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http://www.towisdom.org.tw/07-free/langrinfreebook/langrim.as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二、必須善加分辨此二。
若未善解《聲聞地》中所說此義,便覺靜慮及無色中最低道為第一靜慮近分, 彼中說有六種作意,最初即是各別了相,故起誤解而念:「最初生起近分所攝之 心,即是各別了相作意。」
如果沒有善加辨析《聲聞地》中所說的這些道理,便會認為靜慮及無色中的最低道是第一靜慮的近分,且《聲聞地》中又說第一靜慮的近分有各別了相、勝 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六種作意,其中初者即是各別了相作意,因而 誤以為「各別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之首」。
之所以會有這種誤解,是因論述者並不了解《聲聞地》中所說的六種作意其 實是「毗婆舍那所攝的近分」,所以在這之前應先生起「奢摩他所攝的近分」, 也就是作意初修業,由此可知,作意初修業才是最初的近分,而不是各別了相作意。
三、證明此理。
若生此執,不合道理,因未獲得奢摩他者,必不能生第一靜慮近分,若未得 彼近分,亦必不得奢摩他故;各別了相作意是觀察修,故昔未得奢摩他者,修彼 不能新得奢摩他故。
認為「各別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慮近分之首」並不合理,因為奢摩他與第一 靜慮的近分二者在最初是同時生起的,所以假使沒有獲得奢摩他,就無法生起第 一靜慮的近分,相同的,如果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近分,也就等同尚未獲得奢摩 他;此外,由於各別了相作意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屬於觀修,所以如果在這之前沒有獲得奢摩他,光是透由觀修並沒有辦法成辦奢摩他。
四、在第一近分各別了相作意之前,須得第一近分作意初修業。
是故,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初者,是修近分所攝毗婆舍那之首,非第一近 分之最初,因於彼前須有近分所攝之奢摩他。未得第一近分所攝三摩地前,一切 妙三摩地皆是欲界心一境性,故若依循諸大論典,實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此處, 由修近分六種作意,令心遠離貪欲之理,恐繁不述。
因此,各別了相作意雖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的最初者,但那只是毗婆舍那 所攝近分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之首,因為在那之前必須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作意初修業。 在還未獲得第一近分所攝的三摩地前,所有的妙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 性,所以假如依循經論中的內涵來檢視,真正獲得奢摩他的人實屬稀少。關於如 何透由修學近分的六種作意來遠離貪欲的道理,之前已經概略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九住心圖解
僧人象徵「修學奢摩他的行者」,其左手的繩索象徵「正念」,右手的鐵鉤象徵「正知」。 大象代表「心」,其身色黑表示「沉沒」;猴子代表「流散」,其身色黑表示「掉舉」;兔子 則代表「細分的沉沒」。 ABCDE分別是鏡子、樂器、盛滿香水的海螺、水果及絲綢,象徵掉舉的境 五欲。 由下往上會依序經過六個彎道,表示「六力」;火焰的大小則是代表提起正念、正知的力道強 弱。
1、 內住心:大象被猴子帶著奔跑,僧人雖然手持繩索、鐵鉤,但是完全無法追上,表示此時 心全然不受控制,即便刻意提起正念、正知(火焰極大),效果也十分有限;第一個彎道 代表「聽聞力」,由此成辦第一住心。
2、 續住心:僧人仍在努力追趕大象,稍微拉近彼此的距離,此後大象、猴子從頭部開始逐漸 變白,表示「明分」與「住分」漸次增長,此時心能在短時間內安住於所緣境;第二個彎 道 代表「思維力」,由此成辦第二住心。
3、 安住心:僧人以繩索綁住大象的頸部,象徵此時藉由正念略能控制自心;大象、猴子面朝 後望,代表此時心會不時向外散亂,但在察覺之後,能夠隨即將心拉回所緣境上;兔子開 始出現,表示此後要能區分粗細兩種沉沒;第三個彎道 代表「正念力」,由此成辦第三、第四住心。
4、 近住心:三種動物身上白色的部分逐漸增加,表示心安住在境上的時間漸次延長,所顯現 的影像也更為清晰。
5、 調伏心:猴子落到大象之後,代表心不易被掉舉牽動;僧人走在大象之前,回頭緊盯著大 象、兔子、猴子並高舉鐵鉤,象徵此時能以正知觀察沉掉,並且設法對治;第四個彎道 代表「正知力」,由此成辦第五、第六住心。
6、 寂靜心:大象、猴子的身上超過一半都變成白色,兔子也消失了,僧人的面朝前,表示此 時沉掉的干擾已大為降低,行者能以具力正知防範自心向外流散。
7、 最寂靜心:僧人放下繩索、鐵鉤,從旁注視著身上只有些許黑色的大象,猴子也被馴服, 表示此時正念、正知圓滿,就算細分的沉掉都難以生起,縱使短暫生起,也能輕易遮除; 第五個彎道 代表「精進力」,由此成辦第七、第八住心。
8、 專注一趣心:大象全身雪白,猴子也離開了,代表行者只要在最初稍微提起正念、正知, 便能在一座中不受沉掉干擾。
9、 等持心:僧人打坐修定,大象靜臥在側,表示行者已能隨心所欲地掌控自心;第六個彎道 代表「串習力」,由此成辦第九住心。
10 、 僧人騰空飛翔象徵「身輕安」;騎乘大象代表「心輕安」,此時已獲得奢摩他。
11 、 僧人騎乘大象、手持利劍象徵「將以緣空的止觀雙運慧劍斬斷無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