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中国式经济刺激》。让我们先来快速梳理下这一周内发生了什么,再来探讨下,后续还将发生什么?
最重磅的消息,首先是超预期的“宽货币”政策——同时祭出降息和降准。7天逆回购利率从1.7%降至1.5%,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降0.5个百分点
“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情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至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
央行行长潘功胜海预告了在剩下三个月中,继续降准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主导中国经济命脉的房地产行业也领到了一套政策利好。
在9月24日的发布会上,潘功胜先是宣布了多项房地产新政策,其中就包括了引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
不过,多名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这两项政策内容并没有超过市场预期,甚至出台时间还有些晚于预期。第一项引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更多在于降低存量业主的还贷压力,并未能直接对增量需求产生提振效应。而第二项统一首套与二套房贷首付比例仅是降低了入市门槛,鼓励购房者加杠杆,但是这个时候购房者更多是对未来的经济与收入预期悲观,很难有加杠杆的意愿。
不过到了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在这个会上,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也再进一步点燃了地产股的热度。
无论如何,在久旱逢甘露后,后市如何续写成了当下市场最乐意想象的事情。
渣打银行报告直言,央行本轮政策是一次“大胆的行动”,可能预示着货币政策决策的观念有所变化,倾向于更加强力的应对。
一位熟悉货币政策制定的经济学家指出,此次下调后,7天期逆回购利率将从1.7%降至1.5%,那么未来降息的最大幅度不会超过150BP,不会降到零以下,他说,“但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价格指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这远远不够,财政政策势必得发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表示,“政策空间不是守恒的,不一定越用越少,也可能越用越多。”他和不少市场人士都认为,货币政策或还有继续发力的空间,但只靠货币政策发力是不够的。
就在这一轮强力的政策组合拳出炉前,9月2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呼吁,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应该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以实质性扩大终端需求,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
他解释说,这一规模是根据国内GDP总量10%的比重确定的,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投向重点是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目标是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打破需求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人们献计献策,仿佛下一轮政策已经呼之欲出。但是与增量货币政策的推出程序不同,无论是追加赤字增发国债,还是发行不计入赤字的特别国债,增量财政政策的推出都需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而10月底的人大常委会,正提供了观察的时间窗口。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王石玉、武晓蒙、陈博、刘冉、王力为,文章里还详细分析了缓解房企资金压力的新政效应,以及向银行业再注资的背后考量等等新政分析。
《专访博尔顿:中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以释放财政空间》
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经济仍然在复苏道路上摸索。随着全球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更多人也开始疑惑:究竟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在货币主义和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当今世界是否需要一个新的答案?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帕特里克·博尔顿(Patrick Bolton)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海洲合著的《货币的本质:繁荣、危机和资本新论》一书,正是对这些问题的一次探索。
十多年前,在一个关于应急可转债的座谈会后,博尔顿和黄海洲打车离开,却堵在了长安街上。于是两人在聊天中开始思考:如果银行可以通过可转债来获得注资,那么主权国家可以用的“可转债”是什么呢?对国家而言,它的债券应该转换成什么?什么相当于一个国家发行的“股票”?
随后,他们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洞见:法定货币类似国家发行的股票,其价值取决于这些货币的投资产生了多少价值。书中强调,一个国家最需要关注的是潜在的、有正回报的投资机会,并以此“来决定货币供应量的水平”;当该国的潜在投资机会无法靠银行体系和市场融资来满足,中央银行应当考虑增发货币,而不必过于担心通胀。“在金融危机时,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货币增发,并由中央银行作为最后救助人提供的及时救助,实体经济必将遭到金融危机的重创。”
近日,博尔顿在财新专访中表示,中国一方面有很多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债务负担(debt overhang)。而这两件事互相联系,为了解决债务积压问题,有时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释放财政空间是必要的。博尔顿认为,中国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克服债务问题,“简单的路线就是通过中央银行购买不良贷款来进行资本重组”。
印钞必然造成通胀吗?财政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更多内容请看《专访博尔顿:中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以释放财政空间》。
“如果每天给你四五千块钱,晚上少用电、中午多用电,你是否愿意?”山西一家零部件铸造冶炼企业选择尝试:通过参与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中峰谷错位用电,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累计收益140多万元。
近年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供应端有较大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加上电力需求端近年的尖峰负荷也持续增长,电力系统面临越来越大的平衡压力。
虚拟电厂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虽然叫“电厂”,但它不发电、不建厂,但是对电网来说,虚拟电厂的功能类似实体电厂。虚拟电厂的初衷,就是挖掘用户侧的调节资源和能力,缓解电力尖峰负荷,并促进低谷时段新能源的消纳。在电力系统中,供需可以瞬时平衡,就像一座天平,一端用户、一端电厂,传输网络是其平衡的支点。虚拟电厂打破了重资产形态,不需要用地、没有变电站,只是在现有用电设备上加装控制器、感应器,形成一套数字化智能系统。
国家政策层面则在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2024年以来,虚拟电厂在资本市场的热度被持续拉高,相关概念股逆市大涨,一级市场中的虚拟电厂投资也在升温。一家能源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认为,虚拟电厂某种程度上类似微信或滴滴,从边缘业务开始,分别挑战通信运营商和出租车行业,最终以轻资产模式形成区别于传统体系的新业务。
这场电力市场化改革将如何推进?虚拟电厂盈利的难点有哪些?更多有关内容请看《看不见的电厂》。
从2023年10月下旬开始,在遭受哈马斯大规模突袭之后,以色列军队大举攻入巴勒斯坦激进派武装组织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巴以之间近年来规模最大和烈度最高的武装冲突随即展开。近来,以色列正将军事行动的重心向北转移,对边界另一侧的黎巴嫩真主党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击。眼看在加沙“消灭哈马斯”逐渐变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原本规模可控的冲突又陷入新的螺旋式升级,对中东地区滑向一场更大范围地区性战争的担忧,似乎变得越来越真切。
如今的全球舆论也经历了高度撕裂。随着以军持续围困加沙,并向当地人口密集的区域发起大规模进攻,加沙的妇孺儿童在饥饿和疾病中挣扎的画面很快传遍全球。一些西方国家城市开始上演声援巴勒斯坦人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围绕“反犹主义”的争论甚嚣尘上。
今年以来,美国、埃及、卡塔尔等主要斡旋方加快了调停步伐,以色列和哈马斯围绕停火和交换被扣人员展开多轮艰难谈判。但在突发事件的干扰之下,由于哈以双方围绕加沙管治问题的核心分歧难以解决,停火谈判始终未取得实质突破。
这场一年前骤然打响的战争,给巴以各自的社会生态和政局带来怎样的冲击?随着冲突转入新阶段,以色列和哈马斯距离真正停火还有多远?各方围绕加沙战后安排的反复拉锯和争论,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前途命运来说意味着什么?更多内容请看《加沙等待停火》。
2023年至今,一套自上而下的强基层“组合拳”正在上海推开,旨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在新冠疫情期间,上海社区发热门诊承担了超过60%的工作量。作为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社区医疗的重要性再度得到现实验证,诊疗能力不足、设备药品短缺的痼疾也暴露无遗。
2023年4月,上海印发《进一步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直击“挂号难”的痛点,“号源下放”成为最受关注的举措。政策的底层逻辑仍然在于推动分级诊疗,但改革之艰难超乎想象,从全国来看,越来越多的资源正流向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逐步萎缩,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过去,为了改变患者“就高不就低”的求医习惯,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利用价格杠杆,比如差异化的医保报销比例,引导居民社区首诊,但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实际作用有限。上海此次将“号源下沉”作为撬动现有就医秩序的支点,用优先开放的“专家号”吸引患者踏入基层医疗机构。但号源下放后,也有社区遇冷。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表示,很多患者依然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不会选择基层首诊,导致挂号渠道使用率不高。
号源下放只是引流之举。“引子”放出后,要想病人走进门,留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着一场巨大考验。硬件设施匮乏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社区医疗诊疗能力等问题。此外,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医院是否愿意下放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又能否引得来、接得住病人?各级医院的定位和利益如何分配?此番探索最终能否形成有效的“上海方案”?更多内容请看《社区医疗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