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博物馆FM | 忆空间:How many episodes does 博物馆FM | 忆空间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77 episodes available.
September 24, 2016《朋朋哥哥讲故宫》NO.04 水之黑色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为大家读的是朋朋哥哥讲故宫系列之一寻找紫禁城里的颜色与水相关的黑色故宫的文渊阁是皇帝的图书馆屋顶主要用的却是黑色的琉璃瓦这是为什么呢古时人们认为北方属水颜色是黑色,代表冬天屋顶上覆盖黑色的琉璃瓦取意以水镇火的作用表达了人们保护文渊阁的愿望 文渊阁屋顶还有波浪和游龙的造型前面仿造天一阁开凿了一个小方池门窗和柱子是淡雅清爽的绿色环境优美宁静,非常适合读书 (图片来自于网络)神武门内东西两侧的值房隆宗门西边的一排平房西华门内的值房等等都用的是黑色的琉璃瓦大多取的也是以水镇火的寓意 黑色从色彩的视觉上来看具有非常好的收缩性可以很好的调和冷暖色调倦勤斋的梁上有很多黑色的绘画门窗的边框也是黑色的冷暖色调之间的过渡也显得更加柔和今天的朋朋说读书时间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9minPlay
September 24,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23 神秘的刻画符365件文物中国史23:神秘的刻画符号远古先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很多小朋友会首先想到文字。但是文字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期,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们,在很多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找到了一些刻画符号,它们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述一件灰陶罐,在它身上就有一枚组合而成的符号。我们来看看这件陶器吧,这种类型的陶器出土于山东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陶尊或大口尊。这件制作精致的陶尊有着漂亮的纹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身上的一枚符号。 这枚符号由三部分组成,上面一个圆,中间是个弧形,像是火焰又像是月亮,下面像是绵延起伏的山峰。这个符号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这三部分是“日、月、山”。还有人认为这三部分是“日、火、山”,小朋友们又觉得是什么含义呢?其实,不只大汶口,很多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中都发现了刻画符号。那么什么人能掌握这些符号呢?还有人研究这些陶尊的器型,认为拥有这些刻画符号陶尊的人,他们可能是部落里面的巫师,使用这些算是早期的文字来祭祀。这些刻画符号可能和远古的宗教祭祀有关,神明在他们心目是中至高无上的,直到有一天,他们开始注意到了自己。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不能创造出属于你自己才能解释的神秘符号呢?你也可以在忆空间微信公众号下留言哦。发给朋朋哥哥看。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September 22, 2016朋朋说95:古人喜欢蜘蛛吗朋朋说95:古人喜欢蜘蛛吗?2016年9月22日蜘蛛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既喜欢它又害怕它不知道小朋友是害怕呢还是喜欢呢古人对蜘蛛又是什么感情呢今天我们就说说蜘蛛吧古代时的人们靠肉眼观察动物世界所以对蜘蛛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深人们根据蜘蛛表现出来的状态赋予它很多美好的寓意古人觉得蜘蛛可以带来喜运称蜘蛛为“喜子”因为蜘蛛可以顺着丝从天而降被称作是喜从天降古人还认为蜘蛛可以带来财富在俗语“蜘蛛吊,财神到”中小蜘蛛象征着“八面来财”又因为蜘蛛谐音“知足”所以古人会在工艺品上雕上蜘蛛以此来告诫自己要学会知足常乐同时,蜘蛛还是“灵巧”的象征七夕“乞巧”的妇女会把瓜果放在厅堂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那就说明来年这个妇女会心灵手巧除此之外,很多人发现蜘蛛还能预报天气是不是很神奇呢今天的朋朋说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分割线----------每周一和周四:朋朋说-说给孩子们听的博物馆每周二和周五:读书时间-《朋朋哥哥讲故宫》每周三和周六:读书时间-《博物馆里的中国》...more7minPlay
September 21,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22 五千年前的青铜小刀365件文物中国史22:五千年前的青铜小刀文明化的进程中,先民们探索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物质被发现并利用起来。先民们从石块中提炼出一种特别的物质,它就是今天小朋友们常会见到的铜,但这时的青铜不仅数量较少,还没有后世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青铜诞生的故事吧。青铜的诞生要从一把青铜小刀讲起,这是把距今大约4700年的文物,出土于青海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小朋友可不要小看这把青铜小刀,很多人可是把它叫做“中华第一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把青铜小刀是迄今为止,已经出土的青铜器当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了。在青铜小刀诞生后的一千年里,青铜器并没有大量的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当时红铜矿稀少,而且人们掌握的矿产知识不多,先民只是在冶炼红铜的时候,刚好红铜里面含有铅、锡这两种金属元素,便无意中炼出了青铜,这个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记录事情的呢?估计小朋友们会说,可以用文字啊,但那时文字还没有诞生,只是出现了很早的萌芽,明天的节目里,我们再讲。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想想看,假如你有这样一把青铜小刀,你觉得可以用来做什么呢?请你把答案留言告诉朋朋哥哥吧。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7minPlay
September 21,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21 红山贵族的玉鸮365件文物中国史21:红山贵族的玉鸮昨天我们说到了在经历了长期的分化过程后,权贵阶层从普通平民们的群体中脱离出来,他们成为了高高在上的贵族,这体现在他们死后的墓葬规制上。那他们生前的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彰显自己的贵族地位呢?今天,我们选取一件红山文化的玉鸮(xiāo),和大家讲讲贵族们的生活。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件玉器,因为它的外形像只展翅欲飞的鸮,鸮就是小朋友们常说的“猫头鹰”,这件玉鸮通体呈现淡绿色,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表面有些泛黄,头部用浅圆雕的技法,全方位地雕出了眼睛、耳朵和喙。整只鸮雕刻简练,形象生动。人们还在玉鸮背面发现了一个小孔,小朋友们觉得这个孔是做什么用的呢?很多人猜测它可以用来穿上绳子,很有可能这件玉鸮是一件随身佩戴的装饰品。这件玉鸮1973年出土于辽宁红山文化墓葬,它是在中心的大墓中出土的,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只鸮的主人是当时的贵族。贵族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此时的贵族们已经会在身上佩戴玉质的装饰品,用珍惜的物品来衬托出自己不同寻常的身份。南方同时期的良渚文化墓葬中还发现了玉钺(yuè),玉钺是石斧演变过来的,可见拥有这件玉钺的贵族英勇善战,用它来体现自己的的战绩。那请小朋友们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贵族呢?有的人说,祭司能成为贵族;有的人说,首领能成为贵族;还有的人说,占有财富的人能成为贵族……小朋友们觉得呢?在红山文化墓葬中,“惟玉为葬”的特征展现出后世“礼玉”雏形,在新石器中晚期,统治阶级渐渐被分化出来,社会分工更加明细,于是规定人们行为的礼制也日益成熟。之前介绍用来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材料中,并没有出现今天常见到的金属,那金属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给大家讲讲青铜的出现吧。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结合朋朋哥哥前面讲到的知识,来认真思考,为什么红山文化的先民把玉雕成了鸮的形象?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September 19,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20 蛋壳黑陶高柄杯365件文物中国史20:蛋壳黑陶高柄杯越来越多剩余粮食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的渐渐明确,让财富集中到了部落中很少的一部分人手中,权贵阶层形成了。今天为大家介绍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它是在一座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这座墓葬位于埋葬着部族所有成员的公共墓地当中,向今天的我们讲述着权贵阶层分化的漫长过程。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件陶杯,它是1973年在山东日照出土的,上半部很像是西餐餐桌上常见到的高脚杯。陶杯的口沿呈现出喇叭的形象,中间是一根细细的长柄连接着圆型的底足,而且在中下部的位置还有一个椭圆形的凸起,上面镂刻出了细密整齐的小孔。整个陶杯的制作精美,器形纤细流畅,给人一股浓浓的贵族气息。这个高柄杯跟蛋壳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可不是用鸡蛋或别的什么蛋的壳做出来的,因为发现这类陶杯的厚度就像蛋壳一样薄,所以叫做蛋壳黑陶高柄杯。先民们在制作它的时候,选取的是质量非常高的细泥陶土,它在烧制出来后才这样的细密坚硬。由于在制作时人们反复打磨它的表面,这才有了它黑亮的光泽效果。那这件陶器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它的制作过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薄薄的高柄杯口沿很容易塌下来变形,先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让这样轻薄的陶泥在高温下不变形呢?正是因为这些让我们思考的地方,才使得人们给了蛋壳黑陶高柄杯非常高的评价。蛋壳黑陶类的器物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我们最后再来说说龙山文化吧。龙山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在1928年春天,考古学家在山东龙山镇发现了一片文化遗址,因而将它命名为“龙山文化”。人们发现龙山文化距今有4500年到4000年左右,在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遗址中,它是处于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些高柄杯来头可不小,它只有在少数大、中型墓中才会有,可见这种高柄杯是一种高贵的用品,只有少部分身份显赫的人才能使用。那新石器时代晚期权贵阶层们,在生前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生活呢?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找出答案,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如何呈现出黑色的呢?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9minPlay
September 19,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9 良渚玉琮王365件文物中国史19:良渚玉琮王新石器时代神权逐渐形成,在祭拜神灵的时候,为了能和神灵达到沟通的目的,玉成为先民会用到的媒介。而位于南北方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址,也会出现不同形态的祭祀玉器。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吧,为小朋友们介绍的是玉琮。在很多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经出土形制各异的玉琮,有一件因为硕大的形体,而被人们称呼为玉琮王。它是198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出土的,外形是方形的,但中间有个贯穿整体的圆孔,玉琮通体呈现出黄白色。很多人之所以称呼它玉琮王,除了制作精美外,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分量,居然达到了13斤左右。玉琮王吸引的我们还有上面奇特的图案。它的四面中央各有一条凹槽,描绘了两个带有头冠装饰的人面形象,最奇特的是神人兽面图案。在玉琮边棱的两边,还各刻画了一只变形了的鸟儿的形象。整个玉琮雕刻得非常细致,而且花纹的样子也很奇特,有着很特别的装饰效果。我们要着重介绍下神秘的神人兽面图案,它还出现在良渚文化遗址的很多其他玉器上。整个神人的脸庞是倒梯形,看上去呲牙咧嘴,眼睛也比较明显的突起,头上还带着有羽毛做装饰的冠,两条胳膊抬起来,双手则放在胸前,整个画面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那它代表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呢?有的人说这是良渚人的“神徽”,就是神的徽记,有人说是巫师骑在一个可以上天的神兽身上;还有人说,就是个面具,是用来吓唬人的,因为在以前人们不了解大自然,带着面具给自己壮胆。小朋友,你觉得呢?玉琮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对于玉琮用途的猜测有不下20种,在后世古书《周礼》上有“黄琮礼地”的记载,在宗教祭祀当中用玉琮来祭祀地神。大部分人认为玉琮是原始宗教沟通天地的法器,又由于是从墓中发掘出来,先民应当是认为这些玉琮还是能起到保护死者、镇压凶邪的作用。从良渚文化的考古考察来看,发达的礼玉制度以及祭坛、城楼的建筑,都说明良渚文化高度繁荣。在人类文明化的进程当中,权贵阶层的出现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标识,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给大家说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认真思考,远古人类没有金属工具,怎样才能在这么坚硬的玉琮上雕刻出如此繁复又精美的花纹的呢?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September 18,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7 人面鱼纹彩陶盆365件文物中国史17:人面鱼纹彩陶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文明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了。那到底出现了什么,人类就步入了文明社会呢?文明化的进程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积累和改变,而这时的改变和积累,主要发生在远古时代先民们的思想中。在众多问题中,对死亡的思考是最被关注的。今天,我们通过一件文物认识文明化进程中的丧葬制度。这件文物就是大名鼎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被考古学家们发现。人面鱼纹彩陶盆身上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这样两个地方:其一是它的用途,其二是它的花纹。首先我们来说说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用途吧。其实,它是个陶质棺材的盖子,这种把死者装入陶器当中的葬法称作“瓮棺葬”,小朋友们还记得人面鱼纹彩陶盆底部中央的小孔吗?很多人认为,也许在远古先民们的认识中,这是为了死去的亡灵进出之用的。我们再来说说人面鱼纹的图案吧。有人说鱼和人的组合,说明了那时的鱼儿已经被神化了,那个人鱼合体的形象,其实是个半人半神的巫师;也有人说是先民们祈求鱼神附体,装扮成鱼的样子,来为死去的孩子们祈福的。葬有死去儿童的瓮棺会被埋放在什么地方呢?这些陶瓮就埋在自家的家庭居住区内。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渐渐分化后,权贵阶层开始出现,这是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认真思考,这些儿童的瓮棺为什么要埋放在靠近家庭居住区的地方呢?今天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字:朋朋哥哥&傅丫姐姐 声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September 18,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8 红山青玉龙的传奇文 字:傅丫姐姐&朋朋哥哥声 音:朋朋哥哥早在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们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聚居群体。到了新石器时代,除了依然作为纽带的血缘之外,一定的规则也需要在群体中建立和执行,这些规则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被人们称作是“礼制”。今天,朋朋哥哥选择用红山青玉龙,讲述体现在北方先民们生活中的礼制。我们首先来认识下这件珍贵的文物吧。它是用岫岩玉雕琢而成的,整体造型呈现出勾曲形,从平面上看很像一个字母“C”,所以很多人也把它叫做C形玉龙。在玉龙身上最引人夺目的,还要数它的发型了。龙的脖子上长有长长的鬃毛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这个发型很酷呢? 这件文物的出土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那是1971年8月的一天,三星他拉村的农民张凤祥在地里劳动时,在石洞发现一块像铁钩的东西,就拿回家给弟弟玩,弟弟找了绳子绑住铁钩四处拖拉,过了七八天,铁钩竟然被拖出光泽来,原来呀,这铁钩是一块玉!当地文化馆征集了这件文物就锁在箱子里了。然后时间到了八十年代,文馆的负责人把锁在箱子里玉龙上交国家,才最终确定了它珍贵的文物价值。 这玉器那时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呢?这要从一个小小的细节讲起,玉龙的背上中央有个小孔,如果从这孔穿绳悬起的话,玉龙的头尾两端恰好在平衡。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红山青玉龙也许是祭祀用的某种礼器。也不少人认为这个造型用来代表某个部落,小朋友们觉得呢? 早在新石器早期,人们把玉做成装饰品美化生活,做成礼器告祭神明等等。在后来很多人的眼中,玉石更蕴含着古人所追求的美好品德。 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玉器。虽然出土的地方不一样,造型形象也不一样,但却都向我们展示着在文明化进程中,宗教礼制制度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为大家讲吧。 今天的互动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想想,这条龙和你认识到的龙长得一样吗?你心中的龙应该是什么形象呢? 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more8minPlay
September 16, 2016365件文物中国史No.16 远古时期的纺织——陶纺纶不知从何时开始,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学会了用兽皮和树叶来遮体御寒,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学会了用骨针和兽筋把兽皮缝制成衣服。再后来,随着一种小工具的出现,制作衣服的原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是石制或者陶制的纺轮。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小小的陶纺轮,来认识下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吧。说到纺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植物纤维。它是植物的茎秆和种子中的细丝状物质,这些细丝质地比较柔软,而且还有一定的韧性。植物纤维可以纺织成布。怎样从植物中来抽取纤维呢?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种类富含纤维的植物,今天的我们很难真实地复原先民们的做法,但是在今天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能找到原始的提取植物纤维的方法。也许,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会用到类似方法。如何把纤维纺成线呢?这就要使用到纺线的工具了。1999年,在甘肃兰州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精美的回纹彩陶纺轮。这个纺线的工具叫纺锤,纺锤是个复合工具,由这种纺轮和棰杆两部分组成。那这个纺锤是怎么工作的呢?人们需要把植物纤维捻成麻花状的线,远古先民纺线的时候,不断转动纺轮,利用纺轮自身重力对纤维进行拉伸加捻,最终纺成线。这枚陶纺轮上的三角形回形纹可是大有用处。在加捻时让纺线的人比较容易判断捻向,起到均匀纱线粗细的目的。随着定居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朝向文明化的进程大踏步的前行,那这时文明化的进程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明天的节目里,朋朋哥哥再给大家讲起。今天的互动小环节,是个思考题,请小朋友们想想看,你觉得纺轮旋转的方向,对纺线有没有影响呢?今天博物馆FM《365件文物中国史》就讲到这里,明天见!文 字:傅丫姐姐&朋朋哥哥声 音:朋朋哥哥...more8minPlay
FAQs about 博物馆FM | 忆空间:How many episodes does 博物馆FM | 忆空间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7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