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July 07, 2023《静心》7-笑容总在杂念顿起时消失笑容总在杂念顿起时消失意动则心动,念由心生,心念平和才能智慧过人。假如为外物所扰,笑容就会在你杂念顿起的时候离你远去。�弘一法师一直教化世人要心念平和,不张扬,不外显,即: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日禅,内不动心日坐。石屋禅师在外云游说法时,碰到了一位青年男子,畅谈之下,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两人一同投宿到一家旅店。半夜,禅师听见有人在他的屋子里蹑手蹑脚地走动,于是问:“天亮了吗?”一个青年答道:“还没有!”禅师再次开口问道:“你到底是谁?”对方回答:“小偷。”石屋禅师道:“喔!你原来是一个小偷,这是第几次了?”对方回答:“数不清了。”石屋禅师问道:“每偷一次,你会快乐多久?”“那要看偷到的东西的价值了!”对方回答。石屋禅师又问道:“那你的快乐能够持续多久呢?”对方回道:“几天而已,过后仍旧是不快乐。”石屋禅师说:“哦,原来只是一个鼠贼,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对方问:“原来我们是同道中人,你一共做了多少次啊?”石屋禅师回道:“只有一次而已,但让我终生受用啊!”对方急忙问:“在哪里偷的,能告诉我吗?”禅师突然抓住这个青年的胸口问道:“这个你懂吗?这个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他,毕生受用不尽。”一语惊醒梦中人,青年从此改邪归正并且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成为了有名的禅者。很多人就像是故事里的青年一样,自身贮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却不知道,常因图一时之快,心念一起便误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永远的快乐呢?又怎么能有真正的收获呢?大师教化:真正修行的人最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就都能离开。...more4minPlay
July 05, 2023《静心》7-你也能在微笑中举重若轻你也能在微笑中举重若轻那颗纯正的心,有着一份坚定,也有着一种举重若轻的大气,于是他在微笑中修成正果。�弘一法师对于因果的见解颇深,他曾给他的善友们讲过由于开悟而最终修得正果的一个修行故事。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檠陀伽者,根机很钝,其兄教他读诵上项偈子,经过三个月之久都背诵不出来,认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见到,教他两句偈,后来他证得罗汉,大开圆解,辩才无碍。世尊说周利檠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师,会讲经说法,但是吝法,教人总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报。世尊教他时,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钝才尚能证到罗汉,我们比他总好一点,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弃了。对于世人来说,相信因果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在确定了目标后,将目标当成一粒种子,想要让它生根发芽就要给它施肥浇水,有耕种必有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从佛学上来说,法是无影无形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想要求得真法,只需潜心修行便是真正的付出。唐朝名相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曾将自己参禅的心得记录下来并编印成册。有一次,他将自己的书籍呈送给黄檗禅师,希望能得到黄檗禅师的指点。黄檗禅师接过之后,随手往桌上一扔,许久之后才问裴休:“你能够懂我的意思吗?”裴休诚实地回答:“我不懂大师的意思!”黄檗禅师便开示道:“‘禅’是教外别传,不设文字的,你把佛法真理写在这个上面,是扼杀了佛法的真谛,也失去了悟道的真意,所以我才不看。”裴休听了以后,对禅更加契入,对黄檗禅师也更加敬重,并作颂赞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八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示何人?黄檗禅师看了以后,并没有任何的评论之意,只道:“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真正的佛法需要潜心修行,认真领悟,不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就可以诠释出来的。有因必有果,有怎样的付出必有怎样的收获。如果苦修善学,愚钝之人也能成正果;如果只想诠释禅佛,必然无法到达真境界。...more4minPlay
July 03, 2023《静心》7 请把心调到微笑的频道7 请把心调到微笑的频道人就像是一台有很多频道的电视机,我们调到佛的频道,我们就是佛;调到痛苦的频道,我们就是痛苦;调到微笑的频道,我们就是微笑。...more1minPlay
June 28, 2023《静心》6-你的不安由心而生你的不安由心而生平心静气就会心安,就不会有恐惧和担心。只有内心平静如水。你才能直面一切,战胜一切。�有听弘一法师讲佛的人问大师如何消除恐惧,大师回答:“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的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恐惧和不安总是由心而生,那是因为人们太在意了。人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就容易产生恐惧,就容易被某个不好的念头纠缠。从前,有一位禅师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的名字叫“恶者”。弟子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于是每天缠着师父给他改名字。禅师被缠烦了,于是随口应道:“你自己去外面找名字吧,如果有中意的,回来告诉我。”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话后,高高兴兴地下山了。小和尚走到第一个村落时,恰巧碰到了一对送葬的人,于是上前问道:“施主,能否告诉我死者的名字啊?”一个送葬的人告诉他死者叫“有命”。小和尚听了后不住地摇头,自言自语道:“叫‘有命’却没了命,真是奇怪。”送葬之人听到小和尚的话后,不禁笑着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跟生死有何干系,你还是出家人呢,为何如此糊涂?”小和尚边走边想送葬之人的话,不知不觉进了村庄。在经过一户富有人家时,他看到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女仆,于是上前去解劝。主人说女仆借他家的钱没还,所以该打,不用解劝。小和尚看女仆可怜,于是俯身问道:“施主叫什么名字啊?”女仆怯生生地回答:“宝玉。”小和尚觉得莫名其妙,说:“你叫‘宝玉’却没有钱还债,在这里挨打。”女仆哭着说:“名字只是父母给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跟我的财富更是没有关系。”小和尚似有所悟,于是打算回去了。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迷路的老者,于是好心为对方指明了方向,在临别前,他问老者:“老施主,你叫什么名字啊?”老人回答道:“指南。”小和尚摸着头说道:“叫‘有命’的没了命,叫‘宝玉’的却没有钱,叫‘指南’的不认识路,难道名字真的只是一个符号?”老人听到他的自言自语后,说:“小师父说得对,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必太在意。”这一趟下山让小和尚放弃了自己对名字的执著,于是回到寺院后告诉师父不再改名字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对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意义。身边的人能不能够认可你,不在于这些毫无意义的外在,而在于你自身的能力和品质。多一份能力和品质,你就多一份从容。...more5minPlay
June 27, 2023《静心》6-行为随心而动行为随心而动行为是由内心决定的,心有所想,必有所行动。不管你多么用心隐藏自己的心迹,你的行为将把你的所想展示给众人。�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五浊恶世被袁宏道居室一语道尽。但这一切都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所想,然后才以或污浊或怪异的现象呈献给众人。弘一法师也曾点化在家之人万事要先想而后动,这样才能寻得自己的真心迹。禅宗二祖慧可初入佛门时为了表达决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请你为我安心。”达摩祖师当即说:“简单,把你的心给我。”慧可无奈地说:“弟子无法找到它。”达摩微笑着说:“那就对了,如你能找到它,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几十年后,慧可终于大悟,成了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一天,僧璨前去拜谒慧可,问他说:“请师父帮弟子忏悔罪过。”二祖慧可眼前突然出现了当年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于是微笑着对僧璨说:“简单,你把罪过拿来!”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僧璨恍然大悟。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僧璨求教,当时的僧璨已经是禅宗的三祖了,小和尚问三祖:“如何才能解除束缚?”僧璨像慧可一样想到了当年自己被开悟的情景,于是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小和尚说:“没有谁在束缚我!”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第四祖——道信。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贪欲、争名夺利,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嫉妒和猜疑?遇到问题,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more4minPlay
June 26, 2023《静心》6-开悟心智世事洞明开悟心智世事洞明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弘一法师借古圣先贤的祭祀之礼来开示众生:“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佛祖知道后心生怜悯,只好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导他:“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more4minPlay
June 20, 2023《静心》6-低调处事保留余地低调处事保留余地低调本来就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得意不张扬,失意不自卑。这样的心境能让人回归平静,这样的做法也为今后任何的可能保留了几分余地。�印光大师曾经教化弟子们说:“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弘一大师以此警戒自己,其低调、其智慧、其修佛之心可见一斑。众生处事张扬,或者智慧受阻,是因为他们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执着于外向很难开悟,难以开悟的人对于低调一词也只是表面的理解罢了。白云禅师曾在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学习了很久依然无法开悟,方会禅师也为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而着急。有一天,方会禅师带着白云禅师来到了庙前的广场上闲谈。方会禅师问:“你还记不记得你的师父是怎么开悟的?”白云禅师回答:“我听说是因为有一天摔了个大跟头,才突然开悟的。”方会禅师听完以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故意发出了几声冷笑,转身扬长而去,白云禅师愣在当场,心想:“是不是我说的不对呢?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说错了呢?为什么大师会耻笑我呢?”从这以后白云禅师总是想方会禅师的笑声,几天下来,根本没有心思吃饭,就连睡梦中也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吓醒。终于,他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前往方丈的禅房请求大师明示。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后,说:“你还记得在广场上表演把戏的小丑吗?你比他差不了多少。”白云禅师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啊,请师父指点!”方会禅师说:“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你却害怕人笑。我那天只不过冲着你笑一笑,你就为此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像你这么认真对外界的人,连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渗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你太执著于外界的假相,从而生起得失心,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啊!”白云禅师一听,立刻就大悟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心中不能自主,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自己的喜乐忧苦都被人左右,便是失去了自己。不要太注意别人对你的想法和看法,你活着是为你自己,把外界的印象看淡一些,你会生活得更加轻松。只有顺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你才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说。低调智慧才是由内而外的,凡事只有真正从内心出发了,你才能给自己留足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可以回旋的余地。...more4minPlay
June 15, 2023《静心》6-看清通往幸福的路看清通往幸福的路以为正走向幸福之路,其实是踏上了迷途,人们误入迷途,只是因为原来那颗聪颖无暇的心被贪心掩盖了,以至于失去了辨别能力。只有不起贪念,保持自己的无暇之心,才能看清通往幸福的路。�弘一法师讲解《观无量寿佛经》这一经本时,曾用一句话来解答人们对“烦恼”二字的提问:“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大师云:“此文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为韦提希夫人所说的,她觉悟了,她亲眼看见的。当时她遭遇家庭变故,痛不欲生,求释迦牟尼佛替她找一个安身之处,不愿再住在这个世界。佛很慈悲,并没有给她介绍一个地方,而是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变现在她跟前,她看来看去,觉得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地方,请佛帮助她生到极乐世界,不愿意再待在这个娑婆世界。韦提希夫人此种举动是警惕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留恋娑婆世界的人。”有时候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他们只是受了外界的迷惑,置身于暂时的烦恼而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大师讲经,并非要每个人都弃世出家,只是教化众生如何看破世间烦恼,如何回归真我。无德禅师收了很多年轻的学僧,并告诫他们必须把所有的俗念忘掉,做到“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否则山门是不会容纳他们的。但是学僧们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好吃懒做,有的贪图享受,有的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无奈之下,无德禅师只得将他们召集起来,希望可以度化他们。无德禅师对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如果听完之后你们依旧不能有所悟,就请离开。”有个人死后,灵魂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刚一进门,司阍就问他:“你喜欢吃吗?你喜欢玩吗?你讨厌工作吗?”这个人说:“我喜欢吃喝玩乐,不喜欢做任何事情。”司阍说:“那好,这里正是你最好的归宿。这里有很多诱人的食物,你可以随便吃喝;也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睡觉,不会有人打扰;这里还有很丰富的娱乐活动,让你尽情地欢乐。”听完司阍的话,这个人很高兴地留了下来。很快三个月过去了,这个人渐渐厌烦了这种生活,跑去见司阍,央求道:“这种日子实在是太乏味了。因为玩得太多,我已经腻了,对娱乐提不起任何兴趣;由于吃得太饱,我的身体不断发胖,行动非常不方便;由于睡得时间太长,我的头脑已经变得很迟钝。您能给我找一份工作吗?”司阍笑了笑说:“实在很抱歉,这里没有工作。”又过了三个月,这个人实在忍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司阍:“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了,如果再不能工作,我宁愿下地狱!”司阍哈哈大笑道:“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这里能让你失去理想、失去创造力,没有了前途、没有了希望,你的意志将会渐渐消沉,人格也会渐渐腐化。这种心灵的煎熬,比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不知要痛苦多少倍!”人生的意义不是享福,而是经历实现梦想的过程,经历通向幸福的过程。所以,有梦想、有创造、有挑战、有目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一切被烦恼所扰,被诱惑所蒙蔽的选择都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选择。...more6minPlay
June 06, 2023《静心》6-流于场面和形式,心就会累经常有人说,维持一段长久舒适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付出,相互给予“情绪价值”。跟情绪价值高的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情绪滋养、汲取正向能量,从而感到愉悦。相反跟情绪价值低的人在一起,总要承担、排解他的消极情绪,是对自己的一种负向消耗。流于场面和形式,心就会累哲学上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佛学认为,一切凡尘俗事都会成为修行的障业,善加修持,也可以成为助缘。其实,无论出家还是在俗世,我们都要保持一颗灵慧的心,都要学会通过一切迹象洞悉事物的本质。�印光大师曾教化僧众:“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无独有偶,弘一法师也对此观点深信不疑:“信心颇深,是好现象,此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但有障碍,障碍即好张罗,好游玩,好交朋友,这是修行的大忌。把不必要的应酬统统放弃,喜欢场面,喜欢形式热闹,于实际修行没有好处,应引以为戒。”修佛人开示弟子无处不在,他们会从一件小事中教弟子洞悉事物的本真原貌。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在远行的中途停下来歇息,佛陀饥渴难耐,对侍者说:“我们刚才好像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解渴。”侍者拿着容器很快就来到了小河边,但很巧合不远处的一队商人骑着马从小河里疾驰而过,溪水顿时变得浑浊不堪。于是侍者转身回去,对佛陀说:“我正准备盛水的时候,不巧一队商人骑马从河水中践踏而过,溪水被弄脏了,不能喝了!据我所知,前面不远就有一条小河,河水非常清澈,而且离我们这里也不是很远,如果我们现在起身的话,两个时辰就能赶到那里。”佛陀生气地说:“我们离这条小河很近,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水呢?再说,也许你这次去会有不同的收获呢?”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朝小河走去,并在心里不停地嘀咕:“刚才我明明看见水那么脏,根本就不能喝,现在又让我去,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小河边的时候,却发现河水那么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当事情的最终结果还未知的情况下,不要急着下结论,人的双眼没法与真理抗衡。有时候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更何况世上的事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多一份耐心等待和观察,而不是过早地贴上标签,打上烙印,以免留下遗憾和悔恨。...more5minPlay
June 05, 2023《静心》6-不慕他佛,塑造自身职场精神内耗在当今社会愈发普遍,它可能来自于工作本身,也可能来自职场上的社交关系等诸多方面。你是怎么看待职场中的精神内耗的?你有经历过职场精神内耗吗?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快来一起聊聊吧~不慕他佛,塑造自身大多数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来检验自己的成果如何,其实我们自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尺。无论谁走在你前面,或者你走在谁前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静下来问问自己,我距离自己心中的目标还有多远。�“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弘一法师解释这句话为:“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比作修道人道业成就,即自吐霜中一段香,与人无争,于世无求,真正可以做到。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自然有一段清香。”佛家修行是修自身,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便是修行中的开悟。在新的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要自己动手塑造佛像。小和尚问老和尚,是不是应该找一个佛像照着塑。老和尚说:“不,照着自己的模样塑就行。”小和尚不解地说:“师父可以,我可不行!”老和尚笑道:“这样吧!我照你塑,你照我塑!”小和尚不明白,老和尚又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你我的德行和模样都可以塑成佛,世界上还不平添许多向往成佛,可以成佛之人吗?”无论哪尊佛,当初也都是平平常常的普通人而已,他们是因为用心地去修行才一步步把自己塑成佛的。自己心中的画像——“心像”,往往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当我们在心里将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往往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敬业,只要真诚修行,一心向善,终成正果。...more4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