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统治中原后,尽管带来了落后的因素,但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依然保留并发展。武帝入主中原后,采取剥削政策,加深了封建化进程,导致内部阶级分化,贫困氏族成员地位下降。他们沦为封建隶属人群,最终在北魏末年爆发了起义。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封建改革,试图过渡到更成熟的封建制度。
拓氏以滞留在家长奴隶制阶段的部落,君临了封建关系已经确立的中原地区,所建国家成为一种复杂的结合体,它包含着一些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但是无论如何,从拓跋氏君临中原地区起,拓跋部内封建的阶层正在战胜其他社会阶层,而逐渐取得主事的地位。道武帝人主中原以后,一开始就采取田租户调的方式,向中原地区小农农村的小生产者进行剥削^;同时,中原所盛行的“部曲”、“佃客”与世家大族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依附关系,也还正在发展,这说明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并没有因拓跋氏进人中原所带进来的一些落后因素的搀人而逆转。而拓跋部的内部自从“分土定居”之后,由于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部落内的阶级分化更为急遽。如拓跋族中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太洛稽氏、尉迟氏等八姓子弟,多半是“勋著当世,位尽王公”(《魏书·官氏志》),受赐到大量隶户,以后又逐渐转变为封建贵族。 这一转变,到了孝文迁都洛阳之后,尤其显著。至于拓跋部的一部分贫困的氏族成员,开初固然还被称为“八国良家”(《魏书·官氏志》),“国之肺腑”(《北齐书·魏兰根传》),而且他们还曾共同成为北魏军事力量的主要构成部分的,现在由于随着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他们过去向政府缴纳的贡税,也逐渐变成了田租户调的剥削形式;而且繁重的力役,又大都压在他们的肩上。如《魏书·太祖纪》所载:天赐三年六月,“发五百里内男丁筑泾南宫,门阙高十余丈,引沟穿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 分置市里,径涂洞达。三十日罢。”同时,由于他们戍防“六镇”,兵役已经成为他们破产的主要因素。这样,他们的身份地位日益低落,因而他们都沦落到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这些人,以后在北魏末年都参加了起义,那就是六镇与河北人民大起义。
由此可见,拓跋部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在历史发展上还是处于一种特殊阶段而出现的先封建社会。孝文帝的变法,就是想洗刷先封建因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一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