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专家大腕儿说历史。
咱们上学的时候啊,可是学了不少唐诗宋词,像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这些家喻户晓的诗人词人,他们写的诗词随随便便抓一首,不少人便能张口就来。可唯独有这么一位文人,不仅在当时饱受争议,就连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也因为他的词写的太“艳”而很少收录其中让学生背诵。到这可能很多听众朋友们都猜出来了,没错,这个人就是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
其实柳永的本名不叫柳永,叫柳三变,就是一二三的“三”,变化的“变”,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又叫柳七。柳永出生在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是南朝后主李煜的近臣,官至监察御史,后来在北宋朝担任工部侍郎,他的几个叔叔们也都是进士出身,在朝做官。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柳永从小就一身的文艺细胞,才华出众,吟诗写词信手拈来。不仅如此,作为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柳永对入朝为官也始终有着不一般的执念。不过,这也确实能够理解,毕竟柳家世代为官,他的这种使命感也是与生俱来。
公元1002年,18岁的柳永从老家福建崇安出发,开始了他的科举考试之旅,可没成想,从福建到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这一路柳永却走了6年。要说古代交通不便,没有飞机高铁,可这一千多公里路也走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啊?其实,柳永进京赶考,没有直奔汴京,而是先到了杭州。当时的杭州可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市井繁荣,娱乐项目尤其丰富,堪称人间天堂。柳永虽然从小衣食无忧,却毕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再加上“自古才子总多情”,于是他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满园春色,秦楼楚馆的歌舞升平给迷住了。要知道我们现在大多是在朗诵唐诗宋词,而在那个时候,宋词都是由歌妓们声情并茂的演唱出来的,一首好词往往能捧红一个歌妓。写词可是柳永的拿手好戏,因此,没过多久,靠着这项技能,他便虏获了大批歌妓的芳心,短短数月便同杭州大小青楼里的姑娘们打得火热,舍不得走了。
这一面是青楼歌妓温柔乡,一面是科举入仕延续家族荣耀,柳永夹在中间真是左右为难。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此人名叫孙何,同柳永是故交,后来高中状元做了大官,现在正好在杭州任转运使。于是,柳永便想去拜访孙何,让他帮自己出出主意,或者向上头推荐推荐自己。可没想到,现在的孙何位高权重,家里门禁森严,根本不让柳永进去。于是柳永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一首名叫《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词,360度无死角的把杭州城夸了一遍,并找来当时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一名歌妓,告诉她如果孙何宴会上请她唱歌,不唱别的,就唱这一首。别说柳永这招还真管用,不仅之后得到了孙何的接见,还因为这首词在杭州出了名。据说,这首词后来一直传到金主完颜亮的耳朵里,其中形容西湖美景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竟让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完颜亮对遥远的江南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甚至因此动了南下灭宋,将西湖据为己有的念头。要说最后金灭了北宋,这倒是不假。可是把一场战争归结在一句诗词上,也真是有点危言耸听,不过究其原因,只能说柳永笔下的杭州,确实是太美了。
虽然孙何没帮上什么忙,不过这理智最终战胜了情感,几经辗转,柳永还是到了京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不过这段时间,他倒也没闲着,继续在京城的青楼里为歌妓填词儿,忙得不亦可乎。他的词不仅关心歌妓的疾苦,还赞赏她们的温柔才情,与她们惺惺相惜。“终于有个懂我们的人了”,这让歌妓们大为感动。因为词写得好,柳永为哪位歌妓填词,这位歌妓的身价就能立马翻个十倍。于是当时京城青楼的姑娘们没有一个不喜欢柳永的,都亲切的称呼他为七郎,或者柳七哥。甚至还编出了一段顺口溜“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柳永在这些姑娘们的心里那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都说这人怕出名猪怕壮,没过多久,柳永这艳名就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的耳朵里,真宗觉得柳永的词写的也忒艳俗了点,不符合高大上的宋词主旋律,于是大笔一挥,直接将柳永从进士名单里除了名,柳永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样失败了。
要说这柳永继承了父辈做官的基因,对考取进士本来是胸有成竹,没想到却遭遇这样的潜规则,心里是一万个不服气,于是直接写了首叫《鹤冲天》的词吐槽,词里写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就是,功名利禄有什么用,还不如喝酒唱歌呢。要说这一言不合就写诗写词在古代也算是文人的标配。可柳永做梦都没想到,他的这句词不过是发个牢骚,却被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抓住了把柄。“好你个柳三变,竟然敢这样讽刺我大宋,你不是爱填词吗?那还做什么官,老老实实去写你的词好了”。于是,之后的几次科举考试中,柳三变的名字再也没在应试名单里出现过。
虽说这失意了,情场倒是还算得意。自从皇帝让他填词去,柳永便以“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名头开始终日流连于青楼妓馆,这回可算是成了名正言顺的作词人了。他不仅靠给歌妓们写词为生,还和其中一个歌妓谈起了恋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我们熟知的柳永名词《雨霖铃》其中的一段,据说这首词,就是当年柳永第四次科举落榜,准备离开京城时,写给青楼里那位心爱的姑娘的。
柳永虽然是风流才子,词人中不一样的烟火,可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断不了当官的念想。于是公元1034年,50多岁的柳永再一次进京赶考。这回,他吸取了前几次落榜的教训,在填报考试信息的时候,想到既然柳三变这名之前这么不受待见,那我干脆改名叫柳永吧。所以宋代词人柳永就这么诞生了。虽说改名是被逼无奈,但改了名字确实也带来了好运,这一回,柳永终于中了进士,这官是做上了,可偏偏还是有人一直揪着他过去的小辫子不放,因此他到死都没做过什么大官。不过柳永为官倒是十分清廉,也深得百姓爱戴。
除了爱民,柳永还一直不忘初心的爱着歌妓们,即使当官之后,他也还是会照常出入青楼妓馆,与歌妓们同乐,就连去世时,也是死在歌妓的家中。据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写到,柳永出殡之日,官僚中也有相识的,前来送葬。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没想到柳永的死,没在朝廷掀起什么波澜,竟成了全城歌妓永远的痛。最后,歌女们不仅凑钱葬了柳永。甚至每年清明节,还都会不约而同的前往柳永坟前祭奠,后来竟渐渐成了风俗,称为“吊柳七”。
无论是忧郁的才子,还是多情的嫖客。不得不说,柳永的一生处处充满着传奇色彩。虽然他仕途坎坷,不被朝廷接受,却依旧无法阻挡他的词在市井百姓中广为流传。《西夏史》就曾记载,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永的词影响力多么广泛。只是,柳永活着的时候,除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那些歌妓们,似乎全世界,都欠着他和他的词一句认可,和一种尊重。
好了,本期的专家大腕儿说历史就到这里了,咱们下期再见。
制作:文博研习社
声音:岳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