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近日,一种新兴的儿童教育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进入大众视线。据媒体报道,随着“双减”政策的施行,许多教培机构和教培老师纷纷寻求转型,其中有部分教培人员进入儿童剧本杀领域。目前,儿童剧本杀的流量阵地主要集中在抖音和小红书。在大多数儿童剧本杀品牌推广中,他们多强调该产业“轻资产,低门槛,收入高,不仅可以作为教培机构的消课方式,也可以作为线下儿童书店增强顾客体验的手段”。教培机构或从业人员选择儿童剧本杀作为转型方向,这是机构和人员的自主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想着怎么赚快钱,扩大儿童剧本杀的市场;更不能以儿童剧本杀为掩护,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儿童剧本杀是娱乐与游戏活动,应该基于寓教于乐,让学生适当乐于其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从儿童剧本杀的经营模式看,教培机构或从业人员转型经营儿童剧本杀,是有其“优势”的,包括场地、生源(以前培训的学生)等。但是,也有其可能存在的弊端,这就是把此前经营学科类培训的营销方式用在儿童剧本杀中。当前,家长对儿童剧本杀的需求并不大,儿童剧本杀要依靠儿童自主消费,市场有限。可一些运营儿童剧本杀加盟生意的机构宣称,这有庞大的市场,有很好的盈利前景。这就可能诱导经营者以之前用于学科类培训经营的焦虑营销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如夸大剧本杀对孩子阅读、思维、交际、表达能力的锻炼作用,刺激家长送孩子去玩剧本杀。
对此,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从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等五个方面,强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这是有明确针对性的。儿童剧本杀经营者,必须规范经营,基于剧本杀的娱乐、游戏属性,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娱乐与游戏内容,同时要限制儿童玩剧本杀的时间。各地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剧本杀的监管,明确实施适龄提示制度,并规定儿童剧本杀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
儿童剧本杀经营的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儿童剧本杀。儿童剧本杀最近引起舆论关注,主要原因是:一则流调信息显示,一名感染者的行动轨迹涉及北京前门大街某剧本馆,随后有传闻称,这家剧本馆的剧本设计为某培训机构的语文组,主持人为培训机构的名师,“其实是打着剧本杀的名义在地下补习”。虽然培训机构官方微博很快就发布了辟谣声明,但还是有家长怀疑儿童剧本杀之所以“火爆”,是在进行隐性、变异学科类培训。
我国实施“双减”之后,确实存在个别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以非学科素养培训为名,继续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违规培训经营。对于这类隐性、变异学科类培训,监管部门早已明确要从严监管。虽然表面上看,经营儿童剧本杀是最容易进行学科类培训的,10个孩子一起玩,就相当于10人的小班,但这也是最容易查处的变异学科类培训。包括在书店以开展剧本杀经营为名搞学科类培训,虽然有一定隐蔽性,但监管部门只需检查孩子们在一起究竟在玩什么剧本,就可查证是不是在进行学科类培训。也就是说,打着儿童剧本杀开展学科类培训,是不可能长久的。
教培机构和人员转型,必须转变原来的经营思维,如果继续做儿童青少年业务,应该多考虑业务的社会效益、教育价值,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教育价值,转型不可能成功。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儿童青少年娱乐、游戏与素质拓展活动,监管部门也需要及时介入,制订明确的监管措施,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规范行业的发展,防止野蛮生长,违规经营。(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文字:熊丙奇
责编:傅铭途 李妹妍 郑宗敏
主播:姜雪媛
近日,一种新兴的儿童教育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进入大众视线。据媒体报道,随着“双减”政策的施行,许多教培机构和教培老师纷纷寻求转型,其中有部分教培人员进入儿童剧本杀领域。目前,儿童剧本杀的流量阵地主要集中在抖音和小红书。在大多数儿童剧本杀品牌推广中,他们多强调该产业“轻资产,低门槛,收入高,不仅可以作为教培机构的消课方式,也可以作为线下儿童书店增强顾客体验的手段”。教培机构或从业人员选择儿童剧本杀作为转型方向,这是机构和人员的自主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想着怎么赚快钱,扩大儿童剧本杀的市场;更不能以儿童剧本杀为掩护,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儿童剧本杀是娱乐与游戏活动,应该基于寓教于乐,让学生适当乐于其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从儿童剧本杀的经营模式看,教培机构或从业人员转型经营儿童剧本杀,是有其“优势”的,包括场地、生源(以前培训的学生)等。但是,也有其可能存在的弊端,这就是把此前经营学科类培训的营销方式用在儿童剧本杀中。当前,家长对儿童剧本杀的需求并不大,儿童剧本杀要依靠儿童自主消费,市场有限。可一些运营儿童剧本杀加盟生意的机构宣称,这有庞大的市场,有很好的盈利前景。这就可能诱导经营者以之前用于学科类培训经营的焦虑营销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如夸大剧本杀对孩子阅读、思维、交际、表达能力的锻炼作用,刺激家长送孩子去玩剧本杀。
对此,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从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等五个方面,强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这是有明确针对性的。儿童剧本杀经营者,必须规范经营,基于剧本杀的娱乐、游戏属性,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娱乐与游戏内容,同时要限制儿童玩剧本杀的时间。各地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剧本杀的监管,明确实施适龄提示制度,并规定儿童剧本杀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
儿童剧本杀经营的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把学科类培训包装为儿童剧本杀。儿童剧本杀最近引起舆论关注,主要原因是:一则流调信息显示,一名感染者的行动轨迹涉及北京前门大街某剧本馆,随后有传闻称,这家剧本馆的剧本设计为某培训机构的语文组,主持人为培训机构的名师,“其实是打着剧本杀的名义在地下补习”。虽然培训机构官方微博很快就发布了辟谣声明,但还是有家长怀疑儿童剧本杀之所以“火爆”,是在进行隐性、变异学科类培训。
我国实施“双减”之后,确实存在个别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以非学科素养培训为名,继续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违规培训经营。对于这类隐性、变异学科类培训,监管部门早已明确要从严监管。虽然表面上看,经营儿童剧本杀是最容易进行学科类培训的,10个孩子一起玩,就相当于10人的小班,但这也是最容易查处的变异学科类培训。包括在书店以开展剧本杀经营为名搞学科类培训,虽然有一定隐蔽性,但监管部门只需检查孩子们在一起究竟在玩什么剧本,就可查证是不是在进行学科类培训。也就是说,打着儿童剧本杀开展学科类培训,是不可能长久的。
教培机构和人员转型,必须转变原来的经营思维,如果继续做儿童青少年业务,应该多考虑业务的社会效益、教育价值,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教育价值,转型不可能成功。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儿童青少年娱乐、游戏与素质拓展活动,监管部门也需要及时介入,制订明确的监管措施,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规范行业的发展,防止野蛮生长,违规经营。(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文字:熊丙奇
责编:傅铭途 李妹妍 郑宗敏
主播:姜雪媛
6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3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