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April 06, 2023《静心》5-化解内心的痛 用故事跟随弘一法师一起修行养性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多精彩,却会给人足够的安全感,但与此同时,也会失去很多生活的可能性,错过许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化解内心的痛心是身体的主导,心里怎么想,身就怎么行。人要降伏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但首先必须降伏自己的心,能够降伏自己的心,身自然就听话了。�大师讲经时,教人们依照《法华经》所云,摆脱苦恼修行自身。《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迷信,而与以正信。恶行,而与以正行。幻觉,而与以正觉。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养身养的是一身轻松,修心修的是一份安宁,佛法在于点化世人破除谬见,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死。有一个老妇人,她与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得非常艰难,不幸的是,儿子无缘无故得了一种怪病,死了。老妇人痛不欲生。邻居帮着老妇人把儿子掩埋后。老妇人哭着待在坟边不肯离去,不吃不喝,好几次哭昏在坟地里。几天下来,老妇人的身体虚弱,生命危在旦夕。无奈之下,人们想到了庙里的虚竹和尚,于是赶紧派人将虚竹和尚请来开导老妇人。虚竹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待在你儿子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呢?”老妇人哽咽着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只求和儿子一起离开人世。”虚竹大师说道:“你想不想让你的儿子活过来呢?”老妇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欣喜地说:“当然想了,你真有办法让他活过来?”虚竹大师说道:“我有个办法,不知你想不想试一试?”老妇人一听,立即爬了起来,说道:“我愿意试一试,只要他能够活过来,让我做什么都行。”虚竹和尚若有所思地说:“如果你能找来一炷香火,我就能用这炷香火为你的儿子续命。”老妇人急忙问:“那究竟是什么香火呢?”虚竹慢慢地说:“这种香火只有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才有,你先去找吧!”老妇人听了虚竹大师的话后,急急忙忙上路了。她看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问道:“你家里死过人吗?”“死过啊!”主人回答到。于是老妇人又敲开了另一户人家的门问道:“你们家死过人吗?”“死过啊,不死那不成了妖精了。”这家的男主人笑着说。……就这样,老妇人跑了很多人家,结果却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她无可奈何地回来告诉虚竹大师:“我走遍了所有的人家,但就是没找到一家有你说的那种香火,因为每家每户都曾经死过人。看来这样的香火我是取不来了。”虚竹大师笑了笑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为儿子的死而过度地伤心呢?”听完大师这番话,老妇人的失子之痛顿时化解了很多。生老病死乃人类繁衍生息的法则,所以没必要总是沉静在悲伤里。死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一味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现实,那么最好还是接受这个现实,以宁静的心态来面对。...more6minPlay
April 02, 2023《静心》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话题最近,摆摊潮卷起来了。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路边多了很多打扮的非常的精致的小摊位,活生生把市井的烟火气搬到了城市的街边,给路过的人嘴巴和心灵上带来慰藉。而摆摊的这些人,可能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为什么这么多人放着好好的体面工作不做,都开始融入市井摆摊了呢?正文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有一份平心静气,那些痛,自然会消失。任凭外界如何风起云涌,你都会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弘一法师对人们说:“世间人的烦恼都是来源于自身。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骼刻当矫之以浑厚。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有三个信徒愁容满面地去找无德禅师,想向他请教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无德禅师得知他们的来意之后,说:“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甲信徒回答道:“我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不愿意死。”乙信徒说:“我活着,是因为我想在年老的时候看到儿孙满堂,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丙信徒想了想道:“因为我要抚养一家老小,所以不能一死了之。”无德禅师笑了笑说:“你们活着,要么是由于恐惧死亡,要么是为了等待享受天伦之乐,要么是由于不得已的责任,而不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充满了理想。人若失去了理想,是绝对不可能生活得快乐的。”三位信徒听了无德禅师的话后,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那请禅师赐教,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呢?”无德禅师回答说:“你们想得到快乐,那你们先告诉我,怎样你们才能快乐呢?”甲信徒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有钱就能快乐。”乙信徒接着说道:“我认为有甜蜜的爱情就会快乐。”丙信徒说:“我要是能有很高的名誉和地位就会快乐。”无德禅师听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说:“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们对快乐的理解并不正确。追求错误的东西,当然永远也不会快乐。当你们真正拥有自己所追求的金钱、爱情、名誉以后,所有的烦恼和忧虑也会接踵而来。”三位信徒听后,不知所措,他们问:“禅师,请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呢?”无德禅师说:“你们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有了金钱要学会布施才有快乐,有了爱情要学会奉献才有快乐,有了名誉和地位要用来给大众服务才会快乐。”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明白活着的真正价值,追逐世俗的金钱、爱情和名誉,心灵被蒙蔽,失去了自我。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奉献,来源于施舍,来源于付出。当你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活着的真正价值,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真谛,才会真正活得快乐。...more6minPlay
April 02, 2023《静心》5-放下虚妄修自身话题恐怕谁都没想到,一个去年年底才成立的豆瓣小组,如今已经聚集了3万多名成员,这个占据了各大媒体版面的小组叫做“轻体力活探索联盟”。大家对脑力劳动的倦怠到达了某种极限,都渴望过上“到点就能真正下班”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正文放下虚妄修自身一个人的身躯虽然只有六尺之长,虽然有生有死,但我却要告诉你们,苦的起源、苦的终止与导向终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与你自己的地狱都在这六尺之驱里,所以人要注重自身的修行。�弘一法师劝诫世人要重视自身的修行:“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无际大师是有名的得道高僧,当人们遇到困惑时,都会来寻求他的帮助。一天,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袱,气喘吁吁地上了山,他找到无际大师说:“大师,我非常孤独,非常寂寞,常常被伤害,我现在感到生活是那么沉重,祈求大师能帮助我解脱。”大师微微一笑,说道:“施主,你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呢?”年轻人痛苦地回答道:“包袱里装着我每一次孤独时的烦恼、遭受失败的痛苦,还有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就是因为它们,使我觉得生活如此绝望。”大师什么也没说,站起身来,示意年轻人跟着他走。很快,大师带着年轻人来到了湖边,然后坐船到了湖的对面。上岸后,大师对年轻人说:“施主扛着船上路吧!”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船那么沉,我怎么可能扛得动呢?”大师看着年轻人疑惑的眼神,笑着说道:“没错,施主,你是扛不动它。在我们过河的时候,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丢下船赶路,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同样,孤独和寂寞以及痛苦和眼泪,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如果我们老是纠缠在这些不快乐当中,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年轻人低下头若有所思。大师接着说:“施主,放下吧,生命承受不起太多的负重。”年轻人依言放下了包袱。他们继续往前走,在赶路的时候,年轻人明显轻松了很多。他终于明白了,放手后的生命原来如此轻松,并体验到了放手的快乐。生活中,我们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思想压力,其实有很多压力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身心。所以要懂得及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的东西,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more5minPlay
April 02, 2023《静心》5-留一份镇静在心中话题“人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让我们快乐,也让我们痛苦,让我们获益,也让我们吃亏。“君子如交淡如水”、“与人相处贵在真诚真诚,但再好的关系都要有所保留”、“戒掉玻璃心,感情中的付出未必有回报”…人际交往中,你都悟出过什么道理?”正文留一份镇静在心中真正的勇者,该前进时就决不退缩,该退后时也决不鲁莽;真正有胆有识的人,该出手时绝对不能退缩,不能有半点畏惧之心,他们总是那么镇静。�淡定和镇静不但为世人所追求,也是佛门修炼的一门心法,只是他们善用佛法表达。弘一法师就对世人说过:“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有一年的年景特别不好,有良知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救济穷苦之人,佛教界的人士也想做些善事,以感谢平日里乡亲们的相助,于是请了戏班,希望募捐一些钱。演出当日,他们还请了附近寺院里的僧人。在这些僧众中,有一个学僧刚入道没有多久,他觉得僧人是不该看这些东西的,本不想去,但是住持要求所有人都得出席,他只能勉强跟着去了。在节目表演时,他紧闭着眼睛,正襟危坐,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根本不存在。表演中途,佛教界的代表出来招呼观众募捐,这位学僧站出来反对说:“我进来后就一直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在演些什么,所以没有必要捐助。”代表一听,乐呵呵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比别人多捐一倍才行。”学僧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代表解释说:“别以为你不看不闻就无事了,主要的是心动没有。你没有看表演,但是听到人们的嬉笑,你一定会猜测,所以你在心里看了、想了。”能够骗人的不只是眼睛、耳朵、嘴巴,还有心,而且,眼睛、嘴巴、耳朵只能骗你一时,但是心却会骗你一辈子。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欺骗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内心的镇静才是真正的淡定,一件事情是否流于形式,只有自己的心知道。...more4minPlay
March 23, 2023《静心》5-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成熟饱满的谷子总是低着头,越是真正有内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调、沉着、安静从容。我们需要学会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用知足宁静的心去面对一切得失。�在听弘一法师讲佛的时候,一位居士问如何能平复心中的怒气。大师寥寥数语点化得恰到好处:“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持身弓类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大师的点化让居士深知,喜怒哀乐原来是由自己的心情而定的。快乐的门只为聪明的人打开,心中充满怒气和疑惑则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有一位小和尚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师父总是喜欢、偏袒其他师兄弟,而将我放在一边不管呢?天长日久,小和尚开始过得不快乐,而且做什么事情总是失衡,不是说这个不是,就是埋怨那个不好,师父知道之后找到了他,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不平衡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丧失了平衡感,不仅走路不能平衡,而且心态也是失衡的,所以人与人相处时天平总是会倾斜,矛盾不断。国王很苦恼,但是始终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得整天忙着去处理那些失衡的事件。不平衡国的国王在选举时有一个传统,在大选之日,人们会在悬崖中间搭起钢索,只要能走过钢索的人都可以成为国王的候选人。每当赶上大选,国内的人都紧张得要命,因为按照规定每一个城市都要选出一个代表来参加大选。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这个机会,有的人甚至害怕得要死,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平衡性很可能让他们落入悬崖。规定的日期快到了,其他城镇都按时派出了代表,但是有一个城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人们根本不愿意为了王位冒险,万般无奈之下,城内的头领找到了一个叫“臼隋亦”的人。臼隋亦是一个极易被别人说服的人,所以头领才会找他,并找了各种让他参加的理由,臼隋亦果然同意了。当名单确认之后,国家开始派出专门的人帮他们训练,并设置了各种保护措施。但是,臼隋亦却没有参加任何的训练或练习,反而照常过他本来的生活。大选的日子终于到了,但是在参赛前,很多人不是负伤就是摔死了,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其中就包括臼隋亦。在决赛时,他们抽了顺序,臼隋亦最后一个上场。除了臼隋亦,其他两个人看起来很紧张,并在脸上流露了出来。第一个上场的人显然比第二个人要自信得多,因为在参赛之前他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他想这一次一定可以走过去。第二个人很担心,因为参赛前他曾无数次地从上面摔了下去,所以他深怕自己这次会送了命。而臼隋亦呢?还和平时一样悠闲自得,而且还在赛场轻松地喝着热茶。同城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纷纷问他:“你怎能这么悠闲?”他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对走钢索一窍不通,即使努力练习也于事无补,肯定会死,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睡好一点?为什么不如往常一般地自在呢?”终于轮到他上场了,但是现场的人都看傻了眼,他走得非常好!没有人敢相信这是事实。臼隋亦走到对面后,自己也吓了一跳。就这样,臼隋亦成为了该国的新国王。事后,很多人向他讨教秘诀,他说:“其实随意就行了啊!当你向左边倾斜时就向右一点,向右倾斜时就向左,就是这么简单。”小和尚听了故事之后顿悟。其实生活和走钢丝一样,永远不要流于极端。当我们痛苦时就想想往日的美好;当我们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就想想曾经自己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如果我们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生活,很自然地,当我们走到某一扇门前,不用敲门,它自然就会自动打开。...more7minPlay
March 15, 2023《静心》5-先度自己,再度他人先度自己,再度他人要度他人先度自己,人的智慧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心里,如果总是想着别人那里有智慧,是还没有真正懂得智慧的含义,只有把自己的事做的事事明了,才知道如何传播智慧。�弘一法师面对众多出家之人曾发出感慨:“今见好心出家在家之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大师痛切感慨之言,发人警醒。发心学佛者都是好人。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智者修行不是走的形式,而是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一天,希运禅师刚刚踏入禅堂,云游的僧众就围了过来,希望可以得到开示。希运禅师问:“你们想得到什么啊?还是赶紧离开吧!”说着,他用手中的禅杖往外轰众人。但是慕名而来的众僧却不肯离开。希运禅师只好坐下来,说:“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配让人开示。表面上看来,你们在行脚修行,看到有千人的禅院就蜂拥而至,听说某人已经开悟就赶过去希望得到开示。但是这种行为只能被人讥笑,你们根本就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是参禅悟道。当初我行脚时,如果在荒野里能够遇到人,也会跟他攀谈,看他是否有所领悟。你们如果真心向佛的话就要振作精神。”看僧众们一脸茫然,禅师继续说道:“如果你们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搞明白,只知道一味学习别人的言语,然后将听到的东西大肆宣扬,说自己已经悟道。难道这是真的悟道了吗?”“你们不应该在我这里浪费时间,更不要轻率从事,空过了一生,要不然只会让人讥笑。如果你们明白我说的话,那就赶紧离开这里。”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从外界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经验,而在于他们能够挖掘出自己的心智。很多时候,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自己的努力,盲目地去崇拜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看清自己。盲目地追寻不会让你前进,只有肤浅的人才会如此。人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才是诚信笃行。...more4minPlay
March 15, 2023《静心》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5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追求就是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快乐,只有痛了,你才会停下来思考,然后终于醒了。...more1minPlay
February 20, 2023《静心》4-回头自省才见清净处回头自省才见清静处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但走过一段时间,我们是需要回头看看的,回头看时,我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会看到自己走的冤枉路,也会从中发现很多我们一直求索的东西。人生之路,勇敢者应时刻记得回头自省。�弘一法师开示:“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着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勇敢者要用真心待人,真诚之处回头可见。一次,一位饥饿难耐的官员和一位很长时间没有吃饭的高僧一起用餐。当时桌子上有两碗面,一碗多一些,一碗少一些,官员为了表示谦让,将多一些的那碗面推到了高僧的面前。高僧毫不客气地端起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后,官员又将小碗的面递到高僧的面前,对他说:“大师如果没有吃饱,就将这碗面也吃了吧。”高僧二话不说,端起那碗小碗的面吃起来。看着高僧将两碗面全部吃光后,官员厉声斥责道:“你是什么得道高僧,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我看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你很饿,难道我不饿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就是这样普度众生的?”高僧缓缓地说:“一开始,你将大碗的面推到我的面前,而我原本就想吃大碗的面,如果我再推到你的面前,那就不是出自我的本愿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之后你又将小碗的面让给我吃,而我原本也是想吃小碗的面。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推辞。我的两次不推脱是出于真心,施主的两次谦让是出自你的真心吗?”听了高僧的话,官员茅塞顿开。过于谦让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压制自己的真心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表面上获得了别人的称赞,但是却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坦率真诚是做人的真谛,当你对别人谦让的时候,不要苛求对方回报。你只能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more4minPlay
February 19, 2023《静心》4-丝毫必争不如通达相让丝毫必争不如通达相让丝毫必争,己对人错,是很多人对某些事情的第一反应。但有时候吃亏是福,这福说的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气。人只有大气才能达到心境通达,心境通达是一种通透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让你摆脱心灵上的束缚。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何必去跟别人解释你为何代人受过,修炼心境就是修炼人生。�弘一法师在和他的善友们沟通时,一向主张多审视自己的言行。在讲解经文时他曾提到:“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事实上生活中有些人是本着这个原则去做的,但往往有时候人们缺乏修为,无法坚持到最后。有一位绅士,急着去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在途经一座独木桥时遇到了麻烦。到了独木桥之后,绅士刚上桥走了几步,就看到桥的对面来了一个孕妇。于是绅士很礼貌地退了回来。孕妇过了桥后,绅士再次上桥,急忙向对岸赶去,但是走到桥中央时,一个挑着两大担柴火的樵夫匆忙地迎面走来,绅士什么也没说,又退了回来,让樵夫过了桥。有了这两次的经历,绅士在上桥之前,等了几分钟,桥对面确实没有人时,才又上了桥。上桥之后,绅士迅速地向桥对面赶去,眼看着马上就要过桥了,谁知这时候,桥对面赶来了一位推着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过桥了,而且已经让过两个人了,不应该再让了,于是摘下帽子,非常有礼貌地向农夫说道:“尊敬的先生,你看我马上就要下桥了,能不能先让我过去呢?”农夫生气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吗,我正急着去集市呢!”两人协商不妥,于是争吵起来。这时候,河上驶来了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于是二人同时叫住和尚,让和尚来评评理。和尚两手一合,看了看农夫问道:“你真的那么着急过桥吗?”农夫说:“我真的很着急,晚了怕赶不上集了。”和尚说道:“既然你那么着急赶时间,为什么不给绅士让一下路呢?只要你稍微让一下,绅士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点到集市了吗?”农夫无话可说,但还是不愿意让路。这时,和尚对绅士说:“你为什么要让农夫给你让路呢,仅仅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绅士感觉到非常委屈,辩解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两个人让过路了,如果这样一直让下去的话,我可能永远也过不了桥。”和尚反问道:“那你现在过去了吗?你既然给那么多人让了路,给农夫再让一次又何妨呢,既然过不了桥,至少应该保持绅士风度啊,你何乐而不为呢?”绅士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让一让别人又有何妨呢?做人不能太自私,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和解。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罪恶和过错,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也是一个大部头的经。传到中国来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译过来,即心地戒品,上卷讲心地观法,下卷讲戒律。学做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能承受代众人之毁辱。一切过错自己承担,好事让与别人,可以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罪业,这与世间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觉悟,很难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more5minPlay
February 08, 2023《静心》4-追求没有的不如珍惜现有的追求没有的不如珍惜拥有的迷醉于别人的拥有,却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生存和驾驭能力,终将是一败涂地。但人们却总在得意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其实无论得意失意,无论任何时候,只要能静下心来客观评估自己,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劳苦总是给人以警醒,弘一法师曾教化那些迷醉于声色场上的人们:“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垣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被烦恼束缚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也不一定会顺畅一生。如果没有这样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大师曾指点听佛的善友们,吃苦心是一种生存能力,是一种能够承担悲喜的淡定。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物而发愁。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觉得损失掉什么的时候,不要把心关闭在失去的痛里;你觉得得到的时候也不必得意。你此时拥有的并非如你认为的一样苦,只要转身回头,珍惜拥有的,你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more4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