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公众号:夏语无声,免费获取讲解的文字部分。
西周的爵位
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朝初期的爵位。首先理清一个概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是不同阶层,而我们所熟悉的公侯伯子男,都是在诸侯这个阶层的不同爵位。据说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共分封了71国,有53国分给了姬姓,这也说明了周朝的宗法和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体系。
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先看看“公爵”。《公羊传》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那怎么理解“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呢?先看“天子三公”,在周初,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太公为太师,称之为“天子三公”。既然能成为“天子三公”,和天子的关系肯定不一般。那么周公、召公、太公又是谁呢?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著名的《周礼》就是周公所著。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姬旦封地“鲁”,但姬旦并没有受封鲁国,而是留在了周武王的身边辅政。周武王灭商建周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周成王尚年幼,于是周公摄政。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是今河南陕县三门峡一代。周公管理陕县以东,召公管理陕县以西。周公所管理的陕县以东地区,称为周地,从此称为周公,任“太傅”,是公爵,但因为不是封地所对应的爵位,不可世袭。而周公的封地鲁,成为诸侯国,是从周康王开始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的是侯爵,鲁国从第二任国君开始才升为公爵。诸侯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
再看召公,召公叫姬奭(shì),与周武王、周公同辈。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地区),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南)任职。召公分管河南三门峡以西区域(称为召地),担任太保,称召公,这是公爵,也不可世袭。召公的儿子作为燕国的国君,封的是伯爵。
太公,就是众所周知的姜尚姜子牙。太公的称号是周文王所封,虽然到了周武王一直沿用,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周代的公爵。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为姜子牙封地“齐”,建立齐国,姜子牙被封为齐侯。所以姜太公并不是公爵,而是侯爵。
可见,“天子三公”,只有周公、召公是公爵。
我们再看看 “王者之后称公”怎么理解。王者之后,主要指前朝圣贤的后裔。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宋国,作为殷商后裔,封为公爵,被周王室以“客礼”对待,所以在爵位上要比一般诸侯国高贵一点。除了宋国之外,夏禹的后裔被分封在了杞国。至于黄帝、炎帝、尧、舜的后代,分别被分封为祝国、焦国、蓟国、陈国。这几国一开始都被封为公爵,但有的实力太弱,很快就被其他诸侯国吞灭,但不管怎样,都让我们看到一点:虽然夏为商所灭,商为周所灭,但是并不一味赶尽杀绝,夏桀暴虐,商纣昏庸,只拿他们算账,并不牵连无辜。对待前朝圣贤的后裔,还是以礼相待的,不仅封地,还给爵位,这和后世动辄诛九族,抄满门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还有一类诸侯被封为公爵。那就是姬姓中较为亲信的长辈,他们是虢(guó)国和虞国。虢国的始受封者虢仲,是周文王的弟弟,也就是周天子周武王的叔叔;虞国始受封者为虞仲,是周文王的伯父。这两位可都是周天子的长辈,所以不可称臣,只能尊为“公”,公是宾而不臣的爵位,其地位自然是高于其他诸侯的。虞国和虢国后来还有一个“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典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周康王之后,各诸侯国的实力开始发生变化,最初的爵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是王室的执政卿士都可以称“公”,作为诸侯的通称,是一种荣誉称号,或者后人追加的谥号。
侯,是五等爵的第二级。就疆土而言,公侯是同一个级别,所谓“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侯是百里正爵,如鲁国、齐国、晋国、卫国等等,这些诸侯国都位于国都周边,起到了保卫的作用。
第三等是伯,伯爵的诸侯国领地较小,实力较弱,但因为也接近国都,他们往往可以参与朝政。封伯的诸侯主要有秦国(秦伯)、郑国(郑伯)、曹国(曹伯,曹君)等。
第四等是子,子爵在《春秋》中有很多,但从文化继承上来看,很多在一开始并没有接受周朝文化,或是距离国都较远,因此多为蛮夷,比如楚国(楚子)、吴国(吴子),越国(越子)等等。你可能要问了,吴越两国不实在江南一带吗?怎么也是蛮夷?要知道,西周的时代,人们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黄河流域。而长江以南基本都是蛮夷,而且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
第五等是男,遍寻整部《春秋》,男爵只有一个,就是许国。
春秋以后,各国的实力发生变化,爵位也随之调整,到了后期则比较混乱了。关于周朝的爵位,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史料记载也不尽相同。我们在此只取周朝初期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