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October 09, 2022《静心》3-越炫耀离你想要的越远越炫耀离你想要的越远有些事情,不用解释,也不用炫耀,成功是属于你的,美好是属于你的。如果你拥有着近乎完美的一切,很少有人能不生嫉妒之心。你只需要简简单单做好该做的事情就是大智慧。�弘一法师曾提到翠严禅师韬光养晦的过人智慧: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弘一法师将该观点为大众解释说:“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逞口舌之快,显示和炫耀自己,是最愚蠢的做法。有一次,丹霞禅师去拜访慧忠禅师,不巧的是,慧忠禅师刚好正在小憩,于是丹霞禅师便问慧忠禅师的弟子:“请问,你的师父慧忠禅师在家吗?”弟子刚刚领会了一些禅理,想在丹霞禅师前卖弄,于是回答道:“在是在,只是不会客。”丹霞禅师故作惊讶地说:“啊!你回答得真是太深奥了,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明白。”弟子听到丹霞禅师在夸奖自己,于是更加骄傲地说:“就算你有佛眼,也看不到他。”丹霞禅师笑着说:“年轻有为啊,不愧是龙生龙、凤生凤。”慧忠禅师醒来后,弟子便把丹霞禅师来访的经过告诉他,并把自己与禅师之间的对话大肆吹嘘了一番。他本以为师父会夸奖他,谁知道,慧忠禅师听了之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并打了他20棒,最后将他逐出了山门。丹霞禅师听说此事后,由衷地佩服慧忠禅师:“真不愧为南阳第一禅师啊!”修行的人,是绝对不能逞口舌之争的。禅没有成见,当赞美的时候赞美,当批评的时候批评。到处卖弄自己,对事物却一知半解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正所谓满瓶子的水是没有响声的,只有半瓶子的水才会发出响动,所以,要学会谦虚,学会躬行。读书学到的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众生要懂得养智养慧,炫耀是愚钝,只有真正得到大智慧才能成为一届英才。...more5minPlay
October 07, 2022《静心》3-贪爱容易迷惑心智贪爱容易迷惑心智贪爱会让人见利忘义,其实这利只是蝇头小利,根本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只是沿途诱惑我们的风景,所以,即便是再诱人的风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赶路。拒绝贪爱内心宁静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弘一法师在讲解七趣经文的时候曾经这样对信徒解释贪爱:“贪爱是饿鬼道之业因,愚痴是畜生道之业因。”佛法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法是一切万法,对一切万法觉而不迷就是佛法。嗔心一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了,故称失佛法之根本。我这次在圣荷西讲经,有人提出学佛总是进进退退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修学过程中,功夫不够,没有得到法喜,古人学佛,最初五年学戒,遵照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用功,第一个阶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饱满,不易疲倦。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看古今大德,修学不疲不厌。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眠时间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进,其精神是由法喜中来的。心里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碍,不能自主。种种恶口之府藏乃是口业的来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时时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谓觉察,也是禅宗的观照工夫。这种觉察能让人保持清醒,不是本心。人一旦陷入贪爱,其心智将去,其内心也将变得浑浊不清。贪爱的确容易迷失本心,朱慈目居士是一个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有一天,他去拜访佛光禅师,见面后,他问道:“大师,我虔诚的拜佛已经有二十年了,但是我感觉最近在持佛号的时候,好像与往常不太一样。”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朱慈目居士回答道:“过去我在持佛号的时候,感觉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嘴里不念,心中仍然能感觉到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持佛号,那种声音仍像源泉一样,会自动在心里流淌。”佛光禅师说:“这非常好呀!说明你念佛已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朱慈目道:“但现在不行了,感觉不到那种声音了,所以我现在很苦恼,觉得自己的真心不见了。”佛光禅师疑惑地问道:“真心怎么会不见了呢?”朱慈目苦恼地说道:“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消失的无影无踪,想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非常痛苦,请您告诉我,我该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佛光禅师笑着说道:“你应该知道,真心就在你的身上。”朱慈目说道:“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了呢?”佛光禅师说道:“因为你欲念不绝,和贪爱之心打交道,所以真心就离开你了。”信徒朱慈目听后,似有所悟。佛光禅师继续说:“正如永嘉大师所说‘君子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为什么会迷惑呢?是因为虚妄贪爱覆盖了真心,迷失了自我。迷惘痛苦并不可怕,只要丢掉心中的欲念和虚妄,就可以重新找回自我。可怕的是丢失了自我,却不知道悔过,这样就会一直在错误里打转,永远迷失真我。...more6minPlay
September 28, 2022《静心》3-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煎熬心被外物所牵你才会煎熬很多人看似平静的的外表下都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想要远离内心的煎熬,就要放下愤怒,远离贪婪,沉下来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获得智慧、悟得菩提。�弘一法师在回答某善友的问题时曾说:“心自在,不为外物所牵。”妙什禅师也曾教化众僧:“于此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人若为外物所牵绊就会动心起念,备受煎熬。有个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大发雷霆,虽然她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天长日久,她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去向高僧求助,希望禅道可以帮助自己摆脱痛苦。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之后,沉默了片刻,随后把她带到了一座禅房中,然后将门反锁之后离开了。开始时,妇女气得破口大骂,见高僧不理会,又开始哀求,但高僧依然没有理她。后来,妇人见于事无补,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妇人说:“我现在真是恨死我自己了,我怎么会到这里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说完后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现在你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高僧又问她:“那是为什么?”妇人回答说:“气也没有办法啊!”“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强烈。”高僧说完后又离开了。等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说:“我已经不生气了,因为我终于明白了不值得气。”高僧笑着说:“你现在还知道值不值,可见你的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当高僧第四次站在门外的时候,妇人问高僧:“大师,到底什么是气呢?”高僧缓缓地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了,思悟了许久后,似有所悟,随即叩谢而去。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了一件小事困坐愁城。佛法有云:增加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与事的煎熬。所以,做人不要太计较,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动不动就发火,这样,你就会少一分伤害,多一分快乐。...more4minPlay
September 27, 2022《静心》3-选择心灵的宁静选择心灵的宁静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总是左右衡量,反复对比。其实当你权衡不下时,必定是在为取舍而烦恼,然而真正剔除烦恼的根本就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只有这样,你才选择了心灵的宁静,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弘一法师在讲经时说,“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一个象征,能启发我们的本性,所以见到佛要尊重。”《华严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量寿经》说:“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随顺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尊重承事诸佛。现在问题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的,也要随顺吗?佛在世时弟子们已经代我们请示,佛说不可以随顺,善行善事应随顺,恶行恶事不随顺。见其作恶,以真诚慈悲心劝导之,如其不听即随他去,不再说,佛法称之为“默摈”。曾经有一个小沙弥问无名禅师:“大师,您曾经教导我们要慈爱,普度众生,如果是大恶之人,那么还要超度他吗?”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并故意将字写的正反颠倒。他指着字问小沙弥:“你看看,这是什么?”小沙弥看了看说:“这是个字,只是字写反了。”无名禅师问道:“这是一个什么字?”小沙弥说:“这是一个‘我’字。”无名禅师继续问道:“那么这个写反的‘我’字到底算不算字呢?”小沙弥想了想说:“不算字。”无名禅师继续追问说:“那既然不算字,又为什么说是个‘我’字呢?”小沙弥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作答。无名禅师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认得它是反写的‘我’字,是因你心里认得那是反写的‘我’字,相反,如果是你原本不认识的字,就算是我写反了,你也无法辨认出来,只怕别人告诉你反写的‘我’,遇到正写的,你倒要说是反写的了。”小沙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无名禅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要认得人的本性。当你认得恶人的时候,依然会立刻将他的善恶分辨出来,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明了,就不难普度了。”禅的艺术是表达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事理平等。善人要度,恶人也要度,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们,越是恶人,更要拿出慈爱来感化他们醒悟,让他们弃恶从善,得到解脱。当然,如恶人恶事一时难度,随他而去,有一天他将行至边缘,那个时候,你的度化将从他心中闪现。佛度人,是度人心,心念转则行为转,只有跟随内心的感觉,人们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之所。...more5minPlay
September 25, 2022《静心》3-心有挂碍不如定心明志心有挂碍不如定心明志有时候劳筋骨体现的是一种决心。若心有挂碍,内心就不足够坚定,也不够宁静,只有坚定信心,一心一意才能以一颗宁静之心走向内心希望的方向。�弘一大师在闽南说佛时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涅槃经》上说,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到一个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这人应允。释伽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一个月,病人痊愈。当释伽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好像没有痛苦,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释伽牟尼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又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门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那国王听了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国王马上就行动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国王听了,无限满足,便把身上的一千盏灯齐点起来。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许创痕。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more6minPlay
September 20, 2022《静心》3-懂得反省自己才能沉淀心性(弘一法师演讲)懂得反省自己才能沉淀心性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眼光投向远处,看向别人。有时候,这样反而迷蒙了双眼。如果你有一双慧眼,不但要向外看,还应该在安静下来之后向内看,看到自己的不足、虚浮、这样才能更清醒、更坚定、更安心。�弘一法师就是一位能够自省的大师,他在讲经说法时常常能够反观自我,让更多人体悟到他的行为修养之深厚淳朴。来看大师反省自身的一段演讲。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眼前。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三十岁以后,我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直到现在,也大不相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糊涂的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去年春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经,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之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态,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还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它,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自己绝对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大师功德盖世,居然不忘时时自省,人只有反观自己才能沉淀心性、获得内心的宁静。...more8minPlay
September 17, 2022《静心》3-静心思考才能得智慧静心思考才能得智慧智慧来源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自省。只有沉下心性,懂得思考才能有更快的提升。�在讲佛的时候,弘一法师对“学”和“自省”分别作了透彻的讲解。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所以读书当在求索。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尽信师不如无师,人的智慧是思考得来的。洞山良价禅师的剃度恩师是云岩昙晟禅师,虽然他之后转到了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但是每逢云岩昙晟禅师忌日,他都会设斋上供。一次,当他为恩师忌日忙碌时,一个学僧问道:“禅师每年都会为云岩忙碌,是因为在他那里得了开示,所以才会如此尽心?”洞山良价禅师答道:“虽曾在他座下受教,但不曾垂蒙指示。”学僧不解地问:“既然是这样,为何要设斋供奉他?”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学僧又说:“你现在在南泉普愿禅师处受教,完全可以不为云岩设斋!”洞山平和地回答:“我虽然没有得到先师的道德佛法,但是只为他不为我说破这一点,就胜过父母。”学僧接着又问:“禅师为云岩设斋,是因为肯定他的禅风吗?”洞山答:“只能说一半肯定。”学僧问:“为什么会是一半呢?”洞山答:“如果我全部肯定恩师的禅风,那就是辜负了他。”这些道理,洞山良价禅师是在恩师圆寂之后,见到水中自己的身影才开悟的,并做了一首悟道偈:“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所以他说感谢禅师没有点破。参禅悟道如果完全依赖师父就会失去自我,但是如果没有师父的教导和指引,何能因见月?岂止参禅悟道如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光靠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就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当然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我们又会浪费很多没有必要的时间,这就是禅师所说肯定一半的道理。人们除了要懂得思考,还要懂得自省,对待生活要有自己的目标,并时时自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违背了这个目标。无德禅师为了给学僧多讲解佛法,经常会举行小寻时(应学僧的要求举办的座谈会或者开示)。在一次小寻时上,他问学僧:“你们在我这里参禅时日已经不短,不知你们可曾找到禅心没有?”一个学僧回答道:“禅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禅心,在没有参禅之前,我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除了自己的事情,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我去关心和在意,可是现在我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不再只妄想我与我所,并为之前的行为深深自责。”无德禅师听后微微一笑,示意其他的学僧继续说。另一个学僧说:“以前我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但是现在我的目光开始放得长远,心胸开始变得开阔,我这样算是找到禅心了吗?”无德禅师听后依旧保持微笑的表情。第三个学僧说:“从前我做事情总是会有所保留,能走五十里路,一定只会走三十里,但自参禅后,我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有限,无法去证悟永恒的法身,甚至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求索,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心吧!”第四个学僧说:“我以前很自卑,大小事情都处理不好,但是参禅以后,我发觉自己肩负着弘扬佛法的重大责任,全身充满了力量,做事情也很自信了,我想这就是禅心。”第五个学僧说:“我身材矮小,所以常常持有这样的心理‘天塌下来别人会顶着’,但自参禅以后感受到了烁迦罗心(坚固的意思)无动转的信念,觉得自己突然变得高大起来,我想这也许就是禅心吧!”无德禅师听后,微笑着说:“看来你们都精进了不少,可是这些都只能是你们修行的法喜(自身在学佛过程中得到的快乐与自在的感受,是人性中流露出来的真实佛性的显现。),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参禅是为了修习清空安宁的心,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学禅之人在参禅的过程中净化身心。参禅是这样,做人亦是这样。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人生的好坏成败,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人们要时时闭目自省,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反观自身,并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终究会获得成功。...more9minPlay
September 14, 2022《静心》3-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常体般若生智慧,开发菩提得灵悟,菩提之心是一种灵悟之心。人越不为外物所扰,心越安静,悟性越高,也就越发聪慧。�弘一法师曾为僧众和善友们讲解“发菩提心”的佛法要义:“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著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一)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虽非凡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二)大愿心:广修善行。(三)大悲心:救众生苦。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如何说誓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是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菩提心要需懂得开悟,一个能够开悟的人,领悟能力高了,认知层次高了,他自己就与以前不同了。一个一度迷茫的青年找到禅师问:“大师,有一件事使我整夜都睡不好,我感到很迷惘,希望您能帮我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禅师听后,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肯定有所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您怎么看呢?”禅师反问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青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大师说:“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了。在炊妇眼中,它只是能做两三碗米饭的粮食;在农民看来,它就值一元钱;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卖三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五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八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酿成了酒,可以卖到四十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大师顿了顿,接着说:“你就是你自己,无论别人把你抬得多高,你还是你;无论别人把你贬得多低,你也还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青年听后,豁然开朗。佛家度化众生,就是要开启他们的灵悟之心。只有开启了一个人的灵悟之心,他才能诚心做事,不为结果所困扰。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千利休是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是日本茶道的鼻祖,社会地位尊贵。有一次,一个叫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茶会,千利休欣然答应了邀请,并带众弟子准时参加了茶会。千利休的到来让林竹庵既高兴,又紧张。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林竹庵亲自为他们点茶。但是,由于过于紧张,他在点茶的时候手不停发抖,致使茶筅跌落,茶碗中的水溢出。看到这不雅观的场面,千利休的弟子们在心里偷偷地笑他。可是,茶会结束后,千利休却站起来赞叹说:“今天的茶会实在太棒了,茶会主人的点茶技术真的很让人敬佩!”弟子们觉得师父有点口是心非,于是在回去的路上问:“师父为什么要撒谎呢?那样糟糕的点茶,你却赞不绝口。”千利休笑了笑回答道:“那是因为林竹庵想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点茶,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其他的情况,这种心意很难得。”对于茶道来说,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如果没有诚心,就失去了意义。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做了,结果成败已经不重要。这是一种悟性,也是人生中应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会让人静下来好好做自己,让人的生命更有价值。...more7minPlay
September 07, 2022《静心》3-在持戒与自尊中修一份定慧(弘一法师自述)在持戒与自尊中修一份定慧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一个界定,在内心深处也都有着自己不可跨越的界限,这就是我们平常人的持戒和自尊。只有在持戒和尊重中我们才能修得一份定慧。�“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么,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诸位如果这样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的,那做事就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险的么?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不可不高啊!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就以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也是人天师表,国王和诸天人来礼拜,我们都可端坐而受。你们知道这道理么?自今以后,就当尊重自己,万万不可随便了。以上四项,是出家人最当注意的,别的我也不多说了。我不久就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歉的。但我还想在关内讲讲律,每星期约讲三四次,诸位碰到例假,不妨来听听!今天得和诸位见面,我非常高兴。我只希望诸位把我所讲的四项,牢记在心,作为永久的纪念!平常人在生活中也要持戒和自尊,修一份定慧,得一份安心。...more5minPlay
September 01, 2022《静心》3-像佛一样静心习劳像佛一样静心习劳劳动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打理生活的方式,以一颗平常心、一颗安静淡然之心去做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这种劳动就变成了一种修行,能让你安心,给你智慧。�“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惟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就讲讲佛的劳动的故事。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吸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人家;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整整齐齐,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的习劳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能替我穿针呀!”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以上所举的例,都足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凡事依赖别人,就会养成懒散而唯我独尊的坏毛病,从劳动中培养心性、滋养智慧,你才能在真实的生活中活得更踏实。...more5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