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是日本当代60余位学者合纂的普及读物,介绍了近200部对当代仍有影响的世界名著,涉及政治、经济、法学、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众多领域。 该书我于1996年在北京的时候购得,陆陆续续地看,最近又翻出来,觉得非常值得再读,也就有了一边读一边上传到网上与大家一起学习的念头。... more
FAQs about 世界名著便览: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世界名著便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14 episodes available.
November 07, 2023《日出之前》豪普特曼豪普特曼R:《日出之前》(Vor Sonnenaufgang, 1889) 本书是豪普特曼(1862-1946)的成名之作。德意志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是19世纪80年代在易卜生和左拉的影响下兴起的,但豪普特曼却受到“彻底现实主义”的A·霍尔茨和J·施拉夫的影响,写成了这部五幕社会剧,在刚刚落成的“自由舞台”首次演出。上演的1889年10月20日,成为德意志近代戏剧诞生的值得纪念的日子。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豪普特曼,也同时一跃而成为受时代欢迎的作家。舞台是西里西亚某个煤矿城镇。这原是一个贫瘠的农村,因为开采出了好的矿脉,骤然成为暴发户的农民饮酒作乐,放纵无度。但矿工们挣扎于残酷的剥削和繁重的劳动之下。某日,有志于社会改革的青年罗特来到这个城镇作实际考察,访问了学生时代的友人霍夫曼。霍夫曼是一个有野心的工程师,他诱惑大地主克劳泽的长女玛尔特,成了快婿,并已独霸了煤矿的大部分利权。克劳泽酒精中毒,形同废人。其后妻是个色情狂,其长女玛尔特酷似父亲,也纵饮无行。他们家中的小女儿海伦,在昏醉父亲的喧闹、继母与她未婚夫的私通、姐夫甜言蜜语的纠缠中,保持了自己的纯洁。海伦敬慕罗特改革社会的高尚信念,不久两人就成为信誓旦旦的爱侣。但为玛尔特接生的医师、罗特的老友知道他们一家都是酒精中毒者,站在遗传学的立场,反对罗特和海伦结婚。罗特相信禁酒可以优生,终于打消和她结婚的念头,留下一信飘然而去。海伦在绝望之余自杀。这时,外面歌声四起,农夫们沉醉如泥。豪普特曼是一位感觉敏锐的诗人,在漫长的人生路程中经历了万千世态,留下了许多作品。在自然主义戏剧1《织工们》(1892)和新浪漫主义戏剧《沉钟》(1896)之外,还著有叙事诗和小说。...more4minPlay
October 30, 2023《白马骑士》施托姆《白马骑士》是一部围绕建设故乡海岸堤坝的古老民间传说写成的小说。主人公霍克出身于贫寒家庭,很早就通晓几何学,看出了堤坝建筑上的缺陷。他长期担任堤坝总督的管家,并和总督的千金相爱。总督逝世后,他们结了婚并继承其事业,建设新堤。因为设计新颖和土地利益的关系,遗到反对者充满恶意的阻挠。霍克骑着白马激励劳动者,在与纷至沓来的中伤战斗的同时,新堤终于竣工.数年后暴风雨袭击这里,霍克担心堤坝而出去巡视,发现新堤巍然不动,但旧堤溃决。他的爱妻担心丈夫的安危,乘马车随后追出,忽被狂涛吞噬。为了抢救爱妻,他与白马一起投身怒涛之中,壮烈死去。但他的堤坝与世长存。当地的人们,每当海涛危及大堤时,就见到一位白马骑士作为守护神而展现在眼前。施托姆的处女作《茵梦湖》1(1852),在中国早有译本。此外,还有(来自大海彼岸》(1865)、《三色紫罗兰》(1873)等短篇小说名作。...more3minPlay
October 25, 2023《绿衣亨利》凯勒凯勒:《绿衣亨利》(Der grine Heinrich,1880) 凯勒(1819-1890)是瑞士主要的德语作家,《绿衣亨利》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德语教育小说的杰作。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教育理念,是达到个人完善;与此不同,《绿衣亨利》中立志当艺术家的主人公,已经觉悟到作为“国家公民”的义务和奉献,达到了认真观察社会本质的近代觉醒的高度。由此可窥见当时的时代和思潮的变迁。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出生于瑞士北部的乡村,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将父亲的遗物--绿色服装改制后让他穿用,所以叫绿衣利。故事从亨利的童年生活开始,描述了亨利在学生时代参加反对无能教师授课的学潮,因而受到退学的处分;迷恋故乡丰富的自然景色,追求绘画艺术;跟他的远亲、年轻而富有性感的寡妇尤蒂特和住在湖畔的哲学家女儿--纯洁少女安娜的恋爱;在德意志美术城市明兴学习美术和遭受挫折。最后叙述他返回故乡,晚年时认识到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义,从外部和内心世界两方面刻画了他一生的足迹。这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性的小说。这部小说的第一稿(1855),以主人公死去的悲剧作为结局。第二稿重新改写,在形式上统一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凯勒更擅长短篇小说,有描写虚构的城市塞尔维特拉的人们的独特短篇小说《塞尔维特拉的人们》(两卷集,第1卷1856,第2卷1874)、《七个传说》(1872)、《苏黎世中篇小说集》(1878)等。这些作品被誉为“短篇的莎士比亚”。...more3minPlay
October 22, 2023《浮士德》歌德歡德: 《浮士德》(Faust,第1部1806,第2部1832) 这是歌德穷毕生之力的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16 世纪民间传说的《浮士德博士传奇》及其木偶剧,强烈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歌德;从20岁左右开始,他就在内心酝酿着这个题材。26岁时写了“初稿”,1790年发表了若干片断。浮士德这个形象与歌德一同成长,一同发展。到58岁时写出了第1部,到1832年逝世前不久,才最后完成了第2部。以浮士德传奇为素材的作品为数甚多,在歌德以外,有英国的马洛、法国的瓦莱里1,德国则有从莱辛2到托马斯·曼等作家。但歌德把浮士德提高到最富崇高理想的、人格完整的行动巨人形象。浮土德简直是德意志精神的完美体现,甚至是体现全人类精神的不朽形象。这部作品开始以《天上序幕》3表现了全曲的理念。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在天国访问了上帝,他询问能否将上帝所宠爱的下使浮士德从奋进向上的生活中诱出,能否把他从上帝手中夺走。这是对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挑战。上帝应战,答应任恶魔随意行事。因为上帝知道,“人在努力时,难免于发生错误。”“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第1部是以老浮士德的著名独白开场。在独白中,他倾诉了对人类一切知识的绝望,认为它们都无益于社会,渴望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新认识。接着恶魔登场,他作为仆人服侍浮士德,他让浮士德享受所希望的这个世界的一切欢乐。但浮士德面对这一刹那说:“你真美呀,停留一下!”他与靡非斯特订下赌约:为表示要求中止这一切而愿将灵魂赋子恶魔。返老还童的浮士德1,与天真的少女玛甘泪相恋。少女将身心都奉献给他,得到了无上的幸福。但少女的纯情招致其母亲和哥哥的死亡,杀死了他们的私生子,苦恼和屈辱使她精神失常,结果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不能在恋爱小天地里安身的浮士德,行动的意志就是为这可爱的存在而牺牲自己。这时,从天国传来了少女“得救了”的声音,少女呼唤所爱的浮士德名字的声音,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第2部,浮德经过睡眠治疗,从对少女的罪责当中醒来,作为行动的巨人阔步前进。靡非斯特把他领到皇帝的宫廷,经过“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2,又到了希腊。浮士德将美女海伦从阴曹叫醒,并得到了她的爱,实现了南方古典美和北方德意志精神的结合,但两人所生的欧福良死后,海伦也随之回到阴间。浮士德憧憬着行动,认为“事业就是一切”。他帮助陷入困境的皇帝,从而得到恩赏的海滨封地;他热爱在自由的土地上与自由民众同呼吸,执著地在那里填海创业。他为此犯了杀害无辜百姓的罪,双目被“忧愁之灵”吹进了妖气而失明。但浮士德的心地更加闪烁着光芒,涌现出新的愿望。靡非斯特让死灵们为浮士德挖掘墓穴。浮士德听到刨穴的声音,预感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共同的辛勤和喜悦,体验到人类至高无上的瞬间而死去。预计赌赢的恶魔,拟将浮士德的灵魂攫取到手,但天使们以不断的努力夺回了永恒存在的灵魂而升空。曾称作玛甘泪的女魂,不断地作着“说情的祈求”,将浮士德的灵魂引向天国。在神秘的“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的合唱声中降下了帷幕。浮士德在魔鬼的引导下饮了魔汤,结果返老还童。-译注瓦普几斯原为8世纪一女圣徒之名,其祭日为5月1日。-译1马洛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瓦莱里,法国诗人。下文的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散文家,著有《魔山》、《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德国作曲家阿里德安·莱孚金的一生》等。一-译注2莱辛(1729-1781),德国剧作家。对德国启蒙思想形成高峰、德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代表作《智者纳旦》,至今仍在德国上演不衰。--原注译文参考郭沫若译《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译注...more7minPlay
October 07, 2023《强盗》席勒席勒:《强盗》(Die Rauber,1781) 席勒(1759-1805)在14岁时奉专制的卡尔·符腾堡公爵的命令,进人卡尔军事学院,学习法律和医学。在严格军事教育下的八年间,培养了他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向往自由的意志。他避开严密的监视,阅读了狂飙突进的新文学。在1780年毕业时,他的《强盗》一书已经基本完成。毕业后任见习军医时,匿名自费出版,翌年在曼海姆的剧场初次公演。这部追求自由和正义,向压制和因袭宜战的个人反抗的悲剧,获得了巨大成功。尔后以《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1783)、《阴谋与爱情》(1784)等成为狂飙突进时代的代表剧作家,席勒在全德名声大振。布兰肯的领主穆尔伯爵有两个儿子。哥哥卡尔是个高洁的理想主义者,弟弟弗兰茨是个邪恶诈之徒。在哥哥游学之际,弟弟为了夺取继承权和哥哥的未婚妻,挑拨离间哥哥和父亲的关系。卡尔不满父亲、诅咒世俗,遂成了强益集团的首领,矢志为复仇和正义而变革社会。卡东不久为乡情所驱使而回到故里,看望并救出了被弟弟幽禁的父亲。老1莱辛,德国最重要的剧作、文艺理论家。《爱米丽雅·伽洛蒂》是他最成功的悲剧作品。余见《浮士莓》注。--译注2指德国反对提倡法国古典主义等外国崇拜的这一时期:1770-1780年是猛烈讴歌德国文学、完成德国古典主义的10年。其中重要的杰出人物是歌德与席勒。--原注...more4minPlay
September 25, 2023《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1774) 本书是歌德(1749-1832)根据自己的恋爱经历所写的爱情小说,是一部永葆青春的世界名著。据说拿破仑对此书爱不释手,在军旅中也随身携带阅读,一时传为佳话。维特因遗产事访问了韦茨拉尔,从5月的美丽富饶的大自然中得到了伟大造物主的启迪。他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少年,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绿蒂。绿蒂的纯朴、活泼,尤其是高雅的风度使维特为之倾倒。维特知道这位少女已有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的体面未婚夫时,不由痛苦万分。在此之后不久,苦闷徨的维特,在9月的一个夜晚悄悄告别了绿蒂一对情侣,离开了韦茨拉尔,去某一城市的公使馆任职。但他和官僚社会格格不入,因不能忍受侮辱而愤然辞职。这样,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失去了依靠。约一年后,他又眷恋旧情,再一次回到绿蒂的身边,可是这时她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维特抑郁成病,和阿尔伯特的友情也转向恶化。他希冀无限美好的未来,却被囚禁在狭隘的现实生活圈子中,而从这个使人窒息的狭隘中解放出来的道路只有一条--自杀。维特为了作最后告别,去拜访绿蒂。在绿蒂的央求之下,他朗通了莪相1的诗。维特在这首诗的激情冲动之下,蓦地和绿蒂拥抱接吻,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初也是最后的接吻。紧接着就在翠日,维特用从阿尔伯1莪相,爱尔兰说唱诗人,他说唱的诗对早期浪漫主义运动有重要影响,歌善很费赏这些诗。-译注...more4minPlay
September 18, 2023巜你好,哀愁》萨冈萨冈《你好,哀愁》(Bonbjour Tristesse,1954) 女作家萨.(1935-炒18岁在巴黎大学上学时,用四周时间写出了这本处女作。它 跃成为最畅销书,发行达48万册3,获文学批评奖,又拍成了电影,红极一时。“你好,哀愁”一语出自法国诗人艾吕雅的诗句。17岁的赛西尔同年轻而富有魅力的父亲,以及与他父亲同居的情人爱尔莎一同到科特达祖尔的别墅去避暑。这恰好是追求欢乐的一对父女,是肤浅、枯燥无味、爱好孤独......不知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醒来的充满无聊的花花公子和放荡少女。突然间父亲把过去的相好安娜叫来。安娜处事聪敏,为人谨严,是一个极有教养的女性。父亲想抛弃爱尔莎而和安娜结婚。赛西尔心里酝酿着一个残酷的想法:破坏父亲和安娜的结合。安娜以赛西尔的保护人自居,极力照顾她,就更使赛西尔急于破坏他们的婚事。爱尔莎看清了这一切,她在一个晚会中消失了踪影。赛西尔与大学生希利热恋,滥施爱情。恰巧爱尔莎回来取行李,赛西尔便调唆她破坏父亲的婚事,教她与希利装成情侣,故意在她父亲和安娜面前出入。希利为了爱赛西尔,也就装假做戏。出于对这种情况的嫉妒,父亲又在林中抱住爱尔莎接吻。事为清高自许的安娜碰见,安娜立即离他们而去。在路上,因为车祸,安娜死去了.....夏天又到了,赛西尔的心中不禁浮起哀伤。作者用枯涩的笔调描绘了少女的年轻、冷酷,想要独占父亲,感情冲动的心理。在存在主义之后,这种懒散、孤独的笔调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在这本书之后,萨冈写了《某个微笑》、《你爱希拉姆斯吗?》及《和爱一样的孤独》,保持着受人欢迎的作家的地位。...more5minPlay
September 13, 2023《共产党员》阿拉贡阿拉贡:《共产党员们》(Les Communistes,1949 本书是阿拉贡(1897-2)以法国的共产党员为中心,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2月至法国解放后的1945年1月间法国社会的小说,是计划写成三部的长篇作品。但只发表了描写世界大战前夕至德军攻陷巴黎的第1部(五卷六册),第2、3部未完成。书中的主人公是众多的人民、共产党员,没有特定的个人。西班牙内战以佛朗哥派的胜利告终。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婉言谢绝援助佛朗哥派的英国、意大利,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立场。由于盟国默许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更由于惧怕法国内部革命新势力抬头,法国意欲和德国妥协。以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机,英法虽然向德国宣战,但人民政府却不肯从背面攻击全力进攻波兰的德国德国也不侵入法国国境。“奇妙的战争”持续了八个月,其间,法政府镇压共产党,培植与德国的协调路线。但是,德军却在1940年小月突破了马其诺防线,涌进法国,法军自敦刻尔克溃退,巴黎处于陷落前夕。上述情况是小说第1部的背景。有真实人物,有虚构人物,数千名人物出现在小说当中。生动鲜明地描述了以共产党员为中心的无产阶级如何战胜战争,促进新法兰西的诞生。阿拉贡还是一个诗人,曾参加“达达运动”1及与勃勒东等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后参加共产党。致力于反法西斯运动,经历了敦刻尔克的死亡撤退。巴黎解放后,以诗、评论、小说活跃于文坛。曾当选为共产党中央委员。其他作品有《巴勒的钟声》、《奥莱里安)(豪华市区》等。本期主题:本期主题:精彩剧透:...more5minPlay
September 10, 2023《偷儿日记》热内热内:《偷儿日记》(Journal du voleur,1949) 本书是热内(1910-)的自传体杰作。书中的我(让)的境遇,基本上是热内的自身经历。没有特殊的情节,充满对一般的、冷静的现实描写和特殊的哲学,以及客体精神的不断积累、展开。让是一个妓女的孤儿,1910年生于巴黎的慈善医院。贫民救济局把他寄养在一个农民家里。没有爱,也得不到食物,在感情最易冲动的10岁时候就去偷盗。被打上小偷的烙印送到感化院收监,他又逃了出来。在此之后的20年中,他作为乞丐、小偷、同性恋对象,流浪在欧州各地。1931年,让成了巴塞罗那的一个流浪汉。肮脏的住所窝聚着一群罪犯、残疾人和乞丐。其中有好几对同性恋者。让和安敦、米海尔、吕西安等人有同性恋关系。盗窃、乞食、背信、出卖、伪善、邪恶、卖淫、贩卖妇女、残忍..... 他成了无所不备的黑暗世界的主角,自身沉入到卑污的命运之中,从这里他获得了实际存在的生。热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突然出现的怪才,他以在狱中写下的诗篇《死囚》为契机,最早写出了《百花圣母》(1944),剧本有《黑人》(1958),其他作品有《玫瑰花的奇迹》(1947)、《殡仪队》等。...more3minPlay
September 03, 2023《自由之路》萨特萨特:《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e, 本书是萨特(1905-)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从多方面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最后的第4卷只写到第1部,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厄和作者相同,出生于1905年,是高等学校的哲学教师。第1卷《理性的年代》,描述了西班牙人民阵线败于佛朗哥军队的前夕,马蒂厄得知与他自由结合的情妇玛赛怀孕。马蒂厄因为怕卷入日常琐事,失去精神上的自主性,故而不愿这个孩子出生。已经33岁的今天,他想在决定一生的行动中不失去自由,这一行动要由自己来选择决定。613 马蒂厄到处都搞不到堕胎所需用的钱,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他的学生鲍利斯的情妇洛拉的屋里去偷钱。马蒂厄的朋友达尼埃尔喜好男色,想不与妇女发生性行为便得到孩子,因而想同玛赛结婚,她也同意。这时马蒂厄把不需再用的钱又送回洛拉的屋中。第2卷《缓期执行》,是以1938年慕尼黑会议一星期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军侵入和割让,英、法对此默认以躲避与之一战等历史事件为背景,用多斯·帕索斯1式的艺术手法和电影急骤转换镜头的技巧,表现了小说第1卷中出场的人物。马蒂厄接受军事动员,决定介入历史。小说的舞台自巴黎延伸到马赛、北非。第3卷《心如死灰》,背景是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法国即将战败的1940年。马蒂厄是向南溃逃的败兵之一。在投降的气氛中,他参加了敢死队,试图作绝望的抵抗,这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自由与团结一致的充实。马蒂厄在炮火中生死不明。共产主义者布吕内在德军的俘虏收容所里进行组织活动,但理想与现实相互交错。书中使用了动词的现在时和不变行的文体,描述了与过去、未来隔绝的极限。第4卷《最后的机会》,表明上场人物的最后行动,但未完成。萨特的哲学和文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价值观的崩溃同步出现,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支柱一上帝的观念,从没有上帝的虚无中创造了“自我选择自己的生活,创造自我”的新人形象。这必然导致“投身社会的人和文学”,成为新一代的知识领导者。因为和共产主义者合作的问题而与加缪分手,对印度支那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持批判态度。萨特曾受胡塞尔、海德格尔、席勒、布鲁斯特的影响,博瓦尔是他的人生伴侣。曾谢绝接受诺贝尔奖金(1964)。剧本《肮脏的手》显示了萨特的戏剧才能。著有关于博德莱尔热内3、福楼拜的评论,以及小说《恶心》、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等。1 多斯·帕索斯,美国小说家,他的《曼哈顿中转站》中,没有一个员穿全书的主译注人公,人物之间相互没有联系,有的只是在某些事件中相通,评论家称之为“屏缘小说”。...more6minPlay
FAQs about 世界名著便览: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世界名著便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14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