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忘己之人,合于天道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
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
“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封人曰:“退已!”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何故也?”
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
黄帝丢了玄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chī)诟(gòu)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山海经》里讲:“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这是对“赤水”方位的其中一种解释。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说:“赤是南方之色,心是南方之藏。水性流动,位在北方。譬迷心缘镜,暗无所照,故言赤水北也。昆丘,身也。南是显明之方,望是观见之义,玄则疏远之目,珠乃珍贵之宝。欲明世间群品,莫不是身心迷妄……”听得明白其中之义吗?我们知道中国的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这里说,黄帝在赤水的北边巡视。
“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黄帝游了南水之北,又去登昆仑山,昆仑山当然在西北方了。“而南望”,昆仑和赤水之间距离几千里,“南望”什么呢?一派茫然。为什么会茫然?原来“遗其玄珠”。黄帝回老家的时候,掉了一颗“玄珠”。这个“玄珠”,就是“抱朴守素”的那个“朴”“素”。我们的灵性、我们的精神,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朴素”,就是纯粹;它是没有东西的,就是“空”“无”。如果是“实”的,还有青黄赤白黑在那里勾描一通,那就不是玄珠了。正因为它是空的、无的、朴素的,所以它的功能才是“玄”的。为什么它是“珠”呢?因为“珠”是圆的,佛教里以“镜”特别是“大圆镜”或“摩尼珠”,来比喻我们的这么一种精神,实际也就是“玄珠”。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到外边去考察,从南到北,“游乎赤水之北”,回到北边,登上昆仑之丘,昆仑是在西方。你看黄帝南边去了,北边也去了,最后在西方“南望”。“南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寻找光明。但就在他寻找的过程之中,就恰恰失其“玄珠”,把自己的心丢了。所以我们看洞山祖师那个“悟道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的东西丢了,不得了——“使知索之而不得”,“知”者智也,他就派智慧大臣去寻找,找不到。“使离朱索之而不得”,“离”,在易经中的离卦属火,是南方之象,象征光明;“朱”是红色,也是光明,光明加光明,也就是更加智慧,去寻找还是找不到。“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什么是“喫(chī)诟(gòu)”?二郎神的“哮天犬”,它鼻子的搜索功能比搜索犬还强,把这些手段都使尽了,还是找不到。“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什么是“象罔”?就是睡着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管,一心不用的“无心”先生,但就是这位无心先生,一下就把“玄珠”找回来了。
黄帝很奇怪,说,我派了那么多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去找,都没有找到,派了“象罔”这么一个又瞎又聋又跛的人,怎么一去就找到了呢?这个故事很巧妙地比喻了我们修道的过程。特别是有些“闭关”的人,用了很多工夫,天天阅藏、看书,修这样功夫、那样功夫,就是“使知索之而不得”。换一种方法,“使离朱索之”,离朱就是“加行”,加行再加行,加了行以后仍然不得。“使喫诟索之”,“喫诟”是专门捡脏东西吃的,你说我入得佛,入不得魔,我就入魔来看一下,这样来找,还是找不到,因为你还在“两边”转嘛。
佛法讲“两边三际断”。这个“象罔”就是“两边三际断”,既不入圣,也不入凡;既不入佛,也不入魔;既不进入过去,不进入未来,也不进入现在。所以“象罔”进入了这个状态,了不得,大彻大悟,就把“玄珠”给找回来了。
把“玄珠”找回来了,于是乎黄帝就很感叹。所以我们看《大宗师》中说,要“外天下”,进而“外物”,再进而“外生”,这样就可以“朝彻”——大彻大悟。道家讲“绝圣弃智”是坚定的,要达到对大道的体悟,就必须放下社会性的情感和知识,不然你就无法体悟这个超越社会性的道。这里反复在谈“知识”和“灵性”的关系,“知”和“不知”的关系,“拥有”和“不拥有”的关系。再看《知北游》中,黄帝自己体悟到的“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里边奥妙无穷,我们怎样在这个方面使自己得到升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大家到龙江书院来学习,我也苦口婆心地就这个题目反反复复地说。说穿了,道家学说和禅宗都是在说这个事情,反复提示这个事情。把这个事情弄好了,你哪还需要去读其他的书呢?你在学道这件事上,本钱就到位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