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是日本当代60余位学者合纂的普及读物,介绍了近200部对当代仍有影响的世界名著,涉及政治、经济、法学、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等众多领域。 该书我于1996年在北京的时候购得,陆陆续续地看,最近又翻出来,觉得非常值得再读,也就有了一边读一边上传到网上与大家一起学习的念头。... more
FAQs about 世界名著便览: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世界名著便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14 episodes available.
January 22, 2024《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BoaHa V Mwp, 1869)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长篇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历史小说的写作形式,以浪漫抒情的笔法及无法比拟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写出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叙事诗。作品中出现了1000多个人物,而每一个人物都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显示了独特的个性。小说像一部历史,将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的20年间俄罗斯民族、国家的命运给予俄国贵族和平民的影响等错综交织在一起,用如椽大笔在我们面前展示了这一时代画面。构成故事中心人物的有: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和罗斯托夫(库拉金)。这几大家族的兴衰代表了当时的贵族社会,成为小说的主线。全书由四部及尾声构成。第1部写的是,拿破仑军队已兵临城下,然而贵族们的生活依然安谧如故,未受丝毫影响。故事从首都的社交界展开。第2部真实地再现了1805年发生的战争,以及直至1812年这一期间,在祖国俄罗斯的危急关头人们的遭遇,集中地描写了别祖霍夫和包尔康斯基的行动,及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的生活情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当时俄国的情况。诗一般的描述,构成了整个第2部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和高潮。第3部的高潮是波罗金诺会战。作者以浓笔重彩勾勒了作者所热爱的俄罗斯人民的胆略和气魄。第4部,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叙述了拿破仑的侵略战争,把俄国国家、社会、民众的命运放在历史的洪流中加以展望。在尾声部分,作者暗示并预感新的时代必将到来,表明了这一作品的思想背景。即作者确信贯穿小说的主人公正是俄国的人民大众本身;没有平凡的民众的支持,一个英雄、一个皇帝无法有所作为。托尔斯泰自称这部作品可以与《伊利亚特》1和《奥德赛》2相媲美,这并不夸张。读罢掩卷而思:拿破仑·波拿巴自1812年开始进军,自那之后,戏剧性场面接连不断,奥斯特利茨会战、波罗金诺会战、火焚莫斯科、拿破仑军在暴风雪中的退却、拿破仑和沙皇的会见等这些时代的壮丽画面,历历在目。作品中有名姓的人物不下500人,娜塔莎、道洛霍夫、卡拉塔耶夫等人的命运,激荡读者的心灵,使人久久不能平息。本书确实可称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杰作之一。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除本书外,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共为三大长篇小说。《克菜采奏鸣曲》、《伊凡·伊里奇之死》等及论生命、论艺术的许多卓越作品,对世界文学一直有很大影响。...more5minPlay
January 18, 2024《死魂灵》果戈里果戈理:《死魂灵》(MepTBbIe I yiM,1842) 本书是果戈理(1809-1852)花费七年岁月完成的代表作。《死魂灵》中“魂灵”原义是指“农奴”,但在《死魂灵》这一书中又象征着“失去了灵魂的人”。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地点是当时农奴制仍然占着统治地位的城市。原是海关官吏的乞乞科夫因涉嫌一起走私事件而被迫去职。他幻想一夜之间变成巨富,于是干起了骗人的勾当.乞乞科夫以巧妙的手腕进入城市的社交圈,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地主,一步步地干起他筹谋已久的生财之道。当时的俄国每10年才进行一次人口登记,因此,地主还要担负为死去的农奴纳税的义务.乞乞科夫就从这里发现了发财之道。他用极低的价格买进在册的“死农奴”,然后在边界廉价买下大片土地,在那里给“死农奴”上了户口,如此,他便成为当时的俄国社会在法律上承认的大地主,乞乞科夫以此为抵押从银行借来大量贷款,用来牟取暴利。他怀揣这一如意算盘走访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地主,有虚伪、多愁善感的玛尼罗夫,愚昧、贪财的科罗博奇卡,脾气暴躁、好吹牛皮的诺兹德列夫,其蠢如熊、好吃懒做的索巴克维奇,钱串子普柳什金......他从这些丑陋、庸俗、贪婪的地主手里收购“死农奴”。果戈理的笔触非常细腻,想象力丰富,各种人际关系在他的显微镜下被勾勒得十分清晰,活灵活现。这部作品不仅是果戈理的个人杰作,同时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作者原打算效仿但丁的《神曲》,把这部小说写成三部曲,然而到第2部便中断了。其他主要作品有:《钦差大臣》(1835)、《外套》等...more4minPlay
January 15, 2024《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Tepon HauIero BpMeHw, 1840)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1814一1841)的长篇小说。这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作者以雄浑的笔力,描绘了高加索地区宏阔的自然风光,并以此为背景,铺叙了毕巧林放荡不羁的行为。毕巧林形象的塑造,给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作品创作于黑暗的19世纪30年代。当时的俄国是根据沙皇尼古拉一世“农奴制与专制政治乃俄国经济与政治的牢固基础”的宣言建立的极端专制的警察体制国家,是时正处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一切改革思想和行动均受到镇压,进步的、革命的贵族们的理想遭到破灭的黑暗、反动的年代。作者极力探索在这个时代如何生活,他塑造了毕巧林,一个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告诉人们:“当代英雄”在现实中无立足之地: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希望。全书由五个中篇组成。作品构思巧妙,结构新颖,独具匠心地刻画了主人公毕巧林的行动、心理和性格。作品以旅行记的形式开头,在《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两个中篇里,作者安排了作者自己与老上尉马克西姆相逢于高加索,毕巧林的故事就是由马克西姆的口中传出的。另外三个中篇《塔曼尼》、《玛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是作者根据毕巧林寄存在老上尉处的《手记》进行创作的。全篇追随着毕巧林戏剧般的轨迹,深刻地挖掘了毕巧林这一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毕巧林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对感情与理智的不断失败的反抗,爱与友情都无法实现。而社会之所以能够接受一切人,则是由于人是庸俗的这一根性,因此人必须向这一根性挑战。在五个中篇中,《贝拉》和《玛丽公爵小姐》两篇深刻而又鲜明地刻画了主人公毕巧林的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和性格。《当代英雄》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拒绝俄国社会的现实的人,同时也不可能满足自我实现这一强烈的内心愿望,从而导致悲剧的命运。毕巧林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继承人,但《当代英雄》则更进一步突出了两个人的共同性格,成为俄国近代文学中的两个“多余人”的不朽形象。作者本身也恰如毕巧林那样,短短的一生中充满了叛逆和激情,在28岁时,因为与他在上流社会的敌人决斗而丧生。其代表作还有:叙事诗《恶魔》(1841)、《姆采里》(1839)。...more5minPlay
January 12, 2024舞会的一页:一发子弹何以改写人生轨道?普希金的叙事诗《叶夫盖里奥涅金》曲折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画卷与青年贵族奥涅金的爱恨绪缘。由伯父遗产起始的乡村生活引发了命运转折,无意诱发悲剧,继而萦绕着拒绝与心碎,这不仅是爱情的辨证,也是期幻灭下知识分子的自我剖析。...more4minPlay
December 11, 2023扒手和乞丐的混合物:一个婚礼的故事02:01 大蛋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论本书是布莱希特(1898-1956)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剧作,是根据英国约翰·盖依《叫化子的歌剧》(1728)改编的辛辣的社会讽刺剧,由库尔特·魏尔作曲,大获好评,在上演及改编成电影后,再一次引起轰动。扒手帮会头子梅塞和乞丐头子比切姆的女儿波莉结婚。在马厩里举行婚礼时,扒手们带着偷来的东西庆贺。梅塞的战友、以接受贿赂而支持他的警察总监泰加·布劳恩也来祝贺。反对这一婚事的比切姆大发雷霆,将梅塞常去的妓院告知警察,并逮捕了他。曾经和梅塞有过婚约的警察总监的小姐露希来探监,责问梅塞和波莉结婚之事。正当梅塞用花言巧语哄骗时,波莉来了,两位女性争吵起来。波莉被母亲带了回去,梅塞在露希的协助下溜出了监狱。比切姆威胁警察总监说,如果不逮捕梅塞,就要用乞丐游行来扰乱女王加冕的行列。于是,警察总监逮捕了梅塞。梅塞被判处绞刑,绑至纹架前,正哀叹命尽于此时,女王的急使带来的特赦令救了他一命。不仅如此,梅塞还跻身贵族行列,以使人啼笑皆非的皆大欢喜结局。这出喜剧说明,资产阶级和扒手没有什么两样--尖锐地讽刺了腐朽的资产阶级。在这部作品以后,布莱希特逐渐接近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论从事演剧改革。他用“异化效果”唤起观众的批判意识,让观众以观察者的身份、用探讨和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故事情节,建立了“叙事剧理论”。他还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41)、《伽利略传》(最后定稿为1954年)等名作。...more4minPlay
November 27, 2023《魔山》托马斯•曼托马斯·曼:《魔山》(Der Zauberberg,1924) 本书是托马斯·曼(1875-1955)的代表作。1912年他到瑞士的疗养院探视正在疗养的妻子,拟以在那里停留三周中的见闻为基础,写成喜剧风格的短篇。由于构思不断发展,中间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2年之后,却写成了1200页的长篇教养小说。汉堡的平凡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1907年访问了达沃斯高山山麓的国际疗养院,原定逗留三周,由于发现自己有轻微的肺病,不得不在此疗养,结识了院长、助理和从欧洲各地来此的人士。他陷入了死神就要降临头上的阴森的山鬼气氛之中。翟腾勃里尼是西欧理性主义的辩护士、意大利文人,自告奋勇对他进行教育和帮助。纳夫塔是他的论敌,是否定理性主义、强调专制主义的神秘思想家。还有象征东方阴郁颓废色彩、不断对汉斯施加诱惑的俄国女性克拉夫佳,以及她的保护人--把精神具体化为肉体生命力的裴波尔克伦。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汉斯白纸一般的精神世界为舞台,演出了欧洲各种思潮的对话,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欧思潮的缩影;同时也成为汉斯的精神修养过程。汉斯原来在安然地等待死亡,但当梦见于大风雪的山中在死亡线上彷徨时,终于醒悟“不能让死亡统治思想”。他在这样的“魔山”中虚度了七年,突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决心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爱,毅然下山,哼唱着“菩提树”的歌曲走向战场。托马斯·曼从初期的短篇到长篇《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一贯探索艺术家和市民、精神和生命这些相对立的问题。他的作品,将观察问题的视野从个人扩大到时代和欧洲的命运。他还有《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1943)、《浮士德博士》(1951) 等名作。...more4minPlay
November 22, 2023《德米安》海塞海塞:《德米安》(Demian,1919) 本书是海塞(1877-1962)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发生的新转折的问题小说。当时是用书中主人公津克雷尔的名字发表的。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托马斯·曼也说,这本书不禁使他想起过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这本书获得了冯塔纳奖。海塞最后承认本书是他写的,没有领奖。原来之所以名发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作者想通过这本小说抛弃旧的躯壳,矢志作新的追求。津克雷尔是属于和平与和谐的光明世界的良家少年,被流氓无赖库尔曼所勾引,在陷入犯罪的痛苦时,为雷米安所救。雷米安对他说,长者和牧师所说的“得到宽恕的世界”只不过是世界的一半,不应该掩盖另一半--性欲和黑暗的冲动的世界。这是将自己内心深处所萌发的欲求归之于宿命,暗示自己要忍受孤独,成为津克雷尔自我实现道路上的引导者。津克雷尔把雷米安的母亲夏娃夫人视为主宰幽明两个世界的神--阿卜拉克萨斯4再现的“大圣母像”,通过对她的敬爱萌发出新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他在战场上目睹尸体遍野,认为欧洲必须为新的世纪而破坏一切,预感这是新人性的胎动。他负了重伤,从雷米安那里得到夏娃夫人的亲吻而长逝。在伟不朽的母亲怀里长眠,正象征着新生。海塞以《彼得·卡门青》(1904)一举成名。在此之后他根据严格的自我省察,走向剖析内心世界的道路。《席特哈尔塔》(1922)、《草原之狼》(1927)、《纳尔齐斯和戈尔德蒙德》(1930)等作品,追求对自我心灵分裂的超越。最后耗费11年的光阴,完成了晚年力作《玻璃球游戏》i(1943),转向期望建设必然的精神王国、实现自我的主题。1指书中没有连贯的情节和时间顺序,童年的回忆、眼前的生活、未来的幻想,相互交织。本书是西欧一部较早的带有“意识流”特征的“内心独白小说”。--译注问题小说,指基于强烈的个人社会意识,对社会时代中各种旧习俗、道德缺陷等进行批判、讽刺的小说。--译注一。冯塔纳(1819-1898),小说家,德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 译注 阿卜拉克萨斯(Abraxas)是几个希腊字母无意义的排列。古埃及、希腊咒语中出现的神。他统治365天界。-译注...more4minPlay
November 20, 2023里尔克: 《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记事》里尔克: 《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记事》(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1909) 本书是里尔克(1875-1926)的唯一长篇小说,历经七年岁月才完成,可以说是他在巴黎时代的总结,也是了解他文学底蕴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是一个个片断,并没有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它是作为一个叫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的青年无名诗人的遗稿,书中凝聚了他在巴黎孤独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安和战栗。它收纳了他瞬间的感触,风物描写的零星片断、札记的只言片语、散文诗篇什、昔日的追忆、日记和零乱的书信。初看之下,并无脉络可寻。但从艺术角度来看,虽然显得杂乱无章,然而恰如作者自述,为了直接面对人生,这是可以允许的一种文学形式。里尔克有意识地采取了记事这种形式,正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捕捉住马尔特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作者向上帝那里苦苦探求生与存在问题的作品。马尔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站在巴黎的偏僻街头,那里充塞的不安、污浊、恐怖和绝望等啮蚀着他的身体和心灵。但是他从绝望的深渊进发出一个求生的决心,他想把生与死联结在一起隐约地打开一条通向真实的爱和上帝的真实存在的道路。书的结尾处的《圣经》中放荡浪子的故事,可以解释为人类拒绝他人的爱而祈求得到上帝之爱的故事。所以最后以这样的语言结束了全书:“他想,只有上帝能爱我;但是上帝似乎还不想爱他。”这部作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形式,既显得微妙,又有些生硬。在这...more4minPlay
November 14, 2023《儿戏恋爱》施尼茨勒施尼茨勒2:《儿戏恋爱》(Liebelei,1896) 这是施尼茨勒(1862-1931)作品中最获好评的三幕剧。施尼茨勒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医学系著名教授,施尼茨勒原先虽曾学医,但在31岁以后转向文学创作。剧本《阿纳托尔》(1893)、《儿戏恋爱》(1896)和短篇小说《依恋》(1895,原题为《死》,使他一举成名。他与霍夫曼斯塔尔齐名,同为批判自然主义的文学团体-“年轻的维也纳”派的代表作家,活跃于文坛。他以划时代的灿烂文化中心维也纳为舞台,塑造了享乐、颓废和怀疑世事的一群男女。他笔触细腻尖锐,特别是对情欲的心理分析和描写有独到之处。自《阿纳托尔》问世以来,“轻佻而又阴郁”型的学生弗里斯,即被人视为典型。他热恋有夫之妇,虽然一方面惧怕见到其夫的身影,但另一方面又逢场作戏。他经一位朋友-花花公子泰奥多尔的介绍结识了一位叫作克里斯蒂娜的女性。她生性纯洁娴静而深情,素来谨慎,但却是一个一旦痴情便不顾一切的天真可爱的少女。她倾心弗里斯,弗华料出片版社土川UAL/NG PREss 624 世界名著便览里斯也为她的全心全意献身爱情所感动,憧憬两人相爱的未来幸福。此时,以前违背伦理的恋爱的苦果,已在等待着他--弗里斯和情妇的丈夫进行决斗而死。克里斯蒂娜知道她所爱的男人竟为了另外的女人面赴死时,万念俱灰。在他的剧作里,还有一出神怪剧《绿鹦鹉》(1899)和改编成电影后限受好评的《轮舞》(1900)等。在小说方面,除许多杰出的短篇小说外,还有被誉为可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媲美的中篇《赫脱·加兰夫人》.(1902)和长篇《特雷塞,一个女人的一生》(1928)等。里尔克:《马尔特·劳里茄·布甲权记事》(Die Aufzeichnungen指豪普特曼在接受左拉、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各国写实主义一自然主义的影响,又经过诗人霍尔茨(1863-1929)的彻底自然主义阶段之后,所创作的代表19世纪末自然主义全盛期的戏剧。--原注一译显尼志勒。--译注...more3minPlay
FAQs about 世界名著便览:How many episodes does 世界名著便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14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