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二月三日,美军第二步兵师二十三团的先头部队开进了横城以南的交通要冲——砥平里。侧翼部队在小镇周围的山岗上,发现了稀稀落落的中国部队。双方交火后,志愿军主动退却了。
砥平里的居民早已逃光。被人遗弃的小镇,静静的躺在从原州到汉城的荒废铁路上。民居大多被炸毁;学校和祠堂也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只有几个茅顶土胚屋,可说是一片废墟。但对交战双方而言,它的战略重要性不可估量,因为它是一个交通枢纽。
朝鲜半岛的铁路干线由东向西;公路干线由南向北;横穿而过。除此之外,这个国家几乎就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和二十三团团长弗里曼以前接触过的高级军官不同,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是一个非常差劲的倾听者。他似乎觉得:执行任何一项任务的方式都是唯一的,拼命向前冲,越快越好,而不管实际情况怎样、结果如何。
对中国人的轻视,导致了长津湖战役的惨败。可这次惨败并没有造就一个更谨慎的阿尔蒙德,相反,他对敌人更加蔑视。阿尔蒙德给自己挑选的战场是典型的山地,几乎就是为中国人的战术量身定做的。他明显不如李奇微那般谨慎。
1951年2月,朝鲜砥平里。
在砥平里的一万名志愿军战士,他们将抗美援朝看作是共产主义斗争的一部分,永远坚信共产主义即将胜利,“他们看到朝鲜的老人与小孩受到伤害时仿佛自己的亲人受到伤害一般”。
为国为民的志愿军战士们爱祖国、爱人民、爱正义、爱和平,这种情感使得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甚至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砥平里战斗打响之前,当美军这一敌对者的角色缺席时,志愿军就已和艰苦的环境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那就是敌机的轰炸带来的困扰与不安。
无论是一线还是后方,无论军事基地、军事要道,还是普通百姓、村庄都难逃敌人炮火的攻击。
在路过一座敌机轰炸一年都不曾毁坏的桥时,车队被去而复返的狡诈的敌机发现,照明弹、扫射、炮弹一波接一波,最终全队壮烈牺牲。
敌人的炮火不仅时刻瞄准着我军的交通运输路线,我军阵地更是成为敌军关注轰炸的重要地点。
抵达砥平里后,志愿军即便在后方休整,也时刻被敌军的飞机光顾。即使是下雨天,也从来没有缺席过,往往大清早就出来,有时候一架,有时候两架,从早到晚地盘旋,使得战士们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即便在白天也不能有较大地活动,炮弹有时候甚至整晚稀稀落落的不停。
炮火不但影响我军的交通运输、阵地活动,还时刻轰炸手无寸铁的朝鲜民众的居住地,“遍地是瓦砾堆和被燃烧弹烧焦的树干,树桩。”
相较之下,镇守砥平里的美军则是燃火取暖,大鱼大肉,各类军需物资数不胜数。
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志愿军战士们怀揣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英勇地向美军阵地发起了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