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確實對祖先的慈悲、智慧,他是深深放在心上的。他老人家說:「我們的祖先是最疼愛他的後代子孫的,所以才會有漢字、文言文出來。」而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教育的「教」字,就一個字,我們看到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右邊一個手拿著一枝樹枝,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在其中了。第一個,左邊告訴我們「身教」。第一個叉,父母、老師、長輩們畫的,小孩很會模仿,就畫第二個叉,上行下效,「身教」。
不只父母、老師有身教的力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你看一個家裡面,二三個孩子排排站,弟弟妹妹才二三歲,那個哥哥做哪個動作,摸摸右臉,弟弟妹妹也摸摸右臉;哥哥蹲下來,弟弟妹妹也跟著蹲下來。你看那孩子模仿的能力多強。所以以前在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生六七個正常,生十二個叫「增產報國」,這個都不足為奇,但是往往都是那個大哥哥、大姐姐教得不錯,後面的就是他們帶了。所以帶班如法炮製,幾個善根深厚的孩子,你帶他們,他們再去帶動整個班級,也是很重要的策略。
所以一個「教」字的左邊,身教。右邊,拿個樹枝,那不是打孩子的意思,那是耳提面命。其實父母、老師真的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真的是這樣的心境。所以右邊那個是耳提面命,大家不要誤會。就是代表要有耐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要揠苗助長。而今天當孩子不受教,我們首先要問問,我以身作則了嗎?做得夠嗎?第二,我耐性夠嗎?這麼一反省,還有成長空間,我們就不會把專注點都放在孩子的錯誤上了。
佛法是內學,這一念反思,我以身作則夠不夠?耐性夠不夠?馬上這個情緒就下來,我還有不足。所以佛法是內學,要向內。我們不被孩子所轉,我們情緒沒有動,我們反而是反省的心起來了,這是善念、正念,有可能就觸動了孩子的善根。所以我們也曾經聽過,孩子犯錯了,這老師沒有馬上指責他們,反而自己到孔子像面前站著反省,一句話也沒罵學生,但是自己真誠心現前,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學生才會這樣,反而學生都流淚了。
成德自己有一個終身難忘的事情,就是我的姐姐她考大學,第一年沒考上,父親就鼓勵她去補習班。其實我自己再回想這個事,都感覺到母子連心是真的,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多事情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想法,可是我們都能感覺到。像我父親鼓勵我姐姐去補習班,我父親沒有來跟我說他的考量是什麼,但是我那個當下我就體會到父親他考慮得很遠,他擔心這個大女兒假如去讀了專科,他的妹妹跟弟弟以後是大學畢業,怕她自卑。你看都考慮到以後。
結果我姐姐就去補習班了,有一天打電話給我父親:「爸,我眼睛不舒服。」我父親說:「我明天請假帶妳去看醫生。」掛了電話。結果父親坐不住了,當天馬上就趕過去了。到了補習班,我姐姐翹課,沒在補習班。
結果當天晚上回到家,我父親就跟我姐姐說了,我父親很溫和的跟她說:「我今天去補習班了,妳怎麼沒有去上課?」我跟我二姐都在,我姐姐一聽,見笑轉生氣。不好意思,我抓點機會練習練習閩南話,翻作國語叫做惱羞成怒。見笑轉生氣,惱羞成怒,「我本來就不想去補習的」,就給我爸爸發了一頓脾氣,然後就上樓去了。
我們當下那個氣氛很凝固,不知道要說什麼話。結果我爸爸就把我二姐跟我找到房間裡去了,然後很溫和的對我們兩個說:「爸爸還有什麼你們覺得有意見的,你們現在提出來。」我當時候那個震撼很難用言語形容,我爸爸的修養也太好了吧,這麼用心給女兒考慮那麼長遠的事情,還被女兒這樣發脾氣,當下他還沒有難過、沒有生氣,還馬上把另外兩個孩子找過來,你們還有什麼意見沒有,你們可以給爸爸提出來。我記得我當時候跟二姐互相看了看,當時候還不知道有一句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現在接觸傳統文化了,回想,感謝自己的父親,把這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表演給自己看,終身難忘。
老法師說:「最佩服孔老夫子的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最佩服老祖宗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我們常常都說要承傳道統,道統裡面有心法。老人家怕我們不夠重視,都把心法給我們重點強調,最佩服孔老夫子的,那就是心法;最佩服老祖先的,就是心法。
所以《論語》裡面,我們看「堯曰第二十」,我們看到堯傳舜、舜傳禹、禹傳商湯,傳的是什麼?「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們這個民族是很特殊的,它是老師跟國君、跟父母融在一起的。堯舜禹湯那都是聖人,他在君位,行君道。那這些精神,我們現在身為領導者,也是要傳承下來。今天下屬犯錯了,這個領導說,我有責任,是我沒把他帶好的。別的部門在指責的時候,這個領導者鞠躬道歉,我相信這個下屬當下就反思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其他部門在批評他,我們也跟著一起批評,你還是他的領導,你說他心裡多難受。所以帶人要帶心,用這一分真誠去感通。不只對學生,這個教字的精神我們時時要放在心上,以身作則,還有耐性,當領導者也是需要這些精神的。
而老法師有說,儒家有三寶,就是君親師。道家也有三寶,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道家的三寶,真的都是寶,都是整個傳統文化的綱領所在。佛家也有三寶,覺、正、淨,自性覺、正、淨,這自性三寶;還有住世三寶,佛、法、僧。其實這個覺、正、淨就是一切修學的總綱領。所以佛門教育,一三皈依就把最重要的教誨給我們了,我們只要肯受持,都會得非常大的利益。
而我們來思考體會一下,君、親、師,我們一定要君親師都能夠做好,我們才能把學生教好,不能偏在一邊。我是師,我該上課都有上課,可是我沒有以身作則,孩子不會服氣;我沒有把他當自己孩子一樣愛護,他跟我不親。不親,信任不夠,教育的效果就打折扣了;他愈相信你,你講的話他愈放在心上,而那個信任也是來自於我們對他的愛護、付出。君子信而後諫,他相信你了,你才好提醒他、勸諫他。
當父母的用什麼心來對待孩子?除了養育他、愛護他,還有不棄不捨,絕不放棄孩子,這個就是親的精神。所以我們佛門《楞嚴經》裡面,透過比喻讓我們了解佛菩薩的心,「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我們什麼時候想回家,父母都是打開雙臂擁抱我們,不管我們犯了什麼錯,他們隨時歡迎我們回家,不離不棄。而我們已經學傳統文化,我們已經學佛法了,我們就要效法聖人、佛菩薩。聖人有教無類,不嫌棄任何一個學生。佛菩薩他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以是沒有條件的愛。所以父母也是不求回報,沒有條件的愛,這個都是「親」的精神。
還有一點成德覺得非常重要,這個也是自己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很強烈的一點,就是對子女高度的信任,會讓子女感受要對得起父母的信任,不然太傷父母的心了,自己的良心也過不去。成德俗家的兩個姐姐都是這種感受。
我記得我念大學四年級,有一天晚上打電話回家,因為那時候成德已經在做事業了,剛好跟父親講:「父親,我需要三十萬,你可不可以支援我?」我爸爸說:「那你是要做什麼用?」我說:「爸,現在比較晚了,我明天再跟你說。」就掛了電話。隔天早上,我還在睡覺,不好意思,那時候生活習慣不好,還在睡覺。所以遇緣不同,二十多歲了才遇到老和尚,挺遺憾的,再早十年不知道多好。結果父親的電話來了,我還在有點半夢半醒,拿起電話。我父親說了:「三十萬我已經給你打過去了,你要做什麼用?」當時候內心的那種感動,還有對父親心的細膩終身難忘。男人雖然是陽剛,很有責任,他細心的地方真的是特別感動子女。我父親很壯的,沒有像我那麼瘦,三個孩子念初高中,晚上都是他去買熱麵回來給我們吃的。
當時候就體會,你看父親的心細到不希望你難受,還覺得他不信任你,「錢我已經給你打過去了」,但是他父親的職責,他護念自己的子女,這是他的職責,他還是要問清楚,他還是要提醒你。所以成德回想,很多我們人生在做一些重要的決定的時候,都可以想像到父親當場在那裡分析給你聽,但是他又尊重你,可是他該說的他會說。我父親說:「只要在父親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都會支持你去做。」
所以這個高度信任會給人一種很深的力量,一種動力,我要對得起父母的信任,我要對得起老師的信任,我要對得起領導的信任,不能讓他白疼我,不能讓他白照顧我。所以真正得到領導的愛護,可不能恃寵而驕,那多傷領導者的心,多傷父母老師的心。得到疼愛要分憂解勞,這個是我們要懂事、要成熟。
這是跟大家提到高度信任的重要。而且我們也要守住忠恕之道,人家不信任我們,我們不難受,但是我們不去懷疑別人。這個忠恕不可須臾離也,我們有這個心境,我們聽佛法才不會用錯心。比方,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君親師,我們懂得君的道理了,我們要嚴以律己,要嚴格要求自己,但是當別人沒有做到的時候,我們要寬以待人,他還沒學。可能我們說,「他學比我久」。他學比你久,他落到一個誤區去了,他更可憐!任何時候這個恕道都可以提起來的,是我們肯不肯把這個心態提起來而已。有時候我們看到,他都學十幾年了,氣死我了,還這樣。其實有時候學愈久,落到誤區去愈難拉出來,總是一個慈悲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
所以老法師說的,因為有一次有一個同修就跟老人家說了,說:「我實在沒有辦法不見人家的過,老法師,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師父就看著這個弟子說了,「你真想改嗎?真想改我才跟你講」。那個同修頻頻點頭,「師父,真的,我真想改」。那師父接著說了,「你從今天開始,你見到任何人的錯,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我們往往見人家過生氣了,就是著眼在他的行為上。可是這個心念一起來,馬上往內,佛法是內學,是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要細細去體會老人家這個法語,見人過,可能那一個心念就有瞋恚、就有傲慢、就有貪求了,求他要做好,有要求他的心念了。貪、瞋、痴,著相了;慢、疑,你不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了。你看一個心念,五毒俱全。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念頭,都得從心源隱微處去看那個很細的念頭。
所以老人家講的,我做得不夠好。其實師父很多法語都是在替我們註解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