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February 07, 2023《静心》4-保持通灵的心境保持通灵的心境性情是一种修养和内涵,人的修养越高,就越安静从容,也就不会轻易发作。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发泄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想要不失智慧,就要提高境界,保持理性。�弘一法师用佛语教化世人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德林。”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着慧也没有了。福德不会失掉。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佛家教化世人不要有嗔恚之心的故事也颇为多见,白隐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有名的禅僧,从不追逐名利,终生住在乡下的小庙里,以著作和说法来渡化众生,培养出了很多名僧,如东岭圆慈、峨山慈棹。一次,一个武士慕名前去拜访白隐禅师,见了面后,武士恭敬地问白隐:“禅师,你所描述的地狱和极乐之说到底是真实的呢,还是凭空虚构的呢?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能否带我参观一下呢?”白隐禅师听后,沉默了几分钟,突然破口大骂,而且用语极其恶毒。对于这种突发状况,武士非常震惊,没有想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白隐禅师会如此粗俗,但他还是以一个武士应有的修养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怒火。但是,白隐禅师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越来越过分,甚至嘲弄武士的剑连只老鼠都砍不死。武士终于忍无可忍,拔出腰里的佩剑刺向白隐禅师,并骂道:“你真是岂有此理,我诚恳地来求教,你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如此羞辱我呢?”杀气腾腾的武士用剑尖指着禅师的鼻子,一步步把禅师逼到了角落里。白隐禅师退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现在你不是已经看到了吗?这就是地狱。”听了白隐禅师的话后,武士一愣,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明白了禅师的良苦用心,连忙扔掉剑,跪在地上道歉:“对不起,禅师!刚才是我鲁莽失态了!请你原谅。”白隐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这就是极乐!感觉到了吧!”事实上极乐世界和地狱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念之间,你可以身处极乐世界也可以身处地狱,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人生。如果人人都能够处处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极乐;如果斤斤计较,事事与人为难,尔虞我诈,相互攻击陷害,我们的世界就只能是地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颗善良的心来面对世界。...more5minPlay
February 02, 2023《静心》4-迷途知返内心才安静迷途知返内心才安静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来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慧远禅师的修行之路便无求无欲,非常专注。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路人,两个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在休息的过程中,那位路人送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馈赠。后来,他们谈得很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与路人分开之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的话,一定会养成坏的习惯,所以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给他的烟管和烟草悄悄放到了路旁。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迷上了研究《易经》。那个时候刚好是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他给师父写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经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收到师父寄来的衣服。于是,慧远禅师便用《易经》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没有送到师父手里。慧远禅师心想:“《易经》占卜这么准确,如果我沉迷于此的话,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之后,他便放弃了对《易经》的研究。后来,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和诗歌,每天专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几位书法家和诗人的赞赏。但是他仔细一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不是一位禅师。”从那以后,慧远禅师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而且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一心参悟,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的禅宗大师。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more5minPlay
November 28, 2022《静心》4-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儿,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儿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弘一法师教诲:“嗔是三毒之根,烦恼起于嗔心,起了嗔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除上述教诲外,大师在给善友们讲经说佛时也曾提到:“《华严经》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和度他,如还有嗔心,结怨于人,则自度和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对于多嗔的人,佛菩萨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心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解脱得自在。”有一个小和尚最近感觉异常苦恼,因为他觉得师兄师弟们老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所以即使是在念经的时候内心也烦躁不安。终于,小和尚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来向师父哭诉:“师父,师兄师弟们常常说我的坏话,中伤我,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这让我无比羞愧。”师父双目微闭,轻轻地说:“是你自己说别人的坏话,为什么赖给师兄师弟呢?”小和尚一听急了,跺着脚说道:“师父,我没有说别人的坏话,是他们胡乱猜忌。”小和尚不服气。“不是他们胡乱猜忌,是你自己胡乱猜忌。”“他们无中生有。”“不是他们无中生有,是你自己无中生有。”“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说坏话、乱猜忌、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说去,与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经,领会佛法,老想着他们说坏话,不是你在说坏话吗?老说他们乱猜忌,不是你在乱猜忌吗?老说他们管闲事,不是你在管闲事吗……”小和尚茅塞顿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嗔心未断。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大智慧。...more5minPlay
November 07, 2022《静心》4-顺从自己才能禅定心安顺从自己才能禅定心安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很多,但一定要记住,只要你可以选择,就不要违背自己。如果你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你将背上沉重的枷锁,从此心无宁日。�弘一法师对修行之人指点迷途:“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人只有懂得反观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像修行中佛家弟子要有认知自我的能力一样重要。马祖道一禅师,是四川广汉县人,幼年在罗汉寺出家,唐开元年间,来到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怀让禅师每次路过草庵都看到马祖禅师关门用功,就想点悟他,于是敲门问道:“大师每天枯坐在这里,图的是什么?”马祖禅师没有理解怀让禅师的话,反而觉得他打扰了自己的清修,于是继续坐禅。怀让禅师看到后,觉得他太执著、固执,但是又不忍心不理会,于是拿起砖头,在马祖草庵前用力磨了起来,一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禅师没法静心,于是打开了庵门,循声音望去,看见怀让禅师在那里不停地磨砖,于是不高兴地问道:“大师,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怀让禅师哈哈大笑,说:“我想把砖磨成一面镜子。”马祖禅师奇怪地问:“砖怎么可能做成镜子呢?”怀让禅师说:“你说的没错,砖是磨不成镜的,那么你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吗?”马祖禅师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于是投在怀让禅师的门下聆听教诲,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磨砖成镜,同掘地看天、缘木求鱼一样,虽是苦行,但无法达到目的。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埋头蛮干,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more4minPlay
November 01, 2022《静心》4-低下头才能看到真相低下头才能看到真相高傲地昂着头,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他永远不会看到真相,只有低下头,以一颗虔诚的心去看待万事万物,才能看到自己的短,看到世界的长,然后你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安静和坦然,才会享受内心的安静和坦然。�弘一法师讲经云:“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前面谈过学愚,愚好,笨好,聪明伶俐不好,时间不会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祖师责备此人习气很重,好高骛远。不要同世间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认不如人,这与真诚恭敬相应。如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样样都比人强,你来生还要经受六道轮回。一个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惟宽禅师答道:“有。”“马有佛性吗?”惟宽禅师依旧答道:“有。”学僧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惟宽禅师答道:“众生皆有佛性,它们都是众生,当然会有佛性了。”“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学僧问道。“没有。”“你不是说众生皆有佛性吗,为什么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你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喽!”“我也不是佛。”“那你究竟是什么?”“我不是‘什么’。”“我有点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靠悟。”之后,惟宽禅师反问学僧:“你觉得如果荒田没有水,脊土没有肥,能耕吗?”学僧答道:“不能。”“那么,如果我们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种,你觉得能行吗?”“恐怕还是不能吧!”惟宽禅师接着又问:“你觉得香里有佛吗?油里有佛吗?”“没有。”“那么,买香买油能烧出佛吗?”“当然不能!”惟宽禅师最后说:“其实真正的佛,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们的虔诚,所以到底有没有佛,人们并不会去争执。其实,我们对待生活也应该如此,只要无欲望、无争执,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more5minPlay
October 31, 2022《静心》4-万年起于内心,断念才得清净万念起于内心,断念才得清净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弘一法师点化善友:“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初机同修,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这是当头一棒。学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细密者少。四弘誓愿谁都会念,不但教我们如何发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与佛的心愿合一。烦恼无尽誓愿断,业识未消是烦恼未断,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净。此刻不能学法门,要等三昧成就再学法门。现代人前面两项不要了,先由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如同盖楼房,一楼二楼都不要,只盖第三层,大错特错,光阴都虚耗了。我建议各位在这一生先修前两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学后边两条,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执持名号上,念到一心不乱,烦恼就没有了。有一个愚笨之人,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一天,大雨淋塌了他家的院墙,在整理废墟时,他从墙里挖出了一罐金子,从此告别了贫苦的日子。生活境遇虽然改变了,可是他的愚笨却并没因此而得到改善,这使得他非常的苦闷,于是决定找当地的高僧帮忙。愚笨之人来到寺院,问禅师:“我怎样做才能变得聪明呢?”禅师回答道:“方法其实很简单,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就可以了。”听了禅师的话后,愚笨之人来到了城里,希望可以碰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恰巧有一个僧人从他身边经过,于是他叫住僧人说:“大师,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僧人答道:“当然可以,不过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一千两银子。”愚笨之人回答道:“只要能买到智慧,我愿意。”于是僧人对他说:“其实得到智慧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在遇到困难后,能够静下心来,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三次就可以了。”愚笨之人用怀疑的口吻问:“智慧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僧人微笑着说:“施主还是先回去吧,等到你觉得我的话不假时,再来找我付钱吧!”愚笨之人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进门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和另一个人睡在一起,于是怒从心生,到厨房拿起菜刀想将她们都杀死。可是到了房间门口,他突然想起了僧人的话,于是向前走了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了三次。他的走动惊醒了屋中沉睡的人,于是屋里有人问:“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愚笨之人一听,原来是自己的母亲,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道:“若不是我白天听了僧人的话,今天就错杀母亲了!”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将银子给僧人送了去。人在遇事时要懂得遏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做事不三思,听凭失衡、失去对情绪的操控,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more5minPlay
October 25, 2022《静心》4-心有定慧才得安宁心有定慧才得安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人生来就如此从容,那是修炼之后的一种境界,是人的心智升华后的一种结果。�弘一法师把从容看作一种定慧,他在讲经说法时说:“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地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定慧永远靠自身,它是靠修炼而来的。古时候的波斯,有一个贤明国王,笃信佛法,广施善缘,深得百姓爱戴。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善光,智慧过人,而且同样信奉佛法,因此皇宫上下的人都很喜欢她。有一天,国王处理完国事后找善光公主聊天。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身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越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如此疼爱,她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人能够企及!”于是国王对善光说道:“女儿啊!你今天能够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国王本以为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激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道:“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国王听后有些不高兴,于是,又郑重地将刚才的话说了一遍。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这全是我的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这下国王真的很生气,他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不料善光还是坚持己见。终于,怒不可遏的国王对善光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是凭自己的修为,才有这样的福报?”之后,国王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了一个年轻乞丐,将善光许配给他,并对善光说:“如果你是凭借修为得到的福报,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我倒要看看因果怎能拯救你的命运!”善光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您和因果争吵是没用的。”说完便带着乞丐离开了王宫。出了王宫,善光问乞丐:“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乞丐回答道:“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吗?”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不曾想,善光沿着早已破败的旧宅走了一圈之后,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突然浮现出宝藏来。之后,两人便用这些珍宝修建了宏伟的住宅,请了用不清的佣人。有一天,国王突然有点想念善光,于是便让属下去打探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与王宫不相上下。”国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埋怨境遇,也不要安于现状,一步一个台阶,培养一种从容的定慧。...more6minPlay
October 25, 2022《静心》4 万念起于内心,断念才得清净4 万念起于内心,断念才得清净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more1minPlay
October 19, 2022《静心》3-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生活中有很多人有才华又聪明,但总是一事无成。看似有智慧为何都是苦恼呢,原来是心没静下来,行动没跟上去。所以凡事不能只是说,只有沉下心去做才是真智慧。�上上根人一听就领悟,立刻照做,无疑。中等根机还要等人劝,下等根机的人劝也不信,他说拿出证据来。佛虽不在世,而作证人仍然不少,只要留意即能发现。弘一法师在为众僧讲佛时,提到开悟和智慧,还讲到一个佛家归西的故事:早年恢虚法师在香港讲开示,由弟子们记录,有一本叫《念佛论》,最后谈了几桩公案:第一,哈尔滨极乐寺传戒时,有一位修无师,出家人,不识字,在俗作泥水匠。他发心来戒坛帮忙。有一天他向老和尚侦虚法师告假,说要走了。老和尚有修养,不怪他。当家师定西法师沉不住气,责备他说:你既发心来护持道场,没几天就要走,说得过去吗?他说我是要到极乐世界去。大家一听很惊讶,问他何时去,他说不超过十天,并请求老和尚为他准备一个房间同两百斤柴。第二天他又来了,说今天就走。于是大家为他急于准备,并请同参道友来助念。有人请他说个临终诗偈,他说:“我是苦恼人,不识字,不会作诗作偈,但我有一句要紧的话,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完不到一刻钟就往生了。谛闲法师见到极为赞叹。悟性在瞬息之间,有时候求而不得,只有拥有一颗澄澈之心,才能真正善悟。一天,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说:“大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觉得在您的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可是为什么我却始终无法开悟呢?”禅师听后,转身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到时候你就会开悟了!”学僧马上按照禅师的指点照办,可是过了不久,他再一次找到禅师:“大师,葫芦口太小了,我没法将盐块全部装进去,即便是装进去的也不化。我将筷子伸进去,却又搅不动,所以我还是无法开悟。”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摇了几下,盐块很快就溶化了。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一天到晚用功,不给自己留一点空闲,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也搅不得,怎么能化盐,又如何开悟?”学僧不服气地说:“大师,弟子不明白,既然用功不开悟,难道不用功就可以开悟吗?”禅师缓缓地说:“修行如同弹琴,弦绷得太紧就会断,弦太松了又弹不出声音来,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学僧终于顿悟。能说不能做到,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不知思考,都是愚钝,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做事,才是最大的生活智慧。...more5minPlay
October 12, 2022《静心》3-沉静才能认清事物的根本沉静才能认清事情的根本聪明人遇到问题会先沉静下来,总结和反思。愚钝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情绪浮躁,然后发泄情绪。有些时候,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先反思自己,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弘一法师在说法时曾举过一个例子:“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修道的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万法平等,万法如一,无高下之分。是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有些时候,我们无法开悟不是外界环境的原因,而是因为没有认清自身,释迦牟尼为了让弟子开悟、自省自身,也曾借马喻人开示弟子。一天,释迦牟尼在精舍中静坐,出去化缘的弟子先后回到了精舍,他们一个个神态安详,精神抖擞。回来的弟子在水池边洗去身上的尘土后,到精舍等待佛陀开示。佛陀结金刚座,等所有的弟子都回来之后,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马在主人为他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后,能日行千里,而且能根据主人扬起的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思,自行变换速度和方位,这种能够明察秋毫的马被人们视为第一等良马;第二种马虽然不能根据马鞭影猜测出主人的意图,但是可以在马鞭抽到马尾时会意,然后奔驰飞跃,反映虽然不及第一种马灵活,但是也很灵敏、矫健善走,也算得上是好马;第三种马不论主人怎么鞭打它,都不能会意主人的意思,反应迟钝,直到主人忍无可忍,开始使用暴力,它才明白主人的意思,然后顺着主人的命令奔驰,这种马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马比前一种反映还要迟钝,甚至有点冥顽不化,直至主人盛怒之下,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的驽马。”讲到这里,佛陀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温和地看着精舍里的弟子们,他发现弟子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于是微笑着继续说:“这四种马其实就是四种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这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用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后才追悔莫及。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变化,能够及时醒悟,并及时鞭策自己,丝毫不敢懈怠。这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到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要比前两种人迟钝,当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破灭,目睹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颠沛困顿的人生,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这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翻然省悟。第四种人最愚钝,只有当自己被病魔纠缠,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这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听了佛陀的开示,弟子们早已开悟,于是各个闭目冥想,自省自身。认清事情的本因是人的一种开悟,心若开悟,其意便随行随动,其行也将随之而变,鸿鹄之志也需要配以翱翔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得以施展。...more6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