lester Pearson)领导的联合国委员会在1970年制定的。
1978年加拿大外援占比0.54%,是最接近目标的年份,1970到1995年,是加拿大表现最好的时期,外援平均占比0.46%,它提升了加拿大的国际声誉,但过去30年一直徘徊0.3%左右或以下。最低的2004年仅为0.23%,2013年负责外援工作的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并入外交部,2014年占比0.26%,尽管小杜鲁多2015年就任总理时高呼“加拿大回来了”,但却称外援0.7%“过于雄心勃勃”,仅承诺每年增加外援至2030年。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批评加拿大外援不足,与前任总理哈珀相比,杜鲁多并没有增加支出。
《环球邮报》指达标0.7%并非易事,以英国为例,2013年首次达标,2015年将该目标立法,2020年再次达标,但过去两年又下降至0.5%左右。 经合组织去年4月份发布报告,2022年数十个富裕国家外援平均占比仅为0.36%,只有卢森堡、瑞典、挪威、德国和丹麦五国达到或超过 0.7%,加拿大因外援乌克兰在2022年创下1995年以来最高的0.37%。2023年加拿大对外援助69亿加元,低于承诺的80亿,最大受援国是埃塞俄比亚,金额达2.066亿。
今年2月加拿大外交部长赵美兰敦促提供更多资金来雇用外交官,她指“如果想在印太地区和其他关键地区发挥影响力,加拿大就需要更多外交官。2023年加拿大在亚美尼亚和斐济增设大使馆,在意大利米兰新增领事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派遣了新的常驻非洲联盟代表团。加拿大《环球邮报》指“正寻求确定其全球地位”的加拿大,发现“争夺全球影响力的斗争空前激烈”,在全球重要经济体中,加拿大驻外使领馆最少,不仅大幅落后于第一名的中国,也少于盟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
加拿大《环球邮报》引述费雷德里克-帕迪全球研究中心(Frederick S. Pardee School of Global Studies)的数据,过去十年全球新增了一千多个大使馆,在多重国际危机和新冷战的担忧中,各国纷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办驻外使领馆,扩大外交存在。
该报刊发的全球十大经济体驻外使领馆分布图显示,截止到2022年,中国以271个驻外使领馆居首,比排名第二的日本多四个,第三是法国255,美国第四231,其后是英国230、德国210、意大利204、巴西187、印度184和加拿大178。但维基百科根据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2021年全球外交指数,驻外使领馆最多的十国分别是中国275、美国267、法国264、日本258、土耳其254、俄国243、德国227、巴西222、西班牙215、英国209,加拿大以144列第20,即使按环球邮报今年初的数字,加拿大也仅为182,列第14位在韩国之后。
作为地缘政治角逐的指标性数字,使领馆数量对力保中等强国地位的加拿大来说,事关“新一波全球影响力竞争”的胜败。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副总裁维娜·纳德吉布拉 (Vina Nadjibulla) 表示“加拿大曾在塑造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多边主义、国际法和联合国的坚定捍卫者”,但过去十年加拿大很少投资于外交事务,导致全球影响力下降。在哈珀和杜鲁多任内,两次竞争安理会席位都失败。《环球邮报》指“加拿大长期存在外交人员短缺问题,在全球各地有数百个职位空缺,有时甚至派不出大使。加拿大六年内五换外交部长,现任部长正实施外交改革,以应对大国竞争和经济及政治权利从传统盟友手中转移”。
按人均计算,加拿大驻外代表比例在十大经济体中最高,每218000人就有一个驻外使团,但与人口仅有500万的爱尔兰和挪威相比,就相形见绌了。自2018年以来,爱尔兰新增了22个外交使团,在亚洲和非洲迅速扩大外交足迹,在欧洲扮演更积极人权和言论自由角色的爱尔兰目前正与加拿大争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席位。
人口只有930万的阿联酋在过去十年增设了34个大使馆,其中三分之一在非洲。国际危机组织非洲高级顾问卢沃德兰(Louw-vaudran)表示阿联酋、土耳其和巴西等中等强国正步中国后尘大力耕耘非洲,在外交和经济领域表现很出色,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非洲的重要性,他们在联合国有54票。海湾国家也日渐重要,2022年全球1/3的新增外交使团派驻在海湾国家。另外中国、澳大利亚、美国都在争夺有重要地缘政治地位的太平洋小国。
2023年12月,加拿大参议院报告指2009-2019年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招聘初级外交官,2022年外交职位空缺435个,导致驻外外交官数量大幅减少。报告建议改变使用标准公共服务考试招聘外交官的做法,例如数学和逻辑测试与外交官职业几乎没有关系,严格的双语标准又限制了西部和大西洋地区的人员招聘,因为这些地区获得优质法语教育的机会很低。
9月4日,头戴锡克头巾的加拿大新民党领导人驵勉诚(Jagmeet Singh)宣布终止其政党与自由党达成的信任协议,为其共同支撑了两年半的自由党少数政府带来了不确定性,也令明年秋天的大选有提前的可能。驵勉诚同时宣布“新民党已经为选举做好了准备”,如果胜选,不仅是成立63年的新民党首次执政,加拿大历史上也将出现首位非白人总理。
驵勉诚此举旨在与声誉不佳的自由党迅速切割,避免与自由党继续捆绑下沉。BBC指自由党民调支持率已连续数月下滑,落后保守党约18个百分点。面对“被视为即将到来的联邦选举中明显的领跑者保守党”,45岁的驵勉诚痛感“自由党太软弱、太自私,太受制于企业利益,无法为人民而战。他们无法改变,无法恢复希望,无法阻止保守党。但我们可以!”
2015年秋,在野十年的加拿大自由党在大选中击败保守党获胜,加上随后的2019年和2021年两次选举,印度裔分别赢得了21、22和19个议员席位,迅速壮大为加拿大国会中的第三大力量,在杜鲁多首届内阁的30名部长中印度裔锡克人有4位,2019年大选后自由党虽然是少数政府,仍有三名印度裔联邦部长在任至今,他们是国防部长安妮塔·阿南德 (Anita Anand),国际发展部长石俊(Harjit S. Sajjan)和老年事务部长凯拉(Kamal Khera)。
在新民党撤回支持后,执政自由党和总理杜鲁多陷入了危机,而负责自由党机器在危机中运转的也是一位印度裔,46岁的沙吉·梅赫拉(Sachit Mehra)2023年5月当选自由党主席,作为领导人杜鲁多的密友,他的任务是组织全党迎战2025年大选,与法裔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领导的保守党、法裔魁人政团和由印度裔驵勉诚领导的新民党争夺选票,力争为自由党赢得第四个任期。
加拿大独立至今仅157年,自由党执政时间累积已超过了90年,是名副其实的加拿大第一大政党,在其组织结构中,党的一号人物是领导者(Leader),负责党的意识形态和制定政策,二号人物是主席(President),是党的官僚机构首脑及党和领导人之间的重要联络人,主要任务是将党的政策决议纳入竞选纲领,确保选举准备、支持筹款工作和招募志愿者。沙吉· 梅赫拉的父亲是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移民,其家族在温尼伯和渥太华经营着颇具口碑的东印度公司餐厅,并为加拿大主流大商场供应印度食品。
在目前民调支持率最高的联邦保守党内,也有4名实力雄厚的印度裔议员,来自阿尔伯塔省的锡克裔哈兰(Jasraj Singh Hallan)是影子内阁财政部长,锡克裔阿潘·卡纳(Arpan Khanna)是执业律师出身,在2022年加拿大保守党领袖选举中担任博励治竞选团队安大略省联合主席,后成为保守党全国外联主席,曾任哈珀内阁外交部长约翰·贝尔德的外交政策顾问、协助处理国际安全和全球经济问题的舒瓦洛伊·马宗达(Shuvaloy "Shuv" Majumdar)被加拿大《国家邮报》列为“12位值得关注的加拿大右翼人物”,是国际人权委员会成员,另一位锡克裔议员提姆·欧普(Tim Uppal)在21世纪初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锡克裔联邦部长,曾任哈珀内阁的多元文化部长。可以预料如果保守党在下一届大选中获胜,这四位印度裔议员将会在未来的加拿大内政和外交上扮演重要角色。
2024年加拿大担任《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轮值主席国,负责处理中国和台湾的入盟谈判,台湾为此制定了三项外交行动计划,组建团队重点接触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和英国等重要成员国。加拿大能否成功助力台湾,取决于它作为主席国的领导力。
2021年9月,中国先于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六天递交加入CPTPP的申请,最初加拿大表示不会支持台湾,但这一态度在2022年发生变化。去年6月曝光的一份联邦文件指2022年秋加拿大总理杜鲁多与时任英国首相特拉斯通电话时称“CPTPP设立如此高门槛的重要性,足以让中国难以加入”,被解读为杜鲁多不希望中国加入CPTPP。当年10月杜鲁多手下的自由党议员朱迪·斯格罗(July Sgro)在台北公开支持台湾加入CPTPP,显示渥太华已改变其在北京和台北之间的中立立场。
2023年加拿大支持台湾的热度不断升温,加拿大国会3月发布报告《加拿大与台湾:动荡时局中的强健关系》,引述渥太华大学台湾项目主任安德烈·拉利伯特 (André Laliberté)教授的观点“台湾毫无疑问符合CPTPP的要求,其第5条规定任何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均可加入本协定,加拿大应接受台湾的申请,否则将损害加拿大支持民主的声誉”。4月台湾总统蔡英文对加拿大国会代表团表示“台湾已做好准备,遵守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范”,“希望加拿大支持台湾加入CPTPP”,当时加拿大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自由党议员马凯(John McKay)向蔡英文承诺“台湾的议题就是加拿大的议题”。12月22日加拿大与台湾签署《投资促进及保障协议》,台湾相信此举将对其加入CPTPP产生强大助力,因为加拿大不仅是G7重要一员,更是CPTPP成员和来年的轮值主席国,台湾希望一鼓作气令入盟申请在2024年取得重大进展。12月27日,卑斯大学全球政策研究主席克里斯汀·霍普威尔(Kristen Hopewell)投书《环球邮报》呼吁加拿大利用担任轮值主席国的机会“在启动台湾加入的正式谈判中发挥领导作用,同时出于对中国遵守协议条款的担心,谨慎对待中国”。
台湾朝野对加入CPTPP的前景看法不一,如前民众党总统候选人柯文哲认为“別想CPTPP,RCEP较容易”,原因“除台湾没准备好之外,只要CPTPP成员国有中国大陆的朋友举手反对,台湾就进不去了”。柯文哲说的是CPTPP采取的共识决,只要有一两个成员国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质疑或反对台湾,就会阻挡台湾。
对此,加拿大前驻台代表司徒凡(Hugh Stephens) 态度强硬,去年10月他呼吁加拿大强势“展现领导力,如有国家扯后腿让台湾无法加入,加拿大应考虑B计画,像美国一样和台湾谈判双边贸易协定”。加拿大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CANCPEC)副主席休·斯蒂芬斯(Hugh Stephens)和麦克唐纳-劳里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夫·库查斯基(Jeff Kucharski)则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他们今年1月在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网站撰文,建议加拿大为CPTPP创造性地设立“战略伙伴关系”,就像东盟向非成员国所做的那样,让台湾和中国大陆同时以观察员身份参与CPTPP,以打破阻碍CPTPP扩展的僵局。
今年5月台北驻加拿大经济文化代表处代表曾厚仁在渥太华“台湾之夜”活动中游说加拿大跨党派国会议员“台湾加入CPTPP将为建立更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打造一个不受胁迫的自由市场做出贡献”,台湾在加拿大各地的侨领也纷纷去渥太华游说。加拿大《星岛日报》引用加拿大和平外交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Peace and Diplomacy)研究员司徒凡(Hugh Stephens)和萨金特(Tim Sargent)的文章指“CPTPP的‘共识决’指的是最后启动正式谈判和同意申请国入会时的一种决策权,并非在初期非正式磋商阶段,但有些成员国受北京影响不愿与台湾接触”,“一個非会员试图阻止另一个非会员的申请,是史无前例的,主席国加拿大有义务解決这个问题” 。
台湾行政院官员称他们一直紧盯着入会的相关进度, 在今年5月接受访问时透露4月底的CPTPP资深官员会议没有将新会员问题列入会议议程。此后再无台湾与CPTPP的相关报道,从5月到8月,也没有新的进展被曝光。
第28届蒙特利尔国际奇幻电影节(Fantas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历时18天,在这比巴黎奥运会周期更长的电影盛宴里,香港影片《九龙城寨之围城》因“极具娱乐性和令人瞠目的暴力”被英国《观察家报》首席电影评论人温迪·艾德(Wendy Ide)称赞为它将“动作电影 复古回归 至鼎盛时期”,这一北美最大规模的类型电影节在28年前被东亚电影催生,至今仍具有强烈的亚洲色彩。
1996年三位迷恋“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蒙特利尔人发起了专门放映日本动漫和港片的电影节,并举办周润发和李连杰电影回顾展,那时电影节被叫做“Fant-Asia”,以突出其亚洲色彩,第二年选片范围扩大至全球所有国家,到2016年观众已超过10万人,力压老牌的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MWFF),后者与戛纳、柏林和威尼斯同属国际A类竞赛性电影节,因逐渐凋零至2019年停办,奇幻电影节替代其成为蒙特利尔电影节的核心,成为加拿大类型电影节的领头羊,肩负着推广类型电影、反好莱坞电影和协助独立电影人的使命。
奇幻电影节专注于从恐怖、科幻到动作片的小众低成本电影,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仍有明显的亚洲偏向性。今年 参展参赛 的125部剧情片及200多部短片,亚洲片占据了相当的份量。角逐黑马奖的14部大片有6部来自东亚,韩国的《下午四点》被选为开幕片,韩国导演黄旭(Hwang Wook)获得最佳导演奖,日本片《惩罚循环》获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音乐。40部参展片中亚洲占22部,其中日本片有《婴儿刺客》、《神笔》等十部,韩国有《勇敢的市民》和《杀手》等5部,中国大陆2部是《门前宝地》和《传奇》、香港1部是《九龙城寨之围城》,另外还有印度两部,新加坡和泰国各一部。
28年来,一批批亚洲电影源源不断地为加拿大人提供艺术养分,当今的魁北克电影三人组《路杀巨星》(Roadkill Superstars)的三名导演François Simard、Anouk Whissell和Yoann-Karl Whissell就是奇幻电影节的早期热心观众。28年来,也有越来越多欧美有实力的电影加入了电影节,如获得今年大奖黑马奖的法国2024年最新版《基督山伯爵》,但亚洲电影仍频频出现在获奖名单中。
今年在黑马奖主单元之外,韩国导演文炳坤(Byoung-gon Moon)的《夜钓》获处女作单元最佳剪辑,在动画奖单元,日本中村贤二以《幽灵公主》获最佳故事片,菲律宾的《失踪》获评审团特别提名奖,美国南加州大学动画专业中国留学生吕天韵以《野性动物》获最佳动画短片金奖,加拿大华裔曾麦琪(Maggie Zeng)以动画短片《痒》获银奖。
再回看《九龙城寨之围城》,这部动作片让人发觉香港电影不仅没死,还极具鼎盛时期的生命力。“宏大、残酷且娱乐性十足……在2024年最佳动作片中,它是头把交椅的有力竞争者”,美国电影评论网站《另类电影学院》(FILM SCHOOL REJECTS)首席评论人罗伯·亨特(Rob Hunter)在列举了《杀破狼二》和《门前宝地》等近十部动作片片名后表示在“过去十年,香港和中国的动作片大师们仍然为动作片迷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1990年加拿大75%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到2020年依然是75%,这期间加拿大与亚洲和欧盟签订了多项贸易协定,2022年底更发布印太战略鼓励向美国以外国家出口,渥太华对贸易多元化的痴迷始于老杜鲁多,但直到半个世纪后的小杜鲁多也无法撼动美国在加拿大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加拿大独立智库弗雷泽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史蒂文·格洛伯曼(Steven Globerman)在去年10月《国会山时报》(hilltimes.com)和今年1月智库网站《焦点》(The Hub)发表的两篇文章里阐述了以上观点。他主张“渥太华应重新聚焦于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因为美国在加拿大商品贸易中持续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物理距离对地理贸易模式的重要影响,世界各国货物贸易主要是区域内贸易,随着企业就近寻求供应链,区域内贸易在后疫情时期更加突出;美国还是加拿大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2017-2021年间约53%的服务出口流向美国,语言、法律和监管机构以及商业习惯差异阻碍了国家间的服贸流动,这导致了更大的“文化距离”。
物理和文化距离决定了地理贸易模式,这挑战着加拿大将出口从美国转向印太的努力,更何况中国主导的区域供应链增加了加拿大企业紧密融入亚洲供应链的难度,加上近来加拿大和印度外交关系的实质破裂严重削弱了出口机会,令“印度是加拿大出口主要市场,因此降低了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重要性”的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贸易战略受损。
向亚洲出口液化天然气(LNG)本可以是加拿大的重大机遇,但加拿大在建设液化天然气出口设施方面落后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首个液化天然气出口设施还在卑斯省基蒂马特(Kitimat, B.C.)建造,要2025年才能使用。此外小杜鲁多政府对出口碳燃料的矛盾态度也阻碍了加拿大公司与印太买家签署长期供应合同。
既然如此,为什么渥太华还是痴迷于贸易多元化和减少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呢?一种说法是为减少美国施加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机会,但最近的经验表明,在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是北京利用与加拿大的紧密经济联系施压。另一个理由是印太国家经济增速快于美国,出口印太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且愈发有利可图。这种观点忽视了加拿大在医疗保健、金融和娱乐等领域数字化服务出口大幅扩张的潜力,随着人工智能平台的推出,在线服务会变得更加突出,加拿大服务贸易在美国的潜在市场也使印太国家相形见绌,如2021年美国服务业规模为18.2万亿美元,印度仅为1.3万亿美元。
史蒂文·格洛伯曼呼吁渥太华“结束对贸易多元化的痴迷”,“重新聚焦美国”,解决长期存在的双边贸易问题,例如加拿大对美国乳制品出口关税以及美国对加拿大软木材、钢铁和铝等产品关税和进口限制问题,渥太华还应促进数字服务贸易更加自由,教育、医疗保健、财务管理和咨询等服务数字化和电子化,以及因人工智能(AI)平台激增对数字服务贸易的刺激。他认为2026年将进行的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贸易协议(CUSMA)审查,可能会是加拿大为美加贸易关系确立新方向的最佳机会。
北半球三个三大洋国家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先后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中国在太平洋和北冰洋角色的日益加重,美国和加拿大在21世纪的印太及北极地区面临共同命运,为此加拿大智库蒙克政策学院研究员迪安娜·霍顿 (Deanna Horton) 提出了“北极即印太”的新概念。
2023年10月迪安娜·霍顿作为第一作者在其任职全球研究员的美国威尔逊中心加拿大研究所发表《21世纪两个三大洋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印太和北极》一文,指印太和北极都具重大战略机遇,在多极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印太有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到2040年GDP占世界一半,是全球经济核心。北极地处大国之间,战略地位及运输路线令非北极国家兴趣日增。最近的地缘政治事件正改变加拿大和美国在这两个战略地区的“三洋”观:一是入侵乌克兰后,俄罗斯强化了北极政策,意图重建苏联时代的北极军事设施;二是华盛顿构建印太经济框架和奥库斯以及加拿大参与CPTPP;三是中国主导RCEP;四是北京以“近北极国家”身份越来越多参与北极事务并宣布建设冰上丝绸之路;五是美中在印太地区竞争加剧。
2022年11月加拿大发布印太战略时,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蒙克政策学院创始院长珍妮丝·格罗斯·斯坦 (Janice Gross Stein)就曾将北极完全纳入印太地区。印太对美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应对中国。今日的印太格局刻意排除中国纳入印度,是夺取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工具。印太是个多功能概念,不仅涉及军事,还涉及互联互通的经济要素,七国集团对印太的定义是自由开放稳定繁荣。相较于印太战略,美国和加拿大都没有成熟的北极战略,2019年加拿大推出的“北极和北方政策框架(ANPF)”被战略学家汤姆·阿克斯沃西(Tom Axworthy)称为只是“一份目标清单,既非战略,亦非政策”,尽管加拿大与美国在北极的合作由来已久,从1958年成立北美空防司令部到1996年组成八国北极理事会(AC)。
迪安娜·霍顿指“北极的战略中心已从北极转向印太”,2013年北极理事会授予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五个亚洲国家观察员地位,接下来除印度外,其余四国通过单边、双边和多边参与迅速扩大了各自在北极的存在,为“全球北极”概念增添了新维度。随着中、日、新、韩拓展北极能力和利益,美加在考虑北极战略时就不可能再忽视亚洲参与者。
中国因其自称“近北极国家”以及在北极勘探、开发和研究方面不成比例地获得国家资源而与众不同。中国还通过与俄罗斯建立“北极联盟”,将发展冰上丝绸之路确定为优先事项而扩大和深化了其对北极的参与。因此北京对北极的战略意图一直受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日本有参与北极事务的悠久历史,特别是在科学、极地研究和创新方面。近年日本参与北极气候变化、北方航道的兴趣增加。韩国对北极自然资源和海上运输潜力感兴趣,是过去20年最活跃的非北极国家之一,可与中日媲美。最后,小国新加坡关注气候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这是新加坡在北极的首要任务。
上述地缘政治发展挑战着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既要通过北约巩固大西洋战线提高供应链弹性,又要继续受益于亚洲经济增长。迪安娜·霍顿认为在“三大洋”背景下,一向以大西洋为支柱的加拿大必须对另外两大洋做出承诺。
7月初北海航线进入为期四个多月的通航期,去年9月薄壳油轮首次从这里将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运往中国,今年薄壳油轮将继续在这条危险的北极新航线上冒险。为预防俄中军舰大量集结和石油泄漏的风险,加拿大和美国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监测。
位于北极水域和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的北海航线属东北航道,与加拿大以北的西北航道遥遥相望,它西连挪威边境附近的摩尔曼斯克东接白令海峡全长5600公里,被视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以北欧往返中国为例,走北海航线比走苏伊士运河减少10来天的航程,目前仅在7月初到11月下旬之间有条件通航,预计在2050年代夏季可能完全无冰。
根据2022年8月俄罗斯通过的《2035年前北方海航道开发计划》,计划2024年货运量达8000万吨,2030年达2亿吨,去年中俄两国计划通过北海航线发送货物5000万吨。去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呼吁全球投资者关注这条全球最偏远、最寒冷的航线以加强东西方贸易,去年底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Alexander Novak)称中印等亚太国家、拉美和非洲国家对俄罗斯石油及石油产品的需求令北海航线在国际原油贸易中的作用愈发重要,2023年俄罗斯通过北海航线运输了150万吨石油,创航线年度运油记录。
自2017年8月第一艘非破冰船穿越北海航线后,管理该航线的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允许非冰级船在破冰船陪同下,于2020年夏季和秋季冰层较薄时航行。即使有这样的保护,挪威环保组织贝罗纳基金会(Bellona Foundation)资深顾问恩格(Sigurd Enge)还是认为商业航运风险极高,因为受海流影响,北极海冰移动具有高度不可预测性。2022年只有一艘冰级船将俄罗斯原油经北海航线运到中国,2023年增加到十艘。英国金融时报指去年9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首次用两艘无特殊强化的薄壳油轮从北海航线将天然气运往中国,这是俄罗斯第一次让非冰级船在北海航线做商业航行。分析人士指“由于许多现代冰级油轮由西方船东控制,不愿意参与俄罗斯原油运输,令俄罗斯不惜牺牲航道安全贩卖石油”,因为一旦在这条地球上最危险的航道上漏油,几乎无法善后,但随着俄罗斯对中国依赖增加,预计未来几年这种运输还将继续。而北京铤而走险的动力在于寻找一条绕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战略阻塞点、航程可缩短10天的能源贸易路线。
在比邻北海航线的美国和加拿大极地地区,因俄罗斯使用非冰级船只做商业运输以及如去年8月中国海军和俄罗斯海军舰艇编队共计11艘军舰到阿留申群岛附近执行任务等军事行动而面临特殊风险。《日经亚洲》指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最西端的育空地区正加强信息共享,去年育空地区行政长官兰吉·皮莱(Ranj Pillai)组织四名专家学者和退役军官组建了北极安全咨询委员会(Arctic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研究该地区面临的国际风险,寻找保护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关键矿产、机场和数字网络的方法及寻求增加加拿大军队在育空的存在,委员会将于今年内提交报告。美国阿拉斯加州州长迈克·邓利维(Michael Dunleavy)今年2月访问了育空地区,商讨两地合作。
美国国防部在2022年9月设立了北极战略和全球复原力办公室(Arctic Strategy and Global Resilience Office),成立专注于寒冷天气行动的第11空降师,《日经亚洲》指北极战略办公室20名员工正越来越多地监测中俄在北极的合作。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5 episodes available.
3 Listeners
170 Listeners
295 Listeners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4 Listeners
6 Listeners
5 Listeners
22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084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3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