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烟囱的小男孩
——威廉・布莱克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学巨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Songsof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ofExperience,1794)。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两部诗集中的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布莱克从纯真转向深刻的创作轨迹和诗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
诗赏析:
在《扫烟囱的孩子一》(天真之歌1789)一诗中,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扫烟囱孩子的不幸遭遇。全诗共十六行,六个诗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三个诗节组成,真实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家孩子悲惨与凄苦的经历。第二部分由后三节组成,充满了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上帝万能的信念,描述孩子们虽苦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等待慈父般上帝的救助与庇护。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孩童般稚嫩的声音讲述了一个小孩的不幸遭遇:幼年丧母,迫于贫穷,在当时还不大喊得清“扫烟囱,扫烟囱”的年龄就被父亲所卖,小小年纪便成了“扫烟囱者”。他白天为人清扫烟囱,夜晚则睡在煤屑堆里。按照当时的习惯,扫烟囱的孩子沿街高呼“weep,weep”意即“sweep,sweep”—— “扫烟囱,扫烟囱”,以便有人雇佣他。这是一个极凄惨的声音,在听觉上,又与“weep”(哭泣)同音,极易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第二、三节讲述另一扫烟囱的孩子汤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深夜终于入睡,却梦见千千万万扫烟囱的孩子“全都被锁进黑棺材里”。从第四节开始,诗人笔锋突然一转,引领读者随着汤姆的梦想和手拿金钥匙的天使,走出阴暗恐怖的地狱,进入遍洒阳光、充满欢乐的理想世界。在这里,天使——天真和谐的状态,仁慈的载体,慈祥、怜悯的象征,上帝的化身——手拿着明晃晃的钥匙,打开了黑漆漆的棺材,解放了所有扫烟囱的孩子,于是“他们一边跳、一边笑着跑过草坪,到河里洗澡,在亮晶晶的阳光下沐浴”。梦醒之后,尽管凌晨的天气仍然很冷,可是汤姆的心里却充满了“快乐和温暖”,因为天使告诫他“只要你做个好孩子,上帝会做你的父亲,你永远快乐。”扫烟囱的孩子 命运悲惨,处境凄苦,但是由于天使的慈爱和怜悯,上帝会做乖孩子的慈父的诺言,使他具有一种敢于面对苦难的天真信念,这毕竟只是善意的想象和幻觉,是一个处于天真心境的梦幻般的纯真世界。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出对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们的同情,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是含蓄的、不占主导地位的。在画龙点睛之笔的末行布莱克不忘告诫人们“各尽本分,就不怕灾难”。这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改良的幼稚幻想和保守思想:反对斗争,反对革命,告诫人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忍耐,上帝会解决现实社会的一切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