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文/伍里川
一汽奥迪视频广告涉嫌抄袭事件迅速进入“软着陆”阶段——5月25日凌晨,北大满哥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关于近期事件的声明,称奥迪公司、上思广告负责人已向其当面道歉,他愿意接受道歉。北大满哥表示,目前三方已经达成协议,并将小满作品文案进行了免费授权。这个“和为贵”的大结局,看上去契合了涉事各方的意愿和体面,唯独对关注此事进展的公众有所忽略。
在“小满”当天,一汽奥迪发布由刘德华主演的视频广告《人生小满》,引发关注。“北大满哥”愤然维权:该视频涉嫌抄袭他在2021年5月21日的一条视频文案。在“抄袭疑云”时而浮现于广告领域的当下,缠绕了演艺巨星、行业巨头和抖音高粉用户的这一事件,“火爆”程度和影响力可想而知。公众甚至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大、最典型的一起抄袭事件。
此后,包括刘德华在内的涉事各方均作出了回应。一汽奥迪表示,已责成广告代理商尽快就所涉文案侵权情况进行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现在看来,这个“满意的答复”还没有出现,目前的情况让人不满意之处有两点——
一来,没有对保护知识产权、正确应对知识产权被侵害行为起到良好的示范。
侵害知识产权,危害甚大。对于此类行为,必须严阵以待,大声说“不”。此事件中,大声说“不”确实有了,但并没有进一步的“展开”。要有力遏制此类行为,必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提高违法成本。对有关部门而言,眼前也呈现了一个值得解剖、关注的样本。
若是事件到了最后只有温馨的“免费授权”,连起码的“代价”都没有,那知识产权的尊严在哪里?这样一来,岂不是提供了这样的示范:大胆抄,反正最后可以“和解”、甚至不伤毫毛。
在“免费授权”之外,对侵权行为当有一个说法。一汽奥迪对广告代理商的“处理”在哪里?怎么处理的?如何吸取教训避免再犯?行业巨头今后如何谨守边界、遵守公共规则?对于以上疑问,公众一无所知,也感受不到诚意。
二来,未对事件经过和原委进行探究,给公众留下的是一串疑问和一地鸡毛。
事件发生后,涉事各方均致力于在巨大争议的漩涡中找到一条出路。对涉事各方而言,尽快消除矛盾达成和解是首要目标,且当事人确实有和解的权利。但是,在该事件已经成为公共事件后,社会公众已然“参与”,这就不只是涉事各方“私下”协调的事了。因此,此事的处置过程,必须放在阳光之下,公开透明,对公众有个负责任的交代。否则,此事件的进展未免落入虎头蛇尾的境地,甚至会激发外界更多联想。事实上,被抄袭方大度免费授权的举动,已然引发网友质疑是否私下收钱和解,更有网友质疑是双方联手炒作。
根据事件进展的“互谅”逻辑,北大满哥是本事件中作出最大牺牲的一方。“是的,我没有收钱,商业诉求不是我的目的,希望这次事件能够让人们对内容、原创更加关注。”北大满哥的强调,让人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创作者的诚恳与努力,立意不可谓不高。
但梳理事件整体脉络可见,在强烈维权和遽然妥协之间,似乎存在巨大的落差。如果没有更详尽、公开、合理的说明,何以抹平其间的冲击力,何以让公众信服这中间并没有影影绰绰“合作”的可能?要知道,放弃巨额赔偿,放弃追责到底,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气度的。一般人并不容易做到。
不必迁怒公众的“好奇”与“穷追”。回到事件本身而言,本来居于最核心位置的“知识产权保护”议题,有被模糊的架势。公众最关心这个命题,不仅是对公共事件的应有关切,也是对知识产权经常受到侵害的愤懑情绪的表达。唯有让这个议题得到重视,让更多知识产权免于被侵,这起事件才不至于“白白”发生一回,公众的关注也才有意义。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澎湃新闻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王倩
校对 | 谢志忠
文/伍里川
一汽奥迪视频广告涉嫌抄袭事件迅速进入“软着陆”阶段——5月25日凌晨,北大满哥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关于近期事件的声明,称奥迪公司、上思广告负责人已向其当面道歉,他愿意接受道歉。北大满哥表示,目前三方已经达成协议,并将小满作品文案进行了免费授权。这个“和为贵”的大结局,看上去契合了涉事各方的意愿和体面,唯独对关注此事进展的公众有所忽略。
在“小满”当天,一汽奥迪发布由刘德华主演的视频广告《人生小满》,引发关注。“北大满哥”愤然维权:该视频涉嫌抄袭他在2021年5月21日的一条视频文案。在“抄袭疑云”时而浮现于广告领域的当下,缠绕了演艺巨星、行业巨头和抖音高粉用户的这一事件,“火爆”程度和影响力可想而知。公众甚至认为这是近年来最大、最典型的一起抄袭事件。
此后,包括刘德华在内的涉事各方均作出了回应。一汽奥迪表示,已责成广告代理商尽快就所涉文案侵权情况进行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现在看来,这个“满意的答复”还没有出现,目前的情况让人不满意之处有两点——
一来,没有对保护知识产权、正确应对知识产权被侵害行为起到良好的示范。
侵害知识产权,危害甚大。对于此类行为,必须严阵以待,大声说“不”。此事件中,大声说“不”确实有了,但并没有进一步的“展开”。要有力遏制此类行为,必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提高违法成本。对有关部门而言,眼前也呈现了一个值得解剖、关注的样本。
若是事件到了最后只有温馨的“免费授权”,连起码的“代价”都没有,那知识产权的尊严在哪里?这样一来,岂不是提供了这样的示范:大胆抄,反正最后可以“和解”、甚至不伤毫毛。
在“免费授权”之外,对侵权行为当有一个说法。一汽奥迪对广告代理商的“处理”在哪里?怎么处理的?如何吸取教训避免再犯?行业巨头今后如何谨守边界、遵守公共规则?对于以上疑问,公众一无所知,也感受不到诚意。
二来,未对事件经过和原委进行探究,给公众留下的是一串疑问和一地鸡毛。
事件发生后,涉事各方均致力于在巨大争议的漩涡中找到一条出路。对涉事各方而言,尽快消除矛盾达成和解是首要目标,且当事人确实有和解的权利。但是,在该事件已经成为公共事件后,社会公众已然“参与”,这就不只是涉事各方“私下”协调的事了。因此,此事的处置过程,必须放在阳光之下,公开透明,对公众有个负责任的交代。否则,此事件的进展未免落入虎头蛇尾的境地,甚至会激发外界更多联想。事实上,被抄袭方大度免费授权的举动,已然引发网友质疑是否私下收钱和解,更有网友质疑是双方联手炒作。
根据事件进展的“互谅”逻辑,北大满哥是本事件中作出最大牺牲的一方。“是的,我没有收钱,商业诉求不是我的目的,希望这次事件能够让人们对内容、原创更加关注。”北大满哥的强调,让人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创作者的诚恳与努力,立意不可谓不高。
但梳理事件整体脉络可见,在强烈维权和遽然妥协之间,似乎存在巨大的落差。如果没有更详尽、公开、合理的说明,何以抹平其间的冲击力,何以让公众信服这中间并没有影影绰绰“合作”的可能?要知道,放弃巨额赔偿,放弃追责到底,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气度的。一般人并不容易做到。
不必迁怒公众的“好奇”与“穷追”。回到事件本身而言,本来居于最核心位置的“知识产权保护”议题,有被模糊的架势。公众最关心这个命题,不仅是对公共事件的应有关切,也是对知识产权经常受到侵害的愤懑情绪的表达。唯有让这个议题得到重视,让更多知识产权免于被侵,这起事件才不至于“白白”发生一回,公众的关注也才有意义。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澎湃新闻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王倩
校对 | 谢志忠
6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3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