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
第三部分推理和问题解决
推理是指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或者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一)推理的分类
推理一般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到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知识的结论,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而归纳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知识的前提出发,推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2)演绎推理的结论一般不超过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而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超出前提所确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或然性。
2.联系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密切联系、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必须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同时,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因为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结论加以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归纳。
(二)演绎推理的类型
1.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以下3种。
(1)气氛效应:武德沃斯等人认为,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2)换位理论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心理模型理论:约翰逊一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加工的信息不充分,只根据前提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的。
2. 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线性三段论,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3. 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有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三)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 纽威尔和西蒙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3. 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3)界定含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 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1)对抗性问题是指人们在解题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的问题。
(2)非对抗性问题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5. 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语义丰富的问题是指解题者对其解决具有很多相关知识的问题。
(2)语义贫乏的问题是指解题者对其解决没有相关的经验的问题。
6.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
启发法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时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②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逆向搜索适合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例如我们中学时解决几何题时会经常用到。
③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缩短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爬山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不同在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有时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策略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别。专家与新手相比,记忆存储的信息量大,存储的熟悉模式多;
(2)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专家的知识是按层次结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3.无关信息的影响
在问题解决中,有些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但人们容易受到这种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4.问题的表征方式
不同的问题的表征方式,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结果。例如九点连线图问题。
5.思维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6.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称之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要想具有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要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7.动机和情绪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情绪对问题解决有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8.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9.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
10.人格特征
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11.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地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在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是仍旧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五)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 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其基本特点。
(1)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②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但是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
③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种需要得不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2. 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以下几种独特的形式:
(1)黏合:是人们把客观事物中从未被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又称为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3)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想象联想不同于记忆,联想它的活动方向服从于创造时占优势的情绪、思想和意图。
3. 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六)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创造性。
1. 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2. 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吉尔福特通过“非常规用途测验”来测量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3. 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吉尔福特采用《命题测验》来测试人的思维的独特性。除发散思维外,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仅有发散思维,人们不可能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合理的方案。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散思维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利用辐合思维从各种不同的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4. 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远距离联想能力高的人能够根据某些标准把互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联想。梅德尼克等人采用远距离联想测验来测量创造性。
(七)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坚持性、
自信、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责任感、勤奋、热情、想象、兴趣、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如下:
1. 酝酿与创造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即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答案。这种情景有人称之为酝酿。一些研究表明,酝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 社会因素与创造性
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创造性。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知道他人会对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估时。人们创造性的程度会减低。研究还发现,人们在工作时,如果有他人在旁观看,或者创造者为了竞争某种奖励,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造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