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大道之序,体大而周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以天地为宗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这一段也很精彩,它讲帝王之德,是给当领袖的人看的。《道德经》也讲过这个,但比起《庄子》来说,《道德经》讲得粗得多。
我们在读《坛经》时,看到六祖讲“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实际上,这种教法《庄子》早已有之。那么帝王之德,作为社会最高领导者、最高决策者、最高执行者,怎样来行使你对社会的责任?怎样把教化、治化做到最佳状态呢?
第一条:“以天地为宗。”为什么现在庄子会被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奉为祖师爷?凭这一条就绰绰有余了。以天地为宗,佛教讲山河大地是我们生存的“依报”,我们依靠这个“报”才有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离开了山河大地,离开了这个地球,人类哪有地方过日子?可以这样说,讲生态平衡,讲这个生态链,实际上就是以天地为宗。离开了天地这个大的环境,我们就无立足之地。如果你把天地给弄乱了,那就“失其宗”了,就像《道德经》所说的:“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就会处于这种极端的世界末日状态。所以“以天地为宗”,就是要我们去遵循天地之道,不能随意去破坏大自然运行的节奏。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听说长江下游都有咸潮了。说珠江有那还情有可原,珠江水系有时雨季水大,有时水少,遇到干旱,珠江三角洲的江水不足以补充,江面低于海平面,海水就会倒灌。长江口的宽度虽然和珠江口的差不多,但长江的水量可是珠江的三五倍,从来不可能有咸潮。这几年珠江有咸潮,与干旱有关。长江跨的地域那么大,从青藏高原开始,到四川盆地、江汉平原,一直到江西,到上海出口入海,跨了这么大的一片地,北方旱了南方有雨,东边旱了西边有雨,长江的流量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尽管这几十年里也有过干旱的年代,但也不至于引发咸潮,长江口的水平面比海平面低,就都不正常了,这是从来没有的。
以道德为主
第二条:“以道德为主。”天地是纯自然的,道德是社会化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道德”两个字,当然这个道德,还是在自然之中存在的。“道”向上就合乎天道,向下就合乎人道,涵聚于内就称之为德,“以道德为主”,我们要有这个定心丸。我们平常什么在给自己当家做主?是贪嗔痴慢、七情六欲、酒色财气在给自己当家做主,还是道德在给自己当家做主?我们的道德到底是匹夫之德,还是“帝王之德”?“帝王之德”的根本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如果据天下为己有,像黄梨洲先生对历代帝王所作的批评那样:“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把天下财富都当成个人的,天下的女人都当成自己的,老百姓都是奴仆,那是独夫!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以一己之私来对待天下社稷,不是以公心来对待天下社稷。我们大家都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公心还是私心?以公,那么就是道德,坐稳了,坐实了;以私,那你就别奢谈道德。
公、私两个字泾渭分明,有德无德就在这两个字上。你翻得过,你就对了,翻不过,就不行。出家人也是这样,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上不去?就在于他都是为求自己解脱。这几天整理佛源老和尚的法语,老和尚经常讲:修行,就不要考虑自己,要回向给众生;我有十年修行功夫,就回向给众生十年,我不要,我要来干啥?真正回向了,送给大家,你才真正有功德。你把在禅堂打坐、天天磕头当成是自己的功德,就没得功德。回向给众生了,你才真正有功德。若用公心来修,为了众生,为了法界,你就肯定有成就。如果总想着我要怎样怎样,我修了以后就神通广大……你就没的搞,你就永远修不上去,你就是修成了也只能成魔王,不会成菩萨。
前面说了“无所积”,“天道运而无所积”,不要积累,全部都甩出去,恰恰这样你就有功德了,就有这么怪!所以有成就的人就心公,心公就有成就。如果私心一动,我们想想现在这些大师们也好,学者们也好,包括佛教界的大和尚们也好,只要有私心,大家都把你看到,一看到你眼睛就转不动,你那一念,私心一露,别人就会看到,看到,你就麻烦。如今这几位老和尚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崇敬,因为他们无私,无私大家就尊敬你,所以要“以道德为主”。个人的修行,不管你再精进,再努力,不管章法怎么样,也不管你的老师如何如何了得,总之,这个心念就决定了一个人修行成与不成的因果关系。
再说黄河,我们坐火车到华北去,一过郑州黄河大桥,你就看不到一条河有水,这是多可怕的事情。到了河北省,过了秋收季节,把庄稼一割,哎呀,就像到了戈壁滩的感觉,很可怕的。整个华北以前是很富裕的,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以前八百里秦川富甲天下,秦朝因之统一天下,汉唐也将此作为根本,唐以后陕西的秦川一带就再没有兴盛的气象了。秦晋高原、河套地区在先秦时森林覆盖率60%~70%,改革开放前森林覆盖率几乎降到了零,多可怕!为什么?就是没有“以天地为宗”。人口的繁衍,生态的破坏,现代工业的污染,都很可怕。你看长江沿岸的城市,宜宾、泸州、重庆、宜昌、武汉、南京……这些大城市都污染得一塌糊涂。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也是,许多种鱼都没法生存了,这就叫“有失天和”。
因此,“以天地为宗”,就是要承认自然环境的神圣性。所以真正的“帝王”,他是要“以天地为宗”,要把这个看到。古代有天坛、地坛,北京现在都有,历朝历代哪个不去祭祀天地?都要去祭祀天地,承认天地的权威而不敢冒犯。天地君亲师这个顺序里面,天地是放在皇帝之上的。以天地为宗是没错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有“以天地为宗”的价值观念。
以道德为主
第二条:“以道德为主。”天地是纯自然的,道德是社会化的。我们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道德”两个字,当然这个道德,还是在自然之中存在的。“道”向上就合乎天道,向下就合乎人道,涵聚于内就称之为德,“以道德为主”,我们要有这个定心丸。我们平常什么在给自己当家做主?是贪嗔痴慢、七情六欲、酒色财气在给自己当家做主,还是道德在给自己当家做主?我们的道德到底是匹夫之德,还是“帝王之德”?“帝王之德”的根本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如果据天下为己有,像黄梨洲先生对历代帝王所作的批评那样:“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把天下财富都当成个人的,天下的女人都当成自己的,老百姓都是奴仆,那是独夫!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以一己之私来对待天下社稷,不是以公心来对待天下社稷。我们大家都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公心还是私心?以公,那么就是道德,坐稳了,坐实了;以私,那你就别奢谈道德。
公、私两个字泾渭分明,有德无德就在这两个字上。你翻得过,你就对了,翻不过,就不行。出家人也是这样,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上不去?就在于他都是为求自己解脱。这几天整理佛源老和尚的法语,老和尚经常讲:修行,就不要考虑自己,要回向给众生;我有十年修行功夫,就回向给众生十年,我不要,我要来干啥?真正回向了,送给大家,你才真正有功德。你把在禅堂打坐、天天磕头当成是自己的功德,就没得功德。回向给众生了,你才真正有功德。若用公心来修,为了众生,为了法界,你就肯定有成就。如果总想着我要怎样怎样,我修了以后就神通广大……你就没的搞,你就永远修不上去,你就是修成了也只能成魔王,不会成菩萨。
前面说了“无所积”,“天道运而无所积”,不要积累,全部都甩出去,恰恰这样你就有功德了,就有这么怪!所以有成就的人就心公,心公就有成就。如果私心一动,我们想想现在这些大师们也好,学者们也好,包括佛教界的大和尚们也好,只要有私心,大家都把你看到,一看到你眼睛就转不动,你那一念,私心一露,别人就会看到,看到,你就麻烦。如今这几位老和尚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崇敬,因为他们无私,无私大家就尊敬你,所以要“以道德为主”。个人的修行,不管你再精进,再努力,不管章法怎么样,也不管你的老师如何如何了得,总之,这个心念就决定了一个人修行成与不成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