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为什么题目叫这个就去听电台8)
从个人的审美角度来说,我并不喜欢宋拓的这件作品(《校花》)。因为这是一个无聊的作品,朴素的视角、简单的凝视、粗暴的呈现几乎没有给作品留下任何值得玩味的空间。唯有一点,我认为称得上有趣的地方是,八个小时连续的客体面容变化形成了一种诡异的以身体为空间的运动感,几千张脸被性别这唯一的共性并置在了一起,但在这一角度上,其实又消解了身份,因为能够在这中间看到一种基于人类身体(而非性别)所特有的流动,缓慢而微妙。虽然,这唯一的有趣应当也是巧合的结果,而并非其艺术才能的证明。
仅仅只是观看这个作品而不是去读一些艺术家访谈的话,他以自己的男性身份作为主体,几乎完全的还原了一场由性别所决定的,对另一个性别群体的凝视与评判。到此为止,作品本身的冒犯还是在强化一个客观问题,艺术家本人真正的态度是模糊的,是相对客观的。在此处有三个疑惑出现了:
首先,弱势群体可以被冒犯吗?冒犯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动。究竟是侮辱还是冒犯?这取决于冒犯者的身份、态度和表达方式。这个问题过于复杂,本篇暂且不表,另开一篇阐明。
其次,观者的反感是对艺术家的行为反感,还是对充满男性凝视的社会现象反感?作品本身类似于一种《鬼影实录》的手法,其具备讽刺的一面是社会现实的讽刺,而不是宋拓的态度。他的态度是缺席的(在作品中),无论是对于男性凝视的得意还是反对,这一点是很不明晰的。乐观的看,我们可以说他是在客观的介入社会问题与现实;极端的看,不展露其他态度的时候,用作品复述这一现实本身就构成一种“支持”。由此,宋拓替代了广泛到无法被具体讨伐的男性们,成为了那个可以被攻击的活靶子。
(人人网上校花评选系统)
这种排序评判的手法并非没有源头,早期在“人人网”上就有公开的对校花的选举,当时是以一种相对民主的方式进行。恰好在2013年(宋拓创作《校花》的那一年),
网红“留几手”在网络上对女性的容貌进行打分并配上略带刻薄的评论,当时最火的一句话是“负分滚粗”。放在一起对比而言,《校花》其实停留在了那个时间点上,宋拓和“留几手”的凝视是带有独裁意味的审判,在个体系统里打造审美法院。广而言之,凝视、比较和审判无处不在,集体审美的顶点可能会成就一个明星或者一个小丑,而个人审美的独裁仍旧是个体所保有的一项权利,但当面向公共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反对的声音。而这8年时间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对自身权益的争取,都成为了今天《校花》重新被拿出来批评的原因。虽然只有8年,但13年的中国与21年的中国之间方方面面的差距可以抵得上20年的变化,这一点在以后会加速的越来越明显。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标新立异的艺术能否追的上这个脚步?对新奇和热点的模仿,会在转瞬间成为审判你的工具,因为时代的风向变化速度已经不可捉摸。
最后,艺术家们成为了冒犯者的“同谋”,还是观众成为了审查者的“同谋”?
正如,宋拓在被迫的情况下成为了民意的“活靶子”。艺术家们也因为为其被撤展一事发声而打上了“同谋”的烙印。艺术是“无耻之徒”的遮羞布与保护伞吗?这其实是价值观的两种取向,当然也涉及到身份与立场。艺术创作自由容纳了公众所认为的“无耻之徒”,但同时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挑战边界与底线的极端分子,自由的空间才留有余地和可能给那些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我不认可宋拓的作品,但我也不认可在文艺作品中对作者本人进行道德审判。公共化边界的收缩无异于给艺术家套上了一件紧身衣,在自我审查中戴着镣铐舞蹈我认为是对艺术可能性、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破坏。
《校花》这件粗暴到好像是一场强奸的作品,由它引起如此广泛的道德审判与艺术公共化的探讨我是觉得可悲的。这样与公众探讨和对话的机会本应该是那些真正具备思考和内容的作品,而非徒有其表的作品。粗暴的形式夺取了眼球的同时剥夺了深入思考的能力,每一件具备破坏性的作品都应当平衡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相”具备迷惑性和引诱性,这一点会让艺术更加丰富,但如果它强烈到只剩下这一层表皮,或者说艺术家思考的程度除了相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的话,那么迷惑和引诱就会成为迷惑和引诱。诸如萨德侯爵等人才是真正超过了界限在探讨问题,艺术从业者本身对自我的要求从不应该停留在锋利的伤害表面。
“人最重要的是拒绝自然冲动的暴力,但是拒绝并不意味着决裂,而是相反,预示着更加深层的协调。这种与暴力的协调在次要位置保留了拒绝暴力的不协调的情绪。这种情绪维持的很好,以至于引发协调的冲动总是令人眩晕。眩晕之后是恶心,然后是超越恶心,这就是按宗教态度排列的悖论之舞的几个阶段。”[1]
在当下的这个时代,“震惊”还奏效吗?且不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以当前的信息传播速度,事件令人震惊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而当下人们在震惊过后的第一反应已经不再是思考,而是审判。
不生产徒有其表的谈资是艺术家的一种职业信念:我们不能生产服务于审判的作品;而观众在保有观看与评判的权利时,也应当抛弃审判。因为有太多的问题是超越了审判的,艺术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正是在于无法解构之处。
[1]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张璐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第99页
主播/ 郑确 张曦允 赵子婧
音频剪辑&头图&文字/ 快乐獭
排版/ 美眉
运营/老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