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博物馆FM | 忆空间:How many episodes does 博物馆FM | 忆空间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77 episodes available.
September 15,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 15 最早的水上交通365件文物中国史15:最早的水上交通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丰富的捕鱼技能,那时候到河中间捕鱼需要借助一种工具,那就是船。2002年,考古学家们在一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一艘独木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的故事。这艘独木舟是在哪里发现的呢?在浙江杭州湘湖村的古湘湖,考古学家们在古湘湖的跨桥附近发现了一片遗址,便命名为“跨湖桥文化”。在2002年的一次发掘中,一艘古老的独木舟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周围还发现了木桨、石锛等大量相关遗迹和文物。专家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独木舟的生产或修理作坊。小朋友们知道独木舟是怎么制作的吗?远古人类先选取一根木头,用石斧、石锛这些工具,将圆圆的树干削平把木头不需要的部分凿空。聪明的远古人还发明了一种省力的做船方法。叫“火焦法”。人们将树干上不需要挖掉的地方涂上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被烧的部分因为被烧成一层碳。再用石斧砍掉这些碳就比较容易了。小朋友们,想明白了吗?独木舟是人类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我们大部分现代船的老祖先,远古先民们发现了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利用木头的“浮力原理”制作了独木舟。小朋友们想想看,先民们驾着这样的独木舟,游走于河流水道之间,在河上张网捕鱼,那也是非常美好的景色。...more7minPlay
September 15, 2016中秋特辑: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吗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忆空间博物馆FM,今天是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我们也来聊聊月亮吧,但是换个角度来聊聊月亮。说起中秋,很多小朋友都会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深深得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在诗人的眼中,无论你和我之间在空间上间隔着怎样遥远的距离,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那轮明月传达人们相同的思念和祝福。那小朋友有想过吗?月亮除了空间上的距离,时间上也会有距离吗?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和苏轼当年看到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吗?首先,要肯定的是,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苏东坡生活的年代到今天的近一千年中,月亮并没有消失,也没长出新月亮出来。可是,朋朋哥哥想告诉小朋友们的是,从理论上来讲,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要比苏东坡先生看到的那个月亮小了那么一点点。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月球正在离我们居住的地球一点点的远去,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每天都在变远。小朋友可能要问了,朋朋哥哥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有什么证据吗?那,朋朋哥哥今天就给大家讲两个证据吧,分别从物理学和地质学给大家解释下,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对了,在这之前朋朋哥哥有个小问题问小朋友,你知道今天的月亮距离地球有多远吗?384400公里,你记住了吗?我们首先了解下物理学家如何证明月球在远离呢?利用现代科学,物理学家可以用雷达和激光的方式,比较精确而且直接地测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阿波罗号登陆月球的时候,就已经在月球上安装了激光反射设备。这样,科学家们可以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然后,通过测试激光往返地球的时间,结合光的速度,科学家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就这样测了很多年以后,科学家们发现,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是不是很神奇呢?我们再来了解下地质学科学家的研究又是怎么证明的呢?小朋友们都知道,海洋会有潮汐,最明显的就是海水涌上岸边的距离会发生变化,那潮汐是怎么形成的呢?对,它的形成是和月亮的引力有很大的关系。而潮汐的运动,又会进一步影响海底的物质。因为月亮每个月围绕地球转一圈,它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啊,月球对潮汐的影响,也是有规律的;那自然,潮汐对海底各种地质结构的影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结构的研究,找到了海底地质物质的规律,也就找到了在远古时期,月球运转的规律。根据这一的原理,有科学家发现,距今6.5亿年前至今,月球远离地球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16厘米。可见,在很早很早以前,月球就在远离地球而去,只是远离的速度比现在慢。其实,为了证明月亮正在远离地球,人们还能在古生物学家那里找到证据,和海洋里一种叫做鹦鹉螺的海螺有关系,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找找这个证据吧。讲到这里。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明白了,原来,月亮确实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只不过它远离的速度很慢,对我们的影响很小很小。假设我们采用现在的每年3.8厘米的速度,从苏轼写作《水调歌头》的时间到今天接近1000年的时间里,月亮远离了地球大约有35米,所以朋朋哥哥这才说,从理论上讲,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要比比苏东坡看到的月亮小了那么一点点。好了,我们今天的特别节目就讲到这里,再次祝福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中秋快乐,阖家幸福!...more8minPlay
September 14,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4 陶鹰鼎的故事365件文物中国史14:陶鹰鼎的故事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根据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用灵巧的双手捏塑出写实的动物形象。有这样一件陶鹰鼎,展示着远古先民们如何用陶泥塑造眼中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讲讲陶鹰鼎的故事吧。陶鹰鼎的发现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那是1957年一天,陕西华县农民殷思义挖出了件陶器,他并不知道这件陶器的时代和用途,于是带回家里当作喂鸡的盆子。直到1958年秋天,他便主动把这件鸡食盆送交考古队,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为什么这件文物叫做“陶鹰鼎”呢?乍一看这件陶器,整体造型是只胖乎乎的“鹰”形象,两条粗壮有力的腿与下垂的尾巴共同组成了这件器物的三条腿。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用具,一般由三足支撑。这只鹰的整体外形就像一只特殊的鼎。那先民们为什么要选择“鹰”的形象呢?这又是哪种“鹰”呢?很多人觉得是苍鹰的形象,还有的人说应该是猫头鹰的形象。1997年,考古工作者对当地进行发掘时,发现了鸟类骨骼标本10多件,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将这些猛禽塑造和描绘在器物上,不仅是因为平时能看到它们,而且也是对它们原始质朴的崇拜。这件陶鹰鼎的用途是什么呢?与它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骨制品,有的骨制品在当时常被作为祭祀所用的礼器,因此有学者猜测,出土于该墓葬内的陶鹰鼎也很有可能是和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的。小朋友们觉得呢?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孕育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陶器的制作方面,还体现在编织、纺织、造船、酿酒等等很多方面,这些本领因服务先民们的生活而产生,也同时改变着先民们的生活,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吧。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想想,除了鹰,你觉得还有什么动物会被先民们认为可以与神灵沟通?今天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more8minPlay
September 13,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3 马家窑的彩陶王365件文物中国史13:马家窑的彩陶王在文字还没有诞生的远古时代,人们用绘画记录世界和描绘世界,陶器成为了绘画的重要载体。今天,朋朋哥哥为大家讲一件马家窑彩陶,很多人称呼它为:彩陶王。它真正的名字叫做“涡纹彩陶罐”。为什么人们会给它“彩陶王”的赞美呢?有人说,是因为它的器型硕大,有人说,是因为它制作的很精细到位,还有的人说,是因为它的彩绘花纹。小朋友们觉得呢?我们来认识下这件涡纹彩陶罐吧。最吸引大家的,莫过于罐身上的花纹了,那是用黑色的颜料绘出来的水波纹和漩涡纹。漩涡纹的下面是一圈粗大的水波纹。为什么这么多水流的形象呢?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不论是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先民们就把看到的那些湍急汹涌、奔腾不息的水流画在了陶罐上,小朋友们觉得有道理吗?古人还会在陶器上画什么呢?考古学家发现主要包括这样几种:一种是上面讲到的水波纹和漩涡纹;一种是几何图形;还有一种就是动物的形象。其实,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远古先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陶器上的彩绘花纹形象也会不同。这些彩陶又是用的什么颜料呢?马家窑彩陶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红色和白色,是先民们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来描绘的。这时的制陶业已经成熟起来,人们还发现了很多用来烧制彩陶的窑,可见那时候人们对于陶器的需求是多么的广泛。陶器不仅能够作为绘画的载体,它也是雕塑的载体,明天,朋朋哥哥再为大家慢慢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给爸爸妈妈们留一个作业,红色是用赭石呈现的,那黑色是用什么呈现的呢?白色又用什么呢?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September 12,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2 小口尖底瓶的秘密365件文物中国史12:小口尖底瓶的秘密陶器自从出现之后,改变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在人们熟悉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就有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陶器,还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小口尖底瓶。首先来看看小口尖底瓶的样子吧:它们的瓶口很小,肚子却鼓鼓的,在肚子两边还有两个对称的耳朵,底部尖尖的。它们大部分的表面上是没有花纹的,表面厚度从底向口部逐渐增厚。先民们用它来做什么呢?很多学者在研究后认为,当时的先民用小口尖底瓶是来打水的。利用瓶子的重心,让瓶子在水中汲水。西安半坡遗址的先民非常聪明,居然会利用力学中的重心。先民真的是掌握了重心原理后,再来制作小口尖底瓶吗?曾经有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们,经过很仔细地观察和测试后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动汲水。那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的瓶子呢?有人说:用来装水的盛水器使用时需要用手握住瓶口来灌水,然后在两个耳朵穿上绳子背在肩上,这样会更加省力,小朋友觉得呢?小口尖底瓶采用 “泥条盘筑法”制作,制作的时候只需要一个人来完成;后来出现“快轮拉坯、慢轮修整”的方法,这时就需要两个人互相协助才能完成。在手工业不断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分工和协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陶器不仅改变了了远古先民们的生活,也成为记录和描绘这个世界重要的载体,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是个思考题,请小朋友想想世界上还有哪些古老的民族使用过小口尖底瓶呢?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7minPlay
September 11,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1 最古老的陶器365件文物中国史11:最古老的陶器随着定居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先民们对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于是,陶器诞生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新的物质材料。今天,朋朋哥哥给大家讲的就是最古老的陶器。在江西省万年县有个 “仙人洞”。1962年到1963年,江西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上千件石器和陶器,把其中一部分陶片进行拼接修复,得到了一件其貌不扬的陶罐。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件粗陋的红陶罐,它可是迄今为止在我们中国发现的、能够复原出来的最早的陶器,距今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早期先民们是怎样制作陶器呢?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工简单捏制,还可以用泥片贴筑的方法,比较成熟的方法就是泥条盘筑法。陶器是把泥土塑造成型,经过晾干后,在800到900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它的出现与定居农业生活分不开的,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陶器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先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给大家讲陶器给先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吧。今天的互动小环节,是个动手的小活动,请小朋友们用白泥或者橡皮泥,自己动手捏一个罐子吧。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7minPlay
September 10,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0 远古时代的家猪365件文物中国史10:远古时代的家猪在新石器时代,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把捕捉回来的动物幼崽养起来,作为肉食的重要补充。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远古时代的家猪。很多小朋友看到这头小陶猪,会有这样一个疑惑,这到底是家猪还是野猪呀?要说是家猪吧,鼻子很像是野猪的;要说是野猪吧,但在河姆渡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猪的形象,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专家认为古人驯养野猪的时候,那时正是古代先民迈入新石器时代的时候,所以那时候的家猪还保留着一些野猪的样子。古代的先民要想养猪,都得具备怎样的条件呢?首先呀,要有剩余的粮食,其次是定居的生活,小朋友们觉得对吗?很多人认为,家畜饲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件河姆渡出土的小猪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对啦,是用泥土捏制并烧成的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们已经开始熟练的掌握制陶技术了,这可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的,那目前复原出来最早的陶器长什么样子呢?明天,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吧。今天的互动小环节:是个动手的小作业,请小朋友画出你想象中的远古时代的猪。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7minPlay
September 10, 2016《博物馆里的中国》No.03 元代的青花瓷青花瓷成熟发展于元代它造型厚实饱满纹饰构图丰满今天我们就讲讲元代的青花瓷吧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会呈现出蓝色的效果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为“青花瓷”蒙古人特别钟情于蓝色和白色以及元朝疆域的不断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花瓷器的兴盛元青花的颜色不容易脱落钴料的呈色相对稳定对温度和氧气要求并不很严格制作工艺比较方便促进了青花瓷的大批量生产为什么这件元青花瓷器能有这样高的价值呢这和元青花的身世有着很多联系第一,元青花被认识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元青花烧制的时间比较短第三,带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更少元代的青花瓷展示了中国传统瓷器的魅力深远的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瓷器融合了草原民族的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15minPlay
September 10, 2016朋朋说94:中国古代怎么过教师节小朋友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今天是第三十二个教师节32年前,咱们过不过教师节呢在中国古代,人们又怎样过教师节呢今天我们就说说中国古代怎样过教师节吧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千古第一圣人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古人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也就是孔子的生日在全国举行规模盛大的“祭孔”庆典活动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最早的官方祭孔活动在汉代就开始举行在唐宋时代祭孔活动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祭典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和民国时代孔子不再那么受到推崇孔子诞辰的纪念活动就被取消了直到1985年新中国正式确定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到今年,正好是第32个教师节到了近些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有了这样的建议应该把我国教师节从每年的9月10日改在孔子诞辰纪念日即公历的9月28日那么,今天的互动小问题要来啦小朋友你觉得哪一天作为教师节更合适呢为什么呢欢迎小朋友们把你的答案评论到忆空间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下面我们期待你的参与----------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7minPlay
September 09, 2016《朋朋哥哥讲故宫》No.03 紫禁城里代表生机的绿色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为大家读的是朋朋哥哥讲故宫系列之一寻找紫禁城里的颜色代表生机的绿色紫禁城中有很多绿色屋顶的建筑他们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和太子或者皇子有很大的关系紫禁城里有两处小皇子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一处是位于东北方的北五所另外一处是乾隆皇帝修建的南三所文华殿刚刚建造好的时候是绿色的屋顶但后来却换成了黄色的琉璃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文华殿曾作为皇帝临时居住办公的场所所以在重新修建的时候就改成了黄色北五所、南三所、文华殿宫区都是位于紫禁城的东部这又是为什么呢按照五行理论,绿色在东方是和树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用在和太子、皇子们相关的建筑上希望他们能像树木一样茁壮成长紫禁城里并不是所有绿色屋顶的建筑都是和皇子有关的在园林设计建造中为了和周围的景色呼应起来也会有绿色屋顶的建筑出现还有些建筑的柱子也是绿色的“绛雪轩”便体现了这样的建筑理念很好得和周围的花草树木融合到了一起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10minPlay
FAQs about 博物馆FM | 忆空间:How many episodes does 博物馆FM | 忆空间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7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