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August 29, 2022《静心》3-拒绝诱惑常惜福(弘一法师自述)拒绝诱惑常惜福弘一法师在文中提及小时候家里的对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惜福者不受外界诱惑,不被迷住心窍,有通达宁静的心智。�“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是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〇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一念贪心起,万丈业门开,接下来你要应对的将是无穷无尽的麻烦,所以有十分福气享受三分,才不生贪婪虚妄心。...more6minPlay
August 27, 2022《静心》3-找到柴米油盐中的那份安详找到柴米油盐中的那份安详智慧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人只有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才能增加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生活得更宁静、更简单。�弘一法师弘扬佛法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内真诚则外恭敬,表里一如。佛法真实利益是消业障,业障一消,则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没有了。增福慧,自己聪明伶俐,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很恰当,这是慧。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必须把业障消掉,障碍排除才行。”佛家修行讲究开示,明示只是表面的,只有人的内心开示了,领悟了,才是真的消除了业障,得到了智慧。赵州禅师也不例外。有一天,几位僧人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大师,弟子刚刚遁入空门,请求大师训诲!”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今天吃粥了吗?”学僧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吃了。”赵州禅师指示道:“那你洗钵盂去!”听了赵州禅师的话后,第一位学僧由此开悟。第二位学僧也走上前来问道:“弟子也刚刚遁入空门,肯请大师不吝赐教!”禅师不答反问道:“你来了多久了?”第二位学僧回答道:“弟子今天刚刚到!”赵州禅师再问道:“那你现在吃过茶了吗?”第二位学僧回答:“吃过了!”赵州禅师指示道:“那你就到客堂报到去!”第二位学僧随即也开悟了。有一位在禅师身边生活了十几年的学僧,一直无所获,于是也乘机上前问禅师:“弟子参学已经有十余年,但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开示、指导,今天也想请禅师教诲!”赵州禅师听后,装作大惊的样子说道:“你怎么可以这么冤枉我呢?自你来到这里,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我哪里没有教导你呢?你怎么可以胡乱冤枉我呢!”学僧听后,开始用心去领悟赵州禅师所说的话。赵州禅师见状又说:“如果你刻意地去参悟佛理,那你的思维与真正的禅理会越来越远!”学僧好像有所悟,问道:“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禅师指示道:“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感悟,如果你能谦虚修行,生活就是佛。”学僧顿悟。修禅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宁静、思想的开阔,但是如果参禅悟道脱离了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和参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要脱离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所做的事情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more5minPlay
August 27, 2022《静心》3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静心才是智慧3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静心才是智慧生命起始之处,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其实只要你静下心来就能发现,这颗心原来还是什么都没有。...more1minPlay
August 25, 2022《静心》2-做真实的自己最安心做真实的自己最安心人们每天都纠结于事事非非中,其实给自己的空间并不多,这些让人头大的是非对错总是搅扰着人们的心智,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还原自己。当你遇到是非对错的争执时,要学会看透纷扰、超越是非,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安心。�弘一法师指点善友看透纷扰:“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弘一法师引用的莲池大师的一句话,其意被佛家解为: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大师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住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佛家对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应该悟透其中道理,还原真我才对。禅宗六祖获得了衣钵心印之后,害怕别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连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僧侣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追赶而来。一位叫慧明的僧侣最先追上了禅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说不是为了衣钵而来,而是真诚地为了求法而来,恳请禅宗六祖接见。禅宗六祖说:“既然你是为了求法而来,那么请先抛弃一切外援,断掉心中所有思恋的念头。”过了一会儿,禅宗六祖接着说道:“你不要想着善,也不要心存邪恶,你问问你自己,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听了禅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顿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接着他又请求禅宗六祖再告诉一下秘密的意思。禅宗六祖说:“如果我能够告诉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慧明听了,感激地说:“我遁入空门已经很长时间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对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学会时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矫正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欺骗一生,才会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会明确自己心中的最终愿望和理想,才会鼓足勇气一直坚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纷扰繁杂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more5minPlay
August 24, 2022《静心》2-放下心中的“怕”放下心中的“怕”人们的内心时常会被恐惧所笼罩,其实“怕”或者“不怕”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怕”,只是因为我们放不下。�弘一法师最初出家也是因为身体常常有病弱之相。他皈依佛门之后,就曾对众生说:“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常常发作,身体衰弱,心常恐惧,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响生理,但能把一句佛号认真地念,工夫得力,使贪嗔的习气消除,才是究竟彻底的治疗宿疾之法。导致一个人恐惧的信息来自外界,想要真正消除恐惧,就要会辨识外界的信息,找到可以安心的一点,这样心安自在其中。一个学僧去拜访行海禅师,希望禅师可以为他讲解《临济录》。行海禅师道:“如果你真的想有所开悟,不妨去找圆觉寺的洪川禅师,他讲解的《临济录》是最好的。”学僧说道:“不瞒禅师,我已经听过他的讲述了,你是天龙寺滴水禅师的真传弟子,我现在想听听你的讲解。”行海禅师见推辞不得,于是示意学僧跟着他走。他把学僧带到了平时僧人们操练的武场,并教了学僧一套剑法,直到学僧练得大汗淋漓才带他回禅房。行海禅师看着不断擦汗的学僧问:“你觉得我讲解的《临济录》如何?”学僧大惊,答道:“禅师何曾讲解过《临济录》,不是一直都在练剑吗?”行海禅师说:“我就是在讲解《临济录》,你觉得讲得如何?”学僧不解地问道:“难道禅师的《临济录》就是一套剑谱吗?”行海禅师恳切地开示道:“我本来就善于剑道,所以我只能讲解剑道,我虽然是滴水禅师的弟子,但是并没有学习一般禅者的作为。但是《临济录》绝非纸上谈兵,根本不可能从语言口舌上去了解,师父虽然讲过,但是我不是传声筒,所以没有办法学!”学僧不以为然地说道:“照禅师这种说法,历代祖师传法传心的功德岂不都成了传声筒了吗?”行海禅师摇头反驳道:“传法传心是传法传心,传声筒是传声筒。”世间岂止是学禅不能当传声筒,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知识一定要自我消化,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能有所得。学禅是这样,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学会了分辨信息,才能心中有数。人们越趋于理智,离恐惧和无知也就越远。...more5minPlay
August 21, 2022《静心》2-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绪所动人如果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事情必然会纷扰不断。情绪就如生长的杂草,时时刻刻试图吸收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生长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情绪所动,你才能修得一颗宁静之心。�弘一大师引用某大师之语来阐述修佛的定力:“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必成无疑。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佛家潜心修行之人甚多,来看看云居禅师的修行吧。为了潜心修行,云居禅师每晚都会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禅。山下的几个调皮年轻人一直想找机会跟云居禅师开个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没有。一天晚上,他们藏在了禅师上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禅师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石头后伸出手放在了禅师的头上。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大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禅师竟然站着没动,反而把他们吓了一跳,于是急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向山下跑去。而禅师却又若无其事地向山上走去。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寺院找禅师,并问他:“大师,听说寺院后的山上经常闹鬼,你觉得是真的吗?”云居禅师微笑着说:“怎么可能会有这回事,你们不要信以为真。”“是吗?可是我们却听说,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还被鬼按住了头。”年轻人继续说。云居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头是有其事,不过按我头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跟我开玩笑。”“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当时你就没有害怕吗?”年轻人不解地问。禅师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会有那么厚实和温暖的!我又怎么会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无需害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将军之勇是临阵不惧,猎人之勇是不惧虎狼,渔人之勇是不惧蛟龙,而和尚的勇是就是一个‘悟’。我连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祸福无常,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和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更多化险为夷的机会。...more5minPlay
August 20, 2022《静心》2-让世情淡一分让世情淡一分世情常常牵扯着人们,让人们左右难舍、举棋不定。其实,在人生路上挣扎的人们看不清,世情浓一分,心就沉重一些。所以在生活之中要懂得培植轻松的心情,把世情看淡一分。�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弘一法师也告诫世人:“世情要看破看淡,不为世间情爱所累。不求奢侈丰盛,心在道上,不要为了顾念人情世故,让道心退失。”顾念人情世故是一种外在的心态,人有时候就会被这种外在的心态所束缚而让自己的决定左右摇摆,苦累其心。来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找到佛光禅师说:“久闻大师慈悲,请你为我的父亲超度吧!”佛光禅师欣然同意了,并开始筹备香花素果之类的供品,这个人看到这些东西之后想到了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追问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多少钱?佛光禅师知道他是一个吝啬鬼,所以想教训他一番,答道:“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太贵了,禅师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还是打个折吧!给你八两银子,怎么样啊?”禅师点头道:“好吧!”诵经如期开始了,只听禅师念念有词地道:“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这位“孝子”听了后感觉不对,于是打断禅师问道:“禅师,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只听说人死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让父亲到东方世界呢?”禅师回答道:“施主有所不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十两银子,你坚持要给八两,只好超度他到东方世界去啦!”孝子不得已说道:“我再加二两好了,还是麻烦你超度我父亲到西方世界吧!”这时,棺木里的父亲突然发起火来:“你这个不孝子,为了省几两银子,害得我一下子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让我东奔西跑,好不辛苦啊!”佛法不是商品,怎么能够用金钱衡量呢?佛经上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同样,施舍也不能因为受者的价值不同而千差万别。佛法无价,不能以金钱的多寡来决定功德的大小,同样,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亲情、爱情、友谊、公益事业、爱心……都是无价之宝,都值得我们付出。但付出一定要是真心的,如果像故事中的这位“孝子”一样,既顾念金钱、之后又顾念世情,你的心最终会被累到筋疲力尽。...more5minPlay
August 18, 2022《静心》2-心灵的皈依(弘一法师剃度为僧的自述)心灵的皈依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无常。其实,有时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着的每个瞬间,就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拘束于他人如何看待,不受制于浮华声色与金钱利益。一旦确定了内心的想法,就去尝试和行动。�弘一法师比喻说,“人命无常,如闪电之刹那生灭。”《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乾闼婆城是幻象,非真实。世间万法无常,如执着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动念,顺自己意思,生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场梦而已。弘一法师看破一切幻想,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他选择了出家。面对众人的不解,大师自述了出家的起因。导致我出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小时候的家庭熏染,而有一些应该归功于我在浙江师范的经历。那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将我在年轻时沾染上的一些所谓的名士习气洗刷干净,让我更加注重的是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的磨炼。因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静和平淡,一种空灵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升起,并充斥到我的全身,就像小时候读佛经时的感觉,但比那时更清澈和明朗了。民国初期,我来到杭州虎跑寺进行断食修炼,并于此间感悟到佛教的思想境界,于是便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介“比丘”,与孤灯、佛像、经书终日相伴。如果谈到我为何要选择在他人看来正是名声鹊起、该急流勇进的时候出家,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我记得导致我下定出家决心的是我的朋友夏丐尊,他对我讲了一件事。他说他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绝食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身心进行更新,从而达到除旧换新、改恶向善的目的,使人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他还告诉了我一些实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给了我一本参考书。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想找机会尝试一下,看看对自己的身心修养有没有帮助。这个念头产生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了,于是在当年暑假期间我就到寺中进行了三个星期的断食修炼。修炼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第一个星期逐渐减少食量到不食,第二个星期除喝水以外不吃任何食物,第三个星期由喝粥逐渐增加到正常饮食。断食期间,并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更没有心力憔悴、软弱无力的感觉。反而觉得身心轻快了很多、空灵了很多,心的感受力比以往更加灵敏了,并且颇有文思和洞察力,感觉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断食修炼后不久的一天,由一个朋友介绍来的彭先生,也来到寺里住下,不成想他只住了几天,就感悟到身心的舒适,竟由主持为其剃度,出家当了和尚。我看了这一切,受到极大的撞击和感染,于是由了悟禅师为我定了法名为演音,法号是弘一。但是我只归依了三宝,没有剃度,成为一个在家修行的居士。我本想就此以居士的身份住在寺里进行修持,因为我也曾经考虑到出家的种种困难。然而我一个好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彻底下了出家为僧的决心。在我成为居士并住在寺里后,我的那位好朋友,再三邀请我到南京高师教课,我推辞不过,于是经常在杭州和南京两地奔走,有时一个月要数次。朋友劝我不要这样劳苦,我说:“这是信仰的事情,不比寻常的名利,是不可以随便迁就或更改的。”我的朋友后悔不该强行邀请我在高师任教,于是我就经常安慰他,这反倒使他更加苦闷了。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与其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这句话对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语就警醒了我。是呀,做事做彻底,不干不净的很麻烦。于是在这年暑假,我就把我在学校的一些东西分给了朋友和校工们,仅带了几件衣物和日常用品,回到虎跑寺剃度作了和尚。有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颇多。我并不想去昭告天下我为何出家。因为每个人做事,有每个人的原则、兴趣、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本就永远不会相同,就是说了他人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的。至于我当时的心境,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弘一大师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和内心的归属,世间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在上下求索,你想要得到内心的清爽与纯净不一定要像大师一样皈依佛门,但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真实理想。...more8minPlay
August 10, 2022《静心》2-心静才能突破困境心静才能突破困境突破困境要用一种超越常规的智慧,这智慧里面有佛禅的玄机。这智慧体现了一个人卓越不凡的思维方式,但方法永远是工具,关键是你要静心去想如何突破。�对于突破困境这件事,弘一法师的教化更加发人深省,他借用某位大师的话来开示众人:“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一教化说出了智慧的根源。大师是教化世人如何避免陷入困境,然而一旦真的陷入困境,佛家的智慧也能超越众生。一天,一位信徒找到一休大师说:“我要自杀,请师父超度我吧!”“那你能否告诉我,为什么要寻短见呢?”一休大师问道。“不瞒禅师,我经商失败了,借了许多的外债,每天被债主们逼得生不如死,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想一死了之!”信徒回道。“难道除了死你就没有想过其他的办法吗?”一休大师问道。信徒痛苦地说:“师父,现在我除了年幼的女儿外,什么都没有了。”一休大师惊喜道:“哦,我有办法了,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人,找一个乘龙快婿,帮你还债啊!”信徒失望地说:“大师,我的女儿只是8岁的幼童啊,怎么可以现在就嫁人呢?”一休大师道:“怎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将你的女儿嫁给我啊!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这……这是行不通的,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做我的女婿呢?”信徒大惊失色地说。一休大师胸有成竹地摆了摆手,说道:“好了,好了!我已经决定了,你现在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情吧!到迎亲那天,我就到你家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好了,好了!赶快回去吧!”这位信徒很敬重一休大师,于是立刻回家宣布了婚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城。到了迎亲的那天,看热闹的人把信徒的家围得水泄不通。一休大师到达后,吩咐信徒在门前搬一张桌子,置上文房四宝,写起了书法。大家看一休的书法写得很好,就争相购买,反而忘了今天是一休大师给人家做女婿的日子,看热闹的人也忘了自己是为什么来这里的。结果,一整天一休大师都在忙着写字,看热闹的人则疯狂购买,很快卖字的钱积攒了几箩筐。“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一休大师问信徒。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就赚到了这么多钱!”一休大师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出现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坐以待毙。“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肯想办法,就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more5minPlay
August 08, 2022《静心》2-有内涵方能泯然一笑有内涵方能泯然一笑泯然一笑,以一颗轻松自在心从容面对一切,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涵养与智慧,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弘一法师在寺院讲佛时曾对世人的涵养评论有佳:“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有涵养的人都能自尊自爱,有句话说得好:“自爱才能爱人,自度才能度人。”有一位不论是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无人能及的女士,觉得自己非常孤独,连个谈心的人都找不到。有一天,郁郁寡欢的她来向无德禅师请教:“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喜欢。”无德禅师说:“如果施主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通力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多讲一些禅话,多听一些禅音,多做一些禅事,多用一些禅心,那么慢慢就能成为魅力四射的人。”“大师,禅话怎么讲呢?”她疑惑地问。无德禅师答道:“所谓的禅话,也就是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女施主又问道:“那么禅音又是怎么听的呢?”无德禅师回答说:“禅音就是把一切的音声当作美妙的音声,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祝福,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祈祷。”女施主继续问道:“那么禅事该怎么去做呢?”无德禅师慢慢地说:“禅事就是指布施的事,用慈善的心去做的事情,为别人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那么你所说的禅心又该怎么用呢?”无德禅师答道:“我所说的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女施主听后,如获至宝。从那以后,她不再炫耀自己的财富和美丽,对人谦恭有礼,对亲戚朋友体恤关怀。渐渐地,她身边的朋友多了起来,生活逐渐快乐了起来。由此看来,人的魅力,来自于真诚与善良。在珍爱自己的时候,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尊敬;爱别人的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爱。所以能不能快乐,能不能被别人爱戴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待它,它就会怎么回报你。赢得他人的喜欢,靠的是自己的内涵。做人应该谦虚躬行是人有内涵的一种体现。有一天,盘珪禅师让一个侍者去买一批上等的纸料。这位侍者非常聪明,而且擅长辩论,但他有个毛病,那就是自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盘珪禅师才把买纸料的任务交给了他,想借机会开悟他。侍者仗着自己聪明,也没有问盘珪禅师对纸料的要求就买了回来。盘珪禅师看了后,冷冷地说:“这种纸料不行,你必须去重买。”侍者非常不乐意,但是师父吩咐了,也只好服从。等侍者第二次回来的时候,他想无论如何这次师父应该满意了。谁知当他把重新买回来的纸料拿给师父看时,盘珪禅师冷冷地瞟了一眼,挥挥手说:“不行,不行,拿去重买。”当时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路途又遥远,侍者觉得师父太不通情理了,但是他又不得不去。等他再一次把买来的纸料给师父看的时候,盘珪禅师依然摇着头说:“不行,不行,重买。”于是侍者问道:“师父想要什么样的纸料,请告诉我,我重新去买,希望这次能够让师父满意。”盘珪禅师冷冷地说:“不行。”侍者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赶忙向师父道歉。盘珪禅师见状,说:“其实你第一次买回来的纸料已经非常好了。我就是想让你看到自己的缺点。”自负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做人应该保持谦虚躬行,不要太过自负。自负的人锋芒太露,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和排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一定要破除心中的迷思,找回真正的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谦恭是一种真正的涵养,谦恭的人更坚定、更自信、更有自我,更能体现他的内涵。...more7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