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
第一部分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
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1.编码是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2.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存储是信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它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3.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的好坏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
(三)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开始的阶段。存储时间大约为0.25~4秒。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1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复述,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2.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固。
(2)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固。
3.根据提取时是否有意识地参与,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而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地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4.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特点,将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2)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通常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在开始学习知识时,按一定程序进行,最初比较困难,但经过反复地按顺序进行,就会逐渐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此程序一旦掌握并熟练后便很难忘记。如果已经达到纯熟练的程度,对程序性记忆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就会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
(四)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1.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贾维克和艾斯曼用小白鼠跳台的实验为这种反响回路学提供了证据。
2.突触结构
神经生理学家普遍认为,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因为涉及结构的改变,所以它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地巩固。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的证明,在内容丰富的环境中生活的白鼠比在内容贫乏环境中生活的白鼠的皮层厚且重。近来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长时程增强作用
长时程增强是指短串高频刺激传入后引发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大,振幅上升,潜伏期缩短的现象。这种现象使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持续数周的加工,然后再把这种信息传送到大脑皮层相关的部位进行更长时间的存储。如果海马受到损伤,对新记忆的存储就会发生障碍。
(五)记忆的脑学说
1.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最早提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也叫非定位论或脑均势说。(详见脑机能学说)
2.定位说
定位说认为,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负责的。法国医生布洛卡很早就提出了定位说思想,潘菲尔德在做开颅手术时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颞叶,引起了病人对往事鲜明的回忆,鲁利亚也发现皮下组织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不少研究都支持脑的定位说。
3.SPI理论
记忆的SPI理论由图尔文提出,用来解释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SPI理论假定存在五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境记忆系统。这五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顺序,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SPI理论假设:
(1)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Serial,S),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个系统中得到编码,这个过程就是系列加工的形成。
(2)存储是并行的(Parallel,P),即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
(3)提取是独立的(Independent,I),即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时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SPI理论提出了对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整合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解释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抽象模型,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例如,对于你见到的一个有意义的陌生句子,并呈现在一定情境中,那么这个事件的不同信息就登记在各个相应的子系统中,并依次进行编码。语义系统的产物就会到达语义记忆系统,句子的情境会进入情境记忆系统,由于呈现时间有限,可能会将信息储存在初级记忆系统,但当你再次见到这个句子时,就可能记得它的含义,却想不起来在什么情况下见过它,这说明存储过程是并行的,而提取过程则是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