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又一力作!
大藏经的课程,
是按历史的发展,分为上下两部分,共240集。
上部,讲大藏经与‘敦煌遗书’的
缘起,发展,写经,和大藏经的构建原理。
下部,讲自北宋《开宝藏》,辽《契丹藏》,
直至《清龙藏》。
遍历1000年内,中国刻本大藏经,所有的版本。
《大藏经》是所有佛法的基石,
有熟悉一部经的,有熟悉几部经的,
但极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是我国目前存世的唯一一部完整的“方册刻本大藏经”,它的优点是不用说的,一目了然,就是——用较少的篇幅容纳较多的内容!不管是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收藏环节,成本都显著降低。从它的雕造、到印刷、到流通、到收藏、到携带……方册本的佛经和传统梵夹装的佛经比,那方便与便利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自清·乾隆之后,中国就没有再刻过新版的《大藏经》。后面,我们看到的还有,比如说什么……民国的“普慧藏”啊、建国以后的“中华藏”啊……那些《大藏经》啊,不是影印的就是铅字排版的,“刻板大藏经”到清乾隆之后就没有了。
在清朝末年,中国南方再次兴起过一波刻经的小高潮,但是呢,它不是刻《大藏经》……因为他干不起规模这么宏大的事情了!而是刻一些单行经,比如金陵印经处啊、扬州印经处啊……金陵刻经和扬州刻经,他们所刻经本的版式,都是仿照嘉兴藏版式……就是方册小版——打开之后,每半页是十行,每行是二十个字。这种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个字的版式是《嘉兴藏》的传统。
上一课,我们讲——《清·龙藏》和《明·嘉兴藏》它们刻完的时间相去不远,《清·龙藏》的刻经板属于保存完好的活文物!它还在,并且能用。那《嘉兴藏》的经板还在不在呢?现在不在了……但是几十年前还在!它藏在径山脚下化城寺的旧墙里。这个化城寺就是《嘉兴藏》最后的那个刻藏地,就在这个寺庙的院墙里……院墙它是个夹墙。
清朝的钱谦益在这个……他的文集,叫作《牧斋初学集》里写过一篇“化城寺重建大殿疏”……就是讲——化城寺重建的这么一篇文章。在这篇疏里,他记载——《嘉兴藏》的经板最终的去向。因为到了清乾隆朝,对吧……官方的这个“标准大藏经”——《龙藏》已经刻好了。既然《龙藏》刻好了,“明藏”就不好再刷印了……已经刷的,该流通的,也流通得差不多了,但是《龙藏》有官方“标准大藏经”了,对吧!《大藏经》这个东西是有意识形态意义的,那“明藏”就不好再印了。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从五台山南迁到浙江径山之后,先是稳定地刻了四十年,然后就进入了刻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跨了明、清两个朝代——从明朝的崇祯六年,到清朝的康熙五十年才最终完成。
明末清初,中国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下,《嘉兴藏》的刊刻必然要受到影响。在这个阶段,所刻佛经的题记里可以看出很多变化:
首先,是刻经题记中不再出现“径山寂照庵”或者“径山化城寺”这样固定的刻经地址的题跋,就……以前刻经呢,在哪儿刻有哪儿的题跋——径山化城寺、兴圣万寿禅寺、寂照庵……这个阶段就没有径山的这些题跋了,而是一些各地寺院散刻的佛经陆续汇集到《嘉兴藏》中。刻经的题跋地点,尾记都是这么记的,比如“武林报恩院”、“海阳清净禅林”、“金沙东林禅青莲社”……就是各个寺院的标识,都在这个阶段《嘉兴藏》的题记里头或者尾记里头。
上一课,我们讲——道开禅师的突然隐去,在《密藏开禅师遗稿》的“与本师和尚书”中,依稀透露出一些绝难说明的理由。在“与本师和尚书”的最后一段里,他说——每当朔望,称礼曼殊,祈祷老师杖履来山,作我眼目,然终未有以摇智者心王,此岂非开之念力有未真耶!良自痛恨……握笔悲泪,不尽欲言。
最后这段说明——紫柏真可大师,他已经出事了,对吧……他祈祷老师“杖履来山作我眼目”,但是呢……没有来!
上一课,我推测——《径山藏》的刻经地点在万历二十五年之后,由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改为北峰的寂照庵。这次地点变动的时间,可能就是道开查实隐去的时间……就是万历二十五年,因为“开禅师遗稿”里不是记录说——他的弟子念云兴勤在道开失踪之后,曾用三年的时间到处寻师,对吧……无险不历,无幽不至!但是没找到。
三年没找到之后,念云兴勤回到了径山,正式接替道开禅师主持刻《嘉兴藏》的事业。他回到径山继续主持《嘉兴藏》的事业,是有明确时间点的!这在《嘉兴藏》的“刻藏缘起题记”里是有的!这个时间点是——万历二十九年初。
万历二十九年初就是万历二十八年底啊……差不多年底、年初这个时间。你在这个时间往前推三年,那不恰好是万历二十五年下半年吗?就是搬家的时候!因此说明——我推测道开禅师隐去的时间大概是无误的。道开禅师为什么会突然地隐去呢?记载是不祥的……大概是有两种推测——有一种是官方说法;有一种呢,是我们综合历史环境的推测。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从五台山南迁到径山之后,又搬过两次家!第一次,是从径山的主寺——兴圣万寿禅寺,搬到了寺北五峰别院——寂照庵。这次搬家可以理解,对吧……主寺整天要迎来送往,好几百个工人天天在主寺里进进出出也不好。
但是第二次搬家……为什么呢?冯梦祯在“复化城寺缘引”,就是……“复化城寺缘引”就是复建化城寺的因缘这一文里,详述了《嘉兴藏》南迁之后第二次搬家的理由。
上一课,我们讲——真可大师和密藏道开,他们最初可能低估了北方的气候条件,在硬挺了四年之后,终于挺不住了,“嘉兴藏工程”的南迁已经势在必行!也是不得已不为之之举了……
在大藏经史上,一部《大藏经》刻着一半儿换一个地方的事情……有过!比如《永乐南藏》,但是那是从一个地方,对吧……在一个地方里,不同的庙之间换——都是在南京,从灵谷寺换到报恩寺这种。《大藏经》刻到一半儿,跋涉几千公里地去换地方,这种事儿倒是头一回。你想一想这个工程,头都会大!它的搬迁工程肯定极其浩大,对吧!多少块板、多少物料、多少人……
但是,如此浩大的搬迁工程……这次南迁工作,在《嘉兴藏》里竟然没有记载……真是咄咄怪事啊!《嘉兴藏》它的诞生历程非常曲折,但是这个曲折的过程又特别诡异——很多关键性的事情,一定会有记录的,却没有记录,对吧……很多关键事你肯定得记录!你想……几千公里,这么大一个搬迁工程,你在《嘉兴藏》的题记里你不写一写吗?没有!
上一课,我们讲——《嘉兴藏》的校对工作分为四个流程,非常细密!连最后的书写工作是否有错误都要检查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保证了——它的刻板是没错的。
这个校对工作的严格程度有没有标准呢?还真有!密藏道开,他们在刻藏之前,龙华盟誓的时候,不是写过一份《检经公会约》嘛,在《检经公会约》里就有规定——凡是校对错误的,每错一字罚银一分,仍责复校。就是说——你校对如果出了错,扣你一分银子,还得让你重新干。这个惩罚是够狠的!
按照《嘉兴藏》的校对逻辑——它是先校……“北版”校南版,然后校“宋版”、校“元版”。按照这个校对逻辑说——它的佛经目录,应该也是依据《永乐北藏》刻的!至少,它的目录体系是不变的,只可能是刻的先后顺序有变化。
《嘉兴藏》在五台山创刻的时期,创刻者和助缘者热情都非常高涨!刚开始干嘛……所有的事儿刚开始干热情都高涨!他们没有估计到这个事的长度,加上道开禅师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早期呢……刻藏的资金也非常充足,所以,在五台山刻经的组织规模非常宏大!
上一课,我们讲——万历十七年,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嘉兴藏》正式开刻了!首先刻的第一部经,是一百二十卷本的《华严经合论》。接着,第二个开板的,是四十卷本的“华严经”和八十卷本的“华严经”。
我们知道——“华严经”有三个版啊……四十卷本、八十卷本、六十卷本,他第二个开板的是四十卷本和八十卷本“华严”……两套“华严经”。奇怪吧?理论上,如果刻《大藏经》,上来应该先刻“四大部”,就是——“大般若”、“涅盘”、“宝积”、“华严”,后面还有个“大集”,或者说“五大部”……一般是“四大部”或“五大部”。
《嘉兴藏》一反常态,上来没有先刻“般若”,也没有刻“涅槃”,也没有刻“宝积”,直接就先去刻了“华严经”!还有更奇怪的——因为“华严经”啊,它也属于“四大部”里的,你刻完“华严经”的这个……“华严部”之后,你可以把“四大部”补齐了,对吧?你反过来再刻“般若”,或者刻“涅槃”都可以……但是,他没有这么干!他没有按着顺序去把“四大部”补齐,而一下儿就跳到了大藏经目录的很后面……就是一下儿就把前五千四百部都跳过去了,一下儿就跳到五千四百卷以后——刻了天台宗的《国清百录》和禅宗的《禅林宝训》……这些典籍。就是,天台宗典籍和禅宗典籍。
上一课,我们讲——经过紫柏真可、密藏道开等人精心地谋划和筹备,募刻“方册本大藏经”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就绪了,剩下的就是开干!还等什么呢?等过年?您就直接开始刻经吧!
哪儿有那么简单,嘴一张你就开刻?刻《大藏经》这件事情,它不是一个小作坊——三、五个工人就能开始干的事情。刻《大藏经》,一开始干,就是几百人同时干,人吃马喂!首先,你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来展开这个工作,就是……一进场就是几百个工人。换言之——你要开刻,没问题!可以刻!你选择哪里刻呢?这场地都得选……得合适。
根据乐晋在“刻藏缘起文”里的记载,这也是收录在《嘉兴藏》第一函里的,说——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间,道开禅师奔走于江南,三吴两浙之地,天目、双径,栖霞诸大道场。就是……道开禅师在这个江苏、浙江一带啊,把这个好的道场他都走遍了!天目山呀、栖霞寺啊……诸大道场,三吴两浙全走了!这些大寺院的高僧们听说要刻《大藏经》,都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场所!可以在我这里刻!愿意提供刻《大藏经》的地方。但是,这些著名的江南大寺,道开禅师在最后都没有选。就是十一到十二年这两年,他在江苏和浙江奔走,最后都没有选。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0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