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本書為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本書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本書,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讀者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總而言之,獲得暇滿身後,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成就佛果或是解脫,至少要能確保來生不會墮入惡趣。來生不墮惡趣的主因有二:一、皈依三寶。二、深信業 果。「皈依」是入佛之門,想要進入佛門,就必須生起堅固的皈依;並在皈依之 後,對於佛陀所告誡的業果道理生起強大的信心。如果察覺自己當下的行為是惡 行,就要設法斷除;若是善行,就要盡力成辦,藉此來生才能不墮惡趣。以上的 內涵,是屬於三士道中「下士道」的思維方式,應該以此來調整聞法的動機。 下士道的法類當中,最主要的就是「皈依」和「業果」。皈依,並非只是嘴 上念誦皈依偈,而是在具備皈依二因的情況下,一心仰賴三寶。皈依的二因中, 要先思維惡趣的苦,令心生起恐懼;之後憶念三寶的功德,相信三寶能救護我脫 離惡趣的險境。依此二因,生起完全仰賴三寶的心,才是真正的皈依。皈依的對 境中,「法」是正皈依,因為它是讓我們脫離險境的主要關鍵。
所謂的「法」, 一般是指滅諦和道諦,但以下士道而言,「斷十惡的律儀」就是下士道當中的 法。透由修學斷十惡的律儀,能讓我們來生免於墮入惡趣,獲得人天的增上生, 這是獲得暇身之後所應成辦的最小心要。 但光是獲得這種心要是不夠的。雖然藉此能夠暫時跳脫惡趣、投生善趣,但 還是在輪迴中流轉、受苦,也沒有把握以後不會再次墮入惡趣。就像我們今世雖然投生為人,但如果不信三寶、業果,不斷造惡,來生還是極有可能墮落,所以 並不安全。
不僅如此,輪迴的本質是痛苦的,現今所有看似美好的事物最終都將 壞滅,沒有任何意義可言,所以應該設法跳脫輪迴,追求解脫。 想要解脫,必須斷除輪迴的主因 業和煩惱。在業和煩惱的控制下,我們 不由自主地一再投生,並且不斷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的逼迫,這就是 輪迴的狀態。業和煩惱當中,又以煩惱為主 如果有煩惱,縱使沒有業,但透 由煩惱的力量,就會造作新的業,迫使我們在輪迴中流轉;相反的,如果沒有煩 惱,即便有業也不會流轉。 煩惱有八萬四千種,可以略攝在貪、瞋、癡三毒當中,而三毒的根本是「我 執無明」。想要斷除我執無明,必須生起通達無我的智慧,這是屬於三學中的慧 學;要生起慧學,必須先生起定學;而生起定學前,必須先有戒學。
因此,不論 是下士道或中士道,都是以「持戒」作為基礎。在中士道時,透由持戒進而修 定,以緣著無我的禪定而生起通達無我的智慧,唯有以這種方式,才能斷除我執 無明,獲得解脫。因此,在思維下士道的內涵之後,要想:「光投生在善趣是不 夠的,為了從輪迴中解脫,我要認真修持三學!」這是以「中士道」的內涵來調整動機。 提到「輪迴」或「解脫」時,有些人會誤以為投生淨土就是「解脫」,生在 娑婆世界則是「輪迴」。這種觀念並不正確。所謂的「輪迴」,是指在業和煩惱 的束縛下,無法自主地投生;相反的,如果不是被業和煩惱束縛,能夠自主地投 生,不論生在何處,都可稱為「解脫」。由此可知,解脫與否的界線,在於「投 生時能否自主」;如果是在業和煩惱的束縛下,即使投生天界或是淨土,也都屬 於輪迴。 能否解脫的關鍵,在於能否生起強烈的「出離心」。
真正的出離心,是對 「輪迴中的美好事物」生起厭離;至於一般的痛苦,即便只是輕微的病痛,不論 有沒有宗教信仰,都不會有人想去承受,就連畜生也能對這種痛苦生起厭離。對 於輪迴中的美好事物,包括世間的安樂、名聲、權力和金錢等,我們必須深思它 們的本質都是痛苦、無意義的,並看清楚它們所帶來的過患,進而生起強烈的出 離心。 輪迴的苦可以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所謂的「苦苦」,是一般人都能 感受到的痛苦,這當中包含身、心兩方面的苦;「壞苦」是一般人所謂的:我很快樂、沒有病痛,或是享受世間的權力、地位、財富、飲食等輪迴中的安樂; 「行苦」是指在業和煩惱的束縛下所形成的蘊體,它是苦苦和壞苦的根源。
因此,如果想脫離苦海,就要滅除行苦;要滅除行苦,必須斷除煩惱;而斷除煩惱 唯一的方法,就是生起證得無我的智慧。這也正是無我或空性法門如此重要的原 因。
在探討無我或空性時,不能只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或只是想成為一位 學者;學習無我或空性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想承受輪迴的苦。不想受苦, 就要設法跳脫輪迴;要跳脫輪迴,就必須斷除煩惱;而要斷除煩惱,就必須生起 證得無我的智慧,以此斷除輪迴的根本 我執無明。
之前在提到「解脫」時,有順道提及淨土。有很多佛弟子會發願:「希望來 生能投生在極樂世界、兜率天或香巴拉淨土!」對凡夫而言,投生淨土雖然不 易,但也並非絕無可能。如果想要投生淨土,必須具備幾個條件:至誠皈依三 寶,尤其是要一心皈依阿彌陀佛或彌勒菩薩等;對業果生起堅固的信心,而不是 只在嘴上討論業果;還要對輪迴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如果具備這些條件,來生確 實有機會投生淨土。其中,特別是「出離心」更是至關重要:在臨終時,如果還貪著世間的安樂,這就像一隻鳥雖然想往天空中飛,但腳上卻綁著一塊大石頭, 想飛也飛不起來;如果能捨棄世間的一切,一心皈依三寶,加上諸佛慈悲的願 力,的確有可能投生淨土。 但在投生淨土之後,是否代表我們已經得到解脫,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呢?並 不是。投生淨土最大的優勢是能親見諸佛、菩薩,並在祂們座前聽聞佛法;但聞 法後,自己還是要努力實修,才能生起空正見等地道功德,最終獲得解脫。
如果 各位希望將來能夠生在佛國淨土的話,就要先了解投生淨土的條件為何,並想辦 法具備這些條件,因為單靠念誦佛號是無法達成目標的;特別是在臨終之際,必 須完全捨棄輪迴中的一切,一心皈依三寶,這一點最為重要。因此,不論是想跳 脫輪迴或者求生淨土,出離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平時應該多去思維:「我所追求的輪迴安樂,它的本質究竟為何?它到底有 哪些過患?對我又會造成什麼傷害?」思維後會發現,這一切並沒有任何實質的 利益,反而有害。因此,應該對此心生厭離,生起希求解脫之心,進而修學戒、 定、慧三學。如果能以這種方式來修學,縱使不是生在淨土,但還是能斷除煩 惱,獲得解脫。
若能跳脫輪迴,獲得解脫,就能成辦「後應恆於晝夜取心要」當中「中的心要」, 從此不必再受輪迴的苦,更不必擔心會再墮入惡趣。但僅如此就足夠了嗎?還是 不夠。
即使能夠跳脫輪迴,成為聲聞或獨覺的阿羅漢,但是仍未斷除一切過失, 也還未成辦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及十力等一切功德,所以「自利」方面 並不圓滿;自利尚未圓滿,怎能圓滿「利他」?總之,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即使 能夠獲得解脫,但在自利、利他這兩方面都未究竟;從有情的角度來說,每一位 有情和我們都有密切的關係:輪迴中沒有一位有情未曾做過我們的父母,所以對 我們都有極大的恩惠;就算是在未做父母的當下,我們也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 因此周遭的有情對我們也有無比的恩澤。如果放棄一切有情,只為了個人的利益 而尋求解脫,這樣的做法一點都不值得驕傲,也不可取,所以在一開始就要把 「成佛」當成最終的目標。
小乘的阿羅漢雖已跳脫輪迴、遠離一切痛苦,但因不了解一切所知,所以無 法利益一切眾生。當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加上諸佛的勸誡,最終還是會生起希 求大乘的心而進入大乘。但這樣的走法就顯得多此一舉,如果能在生起出離心後, 直接進入大乘、修大乘法,就不需要繞遠路了。過去的祖師們曾以「渡一次河,撩兩次衣」為喻,意指在渡河前,應該先把衣褲捲到足夠的高度再下水,而不是 走到一半後發現河水太深,再折回岸上捲起衣褲。
又比方我們在求學的階段,都 會想要進入好的學校就讀,想進好的學校,一開始就應該努力讀書,設法考進滿 意的學校;如果一開始不認真讀書,進了一所自己不滿意的學校,之後再想辦法 重考、轉學,這不是很麻煩嗎? 因此,一開始就要把目標放在大乘;在生起出離心後,進一步思維:「如同 我正遭受痛苦的逼迫,其餘的有情也是如此。」透由「七因果教授」或「自他 相換教授」而對其他有情生起慈悲,進而策發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
這是以 「上士道」的內涵來調整動機。 在講說、聽聞正法之前,與會的人都要依次以下、中、上三士道的內涵來調 整動機;即便只是長壽灌頂,上師也應該先以這種方式來引導弟子,這一點相當 重要。如果在一開始,聽法者或說法者內心所想的都是聲名、利養等現世利益, 雖然當下的行為看似與佛法相關,但那根本不是佛法,對我們也不會有任何幫 助。因此,過去的祖師們時常以「前後二要事」這句話,一再地告誡我們調整動 機的重要性。
總之,應該透由上述的內涵來思維:「我來聽聞佛法,不是只為了個人,而 是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一切有情,希望能早日成就圓滿的佛果;想要成就佛果, 就必須如理修持大乘法;而在修持之前,要先了解大乘法的內涵,所以我今天來 到上師的座前聽聞大乘法。」以這種方式來調整聞法的動機。 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道次第論著分為廣、中、略三種:「廣的道次第」是平常 我們耳熟能詳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道次第」是《菩提道次第中論》, 或稱《菩提道次第略論》;「略的道次第」則是一開始所引的《菩提道次第攝 頌》,或稱《證道歌》。
這一次要為各位講解的是《菩提道次第略論》。在解釋 時,會以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的輔助科判配合原文來介紹。過去,《菩提道次 第廣論》有四種不同的註解,簡稱《四家合注》;赤江仁波切將其中的科判做了 刪減、補充,配合《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原文重新編排,而成為現在我們所看 到的輔助科判。(以下將《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簡稱為《廣 論》和《略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