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
May 25, 2022《静心》1-还内心一份宁静还内心一份宁静留得一份坚定,不盲从和迷信权威,便有几许淡然;心有一份善念,多怀几分慈悲,是内心的开阔境界,有这份淡然和开阔,人生就多了难得的淡定和宁静。�修佛之人若真正开悟,一定有他的定慧和禅心。弘一法师讲修佛应该先修一颗坚定之心,定能生慧。来看这样一位坚持内心禅法的故事:大梅禅师研习了很多年的禅理,尽管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一直没能真正领悟佛法。有一天,大梅禅师前去请教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师父,请教诲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佛?”马祖禅师想了想,回答说:“即心即佛。”大梅禅师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之后,大梅禅师离开师父,去弘扬佛法。马祖禅师听说大梅领悟佛法,不太相信,他觉得大梅学了那么多年佛法,也没能悟出佛法的内涵,怎么一下子说开悟就开悟了呢?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弟子下山后,见到大梅禅师,问道:“师兄,师父到底教诲了你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大梅回答道:“即心即佛。”弟子说:“师父已经不再说‘即心即佛’了!”大梅非常惊奇地问:“那他现在是如何教诲别人的?”弟子说:“师父现在教诲我们要‘非心非佛’。”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师父真是能折腾人,不是存心给我找麻烦吗?我才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弟子回去把和大梅禅师交谈的话告诉了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看来大梅真的是领悟佛法了。”很多人总是会受他人的影响,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人不仅仅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内心,还要分得清善恶是非,一旦被金钱利益等迷惑了心智,人生就会面临失败或者终结。来看看佛是如何点化他们的弟子要懂得善恶、心怀慈悲的吧。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有弟子问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陀没有回答,只是突然离开大道,转而带领众僧避入草丛。对于佛陀这样的行径,弟子们心里非常纳闷,于是有弟子问道:“世尊,我们为何舍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丛呢?”佛陀回答:“前方有贼!走在我们后面的那三个人将会被贼制伏。”众生一看,后方果然有三个人。而在前方不远处,有堆黄金遗落于路边,发着金光,十分耀眼。后方那三个人本是兄弟,其中,老大和老三看起来比较老实,而老二看起来比较狡猾。结果,三人行经此处,一见到闪闪发亮的黄金,不禁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确定没人看见后,便弯下腰捡拾这些黄金。为了庆贺这个意外收获,他们决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于是,大哥说:“老二,你跑得快些,去买一些酒菜回来,我们先吃饱喝足,再来分这些金子。你去买酒菜,应该多分一些金子的。”老二高兴地去了。但是同时他心中却生起一个可怕的计谋,他想:“我如果在饭菜里下毒,毒死大哥和三弟,不就可以独吞金子了吗?”而此时大哥和三弟也在密谋,老二平日里狡猾奸诈,实在不愿意跟他分这些金子,如果将老二杀死,就可以多分一些黄金。就这样,三兄弟被黄金蒙蔽了良心,决定不顾情义,杀人分金。老二带着酒菜回来时,一路飘飘然地想着自己独吞黄金的场景,没有丝毫防范,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老大和老三杀害。达到目的后,老大和老三高兴地拿起酒就喝,并且大嚼饭菜。不稍片刻,二人就毒发身亡。这时,佛陀问众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吗?贪财不仅带来祸患也蒙蔽自心,善恶是要靠自己去分辨的,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帮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脚。所以,面对善恶,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面对诱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心坚定,心存善良才能心安。...more7minPlay
May 20, 2022《静心》1-只需轻轻拂去灰尘只需轻轻拂去灰尘我们本无需那些华美的装饰,擦去墙壁上的尘土,墙壁就是崭新的,卸掉内心的伪装和掩饰,心灵就是纯净的、安宁的。所以,你只需要擦去尘土、卸掉伪装便能找到一直渴望的精神家园。�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曾提到智者大师的一句话:“世间色、声、香、味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他解释说:“‘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著,一爱一执著,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修行,行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中难免发生很多错误,修正错误的行为谓之修行。五尘都是虚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爱著。佛菩萨对五欲六尘亦享受,但不执著,没有爱、取、有,没有分别执著,永远在定。佛祖给弟子解释禅理的时候特别擅长通过故事的形式将晦涩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徒弟们也是百听不厌。一天,佛祖就给徒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想在皇宫内修建一座寺庙,于是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和工匠,希望能够把寺庙修建得华美。被找来的有两组人,其中一组由京城里有名的设计师和工匠组成,另一组则是附近寺院里的几个和尚。皇帝有点犯难了,一组是建筑的行家,一组是最熟悉庙宇的行家,到底谁建的寺庙会更好呢?于是,皇帝决定让他们公平竞争。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在三天之内,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到时候他会亲自验收。工匠们向皇帝要了很多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的整修工具;而和尚一组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等清洁的工具。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所整修的寺庙。他发现工匠们所装修的寺庙,以非常精美的图案和巧夺天工的手艺将小寺庙装饰得非常华美,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皇帝去看和尚们整修的寺庙。当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后整个人都呆了,和尚将寺庙内所有的东西擦拭得干干净净,使其展示出了它们原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被工匠们装饰的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座寺庙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着这一切。皇帝在这座寺庙面前站立了许久。当然,胜负也就不言而喻了。追求外在的浮华是一种诱惑,人在诱惑之下会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只需要将内心的灰尘擦拭干净,才能感受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在真实的自我面前更勇敢、更坚定,用真实和坚定筑起的心灵之屋才是内心疲惫时的栖息之地。...more6minPlay
May 17, 2022《静心》1-没有欲念,心才宁静没有欲念心才安宁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发生,如果你一直将这些琐碎的小事放在心头,那这一天的烦恼就会延绵不断,你的心很难与宁静相伴,只有放下烦恼心才能得以宁静。�弘一法师在讲解佛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他也曾劝诫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一般来说,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决定了人与人内心想法的不同。来看看这师徒二人的迥异想法吧。一天,坦山和尚与徒弟在去某地说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河水虽不大,也不湍急,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后面来了一位穿着得体、体貌端庄的年轻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办,但是到了河岸边后却面露犹豫之色。看到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对姑娘说:“施主,贫僧背你过去吧!”紧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弥听到坦山和尚的话,心里不解,嘀咕到:“平日里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今天自己却犯清规呢?”小沙弥本想当场问师父,但是又怕惹怒师父,只得忍受九转回肠的折磨,闷闷不乐地跟在师父后面。很多天过去了,小沙弥还在为当日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于是问坦山和尚:“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不可以亲近女色,可为什么前些日子,您却背漂亮的女施主过河呢?”坦山和尚听了小沙弥的问话,讶异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一直紧紧背着她,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很多萦绕心头的烦恼,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麻烦,而是因为我们总把它放在心里,弘一法师为世人指点迷途:“世间烦恼都是由念而生,放下欲念是一种内心境界。若放不下便饱受烦恼折磨,放得下内心才能坦然宁静。”...more5minPlay
May 17, 2022静心-11 卸掉心头繁杂事,还内心一份宁静喧嚣中的一份宁静,繁杂中的一份简单,绚烂中的一份素雅,都给了自己的灵魂一份超脱,无论世事多么繁杂,独守一份宁静的美真的很重要!...more1minPlay
May 16, 2022心静-序序当你累到无力,内心深处总是渴望一份安宁与平静,随着这份渴望走下去,我们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精神之家,这个家不在别处,也不是一间屋一座院,它是一种自在静心的感觉,是一种抛开浮华和纷争,回归内心的简单和宁静。生命起始之时,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其实只要你静下心来就能发现,这颗心原来还是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却误以为塞满了很多东西。于是心念被打扰,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引起了内心的层层波澜,当人被繁杂迷了心窍,一切纷扰就会纷至沓来。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有时候心会越锁越紧,越来越浮躁迷乱找不到方向。于是不自觉中我们已经失去了自主能力,跟着情绪走了,或者跟着诱惑走了。一路走去却发现烦恼越来越多。其实很多萦绕心头的烦恼,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麻烦,而是因为我们总把它放在心里。回头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来追求外在的浮华只是一种诱惑,人在诱惑之下会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红尘纷扰的人生路上,人们很容易在诱惑中辨错了方向;在名利相争中远离真实的自己,倒不如驻足片刻,调整好呼吸,聆听自己真实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宁静,才能让内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调整平衡。让生命回归平衡,是一种解脱生活桎梏的大智慧。生活没有上下限,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感受到路的平坦;才能有宠辱不惊的定力;有一切顺其自然、我当宁静致远的超然。弘一法师出家修行,修得一颗宁静之心,一份自在安闲,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引,一路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吧。...more4minPlay
FAQs about 静心—弘一法师:How many episodes does 静心—弘一法师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5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