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七讲 世俗人心与道的距离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阳春白雪不入下里巴人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fū),则嗑(xia)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lai)之人夜半生其子,遽(jù)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大声不入于里耳”,这里指高雅的音乐不入市井里巷下层人之耳,所谓“歌阳春白雪而和者寡,歌下里巴人而和者众”。所以现在的经典音乐,要开演奏会,可能门票价很高,但是真正踊跃去欣赏的人并不多,“大音希声”嘛!但是,“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折杨皇荂”是先秦音乐的歌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音乐。一唱流行音乐,大家就很开心,就“嗑然而笑”。“超女”一来,现场都要挤爆;哪位港台明星一来,那些追星族,什么我爱你、我爱你的,抢着去抱、抢着去吻,如今这些确实都是普遍现象。
“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什么是“高言”?是指真正圣贤说的那套语言,或者入道的、绝伦的、最精妙的这些理念。但“高言”是不可能留在众人心里的。就像我们书院一样,当然我也谈不上什么高明,也谈不上什么玄妙,我也只是很简单地做了一些推广国学的工作而已。但是,又有多少人来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听呢?又有多少人听了感觉到舒畅呢?所以“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啊!“止”就是停止,大家感觉到认可,不但是认可,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理念固持下来,坚持下来。为什么呢?“俗言胜也”嘛!实际上是“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因为“至道之言”是不可说、不可知的,你再怎么说,他也未必懂。
《道德经》五千言,大家都觉得是智慧之书,不得了!了不得!买书的人很多,但真正读书的人不多,读懂的人就更少。这些年大家觉得该读些孔夫子的书,真正一翻开《论语》却又要打瞌睡了。一翻开来看,尽是陈谷子烂糠似的,没有什么意思,又不能使我升官发财,读来读去只能读成“迂夫子”。为什么呢?他们没有领会经典的深意,也不能进入这种文化氛围。现在一些讲国学的场合,严格来说也叫“俗言胜也”。为什么呢?讲国学还是要讲道统、讲法统。道统和法统是从尧、舜、禹、汤,乃至孔孟一脉传承下来的。道家的道统,就是从老庄下来的。佛教的道统,在中国来说就只有禅宗这个道统;其他的,“天台”“华严”这些都谈不上。为什么呢?它们在唐代以后都绝传了,只有禅宗这个道统还成立,这个传承还成立。你离开了道统去说话,那就是俗言。俗言媚众,而恰恰是这些俗言,老百姓听到就欢喜。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你要想强行一律也不可能。
庄子说“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我们现在人的心态就是这个样的,世俗的人心都很迷惘,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很低下。而世间现在所追求的酒色财气这一套东西甚嚣尘上,大家都是急于求成、急于见利,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就会出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因为真正升了官、发了财的,毕竟是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真正搞到名堂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的确是处于“所适不得矣”的状态。我好在是死了发财心,绝了发财望,不去追这个,不去想这个了。“所适不得”,不以不得为意,为什么呢?不去取那个,我们也就无所谓得不得。如果你要去取这个,你就会陷在其中,两只脚都站痛了,也不知道该往哪儿去迈步。
丑八怪最怕儿子像自己
“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把“二缶一钟”放在一起奏乐,钟声就被搅乱,得不到最佳的乐声。这里的“二缶一钟”,“缶”是瓦缸子,是低俗之音;“钟”是高雅之音。低俗之音多而高雅之音少,而且被缶声所压倒,你还能聆听到高雅之声吗?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说,“缶钟”为“垂踵”,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两个脚后跟在这里站立,不知道如何走路,七上八下的像是“歧路亡羊”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两个脚在那里站着,左右彷徨,左顾右盼,不知道自己走哪条路。要选择吗?要取舍吗?你自己没有那个“定见”,自然而然就迷惑在其中。“所适不得矣”,你到底要朝哪里走?我们经常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现在大学刚毕业的娃娃们,研究生毕业的娃娃们,在选择工作上脑袋痛,干这样票子少了,做那样又不舒服,到底去北京,还是到广州?是留成都,还是到新疆?选择多了,反而自己没有主意。另外,因为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自己也没有主意。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如今整个天下的人心都坏了,都沉浸在争名夺利、投机取巧的状态之中。哪怕我在这里祈祷,把声音敲得再响,让大家都来向道,回归自然,但是,我这点声音有响应吗?这点目的能够达到吗?
“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如果我们办事情,知其不可得而强得之,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这又是一个错误,就是惑上加惑。所以在庄子的时代,他对这些还是感到很为难的。庄子和孔夫子不同,孔夫子走到哪里去,诸侯都是礼请,都是千金的聘礼,出场费高。庄子走到哪里去,都像乞丐一样,身上穿着烂衣裳,脚上穿着草鞋,甚至光着脚板,东奔西跑的,哪个理你呢?他不像后来的孟子、荀子,包括惠子、公孙龙子,待遇都还不错。先秦诸子之中,只有庄子最穷,因为他脾气最倔,也最麻烦。当然这种状态也没有办法,又一惑也。
“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那只好把这一切放弃,不去管它,不把自己的欲望向前推演、发展。只要没有这方面的意念,没有这方面的取舍,那你还有什么忧虑呢?需要谁帮助你忧呢?我们看到有些哥们儿做生意有困难了,我们帮他忧一下。如果他不做生意,天天在屋里泡清茶,你会不会为他忧这些事情呢?你当然就不会为他忧了。就看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果处在还要去有所为的位置上,大家就要为你忧;如果处在“无所为”的位置,大家就不会为你忧。但是,如果处在无所为的位置上,连一碗饭都没有,我们又要为你忧了。所以我们看庄子的这些话很舒服。当然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更舒服、更滑稽了。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jù)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一个麻风病人,或者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人,他生了儿子,马上就点起灯来看,生怕儿子长得和自己一样。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表明了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希望。我们的希望就像自己要生的儿子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健康、漂亮、前途无量,绝不希望自己的希望、目的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看相、算命、风水大行于世,都是怕自己的“儿子”生出来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