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Radio|日本外教纯正日语(中高级)

第228回:朗読丨誰かの代わりに・鷲田清一

03.01.2022 - By 中村紀子Play

Download our free app to listen on your phone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Get it on Google Play

文章选自:「誰かの代わりに」鷲田清一朗读:中村纪子查看完整原稿:V-X-公-众-号“中村Radio 中村日语”

作者简介:鹫田清一(Washida Kiyokazu),日本哲学家。出生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曾任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大阪大学校长。2015年开始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理事长、校长。著有《古怪的身体》《京都人生》等作品,曾获SANTORY学艺赏、桑原武夫学艺赏、读卖文学赏、紫绶褒章等奖项。他的哲学作品对日本当代设计师影响深远。

本篇文章被收录于日本国语3的课本中

参考翻译:“代替某个人……”“什么是只有自己才拥有的?““你是否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和才能。“你有没有这样想过?自古以来,“我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被哲学家和思想家反复提出。但是,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我是谁”的问题,不仅限于哲学家和思想家,已经成为跨越年龄段,谁都不能不问的问题,无论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保障个人自由。一个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的人生的理想社会。一个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的社会。可以说,与过去封建制度下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的社会相比,这是一个舒适得多的社会。但是也因为有自由,我们还需要付出与之相应的代价。一个可以让你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的社会。反过来说,即可以通过这个人在其人生中完成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来衡量此人的存在价值。这是以“做了什么”“能做什么”来衡量人的价值的社会。处于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被不断地问到:“你能做什么?“、”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同时我们也会问自己:”我有没有其他人没有的能力和才能呢?“我们还必须证明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以免被别人说:“可以代替你的人多的是“、“这个位置不是非你不可”。这种情况下,虽然有些残酷,但我们要将“我是谁”的问题,切换为“这样的我,在这个位置上是否合适?“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痛苦,随即便想寻求无条件的肯定,即希望你接受现在的我。我们痛切地希望即使自己什么也做不到,也希望别人能肯定自己。“有没有你都是一样的“,再没有比任何人都不需要自己更悲惨和恐怖的事情了。因此我们会很自然地寻求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接受原原本本的我的那个人。不过,这也有点危险。因为认为原本的你就好的那个人不在身边的话,你会感到担心。即你经常需要别人给予肯定,肯定你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如此你将陷入被动的境地。总是需要别人的关注,如果那个人看不见自己的话,则什么都做不了——有可能变成依赖症。如此被动的存在,将导致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磨难,社会上面对的各种问题,你都解决不了。我们需要强有力的力量接纳这一切。在当今社会,这种力量常常被称作“自立”。需要澄清的是:“自立”而非“独立”。“独立”在英语中是“Independence”。“依赖”的“dependence”,加上“in”,意思是否定,不依赖任何人。但是,我们谁都无法独自生存。准备食材的人,看病的人,寄信的人,开车或修理电车的人。在社会中,无数的人互相支持着彼此的生活和行动。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有钱的话,自己也能活下去,但是,即使有钱,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使用它的系统,如果没有人来支持这个系统,那也没什么用处。“自立”不是否定“依赖”的“独立”(Independence),而是需要理解为“依存”加上“相互”意思的“inter”的(interdependency)(相互支持)。当疾病、事故、灾害等导致无法独自生存时,随时准备与他人建立能够互相支持的人际网络。这就是“独立”的真正含义。换句话说,就是无需独自承受困难。当然,既然是“相互支持”的人际网络,自己也必须根据时间和情况,或者说在感情上,随时准备成为支持他人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替代某人”。这恐怕就是“承担责任”的本来意思吧。“责任”在英语中被称为“Responsibility”,是由“回应”(Response)和“能力”(Ability)组成的词。其含义为当被人寻求“救助“时,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去回应其他人的诉求。在日语中说到“责任”,会给人一种被强加的被动印象。但是“责任”并不是到最后都必须独自承担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在失败的时候才会被问到。所谓的“责任”,应该是一种响应对方的需求,相互协作的感觉。“你做不了的话,其他人可以代替你做“,如果有人这么告诉你的话,我们将从心底涌出安全感,这应该是构成一个社会基底的基本感觉。人以及有人聚集的地方,难免会有艰难与困苦。想要躲避或者去除这些艰难与困苦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去除意味着要做一番斗争,将艰难与困苦交给其他人或者社会上的某个机制,这样人将处于被动、无力的状态。对此,我想起一位神学家写下的一句话:“人生有无法超越、无法克服的苦难。”这并不是说你不要觉得苦难是苦难。恰恰在正视苦难,接纳艰辛的过程中,蕴含了作为人活下去的意义。苦难往往不是一件小事,渺小的一个人无法独自承担。与人相处,与人相适应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开头提到的“我是谁”,这个寻味自我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如果只看自己的内心,也无法找到答案。因为答案,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会显现出来。正是因为与他人交往,相互弥补弱点,所以人才会不倒下。并且,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并不是在有余力的时候,才会产生“代替某人”的想法,我们应该经常持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需要互相扶持。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我从十几岁起就喜欢读的思想家帕斯卡撰写的《思想录》中的一句话。“相比于那些知道的人,人的弱点在那些不知道的人身上更明显。」我想,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来说,这是应该反复品味的一句话。

More episodes from 中村Radio|日本外教纯正日语(中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