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为而尊,天地人和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必须通过“静”,有这个修为,安守静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之后,就可以成“圣”。坐实了这个圣道,如果时节因缘来了,你一样可以“王天下”。这个“圣”也好,“王”也好,都是“无为”带来的。如果你有为,就谈不上“圣”,更谈不上“王”,所以还是“无为”高啊,进退都是逍遥自在的。
我在讲《道德经》时,也反反复复让大家去感受过这个“无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夫?学者们谈了很多很多,从两汉以来,研究老子、庄子的文章写了很多,数以万计,但我们自己怎样去体会这个“无为”?未必是学者们说的那样。寺院道观里修行的老禅师、老道长们还有点感觉,但学者们要真正感觉到这个“无为”,我看有点难,因为这是在修行中才或许可以达到的。特别是“无为也而尊”,更不是那些“少福德因缘”可以达到的。
朴、素,我们走进大自然里面,走到山里面去,有什么感觉呢?愿炯法师上次到邛崃花楸山游玩,觉得真好,自然美景啊。后来到成都近郊的黄龙溪去游玩,就觉得不好看,不舒服,因为都是人为的,人为景观太多了。花楸山是自然的,显得很朴,很素,很安逸,没有人为的因素。我们在广州、深圳,哪怕主人很热情,用山珍海味,用茅台五粮液招待,也未必吃得下去。这类场合客套话太多,应酬太多,场面大了,没有“朴素”的美感,怎么会舒服呢?
这次到长沙去,我与愿炯法师一起住在五星级的温泉酒店,成都都找不到这么好的。接待方把佛源老和尚安排去住总统套房,老和尚住得不舒服,说太奢华,住一天要一万多,仅住一晚就一定要走。本来主人还要留他,但他一定要走,要回云门寺去住,那个地方朴素,那个地方才是真的美。几千块钱一晚的酒店我住进去也不安,因为自己不是富贵人家,太奢华了,浑身不自在。在邛崃平乐古镇游玩就心安,路边吃点,价格便宜,又有自然风光。愿炯法师说:在平乐古镇上,那些老乡,老太太、老爷子们都很安宁祥和,包括街上的狗,眼睛都很平和、悠闲,在你腿边晃心里也不紧张。不像外面的人,心是慌的,眼神是慌的,脚步也是慌的,看着心里就不舒服,如今要达到“朴素之为美”也难啊。
这种美,“天下莫能与之争”。人家说年少无丑女,女娃娃十七八就没有不漂亮的;老太太再如何美容,如何化妆,也不会好看。有次我乘坐公交车,前面有个女生,从背后看,很美,身材也好;但一回过头来,吓我一跳,一张苍老的脸,岁数比我还大,估计六十多了。但她的装扮纯粹像十六七岁,是刻意打扮出来的。有的人不富贵装富贵,超前享受,超前消费,非得要美,非得要好,这都不行。你真正朴素一些,那种美反而透得出来。我们阿敏同学不贪、平和、放得下,笑容也很朴实,大家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与他打交道很放心,没有虚套跟大家玩。所以,我们说,朴素这个美,“天下莫能与之争”。人与人之间少来点花架子,多点实实在在的,美就在其中了。
和谐社会,和谐自然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什么叫“大本大宗”?对“天地之德”我们又该怎么去理解?禅宗讲,要明心见性,要大彻大悟,悟什么?就是悟“天地之德”嘛!“天地之德”是道家的说法,佛教称之为真如自性、菩提自性,只不过说法不一样。怎样才能“明白”呢?第一,我们要做到“无所积”,在无所积的情况下,使自己达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境界,这就是“天地之德”,就是“大本大宗”。我们说根本,返本归朴、归宗,归什么宗?这一大段翻来覆去都是在说这个事,就是这个“本”、这个“宗”。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看实,不要在其他地方去找什么好玩的,什么更高明的、更玄妙的,什么无上大法、无上加持,那些都是空事。这个才是“大本大宗”,没有超得过这个的了,一切法都超不过这个,因为这是万法之源。禅宗讲念头功夫、心地法门,不管功夫也好,法门也好,都要在这个“本”上、“宗”上去体证。有了体证,你就可以得道,得圆满菩提了。
明白了“大本大宗”,你就能“与天和”,与“天”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可以跟老天爷打成一片,与三千大千世界打成一片,与无量法界打成一片。“与天和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自然、与社会打成一片了。
“均调天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孔子说“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只要“均”,社会人心就“和”了。怎样“均调天下”?大家都处于“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状态,自然就顺畅了。说老实话,不需要你去“调”,各守本分,各就其位,天下自然就调顺了。这个调顺就是“与人和”。怎样“与天和”?怎样“与人和”?怎样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这都是我们需要着力的地方。我常说,学《易》的人要知道“知位守位”,如果各阶层的人都“知位守位”了,就“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了。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修密宗的讲得乐,讲“乐空双运”;修禅宗的也讲得乐,要法喜充满,有愉悦之情,有欢喜心,没有欢喜心不行。欢喜心从哪儿来?你一天到晚矛盾是非之心不断,欢喜得起来吗?欢喜不起来的。如果你“与人和”了,大家在一起,大家得乐,不是你一个人得乐,大家就和了,就乐了。你想全中国人都乐,就要全中国人都和谐;要全世界的人乐,就要全世界人都和谐。这个是政治上的事情,也是我们修养上的事情,怎样使我们得乐、得和?我经常说养和气、养喜神,这样你就能乐。孟夫子不是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作为王者,不去为“众乐乐”服务,只管自己“独乐”,是会把社稷玩丢的。
《易经》“鼎卦”讲“正位凝命”,我就这四个字也讲了许多遍了,但常人很难听懂,更难做到。若你明白了这个“与天和”“与人和”,自然位就得“正”,命就得“凝”了。
“与天和”,难啊,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人与人斗,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天天在斗,天天不安。佛教称我们人类社会是“五浊恶世”,你想真正太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历史和现实表明,天下从来就不太平。这个不太平不仅是社会,更遗祸于自然。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这么可怕,长江污染、珠江污染、黄河污染,没有一条江河不污染,可能除了云南怒江上游还没有什么污染,其他的江河都难说。澜沧江、湄公河都污染了,只不过比长江、黄河、珠江要好一点。森林没有了,草原也退化了,沙漠扩张,空气污染,真的不好说下去了。
“与人乐”且不说了,但是“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我们都很难做到这点。老何先生每个周末要到青城山圆明宫去,享受一下“天乐”,那个自然环境舒服,伍龙也就在“文君故里”自得其乐。在大城市里的居民,想得天乐就不容易了。眼睛一睁开,看见的都是水泥森林,听到的就是汽车的噪音,呼吸的是汽车的废气,要得天乐真不容易。但是我们要自励,要有这么一种心,要有这么一种愿力,祈祷并致力于社会和平,祈祷并致力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提升自己的修为,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天”,我们的精神就是“人”。我们的身体无病无灾,健康地为我们服务,我们要感恩它,爱护它,要善于与这个“天”同乐。我们的精神健康,没有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疾病,我们也要感恩它,爱护它,要与这个“人”同乐。我近来反复讲:“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转烦恼成菩提;享受生命,在生命中转生死为涅槃。”可以说是对庄子这里讲的“与天乐”“与人乐”相呼应的一种人生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