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篇文章也可以在「闲者时间」电台收听:iTunes Podcast、Spotify、Castro、Pocket Casts
作为一名「数码折腾」爱好者,每年都会升级和淘汰一些数码产品,有的东西是是种草已久今天终于拔草,有的是一见钟情后立即拥有,总之这一年下来也算收获颇丰,今天就介绍一下我自己 19-20 赛季的折腾记录,权当自己的一个总结。
在介绍之前,先承认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果粉,几乎所有的数码生活都依赖 Apple 的生态,从硬件到软件都有着 Apple 的影子,当然我也是很开心的享受其中。不过非果粉也不用担心,以下内容并非都是 Apple 的产品,只是多少有些关联。下面我将从工作和生活两个角度聊聊我的数码生活。
工作几乎占用了我绝大部分时间,所以对于工作中的生产力我是非常在意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几乎不使用公司提供的各种办公设备(当然也因为我工作的单位都不是「大厂」,通常提供的办公设备无法满足我对生产力的需求),每次去一家新公司报道,我都会先问是否可以自带设备。下面介绍一下我来到现在这家公司以后置办了哪些生产力设备。
从名字上看,这是一款使用了 LG 面板的 DIY 显示器,所谓的 DIY 其实指的是控制单元是 DIY 的,但是整个面板依然是 LG 的,显示器是 2019 年 5 月份买的,当时我的需求其实是需要一台 4K分辨率的 27 寸显示器,它主要是解决我使用屏幕遇到的几个问题:
当然,以上问题因人而异,就我个人而言一个 27 寸的 4K 显示器会极大提高我的生产力,选择这款显示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性价比」,市面上的主流大厂 4K 27 寸显示器,通常价格在 4000 - 8000 之间(当然不包括Pro DisPlay XDR 等高端显示器)。这款显示器用的是 LG 面板,显示器最重要的就是面板所以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它(当时入手价 ¥1680)。
在使用了近一年时间后,我对这款显示器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在办公室我的 MacBook Pro 基本上都会直接外接显示器使用。当然这款显示器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HHKB 全称 Happy Hacking Keyboard,于 1996 年 12 月 20 日诞生于日本。如今已成为程序员和文字工作者心目中的神器。
我自己用过的键盘不多,可以说我并不是一个键盘玩家,所以 HHKB 对我来说属于一步到位,关于 HHKB Pro2 Type-S 网上有这大量的测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这里我就不重复了。作为一个使用者谈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这款键盘以及我的使用体验吧。
首先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有着大量的文字输入场景,所以当我选择键盘的时候会从以下几点考虑:
我是去年 618 入手的,刚买到手大概 3 天就基本掌握和熟悉了快捷键,一周左右就可以形成「肌肉记忆」。但是我买的这款不是蓝牙版本,总是要拖着一根线,后来在少数派上看到一篇文章受到启发,又从某宝上找到了卖「HHKB 蓝牙模块」的店铺,花了 300+ 自力更生升级到了蓝牙版,升级后到现在又用了半年有余,目前看非常稳定,如果有朋友跟我一样是非蓝牙版,推荐大家升级。
我现在用的是 Logitech MX Master 2S ,属于 MX Master 系列的第二代,在这之前我用的也是 MX Master(第一代),那是2014 年从德国海淘回来的,结结实实的用了近 5 年,由于我太喜欢这款鼠标了,在它寿终正寝后依然决定入手了第二代 MX Mster 2S (PS:三代也出了,但是有些小贵)。
鼠标也是会根据使用场景有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游戏玩家追求速度和响应时间,办公玩家追求稳定静音,普通玩家则追求能用就行。而我选择鼠标追求的是「生产力」,肯定有人会问鼠标能有什么生产力?那就简单说一下我对鼠标生产力的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一款生产力鼠标的需求,在网上找来找去就找到了这款 MX Master,它基本上满足上边我对一款鼠标的生产力需求。
我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同事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花钱购买办公用品?甚至包括显示器?当然这样问的同事已经不多了,但是在这里我也想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认为给自己投资提高生产力是有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消费」,我给自己投资设备一般有几个出发点:
对数码产品的热爱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更多的是我自己相关的,家人对数码产品不是很感冒),从19年到今天也入手了各种设备,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上一篇播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居心地》中分享了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居心地」,其中就聊到了这款灯。那篇文章中我的推荐属于「纸上谈兵」,直到它好但是没有体会到好多少。
年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现自己大量的时间在家办公,于是就把这个自己给自己的种的草拔了,究竟这个灯是一次信仰的充值还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居心地》我也分享过灯光对人们的专注度的影响,如果人们的眼睛长时间暴露在强光或者弱光下都会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连续几天都无法好转,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环境光线要有所要求,由于在家办公我可以改造自己的工作台,所以顺手我就把台灯问题解决了,我对台灯的需求是什么呢?
当然有很多灯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是从品牌认知度和我看过的各种数码博主推荐来看,我都非常想拥有这款「明基 WiT ScreenBar Plus」,于是趁着在家办公期间拔草了。
说一下感受吧,网上测评很多我就说几点我最满意的地方:
对于一款「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产品,为什么我偏偏要追求生产力呢(图中的手柄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我在上一篇文章《iPad 十岁,它成功了吗》中提到过,我认为 iPad Pro 是我觉得 iPad 产品线中最好的「内容生产工具」,这里的内容对我而言包括「文字录入、图片修饰以及适当的剪辑播客视频」。
内容生产包括准备、制作和输出三个步骤,而在 iOS 强大的生态软件和服务加持下,iPad Pro 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三步,由于今天的主题不是讲 iPad Pro 如何提高生产力,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2018 iPad 应用与服务推荐》。
其实手里这款 iPad Pro 11 之前,我一直使用的是 iPad Pro 12.9 第二代,之所以我想要升级到 11 ,是因为我想体验一下在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便携性」是否合适我,因为我经常在各种场合使用 iPad 拿来拿去,12.9 寸过于笨重。我理想中的使用场景是,放到桌上它就像笔记本一样稳重为我工作,当我拿起来就像大一号的手机一样轻便,捧着完成娱乐任务。
这里分享一下我在使用 iPad Pro 11 几个月来的感受:
综合而言 iPad Pro 11 是一款性能和尺寸都适中的平板,无论你是在「内容生产」还是在娱乐追剧,长时间重度使用情况下用起来非常舒适,当然如果你没用过 12.9 寸的 iPad Pro 是不会觉得那里不爽的。
键盘:SLIM FoLIO PRO(题图中配的就是这款)
Apple 家的产品升级了设备就得升级周边(都懂得),升级到 iPad Pro 11 后,我又购买了 「SLIM FoLIO PRO」这款罗技出品的 iPad Pro 专用键盘,在官方键盘和 SLIM FoLIO PRO 之间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主要原因还是「输入手感」。
说一下我的体验吧,先说优点:
缺点:
当然为了抵消 SLIM FoLIO PRO 降低的便携性,我在躺在床上用或者需要手写的时候主动换到官方的「双面夹」保护壳上。
笔:Apple Pencil
解决了键盘后我又购买了 Apple Pencil(对上一代的 Apple Pencil 不能使用了),买这款笔并不是因为我会画画,而是为了「做笔记」。借助 GoodNote 这款优秀的软件,我已经写了几十篇笔记,并且很多思路都是在 GoodNote 上整理出来的。
GoodNote + Apple Pencil 相比较普通纸笔而言第一个优势就是「无纸化」,我不需要走到哪都带着纸和笔,只要打开app 就可以找到笔记,而且还不会丢失。另一个优势是 GoodNote 充分发挥了一个「手写软件」的生产力,支持各种模板和便捷功能,制作笔记的时候大大提高便利性。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我觉得不错的 GoodNote 的视频,强烈建议对这个软件无感的同学看一下第一个视频,如何高效的做「电子笔记」:
手柄:XBOX One PC 通用手柄
iPad OS 发布以后据说支持游戏手柄,为了玩爽 NBA 2K20,第一时间购入了 Xbox One 手柄,实际体验下来非常满意,优点是几乎没有延迟,各种快捷键用起来非常舒爽;缺点是没有震动反馈,而且不是所有「支持手柄的游戏」都能使用(这应该是游戏的锅,部分游戏只支持 PS4 手柄)。给大家推荐几个我自己玩过的完美支持 Xbox 手柄的游戏:
大家可能更关心的吃鸡、和平精英等我都没有成功配对到手柄,这里就不表述了。
** 充电器:倍思 65W GaN 充电器**
关于充电器、快充、Type-C 这里边门道非常多,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推荐去充电头网充充电。
简单说一下我的需求和我为什么购买这款充电器:
GaN 是什么呢?GaN技术全称纳微半导体氮化,GaNFast充电技术,是一款增加手机快速充电而缩减手机充电时间的技术。简单说就是使用了 GaN 技术的充电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它的体积最小,比如全球第一款 GaN 充电器就是 Anker 出的「Anker PowerPort Atom PD 1」,我在第一时间也购入了(30W 版本),非常小巧的体积,带出去也不会占地,给我的 iPad Pro 充电也没问题。
说回「倍思 65W GaN 充电器」,最高提供 65W 大功率,C1 +C2 时,C1:45W PD 快充,C2 :18W PD 快充。一个充 iPad 一个充 iPhone,各得其所彻底解决我的用电焦虑。
PS:最近老罗带货的 ThinkPad 口红充电器跟这款差不多,我没做细致对比,这两款我都推荐。
INCASE 双肩包
要换背包其实不完全因为买了 iPad Pro ,主要是恰好我的 MacBook Pro 的主板烧了,送到「天才吧」维修的时候,人家登记我的笔记本的外观才发现,我认为一直保护完好的 MacBook Pro ,其实它的侧边已经有好几处磨损,仔细研究后发现是我背的双肩包的「电脑隔层」布料不够细嫩(有些像防水布),而且 MBP 放在里边是「晃动」的状态不能完全贴合在背包里,于是打算换一个双肩包。
后来我就发现了这款 INCASE 双肩包,INCASE 这个品牌最常见的就是在 Apple 的直营店里,当然 Apple 官网也是经常推荐,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非常满意,照例聊一下我的体验,首先是优点:
总之这款双肩包是我 2019 年非常满意的一款,无论从外观还是实用角度都能够满足我的 EDC 需求,推荐对质量和外观有需求的同学考虑。
iPad Pro 可能有的变化
秘密就是:苹果永远不会给你一款 all-in-one 的设备。当你想捧在手里舒服的爱奇艺时,它势必要要牺牲掉大屏幕带来的生产力优势;当你想要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阅读体验和输入体验时,它势必牺牲便携性。你永远不能再一款设备上同时做好这两件事(我知道我要求的有点多)。所以综合考虑我的使用场景,我对 iPad Pro 的最主要定位是「内容生产设备」,基于此,我打算换到 12.9 寸。
作为一款果粉全家桶用户,最幸福的事就是拥有一件 AirPods,这里并没有强调一定要是 AirPods Pro,自从 2016 年 Apple 发布了 AirPods 第一代后,我从一开始的印象「一个耳机长这么丑还卖这么贵」,到「真香」只用了大概3 个月,之所以用了 3 个月这么久是因为我3个月之后才从观望改为入手。
AirPods 就是一款典型 Apple Design 产品,在没有 AirPods 前蓝牙耳机市场已经存在很多年,它就在那里一直不温不火,几个大厂定期更新产品线,消费者也没什么期待,我自己由于对「无线」的执念,这些年买过很多蓝牙耳机,不过全部都逃脱不了吃灰的命运。因为对我来说蓝牙耳机有太多问题:
AirPods 的出现犹如教科书一般,教所有厂商怎样做一款「真无线蓝牙耳机」,而且巧妙的用一个小白盒一举搞定充电和收纳。作为一个「缺电焦虑症」患者,用上 AirPods 再也没有担心过「充电」这件事。对于拥有 iPhone 的朋友来说我是真心推荐大家使用。
说一下 AirPods Pro,在它之前苹果出了一款 AirPods2,我觉得二代最大的提升出了「续航」之外就是「无线充电」,它将进一步降低你对「充电」这件事的意识,随手放在充电器上就好了,就这么简单。就在我犹犹豫豫的时候,AirPods Pro 横空出世,它竟然在 AirPods 的改变世界后「再一次改变蓝牙耳机的世界」。作为一款 Pro 级产品,出了价格 Pro 外,功能上也做到了 Pro ,它是一款主打「主动降噪」技术的蓝牙耳机。
说到主动降噪我还真有故事,2012年那会有一个和我平时聊的非常好的同事神秘拉着我说中午带你去一趟国贸三期,他说绝对「不虚此行」,当我在 BOSE 专卖店带上 QC 15 的那一刻,真的是瞬间被征服,什么音质玄学都不好使,第一次体会到了季度安静的世界,只有音乐在哪里包裹着你。从此 BOSE 的主动降噪在我心里埋下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多年后,我咬牙买了 BOSE 的 QC 35 ,当时最新一代的主动降噪耳机,那几乎成了我的必备神器,每次需要静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它,当然后来由于办公室不太方便又把耳机换成 QC30(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然后它就一直陪着我直到 AirPods Pro 的「降价」出现。
所以大家看到了我对「主动降噪」还是挺懂行的,至于 AirPros Pro 的体验如何,虽然我还没买但是期待满满,本来接近 2000 的价格把我阻挡了门外,直到某多多 搞了「百亿补贴」,将价格做到了 13XX 元,终于忍不住入手,除了肉疼之外,还不忘说一句「真香」。
AirPros Pro 依然属于那种你用了就回不去的产品,网上关于它的测评太多了,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于一款近 2000 的蓝牙耳机,我不推荐大家都体验,如果你是 iPhone 用户,但是没用过 AirPros 系列,可以先体验第二代 AirPros(不要买所谓的高仿版,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感受到真香了,不妨再考虑一下「百亿补贴」的 AirPros Pro,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推荐。
这段时间一直在家,我才发现自己家的带宽并不能打满 200Mpbs,大概只有 100M 的样子,后来发现是路由器的问题,于是选择一款千兆路由器成了当务之急。
华硕路在「路由器界」也是坚若磐石的存在,特别是系统定制化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刷「梅林系统」也算是亮点,最终我选择了这款 RT-AC5300 千兆路由器。
这款路由器配置方面虽然不如最新款的 GT-AC5300,但是整体配置对于居家影音和普通玩游戏都是足够的,可玩性高,简单列几条它的配置供大家参考:
照例间断说说我用下来的体验:
由于临近春节假期,希望能够在家完成一些 PodCast 录制,而我的录音笔落在了出租屋,所以临时需要买一款录音设备,对于录音笔我玩过的不多,大概知道几款,像 Sony 系列的 D50 D100 系列(听说都是发烧友在用),BLUE Yeti 系列 (国外的好多 Podcast 博主在推),TASCAM 系列(专业 PCM 录音品牌),Zoom 系列(适合多人录制播客)等。
我自己的需求是买一个替代品适合外出随身携带使用,同时还要兼顾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同时使用,研究了半天,最终入了这款 Tascam DR-40 录音笔。
它最吸引我的点包括:
实际体验下来这款录音笔兼顾了便携和录音质量,我准备回到出租屋(现在还回不去)后就把原来的录音笔卖了,以后就用 DR-40 了。
这篇文章看似内容不多,实际上真正在书写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需要不停地整理思路和想法,因为我希望这篇文章里少一些产品内容的描述,更多的的是我自己的体验感受。记录我是怎样挑选适合自己的设备,以及一些使用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想法,分享出来也是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同时也算对自己去年一年的数码生活做一个总结归纳。
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希望可以订阅和收听我的播客「闲者时间」,我会把这篇文章内容以播客的形式发表出来。
本篇文章也可以在「闲者时间」电台收听:iTunes Podcast、Spotify、Castro、Pocket Casts
作为一名「数码折腾」爱好者,每年都会升级和淘汰一些数码产品,有的东西是是种草已久今天终于拔草,有的是一见钟情后立即拥有,总之这一年下来也算收获颇丰,今天就介绍一下我自己 19-20 赛季的折腾记录,权当自己的一个总结。
在介绍之前,先承认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果粉,几乎所有的数码生活都依赖 Apple 的生态,从硬件到软件都有着 Apple 的影子,当然我也是很开心的享受其中。不过非果粉也不用担心,以下内容并非都是 Apple 的产品,只是多少有些关联。下面我将从工作和生活两个角度聊聊我的数码生活。
工作几乎占用了我绝大部分时间,所以对于工作中的生产力我是非常在意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几乎不使用公司提供的各种办公设备(当然也因为我工作的单位都不是「大厂」,通常提供的办公设备无法满足我对生产力的需求),每次去一家新公司报道,我都会先问是否可以自带设备。下面介绍一下我来到现在这家公司以后置办了哪些生产力设备。
从名字上看,这是一款使用了 LG 面板的 DIY 显示器,所谓的 DIY 其实指的是控制单元是 DIY 的,但是整个面板依然是 LG 的,显示器是 2019 年 5 月份买的,当时我的需求其实是需要一台 4K分辨率的 27 寸显示器,它主要是解决我使用屏幕遇到的几个问题:
当然,以上问题因人而异,就我个人而言一个 27 寸的 4K 显示器会极大提高我的生产力,选择这款显示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性价比」,市面上的主流大厂 4K 27 寸显示器,通常价格在 4000 - 8000 之间(当然不包括Pro DisPlay XDR 等高端显示器)。这款显示器用的是 LG 面板,显示器最重要的就是面板所以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它(当时入手价 ¥1680)。
在使用了近一年时间后,我对这款显示器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在办公室我的 MacBook Pro 基本上都会直接外接显示器使用。当然这款显示器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HHKB 全称 Happy Hacking Keyboard,于 1996 年 12 月 20 日诞生于日本。如今已成为程序员和文字工作者心目中的神器。
我自己用过的键盘不多,可以说我并不是一个键盘玩家,所以 HHKB 对我来说属于一步到位,关于 HHKB Pro2 Type-S 网上有这大量的测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这里我就不重复了。作为一个使用者谈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这款键盘以及我的使用体验吧。
首先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有着大量的文字输入场景,所以当我选择键盘的时候会从以下几点考虑:
我是去年 618 入手的,刚买到手大概 3 天就基本掌握和熟悉了快捷键,一周左右就可以形成「肌肉记忆」。但是我买的这款不是蓝牙版本,总是要拖着一根线,后来在少数派上看到一篇文章受到启发,又从某宝上找到了卖「HHKB 蓝牙模块」的店铺,花了 300+ 自力更生升级到了蓝牙版,升级后到现在又用了半年有余,目前看非常稳定,如果有朋友跟我一样是非蓝牙版,推荐大家升级。
我现在用的是 Logitech MX Master 2S ,属于 MX Master 系列的第二代,在这之前我用的也是 MX Master(第一代),那是2014 年从德国海淘回来的,结结实实的用了近 5 年,由于我太喜欢这款鼠标了,在它寿终正寝后依然决定入手了第二代 MX Mster 2S (PS:三代也出了,但是有些小贵)。
鼠标也是会根据使用场景有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游戏玩家追求速度和响应时间,办公玩家追求稳定静音,普通玩家则追求能用就行。而我选择鼠标追求的是「生产力」,肯定有人会问鼠标能有什么生产力?那就简单说一下我对鼠标生产力的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一款生产力鼠标的需求,在网上找来找去就找到了这款 MX Master,它基本上满足上边我对一款鼠标的生产力需求。
我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同事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花钱购买办公用品?甚至包括显示器?当然这样问的同事已经不多了,但是在这里我也想总结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认为给自己投资提高生产力是有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消费」,我给自己投资设备一般有几个出发点:
对数码产品的热爱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更多的是我自己相关的,家人对数码产品不是很感冒),从19年到今天也入手了各种设备,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上一篇播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居心地》中分享了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居心地」,其中就聊到了这款灯。那篇文章中我的推荐属于「纸上谈兵」,直到它好但是没有体会到好多少。
年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现自己大量的时间在家办公,于是就把这个自己给自己的种的草拔了,究竟这个灯是一次信仰的充值还是生产力的提高?
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居心地》我也分享过灯光对人们的专注度的影响,如果人们的眼睛长时间暴露在强光或者弱光下都会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连续几天都无法好转,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环境光线要有所要求,由于在家办公我可以改造自己的工作台,所以顺手我就把台灯问题解决了,我对台灯的需求是什么呢?
当然有很多灯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是从品牌认知度和我看过的各种数码博主推荐来看,我都非常想拥有这款「明基 WiT ScreenBar Plus」,于是趁着在家办公期间拔草了。
说一下感受吧,网上测评很多我就说几点我最满意的地方:
对于一款「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产品,为什么我偏偏要追求生产力呢(图中的手柄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我在上一篇文章《iPad 十岁,它成功了吗》中提到过,我认为 iPad Pro 是我觉得 iPad 产品线中最好的「内容生产工具」,这里的内容对我而言包括「文字录入、图片修饰以及适当的剪辑播客视频」。
内容生产包括准备、制作和输出三个步骤,而在 iOS 强大的生态软件和服务加持下,iPad Pro 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三步,由于今天的主题不是讲 iPad Pro 如何提高生产力,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2018 iPad 应用与服务推荐》。
其实手里这款 iPad Pro 11 之前,我一直使用的是 iPad Pro 12.9 第二代,之所以我想要升级到 11 ,是因为我想体验一下在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便携性」是否合适我,因为我经常在各种场合使用 iPad 拿来拿去,12.9 寸过于笨重。我理想中的使用场景是,放到桌上它就像笔记本一样稳重为我工作,当我拿起来就像大一号的手机一样轻便,捧着完成娱乐任务。
这里分享一下我在使用 iPad Pro 11 几个月来的感受:
综合而言 iPad Pro 11 是一款性能和尺寸都适中的平板,无论你是在「内容生产」还是在娱乐追剧,长时间重度使用情况下用起来非常舒适,当然如果你没用过 12.9 寸的 iPad Pro 是不会觉得那里不爽的。
键盘:SLIM FoLIO PRO(题图中配的就是这款)
Apple 家的产品升级了设备就得升级周边(都懂得),升级到 iPad Pro 11 后,我又购买了 「SLIM FoLIO PRO」这款罗技出品的 iPad Pro 专用键盘,在官方键盘和 SLIM FoLIO PRO 之间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主要原因还是「输入手感」。
说一下我的体验吧,先说优点:
缺点:
当然为了抵消 SLIM FoLIO PRO 降低的便携性,我在躺在床上用或者需要手写的时候主动换到官方的「双面夹」保护壳上。
笔:Apple Pencil
解决了键盘后我又购买了 Apple Pencil(对上一代的 Apple Pencil 不能使用了),买这款笔并不是因为我会画画,而是为了「做笔记」。借助 GoodNote 这款优秀的软件,我已经写了几十篇笔记,并且很多思路都是在 GoodNote 上整理出来的。
GoodNote + Apple Pencil 相比较普通纸笔而言第一个优势就是「无纸化」,我不需要走到哪都带着纸和笔,只要打开app 就可以找到笔记,而且还不会丢失。另一个优势是 GoodNote 充分发挥了一个「手写软件」的生产力,支持各种模板和便捷功能,制作笔记的时候大大提高便利性。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我觉得不错的 GoodNote 的视频,强烈建议对这个软件无感的同学看一下第一个视频,如何高效的做「电子笔记」:
手柄:XBOX One PC 通用手柄
iPad OS 发布以后据说支持游戏手柄,为了玩爽 NBA 2K20,第一时间购入了 Xbox One 手柄,实际体验下来非常满意,优点是几乎没有延迟,各种快捷键用起来非常舒爽;缺点是没有震动反馈,而且不是所有「支持手柄的游戏」都能使用(这应该是游戏的锅,部分游戏只支持 PS4 手柄)。给大家推荐几个我自己玩过的完美支持 Xbox 手柄的游戏:
大家可能更关心的吃鸡、和平精英等我都没有成功配对到手柄,这里就不表述了。
** 充电器:倍思 65W GaN 充电器**
关于充电器、快充、Type-C 这里边门道非常多,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推荐去充电头网充充电。
简单说一下我的需求和我为什么购买这款充电器:
GaN 是什么呢?GaN技术全称纳微半导体氮化,GaNFast充电技术,是一款增加手机快速充电而缩减手机充电时间的技术。简单说就是使用了 GaN 技术的充电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它的体积最小,比如全球第一款 GaN 充电器就是 Anker 出的「Anker PowerPort Atom PD 1」,我在第一时间也购入了(30W 版本),非常小巧的体积,带出去也不会占地,给我的 iPad Pro 充电也没问题。
说回「倍思 65W GaN 充电器」,最高提供 65W 大功率,C1 +C2 时,C1:45W PD 快充,C2 :18W PD 快充。一个充 iPad 一个充 iPhone,各得其所彻底解决我的用电焦虑。
PS:最近老罗带货的 ThinkPad 口红充电器跟这款差不多,我没做细致对比,这两款我都推荐。
INCASE 双肩包
要换背包其实不完全因为买了 iPad Pro ,主要是恰好我的 MacBook Pro 的主板烧了,送到「天才吧」维修的时候,人家登记我的笔记本的外观才发现,我认为一直保护完好的 MacBook Pro ,其实它的侧边已经有好几处磨损,仔细研究后发现是我背的双肩包的「电脑隔层」布料不够细嫩(有些像防水布),而且 MBP 放在里边是「晃动」的状态不能完全贴合在背包里,于是打算换一个双肩包。
后来我就发现了这款 INCASE 双肩包,INCASE 这个品牌最常见的就是在 Apple 的直营店里,当然 Apple 官网也是经常推荐,在我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非常满意,照例聊一下我的体验,首先是优点:
总之这款双肩包是我 2019 年非常满意的一款,无论从外观还是实用角度都能够满足我的 EDC 需求,推荐对质量和外观有需求的同学考虑。
iPad Pro 可能有的变化
秘密就是:苹果永远不会给你一款 all-in-one 的设备。当你想捧在手里舒服的爱奇艺时,它势必要要牺牲掉大屏幕带来的生产力优势;当你想要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阅读体验和输入体验时,它势必牺牲便携性。你永远不能再一款设备上同时做好这两件事(我知道我要求的有点多)。所以综合考虑我的使用场景,我对 iPad Pro 的最主要定位是「内容生产设备」,基于此,我打算换到 12.9 寸。
作为一款果粉全家桶用户,最幸福的事就是拥有一件 AirPods,这里并没有强调一定要是 AirPods Pro,自从 2016 年 Apple 发布了 AirPods 第一代后,我从一开始的印象「一个耳机长这么丑还卖这么贵」,到「真香」只用了大概3 个月,之所以用了 3 个月这么久是因为我3个月之后才从观望改为入手。
AirPods 就是一款典型 Apple Design 产品,在没有 AirPods 前蓝牙耳机市场已经存在很多年,它就在那里一直不温不火,几个大厂定期更新产品线,消费者也没什么期待,我自己由于对「无线」的执念,这些年买过很多蓝牙耳机,不过全部都逃脱不了吃灰的命运。因为对我来说蓝牙耳机有太多问题:
AirPods 的出现犹如教科书一般,教所有厂商怎样做一款「真无线蓝牙耳机」,而且巧妙的用一个小白盒一举搞定充电和收纳。作为一个「缺电焦虑症」患者,用上 AirPods 再也没有担心过「充电」这件事。对于拥有 iPhone 的朋友来说我是真心推荐大家使用。
说一下 AirPods Pro,在它之前苹果出了一款 AirPods2,我觉得二代最大的提升出了「续航」之外就是「无线充电」,它将进一步降低你对「充电」这件事的意识,随手放在充电器上就好了,就这么简单。就在我犹犹豫豫的时候,AirPods Pro 横空出世,它竟然在 AirPods 的改变世界后「再一次改变蓝牙耳机的世界」。作为一款 Pro 级产品,出了价格 Pro 外,功能上也做到了 Pro ,它是一款主打「主动降噪」技术的蓝牙耳机。
说到主动降噪我还真有故事,2012年那会有一个和我平时聊的非常好的同事神秘拉着我说中午带你去一趟国贸三期,他说绝对「不虚此行」,当我在 BOSE 专卖店带上 QC 15 的那一刻,真的是瞬间被征服,什么音质玄学都不好使,第一次体会到了季度安静的世界,只有音乐在哪里包裹着你。从此 BOSE 的主动降噪在我心里埋下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多年后,我咬牙买了 BOSE 的 QC 35 ,当时最新一代的主动降噪耳机,那几乎成了我的必备神器,每次需要静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带上它,当然后来由于办公室不太方便又把耳机换成 QC30(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然后它就一直陪着我直到 AirPods Pro 的「降价」出现。
所以大家看到了我对「主动降噪」还是挺懂行的,至于 AirPros Pro 的体验如何,虽然我还没买但是期待满满,本来接近 2000 的价格把我阻挡了门外,直到某多多 搞了「百亿补贴」,将价格做到了 13XX 元,终于忍不住入手,除了肉疼之外,还不忘说一句「真香」。
AirPros Pro 依然属于那种你用了就回不去的产品,网上关于它的测评太多了,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于一款近 2000 的蓝牙耳机,我不推荐大家都体验,如果你是 iPhone 用户,但是没用过 AirPros 系列,可以先体验第二代 AirPros(不要买所谓的高仿版,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感受到真香了,不妨再考虑一下「百亿补贴」的 AirPros Pro,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推荐。
这段时间一直在家,我才发现自己家的带宽并不能打满 200Mpbs,大概只有 100M 的样子,后来发现是路由器的问题,于是选择一款千兆路由器成了当务之急。
华硕路在「路由器界」也是坚若磐石的存在,特别是系统定制化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刷「梅林系统」也算是亮点,最终我选择了这款 RT-AC5300 千兆路由器。
这款路由器配置方面虽然不如最新款的 GT-AC5300,但是整体配置对于居家影音和普通玩游戏都是足够的,可玩性高,简单列几条它的配置供大家参考:
照例间断说说我用下来的体验:
由于临近春节假期,希望能够在家完成一些 PodCast 录制,而我的录音笔落在了出租屋,所以临时需要买一款录音设备,对于录音笔我玩过的不多,大概知道几款,像 Sony 系列的 D50 D100 系列(听说都是发烧友在用),BLUE Yeti 系列 (国外的好多 Podcast 博主在推),TASCAM 系列(专业 PCM 录音品牌),Zoom 系列(适合多人录制播客)等。
我自己的需求是买一个替代品适合外出随身携带使用,同时还要兼顾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同时使用,研究了半天,最终入了这款 Tascam DR-40 录音笔。
它最吸引我的点包括:
实际体验下来这款录音笔兼顾了便携和录音质量,我准备回到出租屋(现在还回不去)后就把原来的录音笔卖了,以后就用 DR-40 了。
这篇文章看似内容不多,实际上真正在书写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需要不停地整理思路和想法,因为我希望这篇文章里少一些产品内容的描述,更多的的是我自己的体验感受。记录我是怎样挑选适合自己的设备,以及一些使用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想法,分享出来也是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同时也算对自己去年一年的数码生活做一个总结归纳。
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希望可以订阅和收听我的播客「闲者时间」,我会把这篇文章内容以播客的形式发表出来。
318 Listeners
426 Listeners
548 Listeners
261 Listeners
206 Listeners
74 Listeners
155 Listeners
54 Listeners
24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