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各位好,我是小丹尼,谈车说科技。
为什么要做这期问答沟通视频呢?原因是我感觉欠大家的问题太多了,积累了一屁股债,所以本集问答视频我精选概括出了7个问题:
你们的问题太多了我没法全部回答,因为我需要时间去做DannyData视频和分析工具,所以我精选出这7个共性问题来回答;同时,我又不想把这些问题的回答放在DannyData系列视频里,不然又要被人骂跑题太严重了,所以我会不定期做一集问答视频。
接下来我分别来回答。
第1问:你是如何看待“巫师财经”的呢?
这个问题我在之前【DannyData第2集】王兴的深度思考,对美团的成功有什么影响?的开头讲过:大意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巫师财经是我们做视频的标杆之一,但明眼人就能看出“披萨并不是打卤馕”。
我认为DannyData视频和巫师财经各有所长,顺便带你们复习一下我在上集瑞幸咖啡里讲到的“价值曲线”:
这是我心中巫师财经和DannyData的价值曲线,你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比如巫师财经在先发优势、故事戏剧性和资本领域领先DannyData,而DannyData在商业模式分析、数据支持领先巫师财经。但说到底,我们都有高水准的分析逻辑、后期制作,而且努力的诚意度满满,看看DannyData和巫师财经的视频背后都是万字的中英文稿,你就明白了。
其实从一名观众的角度来讲,DannyData和巫师财经给你们提供了不同价值,让你们多了一种选择,难道这不好吗?就像我既喝星巴克又喝瑞幸,偶尔也来杯雀巢咖啡。我认为作为一名观众,很多时候没必要去站不同的队伍,而是去吸收各方优点就好了。就像先生在生前经常骂金庸,但我作为一名读者,两位先生的作品和言行我都很欣赏,我从来不选择去站还是去站金庸,我只是好好学习他们的优点就好了。
顺便补充几句,现在有不少视频去分析”巫师财经为什么这么火”,其实在我看来,你看完这些视频,你也很难做出类似“巫师财经”高质量水准的视频,只能做出一些粗略的模仿:比如抓明星热点、加一些类似的动画和配乐、暗示自己背景有多牛比又搞了几个亿的大项目、不时CUE一下大家去看自己之前或之后的视频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核心能力。
那核心能力是什么呢?
在于文稿背后的功底,这都是在之前学习和工作经验中长期积累出来的,你的分析到底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干货,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的专业程度。比如我在做【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国韭菜,补贴中国人喝咖啡吗?时,专门搜了一下之前b站浏览量最高的分析瑞幸咖啡的视频,我看完了感觉真的是太业余了,只是一个信息二传手,缺乏自己的逻辑分析。
那现在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目前分析瑞幸咖啡排名第一的已经是DannyData视频了:
这也是我们做DannyData视频一直以来的目标:只要我分析一家公司,就要做到市面上的最好,我之前也发过一条朋友圈阐述过这个目标:
当然,我希望能看到更好的分析视频尽快超越我,这不是客套话,因为我也想学到更多。
第2问:你之后要分析哪些公司呢?
接下来的3期DannyData视频我会讲:蔚来汽车、B站和小米。其他的我还没有想好,要看你们的反馈,请给我留言。
顺便说一下我选择分析公司的标准,有四条:
1)科技公司。
这里所说的科技公司范围比较广泛,比如我之前所讲的特斯拉、美团、拼多多和瑞幸,虽然都属于不同行业,但科技属性比较强,所以我也把他们算在其中。
2)优先分析上市公司。
因为数据比较全面靠谱,有经审计的财报数据。但是你要非说“上市公司数据也有造假啊”,那这个我真是无法反驳了,但我只能说,上市公司的数据已经是市面上能找到的最靠谱数据了,而我的分析也绝不仅仅停留在给你们抛出数据而已,只是数据可以帮助你们更接近真相事实。
之前我在群里跟大家说,现在你们爱说“以我为准”,但其实我认为不存在“准”这一说,就像哪怕我用一手的财报数据,也只是更接近事实真相,因为事实往往是复杂的、灰度的。所以下回你再听到谁说“以我为准”,那只是霸道总裁的口号,你们随便听听就得了。
3)成长速度快的公司。
之前看到不少朋友说感谢我,因为他们看了我的视频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赚了不少。但要我说这还真不是我的功劳,要谢你就去谢谢这家公司成长的快,不如买一些他们的产品去继续支持。
顺便再跟大家说一句,目前除了b站发给过我们1000块钱的优秀创作者奖励,还没有任何公司给过我们钱,哪怕是之前看我视频的很多人下载了瑞幸咖啡app并下单,瑞幸也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分钱。所以你们非说我恰饭的,可以再等等。
如果我们之后真恰到了饭,我也会跟大家明确说的,但我不会写软文做软广。在我看来,恰饭这件事对我们这种创业团队也不是坏事吧,毕竟团队是不能靠白嫖观众们养活的,只不过恰饭的姿势要优美一些,不要吃了软饭还要装大爷。
4)看你们的反馈,请给我留言。
以上就是我选择分析公司的标准。
第3问:你是如何分析公司的?
这个问题很大,我先抽取要点跟大家讲讲,如果你们感兴趣,以后我可以组织线下聚会再跟大家详细聊。
首先,我做DannyData的准备工作是读完这家公司的招股书、近几年的财报、电话会原文、创始团队的演讲材料等等,全是一手信息。接下来,我还需要看一些研究报告作为交叉验证。当然,这些准备工作都离不开我之前的积累,比如下一集DannyData视频我要讲蔚来汽车,其实我已经跟踪蔚来这家公司很长时间了,文章也写过不少,感兴趣可以去翻,作为你看下一集DannyData视频的预习材料:
【小丹尼】蔚来到底是亏400亿还是亏220亿?都不准确
【小丹尼】蔚来2019年三季度交付量要点分析
【小丹尼】蔚来销量为什么不行了?
【小丹尼】雷军送蔚来不兑现,我猜过程很有意思
【小丹尼】谁希望特斯拉和蔚来倒闭?
【小丹尼】特斯拉跳楼降价,蔚来为什么不跟随降价?
【小丹尼】特斯拉和蔚来的战争还没有开打
之后,在我写文稿时,行内人都能看出来我使用的分析框架是基于“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发明的结构化思考和沟通框架,你可以简单理解为“1个结论+3个论据支撑”。
但是,其实我对“金字塔原理”是“又爱又恨”的。
为什么说”爱”呢?
因为我认为“金字塔原理”确实是一个思考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好工具。当我面临选择“讲故事”,还是阐明清楚自己分析观点时,虽然我知道“讲故事”绝对更加吸引眼球,但我仍然选择后者。
那为什么说”恨”呢?
只是用“金字塔原理”,不免有些教条,说白了就是缺乏你们所说的“故事戏剧性”。虽然我不讲故事,但你能发现DannyData视频往往并不只是停留在“1个结论+3个论据支撑”,我还会在视频的后半部分跟大家讲一些我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不只是讲科技,还讲一些人文,因为科技和人文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虽然因为我讲这些东西会被骂“跑题了”或者“废话太多”,但我仍然会坚持,因为我的每集DannyData视频内容,不想停留在只分析这家公司而已,而想带你去看看这家公司背后更大的世界。
第4问:你的专业背景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回答,我本硕专业都是学计算机的,本科在某985,硕士在某世界Top 20的学校,毕业先在某纽交所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部工作了2年多,然后做某咨询公司。
为什么我都说“某”呢?留点悬念嘛,就像谈恋爱一样,第一次见面不能就把自己爸妈在哪工作、家里有几套房全都说出来吧,咱们先聊着,以后再慢慢了解。目前DannyData是我们的一个创业项目,包括了你们看到的视频内容和数据可视化工具。
第5问:你是如何看待“数据具有两面性”的?
大家经常说“数据是具有两面性”的,而且之前我看到了我在关注的李自然说了这么一段话:
首先我要说,整体来看李自然这段话确实没错,有些up主确实是表面用了一些研报数据、天眼查数据截图等等,但讲的确实没什么干货,比如我之前动态里讲过某位看似很火的up主,其实只是“故事会”,并没有什么自己的逻辑分析,是谁我就不再说了。
但是,你要注意,这并不是数据本身的错误,就像你说一个纯素食者营养搭配不好,难道是吃青菜就是错误吗?或者这人跑步过量膝盖搞伤了,难道跑步就是错误吗?
我认为有准确的一手数据分析,一定要比没有一手数据的分析更为接近事实真相。只不过有些人把数据用错了,再加上自己的分析不专业,才会造成李自然所说的结果。
所以我说分析离不开数据,但也不能只看数据,就像我做咨询时也经常说:“只看财报数据,就如同看着后视镜开车”。所以,我们还要进行有逻辑的分析,才能更加还原接近事实的真相,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第6问:能不能推荐一些书籍或学习材料?
这个问题比较大,因为我看过的好书太多了,而且仍然有很多好书还没有看。
我可以跟你讲一些我推崇的“派系”,比如投资我推崇的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派”,相信你从DannyData视频里也能看出些线索了,所以巴菲特“价值投资派”的相关内容你可以好好看看,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穷查理宝典》、《聪明的投资者》等等。
与此同时,我最近比较喜欢听一些节目,比如《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八分》、《锵锵三人行》等等,以前比较喜欢听《晓说》、《晓年鉴》这些,我认为有两点好处:
一是可以从不同的人角度来丰富我的观点,让我自己不再狭隘;
二是比较现实,我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因为自己每天可以盯在手机和电脑前的时间也就那么多,听一些节目可以将我的时间利用最大化,比如我可以在运动、吃饭、出差赶路、收拾房间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思想。
我始终认为,如果你想有好的内容输出,比如做出高水准的DannyData视频,那就必须要有持续好的内容输入。
第7问:怎样加入你们团队?
我在之前发布了【小丹尼】说一件DannyData的大事:招募共事者,其实我感觉要求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而且很简单,就两条:
1) 将你的简历发给我;
2) 写一些你对DannyData视频和工具的想法或建议。
而且我专门附加了一句:要求确实很简单,但完成程度取决于你自己。
但是我看到仍然有不少朋友只是完成了第一条:把自己的简历发给了我。
其实我也能想象到这些朋友背后的想法:“反正我也要找工作,简历早都写好了,那我就投一个简历给小丹尼试试呗,没准有机会呢。”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不走心的行为,给你们分享一下我硕士毕业后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吧。估计有朋友纳闷:Danny你之前不是学计算机的吗?怎么后来又去做战投和咨询了呢?你是怎么转行的呢?
其实我找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部之前,先是在这家公司里做了半年的总裁办管理培训生。当时有30多个应聘者,而且这30多个应聘者里不乏有清华北大常春藤的学生,比我这类985毕业的学校要更好,但最终只选了我一个人。而且最终面试我的,是这家公司的老大,我进入这家公司时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进入这家公司的原因。
那么如何在30多个应聘者里脱颖而出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我就举一些小细节吧。
我知道最终面试我的公司老大,他的时间绝对是非常宝贵的,你想想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老大抽空去见我这种刚毕业的菜鸡学生,当然要把时间利用的最大化了。
所以,我把自己“又臭又长”的个人简历精选出内容,对应我要应聘的岗位要求,专门做了一张表格,彩色打印并精心封皮包装。我还研究了这家公司老大是Google的校友,我本身也很喜欢Google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所以我准备了之前读过的一本Google创始人写的书送给了他。
当时,这家公司老大绝对是企业界的“网红”,我发现有些应聘者做出非常幼稚的行为,比如应聘时还要去找他合影或者要个签名,要注意你是来应聘的,不是来追星的,所以这些行为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而且本身我也不好这口,我认为让对方认识到你的才华,远远比要个合影、要个签名什么的有用的多。
以上只是一些小细节,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你的才华。但是细节绝对能反映出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如果你连应聘时都不展现出自己的“诚意”,那对方如何能相信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突出呢?
我认为把所有工作上的事情都做到90分以上,远远比有时候得100分但有时候只能得60分更重要,其实老板要的就是你“靠谱”,类似咱们国家乒乓球、羽毛球队选择选手去参加奥运会的标准一样,要的是稳定发挥好的选手,而不是时而牛比、时而菜鸡的选手。
希望以上这些话无论是你找我应聘也好,或者是将来你去其他公司应聘也好,能对你有一些帮助。
好了本期问答视频就到这里,欢迎你加入我们团队,也欢迎你给我提问或者给我留言:你还想看我分析哪家公司呢?
Tech Never Die,我们下集DannyData——蔚来见。
Previews
中文版本
【DannyData第1集】特斯拉上海工厂,有什么影响?
【DannyData第2集】王兴的深度思考,对美团的成功有什么影响?
【DannyData第3集】拼多多只是一家电商公司吗?
【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国韭菜,补贴中国人喝咖啡吗?
EN Version
【DannyData 01】What is the impact of Tesla Shanghai Gigafactory?
【DannyData 02】Wang Xing's deep thinking and Meituan's success?
【DannyData 03】Is PDD just an e-commerce company?
【DannyData 04】Luckin takes advantage of American investors?
3
22 ratings
各位好,我是小丹尼,谈车说科技。
为什么要做这期问答沟通视频呢?原因是我感觉欠大家的问题太多了,积累了一屁股债,所以本集问答视频我精选概括出了7个问题:
你们的问题太多了我没法全部回答,因为我需要时间去做DannyData视频和分析工具,所以我精选出这7个共性问题来回答;同时,我又不想把这些问题的回答放在DannyData系列视频里,不然又要被人骂跑题太严重了,所以我会不定期做一集问答视频。
接下来我分别来回答。
第1问:你是如何看待“巫师财经”的呢?
这个问题我在之前【DannyData第2集】王兴的深度思考,对美团的成功有什么影响?的开头讲过:大意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巫师财经是我们做视频的标杆之一,但明眼人就能看出“披萨并不是打卤馕”。
我认为DannyData视频和巫师财经各有所长,顺便带你们复习一下我在上集瑞幸咖啡里讲到的“价值曲线”:
这是我心中巫师财经和DannyData的价值曲线,你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比如巫师财经在先发优势、故事戏剧性和资本领域领先DannyData,而DannyData在商业模式分析、数据支持领先巫师财经。但说到底,我们都有高水准的分析逻辑、后期制作,而且努力的诚意度满满,看看DannyData和巫师财经的视频背后都是万字的中英文稿,你就明白了。
其实从一名观众的角度来讲,DannyData和巫师财经给你们提供了不同价值,让你们多了一种选择,难道这不好吗?就像我既喝星巴克又喝瑞幸,偶尔也来杯雀巢咖啡。我认为作为一名观众,很多时候没必要去站不同的队伍,而是去吸收各方优点就好了。就像先生在生前经常骂金庸,但我作为一名读者,两位先生的作品和言行我都很欣赏,我从来不选择去站还是去站金庸,我只是好好学习他们的优点就好了。
顺便补充几句,现在有不少视频去分析”巫师财经为什么这么火”,其实在我看来,你看完这些视频,你也很难做出类似“巫师财经”高质量水准的视频,只能做出一些粗略的模仿:比如抓明星热点、加一些类似的动画和配乐、暗示自己背景有多牛比又搞了几个亿的大项目、不时CUE一下大家去看自己之前或之后的视频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核心能力。
那核心能力是什么呢?
在于文稿背后的功底,这都是在之前学习和工作经验中长期积累出来的,你的分析到底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干货,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的专业程度。比如我在做【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国韭菜,补贴中国人喝咖啡吗?时,专门搜了一下之前b站浏览量最高的分析瑞幸咖啡的视频,我看完了感觉真的是太业余了,只是一个信息二传手,缺乏自己的逻辑分析。
那现在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目前分析瑞幸咖啡排名第一的已经是DannyData视频了:
这也是我们做DannyData视频一直以来的目标:只要我分析一家公司,就要做到市面上的最好,我之前也发过一条朋友圈阐述过这个目标:
当然,我希望能看到更好的分析视频尽快超越我,这不是客套话,因为我也想学到更多。
第2问:你之后要分析哪些公司呢?
接下来的3期DannyData视频我会讲:蔚来汽车、B站和小米。其他的我还没有想好,要看你们的反馈,请给我留言。
顺便说一下我选择分析公司的标准,有四条:
1)科技公司。
这里所说的科技公司范围比较广泛,比如我之前所讲的特斯拉、美团、拼多多和瑞幸,虽然都属于不同行业,但科技属性比较强,所以我也把他们算在其中。
2)优先分析上市公司。
因为数据比较全面靠谱,有经审计的财报数据。但是你要非说“上市公司数据也有造假啊”,那这个我真是无法反驳了,但我只能说,上市公司的数据已经是市面上能找到的最靠谱数据了,而我的分析也绝不仅仅停留在给你们抛出数据而已,只是数据可以帮助你们更接近真相事实。
之前我在群里跟大家说,现在你们爱说“以我为准”,但其实我认为不存在“准”这一说,就像哪怕我用一手的财报数据,也只是更接近事实真相,因为事实往往是复杂的、灰度的。所以下回你再听到谁说“以我为准”,那只是霸道总裁的口号,你们随便听听就得了。
3)成长速度快的公司。
之前看到不少朋友说感谢我,因为他们看了我的视频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赚了不少。但要我说这还真不是我的功劳,要谢你就去谢谢这家公司成长的快,不如买一些他们的产品去继续支持。
顺便再跟大家说一句,目前除了b站发给过我们1000块钱的优秀创作者奖励,还没有任何公司给过我们钱,哪怕是之前看我视频的很多人下载了瑞幸咖啡app并下单,瑞幸也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分钱。所以你们非说我恰饭的,可以再等等。
如果我们之后真恰到了饭,我也会跟大家明确说的,但我不会写软文做软广。在我看来,恰饭这件事对我们这种创业团队也不是坏事吧,毕竟团队是不能靠白嫖观众们养活的,只不过恰饭的姿势要优美一些,不要吃了软饭还要装大爷。
4)看你们的反馈,请给我留言。
以上就是我选择分析公司的标准。
第3问:你是如何分析公司的?
这个问题很大,我先抽取要点跟大家讲讲,如果你们感兴趣,以后我可以组织线下聚会再跟大家详细聊。
首先,我做DannyData的准备工作是读完这家公司的招股书、近几年的财报、电话会原文、创始团队的演讲材料等等,全是一手信息。接下来,我还需要看一些研究报告作为交叉验证。当然,这些准备工作都离不开我之前的积累,比如下一集DannyData视频我要讲蔚来汽车,其实我已经跟踪蔚来这家公司很长时间了,文章也写过不少,感兴趣可以去翻,作为你看下一集DannyData视频的预习材料:
【小丹尼】蔚来到底是亏400亿还是亏220亿?都不准确
【小丹尼】蔚来2019年三季度交付量要点分析
【小丹尼】蔚来销量为什么不行了?
【小丹尼】雷军送蔚来不兑现,我猜过程很有意思
【小丹尼】谁希望特斯拉和蔚来倒闭?
【小丹尼】特斯拉跳楼降价,蔚来为什么不跟随降价?
【小丹尼】特斯拉和蔚来的战争还没有开打
之后,在我写文稿时,行内人都能看出来我使用的分析框架是基于“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发明的结构化思考和沟通框架,你可以简单理解为“1个结论+3个论据支撑”。
但是,其实我对“金字塔原理”是“又爱又恨”的。
为什么说”爱”呢?
因为我认为“金字塔原理”确实是一个思考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好工具。当我面临选择“讲故事”,还是阐明清楚自己分析观点时,虽然我知道“讲故事”绝对更加吸引眼球,但我仍然选择后者。
那为什么说”恨”呢?
只是用“金字塔原理”,不免有些教条,说白了就是缺乏你们所说的“故事戏剧性”。虽然我不讲故事,但你能发现DannyData视频往往并不只是停留在“1个结论+3个论据支撑”,我还会在视频的后半部分跟大家讲一些我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不只是讲科技,还讲一些人文,因为科技和人文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虽然因为我讲这些东西会被骂“跑题了”或者“废话太多”,但我仍然会坚持,因为我的每集DannyData视频内容,不想停留在只分析这家公司而已,而想带你去看看这家公司背后更大的世界。
第4问:你的专业背景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回答,我本硕专业都是学计算机的,本科在某985,硕士在某世界Top 20的学校,毕业先在某纽交所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部工作了2年多,然后做某咨询公司。
为什么我都说“某”呢?留点悬念嘛,就像谈恋爱一样,第一次见面不能就把自己爸妈在哪工作、家里有几套房全都说出来吧,咱们先聊着,以后再慢慢了解。目前DannyData是我们的一个创业项目,包括了你们看到的视频内容和数据可视化工具。
第5问:你是如何看待“数据具有两面性”的?
大家经常说“数据是具有两面性”的,而且之前我看到了我在关注的李自然说了这么一段话:
首先我要说,整体来看李自然这段话确实没错,有些up主确实是表面用了一些研报数据、天眼查数据截图等等,但讲的确实没什么干货,比如我之前动态里讲过某位看似很火的up主,其实只是“故事会”,并没有什么自己的逻辑分析,是谁我就不再说了。
但是,你要注意,这并不是数据本身的错误,就像你说一个纯素食者营养搭配不好,难道是吃青菜就是错误吗?或者这人跑步过量膝盖搞伤了,难道跑步就是错误吗?
我认为有准确的一手数据分析,一定要比没有一手数据的分析更为接近事实真相。只不过有些人把数据用错了,再加上自己的分析不专业,才会造成李自然所说的结果。
所以我说分析离不开数据,但也不能只看数据,就像我做咨询时也经常说:“只看财报数据,就如同看着后视镜开车”。所以,我们还要进行有逻辑的分析,才能更加还原接近事实的真相,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第6问:能不能推荐一些书籍或学习材料?
这个问题比较大,因为我看过的好书太多了,而且仍然有很多好书还没有看。
我可以跟你讲一些我推崇的“派系”,比如投资我推崇的是巴菲特“价值投资派”,相信你从DannyData视频里也能看出些线索了,所以巴菲特“价值投资派”的相关内容你可以好好看看,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穷查理宝典》、《聪明的投资者》等等。
与此同时,我最近比较喜欢听一些节目,比如《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八分》、《锵锵三人行》等等,以前比较喜欢听《晓说》、《晓年鉴》这些,我认为有两点好处:
一是可以从不同的人角度来丰富我的观点,让我自己不再狭隘;
二是比较现实,我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因为自己每天可以盯在手机和电脑前的时间也就那么多,听一些节目可以将我的时间利用最大化,比如我可以在运动、吃饭、出差赶路、收拾房间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思想。
我始终认为,如果你想有好的内容输出,比如做出高水准的DannyData视频,那就必须要有持续好的内容输入。
第7问:怎样加入你们团队?
我在之前发布了【小丹尼】说一件DannyData的大事:招募共事者,其实我感觉要求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而且很简单,就两条:
1) 将你的简历发给我;
2) 写一些你对DannyData视频和工具的想法或建议。
而且我专门附加了一句:要求确实很简单,但完成程度取决于你自己。
但是我看到仍然有不少朋友只是完成了第一条:把自己的简历发给了我。
其实我也能想象到这些朋友背后的想法:“反正我也要找工作,简历早都写好了,那我就投一个简历给小丹尼试试呗,没准有机会呢。”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不走心的行为,给你们分享一下我硕士毕业后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吧。估计有朋友纳闷:Danny你之前不是学计算机的吗?怎么后来又去做战投和咨询了呢?你是怎么转行的呢?
其实我找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部之前,先是在这家公司里做了半年的总裁办管理培训生。当时有30多个应聘者,而且这30多个应聘者里不乏有清华北大常春藤的学生,比我这类985毕业的学校要更好,但最终只选了我一个人。而且最终面试我的,是这家公司的老大,我进入这家公司时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进入这家公司的原因。
那么如何在30多个应聘者里脱颖而出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我就举一些小细节吧。
我知道最终面试我的公司老大,他的时间绝对是非常宝贵的,你想想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老大抽空去见我这种刚毕业的菜鸡学生,当然要把时间利用的最大化了。
所以,我把自己“又臭又长”的个人简历精选出内容,对应我要应聘的岗位要求,专门做了一张表格,彩色打印并精心封皮包装。我还研究了这家公司老大是Google的校友,我本身也很喜欢Google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所以我准备了之前读过的一本Google创始人写的书送给了他。
当时,这家公司老大绝对是企业界的“网红”,我发现有些应聘者做出非常幼稚的行为,比如应聘时还要去找他合影或者要个签名,要注意你是来应聘的,不是来追星的,所以这些行为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而且本身我也不好这口,我认为让对方认识到你的才华,远远比要个合影、要个签名什么的有用的多。
以上只是一些小细节,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你的才华。但是细节绝对能反映出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如果你连应聘时都不展现出自己的“诚意”,那对方如何能相信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突出呢?
我认为把所有工作上的事情都做到90分以上,远远比有时候得100分但有时候只能得60分更重要,其实老板要的就是你“靠谱”,类似咱们国家乒乓球、羽毛球队选择选手去参加奥运会的标准一样,要的是稳定发挥好的选手,而不是时而牛比、时而菜鸡的选手。
希望以上这些话无论是你找我应聘也好,或者是将来你去其他公司应聘也好,能对你有一些帮助。
好了本期问答视频就到这里,欢迎你加入我们团队,也欢迎你给我提问或者给我留言:你还想看我分析哪家公司呢?
Tech Never Die,我们下集DannyData——蔚来见。
Previews
中文版本
【DannyData第1集】特斯拉上海工厂,有什么影响?
【DannyData第2集】王兴的深度思考,对美团的成功有什么影响?
【DannyData第3集】拼多多只是一家电商公司吗?
【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国韭菜,补贴中国人喝咖啡吗?
EN Version
【DannyData 01】What is the impact of Tesla Shanghai Gigafactory?
【DannyData 02】Wang Xing's deep thinking and Meituan's success?
【DannyData 03】Is PDD just an e-commerce company?
【DannyData 04】Luckin takes advantage of American investors?
316 Listeners
39 Listeners
223 Listeners
447 Listeners
178 Listeners
165 Listeners
52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300 Listeners
23 Listeners
264 Listeners
289 Listeners
2 Listeners
261 Listeners
4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