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more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89 episodes available.
August 22, 2025焉耆的秘密:如何从强盛走向灭亡?焉耆也是当时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城邦,都员渠城(今新疆焉青),方二里。西汉时,有“户四千,口三万二千百,胜兵六千”(《汉书·西域传》)。东汉时,有“户万五千, 口五万二千,胜兵二万余人”(《后汉书·西域传》)。东汉时代的焉耆,比西汉时代的焉耆,人口及军事力量都有了巨大增长。其地“气候寒,土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育有驼、 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兵有弓、刀、甲、稍。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周书·焉耆传》)“其俗,丈夫剪发,妇人衣襦,著大裤。”(《晋书·焉耆传》)“俗事天神, 并崇信佛法。”(《周书·焉耆传》) 焉者方四百里,国内凡有九城。员渠城“南去海(今博斯腾湖)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周书·焉耆传》)。“四面有大山,道险隘,百人守之,千人不过。”(《晋书·焉耆传》)焉耆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中间都是沙碛地带。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焉耆王遣使来洛阳访问。 太康(公元280-289年)中,焉耆王龙安又派遣王子来洛阳学习。到了龙安的儿子龙会为王,发兵袭灭龟兹王白山,遂据有龟兹,而遣其子龙熙归焉耆为焉耆王。龙会“有胆气筹略”,合并龟兹后,曾称霸西域,“葱岭以东,莫不率服”(《晋书·焉耆传》)。 可是龙会“恃勇轻率,尝出宿于外”,终于“为龟兹国人罗云所杀”。焉耆贵族统治龟兹的局面,很快就结束了。 前凉张骏曾遣将张植屯兵铁门(今铁门关),进据尉犁(今新疆焉耆南)。焉耆王龙熙迎战失利,率领吏民四万人降附前凉。 其后吕光进兵西域,龙熙又归附吕光。吕光自立为凉王,龙熙还派遣他的儿子以“人侍”名义来后凉都城姑臧学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三年(公元437年),焉耆王遣使朝魏。到了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因为焉耆“恃地多险”,多次剽劫北魏出使西域的使臣,北魏派大将成周公万度归率骑兵五千攻下焉者都城员渠城,焉耆王鸠尸毕那被迫逃往龟兹。大约就在这个时候, 车师前部的人民为高车所逼,在其部帅车伊洛率领下,逃人焉营3。接着哒汗国的势力,又向塔里木盆地推进,“焉耆又为哒所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请王于[麴嘉”(《北史·高昌传》)。高昌王麴嘉于是派遣其第二子为焉耆王。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焉耆王遣使至长安赠送名马。隋炀帝大业中,焉耆王龙突骑支派遣使臣入隋馈送方物。焉耆经过不断的战乱,这时“国少人贫,无纲纪法令”。“其国胜兵千余人而已” (《北史·焉耆传》),比起东汉时期焉耆的有胜兵二万人来,真可说削弱得不像样子了。 ...more7minPlay
August 16, 2025高昌的棉布传奇:从草木到国际贸易本期节目带您走进高昌这一历史悠久的城邦,探索其物产的丰富和农业的发达。高昌不仅是棉布和麻布的生产基地,还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枢纽。我们将揭示高昌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与波斯等地的频繁往来。通过考古发现,我们还将了解到高昌王朝的政治组织和文化影响力。为什么高昌的特产如此受欢迎?这一切都将在节目中为您解密。...more7minPlay
August 14, 2025文化碰撞:高昌如何吸收汉族与胡族元素高昌是一个在西域与中原有密切联系的城邦,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独特。高昌王朝受到汉文化深刻影响,汉文流传广泛,甚至成为通行文字。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发现了多部汉文经典,佐证了这一文化交融现象。同时,高昌地区的服饰和习俗展现出汉族与当地民族相结合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两种文化的融合。尽管高昌人使用汉文,他们的日常交流仍以胡语为主,反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层次。...more5minPlay
August 11, 2025高昌为何成为西域的文化交汇点?高昌,位于西北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城邦,曾是汉代的屯田地。随着历史的变迁,高昌经历了北凉、柔然和突厥等多方势力的统治与争夺。尽管高昌地处文化交汇之地,王朝更迭频繁,政权不稳,但其对中原文化的渴望始终未变。高昌王国在历经波折后,尽管一度强盛,但仍难逃外族的统治与掠夺,反映了当时西域复杂的政治与文化格局。...more6minPlay
August 08, 2025伊吾伊吾伊吾,亦作伊吾卢,即今新 疆的哈密(故城在今哈密西)。这一地区土地肥饶,“地宜五谷、桑、麻、蒲桃”,东汉王朝开始在此经营屯田。东汉明帝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后汉书·西域传》)。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因为匈奴急攻,一度放弃伊吾屯田。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收复伊吾。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复罢都护。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又屯田伊吾,其后复废。顺帝时西域开通,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后汉书·西域传》),并在伊吾置伊吾司马一人,管理屯田事务。东汉一代,西域凡三绝三通,伊吾的屯田,也三罢三复。总之伊吾的三次屯田,标识了东汉三次开通西域的历程。 西晋王朝在今哈密设置伊吾县,隶敦煌郡。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分敦煌置晋昌郡,伊吾县改隶晋昌郡。前凉张骏时,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置沙州,伊吾县也隶属于沙州。西凉灭后,西凉后主李歆的妻兄唐契、契弟唐和携带外甥李宝,避难伊吾,招集西凉遗民二千余家,受柔然役属。柔然汗以唐契为伊吾王,契为伊吾王历二十年之久。后来柔然又攻逼伊吾,唐契及其弟唐和拥众退往高昌,唐契与柔然部帅阿若作战阵亡。此后伊吾并入北魏的版图,成了北魏的一个县。北魏末年原扰攘, 西魏、北周的势力都达不到伊吾。直到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伊吾城主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隋于伊吾置伊吾郡,伊吾重又归属中原王朝。...more4minPlay
August 06, 2025历史迷雾中的鄯善:从繁荣到覆灭的旅程在历史的长河中,鄯善的兴衰反映了古代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高车的进攻和吐谷浑的扩张逐渐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格局。公元四世纪,南朝使臣见证了鄯善在战争中的破败,而随后的历史记载更是揭示了吐谷浑对其的吞并与统治。鄯善的命运从繁荣走向衰落,成为了历史深处的回响。这一切不仅是对古国的反思,也让我们思考历史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新疆。...more4minPlay
August 03, 2025从楼兰到鄯善,西域的历史变迁太神奇了!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西域地区与中原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各族人民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是如何不断加强的。通过对楼兰、善善等地区的历史回顾,我们了解到,在这一时期,西域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还为中原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善善国的繁荣,能够供养四千多僧侣,彰显了当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这段历史让我们对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more7minPlay
July 31, 2025突厥可汗的权谋与汉族人民的抗争史本期播客深入探讨突厥汗国的刑法与权力结构,揭示了其残酷的法律背后隐藏的人道悲剧。被征服的部落不仅面临屠杀和奴役,突厥族人民初犯特权也遭残酷制裁。我们还将回顾突厥可汗与北周之间复杂的关系,分析突厥如何利用中原分裂的局面,以及汉族人民如何奋起抵抗,甚至通过火焚烧突厥工程工具,历史的转折就在这一刻。突厥的“刑法:反叛、杀人及奸人之妇、盗马绊者,皆死;奸人女者,即以其女妻之;斗伤人者,随轻重输物;盗马及杂物者,各十余倍征之”(《周书·突厥传》)。突厥汗国“家法残忍”(《隋书·突厥传》),被征服部落的人民如果起而反抗,不是被屠杀, 便是被役使为奴隶。突厥族人民如果触犯统治者的特权,也要遭到“为奴为婢”(突厥文《阙特勤碑》)的惩罚。 突厥族社会的氏族残余是很严重的,在姻关系上,还保存着“父兄叔伯死者,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及嫂”(《周书· 突厥传》)这一风俗习惯。在王权的氏族传统中,兄弟轮替继承汗位的这一习惯,也还作为合法的存在。这在东突厥和西突厥汗位的继承上,可以获得确切的证实。 突厥自木杆可汗起,“其国富强”,“弯弓数十万,别处于代(代郡,此指大同市)、阴(阴山,此指大青山),南向以临周、齐,二国莫之能抗,争请盟好”(《北史·突厥传》),“以为外援”(《周书·突厥传》)。由于突厥汗和西魏相宇文泰通好较早,因此北周在宇文护当权时争取与突厥联军进攻北齐的行动,能够实现。 保定三年(公元563年),突厥木杆可汗集结了精骑十万,会合北周大将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所率的骑兵一万,进攻北齐的重镇晋阳。保定五年,木杆可汗又把女儿嫁给北周武帝做皇后。木杆可汗死,弟他钵可汗继位。北周既与突厥和亲,每年送给突厥纳絮、锦彩十万段,突厥也经常以名马馈赠北周,每次有马万匹之多。“突厥在京师(长安)者,又待以优礼,衣锦食肉者,常以千数。 齐人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周书·突厥传》)。隋文帝后来在声讨突厥的诏文中也说:“往者周、齐抗衡,分割诸夏,突厥之虏,俱通二国。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人西虞,惧周交之厚1。 各谓虏意轻重,国遂安危。非徒并有大敌之忧,思减一边之防。 竭生民之力,供其往来,倾府库之财,弃于沙漠。”(《北史·突厥传》)这样就使突厥可汗更加骄横,他钵可汗甚至对他的臣下说: “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周书·突厥传》) 北周灭了北齐,统一了中原,北齐的宗室范阳王高绍义(北齐文宣帝高洋子)从马邑.城(今山西朔州)逃奔到突厥可汗那里去。他钵可汗为了利用中原分裂的局面,陵轹汉族人民,勒索财物,自然是不喜欢中原重新统一的。于是立高绍义为齐帝,收容北齐的残余势力,并于公元578年(北周宣帝宣政元年)和高绍义联军入侵幽州(治蓟,今北京市西南)。这年冬天,他钵可汗还出兵围攻酒泉。当地的军民奋勇抵抗,他们点燃玉门的石脂(石油原油),焚烧突厥的攻城工具(撞车之类,大都是木制的),突厥才被迫退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石油击败敌人2。 他钵可汗病死,他钵可汗兄乙息记可汗之子摄图立,称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请与北周和亲,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 年),北周以赵王宇文招(武帝弟)女千金公主嫁与沙钵略可汗为可贺敦(可汗妻),沙钵略可汗也把高绍义送往北周,表示亲善。...more7minPlay
July 29, 2025突厥人与东罗马: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期播客探讨了突厥人在西域的征战历程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突厥人击灭燕哒,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汗国,开始了与东罗马的通商往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展现了他们的游牧生活和勇敢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逐渐成为主导,贵族会议在突厥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分析突厥人的生活、文化和社会结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性。...more6minPlay
July 27, 2025突厥汗国的兴起:从阿尔泰山到草原霸主的传奇之路突厥人起源于阿尔泰山一带,最初受柔然汗国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摆脱束缚,开始与西域城邦展开贸易,建立了与中原的密切联系。突厥汗阿史那土门的出现标志着突厥的强大与独立,最终取代柔然,成为蒙古草原的霸主。突厥的崛起不仅改变了草原的格局,也对整个东北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突厥人如何在历史洪流中逆袭,值得深思。...more6minPlay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8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