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凝思。
岁月好似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而古典音乐就是那百年浪涛过去后河底沉淀下来的金沙,闪耀着魅力恒久的光彩。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经典,作为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也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钟情于古典音乐的,它可以轻轻拂去你奔波劳碌后身心沾染的灰尘,让原本浮躁的内心变得沉静淡定;它能够在你孤单无助的时刻给予你安慰和寄托;在你犹豫彷徨时鼓舞你的信心、赋予你力量。
今天想推荐的是法国作曲家萨蒂(Erik Satie,1866-1925)的一首早期作品——三首《裸者之舞》中最广为流传的第一首。这首曲子常见的是钢琴版,而我更想推荐是德彪西改编的管弦乐版本。
记得90年代看过一部韩国电影《第101次求婚》,剧中女主角是大提琴手, 而不懂音乐的男主角为了俘获女友的芳心,竟然苦练萨蒂的这首钢琴曲,结果最后他的真诚感动了女友,第101次求婚终于修成正果。情节虽然有点戏剧性的夸张,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首钢琴曲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
“裸者之舞”是古希腊的一种裸体舞蹈仪式,萨蒂用钢琴右手的单音描摹出舞者步伐轻盈的旋律线条,以左手的和弦作为背景衬托。全曲精巧、简练而富有灵性,特色十分鲜明。
钢琴表达出的是一种黑白照片一般极为纯净并且略带阴郁和神秘的感觉;而音色丰富的管弦乐版则在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笔下变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的印象画。
中间有两段双簧管的独奏,极富穿透力的声音好像静谧的深夜中,一个人在喃喃低语、倾吐心声;而紧随其后竖琴的一串琶音则好像另一个人给予的默契回应。这是非常细腻浪漫的情感表达。管乐、弦乐等各种乐器的交织变换,把原本单薄的曲子支撑得饱满、丰润,并且营造出了一种朦胧梦幻的光影效果,与印象派绘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我也给出了钢琴版本的链接,不同的版本,呈现的是不同的曲风和效果。两者各有特点,大家对比着听听看,也许会更有意思。
关于萨蒂和曲子详见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是一位性格有些古怪的法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其曲子多半结构简单、简洁洗练,有些甚至有点诡异莫名,有时也会诙谐幽默。
其代表作《裸者之舞》(Gymnopédies)一共有三首,他创作此系列钢琴曲时年仅22岁,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Gymnopédies音译为吉诺佩蒂,源自古希腊代斯巴达祭祀太阳神的祭典,意为年轻人赤裸着身体在神殿前献上神圣的舞蹈。
萨蒂的创作虽然难逃浪漫派的痕迹,却有着一种锐意创新的另类特色。与同时期的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一样,他们都力图摆脱瓦格纳的影响,突破浪漫主义寻找新的音乐语汇。他与比他年长四岁的德彪西是朋友,也有相互之间的影响。德彪西后来把他的《裸者之舞》第一首和第三首改编成了管弦乐版本。萨蒂专注宗教、心无旁骛,而德彪西热衷名利、爱好结交朋友,因此后来萨蒂的知名度远不如德彪西。
萨蒂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音乐和理想而活,从不看重金钱和名利,也从不畏惧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作为引领潮流的音乐家,萨蒂在音乐史上不容忽视,他的身份包括作曲家、神秘主义者、孤独人、混搭潮流的先驱、电影音乐实验者、现代音乐的启蒙、投机的基督徒和达达主义战士。可惜他毕生流连于酒馆,不去向往殿堂,最后因饮酒过度导致肝硬化,死于酒馆,享年59岁。
除了《裸者之舞》,萨蒂的代表作还有钢琴曲《六首玄秘曲》、《三首萨拉班德》,交响戏剧《苏格拉底》,舞剧《游行》、《炫技表演》和《松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