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高潮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物开始对话了,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庄子有很多精彩的东西,都是通过老子和孔子来传播的。当然,背后的总导演是庄子。
孔子求道于老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孔子五十一岁了还没有闻“道”,于是往南方到沛城去见老子。孔子在曲阜,而老子在徐州附近的沛县。到底老子住在哪里,说不清楚。《史记》记载说,老聃是西周时期中央国家图书馆馆长,老了以后,西行函谷关,不知所踪,涉流沙而去。这里又说他在沛地,也就是彭城附近,在徐州的南边。在其他篇章里,庄子多次都说老子居于沛,与《史记》里的记载有差别。
老子说:“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我们看,老子一来就“逼拶(zā)”,像禅宗一样。你来啦,你了不起哦!我早就听到你的大名了,你是北方的贤者啊。
孔子在春秋时期是文化伟人,老子是隐者,名气当然没有孔子大。这里庄子挖苦孔子,说他五十有余还未得道。在《论语》里,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已经得道了。这里说他没有得道,去请教老子。老子问孔子:你是北方贤者,是否得道了呢?就像有人问六祖:“黄梅衣钵何人得?”六祖答:“会佛法人得。”又问:“那你老人家是会佛法的人吗?”六祖大师说:“我不会佛法。”这样的语言境界,在庄子那里都有。老子一来就给孔子一顿棒喝:你是不是得道的人,把你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真枪真刀,赤膊上阵。就像古时禅宗的人,你与他一谈,就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或“如何是道?”来考量你,就是这样单刀直入,看你是否得道。
孔子也是老实人,老老实实说“未得也”,不去不懂装懂,所以孔子很可爱,他绝非是不懂装懂的人,懂就懂,不懂就不懂。
老子说,这么几十年,你也是很精进的人,为什么没有得道?你是怎样学,怎样修的呢?把你学道的过程说给我听听,我来帮你分析一下。
孔子老实地说,“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五年来,我都是在天文“度数”上研究。三年一小闰,五年一大闰,日月之行,周年三百六十五度几分几秒,待五年才能融合无间。但道毕竟不是“度数”,虽研究了五年,并没有得道,在“度数”里没有找到“道”的感觉。另外,中国的干支学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东方是甲乙木,南方是丙丁火,西方是庚辛金,北方是壬癸水,中央是戊己土,合五行之数。五年之时,五行刚好运行了一小圈,但五行也未必是道。
老子接着又问,这五年未闻道,那你接下来又怎么做的呢?
孔子说,“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我又在阴阳之道上去参究,但十二年过去了,对阴阳之道也不得门而入。从“度数名相”转过来求“阴阳之奥”,孔子已经有很大的升华了,已经放下了世上的东西。但阴阳的奥秘也不是谁都参得透的,我送了卢火神一首诗:“一气流行万相遗,阴阳大奥孰知奇?”学医的人学阴阳,算命的人算阴阳,哪一位能把“阴阳二气”捏得死、盘得活?不容易。你能把自身的阴阳调整不得病,活上一千年吗?从古至今,的确没有几个人能把这个事情料理得好。
前面说到天干五行,这里再说地支五行。古人建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月日时都可以与之相配而有条理规律。亥子水,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辰戌丑未土。不论天干地支,都分为阴阳两组,以定历时。别小看这干支,夏,特别是商代帝王多因之取名。夏有孔甲、癸(夏桀)。商有太丁、外丙、中壬、太甲,直到盘庚、帝乙、帝辛(纣),前后三十位君王,全是以天干命名。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干支这个天文度数对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
年是如此,月、日、时也是如此。夏代正月建寅,商代正月建丑,周代正月建子,我们今天也是正月建寅,故称为夏历。然后是卯月、辰月,以此类推下去,一年就数完了。在没有时钟的古代,丑时鸡鸣,寅卯天光,十二时辰指导着我们的作息,十二月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你能说这不重要吗?但不论五行,还是十二地支,不论用在生产生活上,还是用在天文历法上,这一切仍然不是道。什么才能是道呢?老子下面就有明确的指示了。
“道”可以作为礼物送人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
老子听了孔子上面这番话后,总结了一下说:是的,前五年、后十二年,你都没有悟道,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为什么呢?如果“道”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作为礼品送人,哪个不把它拿去献给自己的君王、皇上呢?这样做的话,一辈子升官发财就稳当了。如果“道”可以拿来奉献,人人都想自己的亲人长命百岁、无灾无难、少病少痛,哪个不把它作为最大的寿礼送给自己的亲人呢?如果“道”可以传播,那我们这些哥们儿都得道了,多舒服啊,兄弟们个个鸡犬升天,当然好啦!如果“道”可以“与人”,可以下传的话,谁不把它传给子孙?这肯定比给子孙留下万贯家财还舒服啊。
我们看历史中,也有一些道门中的高人,其子孙高明吗?那些名相、名医、技艺超群的大师们,他们的子孙继承了他们的能耐吗?的确是少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富贵传家尚不过三代,技艺传家也未必能传得下去,何况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