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的时候好高骛远给,自己制定异常远大而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寸步难行,最后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极限的事情是很难做成的。
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深山的千年古刹中,有些人千里迢迢来寻他,求大师指点迷津,有些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他们到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从山谷里挑水回来,大师挑的不多,两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依他们的想像,【大师应该可以挑更大的水桶,挑的更满些的。】
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挑多,而是在挑的够用。一味贪多,就适得其反。】众人更是疑惑。
于是大师从他们之中拉出一个人,让他去山谷里打满两桶水,那个人挑得非常吃力,没有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部洒出来,那个人的膝盖也摔伤了。【水洒了,岂不是还要回头重新打水?膝盖摔伤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的要更少吗?】大师说。
于是有人问:【请问大师到底要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着说:【你们看这木桶】
众人望去,木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越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就不必再看那条线,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底线应该定多低?】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们不容易受到挫伤,反而会培养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就会挑的更多,挑得更稳】。
生活中,许多人都像故事中那个打满两桶水的人,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难达到目的。道理固然简单明了,但是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的理解和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大多数人都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遗憾的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量力而行,总是在不经意之间陷进好高骛远的泥沼里。
量力而行不仅需要量己之力,还需要量时势之力。
【时势造英雄】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能,但是如果没有将自己的能力推向极限,甚至是超过极限的环境,英雄也只是一个凡人。
如果汉高祖刘邦不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如果不是因为押送徒役去骊山的途中,大多数徒役逃散,他也不会被逼起义,并且最终打败项羽成立西汉王朝。在刘邦起义反秦之前,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自理商业,也不能下田工作,实在是十分普通的小人物。和刘邦相比,项羽可谓能力超强,却最终因为未能抓住时机而战败自刎。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顺应时势做出改变,终究无法成为英雄。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太轻容易自卑,评价太重容易自大。只有拿捏分寸才可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和完善自我。不要好高骛远量力而行,才可以选对方向获得成功。
非常感谢您的收听,欢迎您一起来学习一代圣人王阳明的智慧,
欢迎訂閱、点赞、评论与我进行互动唷,
我们下一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