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天道》:天道自然的精美蓝图
引 言 天道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今天,我们一齐来学庄子的《天道》。这篇较为简短精练,不像《天地》那么长。《天地》、《天道》、《天运》这三篇,在《庄子》里面有它特殊的地位。《天地》已经讲了怎样效法天地。具体怎么效法呢?就要有一个“道”字,所以这里又讲“天道”。天道自然而然,法尔如是,它该怎么运行就怎么运行,因缘本就,一切现成,这就是天道。
“天”的存在,无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怎么去运作,都离不开“天”这个圈子,也离不开“心”这个圈子。“天”和我们这个“心”,实际上处于很平等的地位,是同在的。但它究竟是如何运作?它的妙处又在什么地方?《道德经》里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妙”又是怎样的呢?在《天道》篇里,特别在第一段里,庄子把这个妙处以及怎样用功的秘诀和消息都透露给大家了。
《天道》开篇的这一段说得很白,很清楚,但我们古人和现在学《庄子》的人,大都没有把这一段弄清楚。很多人都去注重《庄子》的内七篇,不知道《天道》这一系列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但人们往往没有把它看清楚,弄明白。
王船山先生在论这篇文章时说:“此篇之说,有与庄子之旨迥不相侔(móu)者,特因老子守静之言而演之,亦未尽合于老子。盖秦汉间学黄老之术以干人主之所作者。”又有学者认为是与《吕氏春秋》之文相类似。我这里不敢妄评王船山先生的评议,只就《天道》这篇文章与大家共同学习,看其中到底说了些什么,有哪些精彩之处。但若用道家大师的评议,如著《南华真经附墨》的陆西星道长,他可把这一篇看做是庄子三十三篇的核心。他用《天道》中讲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八字作为总纲,并散而为三十三篇的纲目,评议也相当精彩。所以,就看我们怎么去着眼了。
第一讲 天地之本,道德之至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天道、帝道、圣道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这里面有三个层次:天道,帝道,圣道。但是不管这三个层次如何“运”,都有一个“无所积”。首先要明白这个“积”字,它有塞滞和积蓄之意。那什么是“无所积”?这是我们需要细加留意之处。
最新的天文观察和计算认为,宇宙从诞生以来,运行了137.8亿年,它有没有积累?它是生生不已,变化莫测的。如果它有所“积”,那就没有变化。所以人是要死的,生灭无常是天道运行的一个根本法则。这个无常,就是“无所积”。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依据,变化无常是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据,事物不可能冻结、静止而永远存在;也不可能让旧的事物赖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不消失。有所积——积淀、积累只是永恒运动中相对的一种存在,但天道的运行是一往无前的,它不会因为什么东西好就停止下来。我们说春天好,百花开,美不胜收,那么就让春天停下来,不动,永远都是春天,不行;春天过了就是夏天,夏天很暖和,大家可以节约衣服,但夏天也停不下来;夏天过了是秋天,秋天过了是冬天,始终都是无所积。人,特别是年轻人,都长得乖,女娃娃18岁一朵花,就永远18岁,行不行?也不行。青年人,年轻力壮,永不衰老,长命百岁,行不行?不行。
天道要运而不积,绝不能让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停留下来。那么丑恶的东西呢?同样不能停留。秦始皇要死,萨达姆被处以绞刑。大英帝国也好,日耳曼帝国也好,蒙古帝国也好,等等,都“无所积”,永远都在更新,不以人的好恶而有所保留。恰恰就是这个“无所积”,才能够呈现万化的无穷,新事物才有资格拥有它们容身的空间,才能够一展自己的风采。如果老明星都在台上站着不走,新的明星又如何产生呢?如果老一辈的革命家到现在都还健在,那我们新一代的领导层又如何涌现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也是必然的,可以说新陈代谢就是“无所积”的另一种表述吧。
对于“圣道”和“帝道”,在这里我们需要先分辨一下。“帝道”应该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层境界,既给人类的社会性留足了发展空间,也给大自然留足了发展空间,社会和大自然双方都并行无碍,和谐无间。而“圣道”,主要是面对人类社会,侧重于人类社会。“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是对《道德经》里“无为而无不为”的发挥。唐代的成玄英在其对《庄子》的“疏”中说:“王者法天象地,运御群品,散而不积,施化无方,所以六合同归,八方款附。”这里的“法天象地”就是上合天时,下契地理,其教化是“无方”的,而非有方。“无方”就是无为嘛。“同归”是指“八方”同归于“帝道”,而非归于某一圣君、某一王朝。
孔子讲的是“圣道”,儒家学说是“圣道”,那么道家学说就叫“帝道”。对于“圣道”,成玄英的“疏”这样说:“圣道者,玄圣素王之道也。随应垂迹,制法立教,舟航有识,拯济无穷,道合于天,德同于帝,出处不一,固有帝圣二道也。而运智救时,亦无滞蓄,慈造弘博,故海内服也。”注意,“帝道”是合于“天道”的,“圣道”是源于“帝道”的,这二者虽然步步降格,但毕竟渊源不失,都是“运而无所积”的。所以,不论“天下归”也好,“海内服”也好,无须我们去多加解释,我们要着重在“无所积”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