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博物馆FM | 忆空间:How many episodes does 博物馆FM | 忆空间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77 episodes available.
October 13,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8 国之重器365件文物中国史NO.38 国之重器鼎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众多已知出土的青铜鼎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后母戊鼎了,今天,我们就来给小朋友们讲讲这件国之重器:后母戊鼎。我们来认真欣赏下后母戊鼎吧。它长着两个直挺挺的耳朵,鼎的四边装饰着繁密的纹饰,这些繁密的花纹都是怪兽的形象,更加增添了后母戊鼎身上的神秘色彩;身体下方是四条粗壮有力的支腿,告诉小朋友们一个小秘密,这四条腿当中,三条腿一样长,而其中一条腿短了一截,你发现了吗?在后母戊鼎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比如,耳朵上外侧上神秘的图案,那是一幅两个老虎在吃人的画面,其实在商代的很多青铜器上都能找到双虎食人的造型,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和《山海经》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有关:还有人说老虎嘴巴下面的人应该是掌握生死大权的祭司,小朋友们觉得哪种说法更对呢?关于后母戊鼎还有个让很多人费解的地方,那就是它为什么要改名字呢,原来叫“司母戊鼎”不是好好的吗?其实,对改名字这件事情还是有很多争论的,理由是这样的:一是那时青铜器的铭文大多是铸造上去的,正反是通用的,“司”反过来就是个“后”字,解释成王后的“后”好像更加符合它的语言环境。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们长大了之后,期待大家认真研究后,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后母戊鼎的发现地可是赫赫有名的,正是后来商朝的都城遗址:殷墟。自从1928年发掘以来,这里就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遗存和文物,向我们展示着商代时让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尽管后母戊鼎带给人一种让人敬畏和害怕的狞厉之美,更多体现在宗教祭祀场合,但普通老百姓们的日子还得过,明天的节目里,我们就讲讲商代的经济发展。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思考,已知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后母戊鼎,居然是给一个女人做的,这中间是有什么原因吗?请把你的猜测回复到忆空间微信公众账号下面, 分享给朋朋哥哥和更多的小朋友们。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小档案:文物年代:商朝晚期 距今约3200年出土地点: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12,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7 玉戈之王365件文物中国史NO.37 玉戈之王随着商朝的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文明也渐渐受到了中原的影响。1974年,考古学家们在湖北武汉附近的盘龙城中,发掘出了一件大玉戈,被人们称作“玉戈之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文物吧。我们首先来一起认识下这把玉戈吧,它通体呈现出青黄色,扁扁的长条形,专家们把它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刀刃,尖尖的位置非常锋利;一部分是刀柄,正反两侧都有微微凸起来的棱。这件大玉戈最难得的是材料:整个器物的厚度只有一厘米,但长度却达到了94厘米,专家们推测它的玉石原料得在一米以上,所以,小朋友们想想看,工匠们在雕琢这把玉戈的时候,那得多么的小心啊。这么大的玉戈,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常被讲到的解释是这样的:这玉戈很有可能就是祭祀用的器物,或者成为首领之后,用来沟通神灵和威慑民众的神器。小朋友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会在长江流域这里出现商朝玉戈呢?有人认为,商王朝的繁荣使得它的文化影响到了周边的地区;还有人认为这是商汤建立商朝之后,便开始对周边进行一系列的军事扩张,盘龙城便是商王朝在长江流域建立起来的一个军事城堡,用来维护商王朝在这里的统治,所以玉戈自然也会出现在这里。不管怎么说,这件玉戈的出土,证明了盘龙城在商朝有着重要的地位,为考古学家们研究商朝城市文明提供了重要价值依据。到了商朝晚期,商文化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明天的节目里,我们再和大家说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根据玉戈的器形,为它添上一个木柄,画出完整的玉戈吧?可以把你的作品发送到忆空间微信公众账号的下面,分享给朋朋哥哥和更多的小朋友们。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小档案:文物年代:商朝早期 距今约3800年出土地点:1974年湖北盘龙城馆藏地点:湖北博物馆藏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11, 2016《朋朋哥哥讲故宫》NO.06 凤凰一样的午门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为大家读的是朋朋哥哥讲故宫系列之一寻找紫禁城里的颜色第二部分:紫禁城的大门紫禁城中的门多种多样既有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的构件门也有渲染着空间序列的单体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找找紫禁城里的那些门吧紫禁城一共有四座城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西面是西华门,东面是东华门其中最重要的、等级最高的就是凤凰一样的城门——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皇宫的南边从平面来看,午门很像一个“凹”字当我们俯视时,在阳光映射下很像一只展开双翅的大雁或凤鸟所以被人们称为五凤楼或雁翅楼午门门洞的两个“特别之处”第一,午门正面左右两边的墙角下还各藏着一个掖门主要是供三品以下官员通行所以从正面看午门有三个门洞但是从背面看午门却有五个门洞第二,午门正面的门洞都是矩形的而背面的五个门洞却都是拱形的有人说与“天圆地方”有关也有人说和“礼乐阴阳”有关其实,明代后拱形城门逐渐普及午门里侧的半圆形门洞应是结构的原貌而外侧的方形入口是在封堵了上面的半圆券洞而形成的显得更为肃穆午门正面U字形的设计从礼制上体现着中国古代宫门口须立有双阙的要求从视觉上看,拱形门洞的设计与整体的氛围很好的融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17minPlay
October 11,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6 王权的象征365件文物中国史NO.36 王权的象征公元前16世纪,商朝建立之初时,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在商朝建立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都城在不断变化,那在最初的两百多年里,商朝的都城又在哪里呢?1974年,人们在郑州商城遗址发现了一件象征王权的青铜方鼎,很多人猜测,也许这里就曾是商代早期的都城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商代的青铜方鼎吧。这件青铜方鼎出土在一个叫做杜岭的地方,最初,鼎是古代先民们用来烹煮食物的工具,后来渐渐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我们一起来从上到下认识下这件杜岭方鼎吧:最上面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拱形的耳朵,身体是个长方体,腹部周围一圈装饰着花纹,既有完整的兽面纹,也有连续的乳钉纹,支撑整个身体的是四条粗壮的腿。人们都说杜岭方鼎的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郑州商城遗址说起,早在1951年的时候,考古学家们就在郑州发现了商代时期的城墙和建筑区,出土了后来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杜岭方鼎,这让很多学者猜测,郑州商城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商朝早期的都城之一。 商朝的文化影响着周边的地区,就像前面讲到的,华夏文明也渐渐地由黄河流域地区向长江流域地区扩展,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将带领大家走进商朝时的长江流域。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想想看,你觉得杜岭方鼎的主人会是谁呢?不妨把你的答案回复在忆空间微信公众账号下面,分享给朋朋哥哥吧。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小档案:文物年代:商朝早期 距今3500年出土地点: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出土馆藏地点:河南博物院藏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10,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5 夏王朝的玉刀365件文物中国史NO.35 夏王朝的玉刀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悠久,到了青铜时代,玉器不仅是权贵阶层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被先民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宗教意义,有些玉器则表现出新的特征,演变成了关于王权和礼仪的象征,朋朋哥哥为小朋友们讲述的就是一件夏代的七孔大玉刀。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把大玉刀吧。刀身通体呈现出墨绿色,玉器的表面上还有黄色的斑纹,再来看它的形状,是个扁平的梯形,在刀的两个侧面的中间还有对称的小锯齿。在刀背的边缘上一共有七个并排排列的小孔,这七个孔不仅排成了一条直线,而且两孔之间的距离还是相等的。这把玉刀有65厘米长,我们现在家里普通菜刀也就大约20厘米,这么一把大玉刀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根据古时候玉器的用途推测这刀是属于祭祀用具;有人根据这刀的体型推测是战场上的兵器;有人说这玉刀应该是礼仪的权杖,作为权利的象征;还有人根据刀的器型推测它可能是当时的刑场用具。面对这么多种猜测,小朋友你认为哪种比较准确呀?伴随着玉刀出土的还有玉戈、玉钺,这些玉器的器型具备了兵器或者工具的样子,却因为它们的材质,它们成为了具有宗教意义的礼器,成为了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根据后世史书的记载,夏代共经历500年的历史,明天节目里,我们开始走进商代。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想想,夏代人是用了什么办法,可以让七孔玉刀上的小孔之间距离相等呢?把你的答案在忆空间微信公众号下留言告诉朋朋哥哥吧。 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09,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4 铜铃的故事365件文物中国史NO.34 铜铃的故事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学会了制作乐器,但那时的乐器更多被使用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而进入青铜时代后,金属材质的乐器也出现在了古代乐器的大家庭中。考古学家们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青铜铃,今天,朋朋哥哥就和小朋友们说说青铜铃铛的故事吧。我们首先来认识下这件铜铃吧,它的外形像个梯形,通体红褐色,土蒙蒙的感觉,铜铃的表面大部分没有花纹,在铜铃比较平整的顶部,有个像拱桥一样的钮,中间的穿孔很适合穿个绳子把铜铃提起来或是挂起来。这件铜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铃铛还是很相似的,但是有个小细节却很不一样,那就是在铜铃的一侧有个小翅膀,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的人说,只是装饰的效果;有的人说,是浇筑的过程中可能出了些小问题,还有的人说,这个小翅膀可以让发出的声音更好听,小朋友们你认为这个小翅膀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存在的呢?那在此之前,先民们制作过铃铛么?专家们在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过用陶土制作的铃铛。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件铜铃,形状和现在的二里头铜铃相似,有不少人推测,二里头遗址中的铜铃可能是由陶寺铜铃发展演变过来的。像前面讲到的,铜铃的铃锤大多是用玉制成,那夏代的玉器又是怎样的呢?明天的节目里,再为大家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动动手,能不能也用陶泥做个铃铛呢,当然也可以设计个小翅膀给它,把你做好的铃铛拍张照片发给忆空间微信公众账号吧,朋朋哥哥等着欣赏你的作品哦!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上期答案:古埃及,古埃及国王早在距今约7500年前就佩戴绿松石珠粒。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09, 2016《博物馆里的中国》NO.05 珍宝档案陶瓷用品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除了实用的功能之外陶瓷更是艺术的载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瓷的世界吧陶鹰鼎早期时,鼎是一种用来煮肉的炊器但是这件炊器的造型却很特别这是一只老鹰的形象两个眼睛圆睁着胸膛挺起,翅膀收紧老鹰的尾巴和两条腿被工匠做成了鼎的三足形成了一个有力的平衡支点青釉莲花尊这件精美的青瓷作品有三美第一“美”是样子美造型显得端庄大气第二“美”是颜色美青绿色釉层,光泽温润第三“美”是工艺美整体看起来非常华丽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宋代五大名窑”中最为珍贵的是汝窑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便是有名的代表通体呈现天蓝色颈部和腹部绘有漂亮的莲花纹带给人美的享受清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这件白釉观音头戴风帽五官清秀,身体匀称衣服的线条看上去特别流畅整个造型给人以安详肃穆的感觉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13minPlay
October 08,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3 罕见的绿松石龙365件文物中国史NO.33 罕见的绿松石龙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地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绿松石。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一条拼接起来的绿松石龙,今天,我们就说说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吧。这条绿松石龙长什么样子呢?龙的身体弯曲起伏,头部尤其特别,是用白玉和绿松石拼成的眼睛和鼻子。 龙的尾巴也卷曲着,整条龙看上去就像摆头扭身,正在腾云驾雾一样。这条龙身上的绿松石片,形状各异,并且非常细小,而更让考古学家们惊叹的是:在这条身长仅有70.2厘米,体宽只有4厘米的龙身上,却用了两千多片绿松石片,可见这条龙制作工艺是多么精湛。既然这条龙是用两千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那它当初做好的时候又是怎么保证不散架呢?在这些绿松石片的局部还发现了白色的灰痕,所以有人推测当时这条绿松石龙粘嵌在有机质物体上,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有机质物体腐朽了。可见四千多年前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粘嵌技术。那这么精致的龙型器又代表了什么呢?有人说人们希望烛龙能带来光明和丰产;有人说这里的龙应该是权力的象征,其实,关于这条龙的解释还有很多,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不是龙而是鳄鱼,小朋友们觉得像吗?尽管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和后世的龙形象还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也向我们说明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位置。还记得刚才提到的那个青铜铃铛吗?它们又是做什么的呢?明天,我们接着为大家讲。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找还有哪些国家也非常喜欢绿松石?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03,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2 青铜酒爵的故事365件文物中国史NO.32 青铜酒爵的故事公元前21世纪早期国家的形成时,青铜礼器的使用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称之为“青铜时代”。而在众多青铜礼器当中,延续了上千年的青铜酒爵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朋朋哥哥就选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酒爵,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早期国家时代的青铜文明吧。最早的青铜酒爵就出现在二里头遗址。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下这件青铜爵吧。它有个长长的流,在器口的另外一段是尖尖的尾巴,酒爵的腰部像束紧了腰带一样,腹部的一面有两道凸起来的弦纹,弦纹之间有五枚横列着的乳钉纹。在腹部的下面就是酒爵的支腿,这个青铜酒爵还带着把手呢,请小朋友们想想看,使用的时候是右手方便呢?还是左手方便呢?既然青铜酒爵是用来饮酒的器具,那自然要讲到古代的酒了。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的剩余粮食出现了,酿酒的技术就渐渐地被先民们掌握。青铜酒器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夏代时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它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那时的先民们使用的是一种叫做“复合范”的方法,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铸造出器形更加多样的容器。在二里头遗址中,这些青铜酒爵被埋葬在贵族的墓葬当中,青铜器也成了代表身份地位和等级的象征,用来“明尊卑、别上下”。那在那时的墓葬中,还会有哪些体现地位的陪葬物呢?明天的节目里,我们再讲。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找找“复合范”的青铜铸造方法,都有哪些完整的程序呢?今天的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小贴士: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名词解释:流:爵的特征之一,在器口部有个较长的凹形槽,这部位叫“流”。用来使容器内的液体顺着这个槽流出来。弦纹:陶器和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在青铜器上表现为凸起来的单道或几道平行的横线乳钉纹: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凸起来的乳突组成的图案。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October 03,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31 恢弘的宫殿365件文物中国史31:恢弘的宫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人们称为夏朝。位于河南洛阳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被很多人认为是夏代的遗存。朋朋哥哥就和大家讲讲这座古城遗址中的宫殿吧。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的建筑遗存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被命名为“一号宫殿”的建筑了。这座宫殿位于一座庭院的北部正中央,门窗开向南方,可以在一年中接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进来,后来被人们引申为面向光明的意思。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我们只能根据考古学等学科的知识,来推测这座宫殿的外形,很多人认为:它应该是以木头作为骨架,周围再用泥土做成墙面,屋顶上覆盖的应该是茅草,样子应该是后世宫殿建筑中等级很高的庑殿顶。这座宫殿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周围一圈低矮的建筑围合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些低矮建筑被人们称作“廊庑”,大门位于南边的中央,一共有三条门道,庭院中间形成的小广场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米,可以容纳上万人。宫殿并没有建造在平面上,而是建造在了一座0.4米到0.8米的高台上,可不要小瞧这不到一米的高度,要知道夯筑起一个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的台基,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巨大的工程。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了,那时的国家有着高效和巨大的组织运行能力呢?考古工作者们在二里头遗址不仅发现了宫殿区,还发现了道路网,还发现了手工业作坊区,还发现了在宫殿建筑布局中出现了中轴线的概念等等。人们常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来形容早期国家的基础,青铜礼器的出现就是个很重要的标志,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和小朋友们慢慢说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找找看庑殿顶是什么样子的屋顶,有兴趣的小朋友不妨画下来吧。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FAQs about 博物馆FM | 忆空间:How many episodes does 博物馆FM | 忆空间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7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