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鲁僖公十一年
1 晋杀丕郑
经
僖公十一年
1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丕鄭父。
左传
僖公十一年
1
十一年春,晉侯使以丕鄭之亂來告。
历史是胜利者写就的,但真正写就历史的是时间。真相再怎样被装扮、隐藏,只要时间一长,终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刻。晋用夏正,鲁从周正,二者相差两个月。或者鲁史只依据晋国使者来告的时间,来确定写到春秋经上的时间。
2 阳谷之会
经
2
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穀。
鲁僖公与齐桓公会面,齐桓公此时年事已高,作为女儿的鲁夫人声姜借此机会看看自己的父亲也是符合人伦的,虽然这不符合周礼。
3 大雩求雨
经
3
秋八月,大雩。
论语
先进篇
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雩坛,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后因孔子带领学生在此乘凉歌咏,故称舞雩台。历来是士人游春的处所。周代鲁国故城内外的古台很多,现仅存舞雩台、望父台、斗鸡台三处,其中舞雩台是最高大的一处。
郦道元《水经注·汜水》 载:“ 门南隔水, 有雩坛, 坛高三丈。”可见雩坛还是比较高大的。
雩祭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全国各地都有祭雨的风俗,形态各种各样。沈从文曾描述了湘西的祭雨风俗:“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河南的一些农村也曾有此习俗,逢大旱则在祭雨的庙宇内设一面大鼓,一天到晚不停地敲打,他们以为,鼓声越响,求下来的雨也就越大。
曲阜的雩坛,经考古测量,今台基东西120米、南北125米,残高7米。上植桃、杏、杨柳等树百余株。可见当时还是很大的一个坛。现在的舞雩台北面,建了一个小广场,仅存十几米方圆的高台,被青石栏杆围起来,沿栏杆内侧种了整整齐齐的罗汉松。没有留下入口,只能攀栏杆过去。里面长满幽深的杂草灌木,内有两块石碑,一题“舞雩坛”,一题“圣贤乐趣”,台上原有的石碑今已不存,现存的两块石碑是后人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