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May 22, 20236-七分理性三分情感七分理性三分情感情感太盛容易冲动,太理性容易绝决,没有人情味儿。七分理性三分情感,是刚刚好的温度。�曾有位佛家法师云: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弘一法师出家之前也喜爱文字诗词,但皈依佛门后,大师也说:“喜爱世间文字诗词是读书人的毛病,它障碍自己的清净心,引发人的感情,障碍修道。道是如如不动。八关斋戒中规定不可唱歌跳舞看戏,有碍道心,均所禁止,诗词歌赋也是一样。”大师所说的文字诗词只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对于俗家大众来说,人们只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地看待问题,人生就会不断向前走。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一路沿街乞讨,来到了一座寺院前。当他向方丈乞讨时,方丈指着门前的一堆破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后院去吧。”乞丐非常尴尬,生气地说:“你没有看到我已经残疾了吗?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你不愿给就不给吧,何必这样捉弄羞辱我呢?”方丈用一只手搬起了一块砖送到了后院,然后对乞丐说:“像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已经足够了,我能做的,你为什么不能做呢?”乞丐没再说什么,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两个小时之后,砖终于搬完了。方丈走过来,递给了他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说:“谢谢你,大师!”方丈笑着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用劳动赚到的。”乞丐感动地说:“大师的再造之恩,我不会忘记。”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乞丐来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同样指着砖堆对他说:“把这堆砖搬到屋前我就给你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转身走了。弟子不解地问:“方丈,弟子有些不明白,上次你叫那个乞丐把砖从前院搬到了后院,今天你又叫这个乞丐把砖从后院搬到前院,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后院,还是前院?”方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砖放在前院和放在后院是一样的,可动手搬与不搬对乞丐来说却不一样。”多年之后,一个很体面、气度不凡的人来到了寺院,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只有一只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了只要动手去做,生活会和正常人一样精彩。之后,他靠着自己的不断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那个拒绝搬砖的、双手健全的乞丐却依旧还是乞丐。每一种创伤,都可以让我们萎靡不振,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多么窘困,我们都要积极地去面对,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一个不动手,永远等着别人施舍的人是不会找到自己活着的价值的,更别说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在付出中最关键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清醒理智地看待面前的问题,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攀援。...more5minPlay
May 21, 2023《静心》6-先区分善恶,再决定进退当我们看到身边的朋友结婚生子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情感上的波动和思考。结婚生子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必要选项吗?你会羡慕身边结婚生子的朋友吗?快加入讨论吧!先区分善恶,再决定进退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所以遇人遇事,要先分清善恶,再决定进退。�藕益大师有句话是:“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弘一法师对藕益大师这几句话颇为赞同。他在讲经说法时为众人解释这句话作为开示:“‘善友罕逢,恶缘偏盛’”,此八个字把世间相说透了。善知识很难遇到,但是遇到之后,你也不一定喜欢他。因为看他的样子,听他的讲话,都觉得格格不入。他说的是苦口良药,但世间人听不惯。恶缘是引人造罪的因缘,随时可以遇到,而且你很喜欢同他交往,以后吃亏上当,已经晚了。真正善知识必定谦虚。从前闭关的人是为养道,道业已经成就,闭关清修,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再出来弘法利生。现在不行,尚未出家即闭关,已失掉闭关的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以佛为师,以经为友,决不会错。应有刚毅的志气,成就自己的道业,坚守原则,决不同流合污。世间人原本就有很多扮相,交一个心存正气的有品位的人做朋友并不容易。有时候,反而是我们恰恰能被别人看透,想要不被别人看透,并非隐藏心迹就可以做得到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没有心迹可寻。三藏禅师一直自诩神通广大,一次他找受人们尊敬的慧忠禅师前来印证。慧忠禅师看了三藏一眼,问道:“早有耳闻您可了人心迹,是这样的吗?”三藏恭敬地笑了笑说:“弟子不才。”慧忠禅师在心里起了一个念头,然后问三藏:“你告诉我,我现在的心思在什么地方?”三藏微微一笑,说:“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忠微笑着默许了,然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念头,于是又问道:“那你再告诉我,现在我的心思在哪里啊?”三藏得意地笑了笑说:“禅师怎么会想到和山中的猴子玩耍呢?”慧忠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慢慢进入了禅定的状态,他缓缓地说:“那你现在告诉我,我的心思在什么地方?”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依旧没有看出慧忠禅师的心思在哪里。慧忠禅师再次微笑着说:“你知道为什么你没有找到我的心迹吗?”三藏茫然地摇了摇头。慧忠禅师说:“因为我刚才根本就没有心迹,你自然不能找到。”做人就是如此,只要你有心迹存在,无论隐藏得多深,最终还是会被人探察到,所以要不想被别人探察到心迹,就要做到心无外物。...more5minPlay
May 21, 2023《静心》6-心动了,行进的方向就变了6 心动了,行进的方向就变了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每一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是结局只有一个,所不同的应该是你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不同是由人心造就的。...more1minPlay
May 18, 2023《静心》5-心量放宽人生通达在职场上,高薪工作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高薪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保障和满足感,但工作的高强度往往会让我们身心俱疲,那么,你能接受高薪但高强度的工作吗?你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吗?快来谈谈你的看法吧!心量放宽人生通达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有时候你觉得暗淡无光时,却峰回路转,重见光明。有时候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前面是悬崖峭壁。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有把心态放宽,人生之路才会通达无阻。�曾有善友问弘一法师,如何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如何走出眼前的困境。法师教化说,“人心自通达”,并将藕益大师的“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这句话阐释于众善友。大师详言,“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现在有心照顾亲戚朋友的已经很少了。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出家人直说念佛,世间之人虽不求佛,但这种一心求佛的豁达心境和执着精神还是必须具备的。在我国历史上,佛法也曾一度遭遇劫难。唐武宗毁灭佛法时,岩头禅师偷偷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万不得已时应变突发事件。后来,朝廷强令僧尼还俗,有名的高僧纷纷被逮捕判刑。为了躲避苛政,岩头禅师穿了俗装,戴着帽子,悄悄地躲到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尼姑佛堂里。当时尼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盛饭。一个小尼看到了他,立刻告诉了尼姑。尼姑拿着棒子来驱赶,却发现是岩头禅师,于是便说:“原来竟是岩头禅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地说:“形可变,性不可变。”后来,大彦禅师见到岩头禅师时,他正在门前拔草。大彦禅师戴着斗笠走了过来,站在岩头禅师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说:“禅师还记得我吗?”岩头禅师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禅师扔了过去,不快地说:“世事变化无常,想不起来了。”大彦禅师不肯让步,说道:“世事无常,但是法性永恒,你怎么可以不认账呢?”岩头禅师一听,有些不悦,起身打了大彦禅师三拳。大彦禅师整好行装后准备进僧堂,岩头禅师缓缓地说道:“不是已经寒暄完了吗,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了。”大彦禅师听了之后,立刻转身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彦禅师又走进了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道:“你快说,哪里才有不变。”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说罢,两人捧腹大笑起来。不管经历多少变故,都要保持真心不变,只要心念不变,不管多少沧桑,你还是你。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是绝对不能丢弃的东西,只要自己的梦想不破灭,生活就会有激情、有希望。任何时候,尤其是危难之时,一定要将心放宽,内心的豁达将帮助你走出困境,改变人生。...more6minPlay
May 09, 2023《静心》5-比珠宝更珍贵的是智慧比珠宝更珍贵的是智慧人如果迷失在金银财宝中,就失去了其他直觉,若不回头反省,就会做了金银珠宝的奴隶,永远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弘一大师在一次讲经说法时,以了凡大师之言点化世人:“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卑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人们只有不断反省自我,追求内在的真性情,才能做到不自卑、不烦恼;才能够心态怡然。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印度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由于机缘巧合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未出家以前,超群的才智已经显现。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达摩三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这些珠宝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呢?”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也没有见过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菩提多罗笑着说:“我认为两位哥哥说得不对,这些珠宝没有任何价值!”两位兄长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呢?那么你觉得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菩提多罗说道:“这些珠宝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佛法真理才是宝物。真正的宝物是由人们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佛法具有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所以,对稍纵即逝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欲念,应该把心思花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上。真理永远不会毁坏,真心本性才是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宝。...more4minPlay
May 06, 2023《静心》5-好心态是一种定力“工作不顺心,小孩不省心,老婆不贴心,父母不放心,气力不从心,梦想还不死心!”35岁,人到中年,明明生活也算过得去,却每天活在焦虑和压力中。你经历过中年危机吗?中年危机真的很可怕吗?好心态是一种定力心态决定人的行为,人若想有超然的定力,必然要有超然的心态,好心态是一种定力,是来自人们内心的超然与宁静。�弘一法师在回答善友们如何看待妄想这一情绪时,他引用了莲池大师的一句话来向善友们解释:“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这句话说出了世人的心态: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果去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才会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人生,充实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佛家修佛,修得就是一份平和之心。佛光禅师的大弟子大智外出参学二十年归来后,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经历,最后大智问道:“师父,二十年过去了,您老人家一个人还好嘛?”佛光禅师回答说:“很好,每天忙着讲学、说法、著作、抄经,生活的很惬意,也很快乐。”大智关心地说:“师父,您也别太操劳了,应该注意休息。”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早点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说。”第二天清晨,大智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地听到禅房里传出师父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接待了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给他们讲说佛法。晚上,他开始拟定教育僧众的教材,总有忙不完的事。大智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有一段闲暇时间,于是急忙跑过去问:“师父,这二十年来,您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可怎么一点也不显老啊?”佛光禅师笑着说:“我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年龄呀!”人活得就是个心态,有的人年纪轻轻,但是心力衰退,心早已经老了;有的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心力旺盛,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心老,人必老;心童,人必年轻,所以要以年轻快乐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一切。好好地活,争取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more4minPlay
April 25, 2023《静心》5-修一颗通灵之心4·23是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一天都会有不少人质疑:读书真的有用吗?当年读书没我好的那些人,如今个个混得风生水起。修一颗通灵之心人生在世总是经受很多考验,纸醉金迷的生活容易迷惑人们的心智,让生命中那颗通灵的自然之心沉睡。在繁忙过后的瞬间,我们要学会卸下疲惫的重担,让心灵回归通灵的自然之性。�弘一法师在讲授佛法时曾借仁潮禅师的几句话道出世间的浮华真假:“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翼,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琐指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做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有时候人们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通灵,是因为无法放下心中的负担,放下既是佛,放下就是回归原始的自然之美。一个叫黑指的婆罗门运用神通,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将左手的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于是他又将右手的花瓶也放下了。可是佛陀依旧重复那句话:“放下。”黑指婆罗门不解地问道:“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了,您怎么还让我放下啊!”佛陀微笑着说:“我叫你放下的并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将这一切都放下时,就会得到大解脱。”黑指婆罗门顿悟。人生中我们该放下的东西太多了,事业、爱情、家庭、金钱、荣誉……但是“放下”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也正是这样,很多人过得很痛苦、很累,所以,必要时“放下”其实是通向幸福、得到解脱的最好捷径,也是通向心灵自由的桥梁。...more5minPlay
April 19, 2023《静心》5-心如止水才能抵抗诱惑独处并不等于孤独或寂寞,而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独处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反思中感悟人生、汲取力量。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脚下的路终究要自己走,学会独处,修炼出一颗强大内心,或许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心如止水才能抵抗诱惑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一路奋斗,但当你置身于名利场上之时,当你面对孰轻孰重的抉择和金钱的诱惑时,只有心如止水才能不被诱惑俘获。�弘一法师如此评价世间的金钱、名利与浮华生活:“自古以来世间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许多罪恶,此迷惑颠倒之人所喜爱,真正觉悟的人不要。纵然得到也不要,为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有利与大家享受。仔细想想道理不难明白。人在世间一切享受够用就行了,衣服够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风雨就行了,不必大厦别墅。在美国我见过很大的住宅,设备豪华,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压力,所为何来?聪明人应不做糊涂事。”大师对俗世的生活如此评价是教化世人追求生活上的简单和内心的圆满。他用故事教化世人要克制自己,不贪心才能获得圆满。很久很久以前,悉达多太子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端坐于用吉祥草制作的菩萨座上,并发誓:“如果不成佛道,终不起于此座。”经过了四十八天的静思冥想之后,太子终于证得大神通。就在这时,菩萨座所涌现的祥光瑞气将魔宫遮蔽住了,惊动了魔王波旬。波旬得知悉达多太子修成了菩萨道,万分震怒,立刻派出魔兵魔将前去破坏太子的修持。魔王先派遣了三个妖艳的魔女,企图用美色来诱惑太子。魔女使尽种种媚态,说尽了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继承王位,享受荣华富贵,不要在这里苦苦修行,但是太子始终不为魔女所动。为了给骚扰他的三个魔女一点教训,悉达多运用神力将魔女变成了满脸皱纹、丑陋不堪的老太婆。三个魔女用尽了所有的魔力,仍然无法恢复原貌,于是跪在悉达多太子面前流泪忏悔,恳求太子慈悲救度,还她们美貌。得知美人计失败之后,魔王怒火冲天,亲自率领众多魔兵魔将,前来找太子兴师问罪。太子平静地对波旬魔王说:“我过去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刚落,只听到轰然巨响,刹那间,魔王应声倒地。其他魔兵魔将见此情景,一齐下跪,虔诚地对太子求哀忏悔,希望能悯念他们的愚痴无知。太子以慈悲为怀,原谅了他们。最终,太子经过精心修行,突破了各种考验,修成正果。世间人也要经受得住生活的各种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加强自己的定力,不要轻易为欲念俘虏。只有坚持操守,坚持原则,才会使你的道德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升华,成为一个更加受人尊敬的人。...more6minPlay
April 18, 2023《静心》5-像水一样至柔克刚家庭伦理剧《龙城》引发热议:白月光真的很难忘吗?白月光,指的是爱慕但无法拥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人或物,在感情中的白月光通常指已经分手的前任,或是求而不得的心动对象。白月光真的会一辈子留在人内心深处、难以忘怀吗?像水一样至柔克刚水绕山而行,遇海而入,遇到分水岭就分流开来,遇到汇合口就汇聚一处,它的不固执,它的筋骨柔顺让它川流不息,永远充满生机。�弘一法师在讲到随缘而变时,就非常赞同佛眼禅师对于随缘的解释:“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他向大众解释道:“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在生活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一切随时、随性、随悲喜才是心性通达的最高境界。寺院的地面到处盖满了枯黄的小草,小和尚觉得很难看,于是对师父说:“我们重新种些草吧!”师父回答道:“不急,随时。”终于到了播种的季节,老和尚和小和尚开始忙碌着种草。“不好了!师父,好多种子都被吹走了。”小和尚惊恐地喊道。老和尚笑了笑说:“没关系,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就算是洒在泥土中也不会发芽的。一切随性!”这时候,飞过几只小鸟啄食草粒。“真要命!师父,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跺脚。老和尚依然笑呵呵地说:“没关系的,草粒多着呢,吃不完的。一切随遇!”半夜时分,一阵暴雨铺天盖地倾泻而下。第二天一早,小和尚惊叫道:“师父,这下可全完了,草籽基本上都被大雨冲走了!”老和尚走过来,缓缓地说道:“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一切随缘!”一个星期之后,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点点绿意。小和尚高兴地拍手欢呼。师父看到后说:“随喜!”为人处世之道就是不要刻意地去强求,去改变任何人或者物,正所谓“遇事强求,徒伤感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抱怨、不躁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这是一种大觉悟,只有心性旷达才能以柔克刚,以智胜勇,人生才能顺畅圆满。...more6minPlay
April 12, 2023《静心》5-平地起波澜,只因为心不静欧文·戈夫曼在所著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是某个‘定义’取得成功或成功地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职场上也是同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需要尽快地掌握职场生存法则,才能顺利在职场立足,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平地起波澜,只因为心不静如果心念被打扰,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必然引起内心的层层波澜,当人被迷了心窍,一切纷扰就会纷至沓来。�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弘一法师在对善友说法的时候也曾提到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思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口舌是非若起于别人,大多时候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口舌是非起于身边的至亲至爱,有时候我们将无法抵挡,那么听信口舌之后的恶果也只能自己承受。来看看这样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口舌迷惑吧。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们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时,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有的像马、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虎、有的像狼、有的像猿猴、有的像狐狸……叫得出名字的、从未见过的,一应俱全。就在众人错愕惊慌之时,佛陀安详地走到百头鱼身边,询问了三次:“你是迦毗黎吗?”鱼皆答:“是。”佛陀又问:“当初教养你的人,现在在什么地方呢?”鱼说:“她已经堕入阿鼻地狱,经受苦难……”听到百头鱼竟然会说话,众人更加疑惑,于是请求佛陀详解鱼的来历。原来,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婆罗门老来得子,起名叫迦毗黎。迦毗黎非常聪明好学,从小到大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从不曾让父母失望。后来,年迈的婆罗门过世了,迦毗黎与年老的母亲一起生活。一次,母亲问迦毗黎:“孩子啊,你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吧!”迦毗黎诚实地回答:“不,母亲,迦叶佛的智慧非常广大,不是我能比得上的!任何人有疑问去请教他,都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可是,我却有许多问题答不出来。因此,总是会有人嘲笑我。”对儿子寄予厚望的母亲说:“那么你何不去学佛法呢?这样,你就不会输给他了。”迦毗黎又诚实地说:“母亲,您不明白,一切佛法,以恭敬为本,为成无上大道,必须发恭敬心出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真正体悟佛法的深义。”听到此话,母亲有些犹豫了,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怎么舍得让他出家呢?但她又实在想让儿子成为全天下最聪明的人,于是说道:“好,我就让你去出家学佛,可是我们约定在先,一旦学成了,你就要赶快回来孝顺我。”单纯诚实的迦毗黎进入了僧团,开始研读佛法,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了解了经典的道理。每隔一段时间,他的母亲就会去探望他,并满心期待地问:“孩子啊,你现在学得怎么样了,可以胜过迦叶佛了吧?”可是诚实的迦毗黎一次又一次摇头。终于有一天,失望的母亲忍不住对儿子说:“我教你一个可以成为最聪明人的方法!听着,以后只要有人说法胜过你,你就用不屑的口气回骂他‘你们真是太愚痴了,没见识!比猪头还不如……’这样,就没有人敢再说下去,也没人再敢讥笑你了。你就是最聪明的人了。”诚实天真的迦毗黎受到母亲的诱惑,加之想到自己如此努力还是不能赶上迦叶佛,心里不免急躁了起来。从此,他真的开始用骂人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不足,来回击别人的嘲笑。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原本纯真、诚实、善良的迦毗黎,变得愈来愈傲慢,愈来愈口恶。他用他能想到的一切动物来骂人,甚至用这些来侮辱圣者。最终,迦毗黎招感堕为水族的恶果,身上长满了百余颗畜生头。而她的母亲也下了地狱,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聪明才智随然可以带来荣耀,但是却无法克制恶念对任性的侵蚀,千万不要轻信那些可以使自己变得堕落的秘方,相反要时常反省、化度自心的迷惑。弘一法师曾启示大众在生活中开悟自己,他说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more8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