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more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90 episodes available.
September 15, 2025女国附国的西面,连接着女国。这个女国,地居吐谷浑汗国的西南,可能指的是今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了。在南北朝末年,还是世代以女性为国王,所以被称为女国。“王姓苏毗”,苏毗大概是部落的名称。国政概由女王掌管,“女王之夫”,“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 “其女王死,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苏毗部落)中之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隋书·女国传》)从这个继承制度, 可以见到苏毗部落里,氏族制残余也是很严重的。“其地五男三女,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有数夫焉。 生子皆从母姓。”(《通典·边防典·女国传》)“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隋书·女国传》)“男子皆被发, 妇人辫发而紫之。”(《通典·边防典·女国传》)"以皮为鞋。”“课税无常。”其地“气候多寒”(《隋书·女国传》)。“风俗土著,宜桑麻,熟五谷。”(《北史·吐谷浑传附女国传》)人民多“以射猎为业”。“出输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俗事阿修罗神”(《隋书·女国传》),可见这时候佛教还没有开始传入西藏。...more4minPlay
September 12, 2025附国附国《北史·附国传》说它在“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夷,即其东部”。又说:“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 这两条大水如果就是今天的澜沧江和怒江上游的话,那么附国的所在地就是在今天西藏的昌都地区。 附国“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其土高,多风少雨,宜小麦、青稞。山出金、银、铜,多白雉。”“城栅,近川谷,傍山险。”“垒石为”,“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盗贼”。“人皆轻捷,便击剑。漆皮为牟甲,弓长六尺,竹为箭。”“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戴冪篱。 衣多毛皮裘。”“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 “歌舞,鼓簧,吹长角。”“妻其群母及嫂,儿、弟死,父兄亦纳其妻。”(《北史·附国传》)“国有二万余家,号令自王出。”(《隋书· 附国传》)大概附国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已产生了真性的王,但氏族制残余还严重遗留。 附国的东部有嘉良夷(今大小金川一带),“土俗与附国同, 言语少殊”。这个部落,“所居种姓自相率领”,“不相统一”,即只有邑落之间的大帅,而尚未出现真性的王。他们的“政令系之酋帅,重罪者死,轻刑罚牛”(《隋书·附国传》)。 附国的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这数千里中, 都是羌族的聚居地区。他们“并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其风俗略同于党项,或役属吐谷浑,或附附国”(《北史·附国传》)。...more4minPlay
September 10, 2025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交融之旅伏连筹死,子夸吕(公元530-591年)立,“始自号为可汗, 居伏俟城(今青海共和西北铁卜加古城,东距青海湖约七公里), 在青海西十五里”。“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海心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 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 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北史·吐谷浑传》)。 吐谷浑人过着游牧生活,“土多牦牛、马、骡”,“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草畜牧”。“好射猎,以肉、酪为粮。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芜菁、大麦,故其俗贫多富少。”“兵器有弓、刀、甲、稍。”(《北史·吐谷浑传》)“国无常税,调用不给,辄敛富室商人,取足而止。”(《晋书·吐谷浑传》)“其刑罚,杀人及盗马,死;余则征物以赎罪,亦量事决杖。 刑人必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父兄死,妻后母及嫂等,与突厥俗同。"(《北史·吐谷浑传》)“婚礼,富者纳厚聘,贫者窃妻去。”(《新唐书·吐谷浑传》)丈夫的服装,“著小袖袍,小口裤” (《南史·河南王传》),“通服长裙,帽或戴冪篱。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晋书·吐谷浑传》)。吐谷浑可汗夸吕“椎髻珠,以皂为帽,坐金师子床。号其妻为恪尊(可贺敦的异译),衣织成裙,披锦大袍”(《魏书·吐谷浑传》)。吐谷浑社会大概处于不发展的奴隶制阶段。 南北朝时期,吐谷浑和南朝经济文化的联系很密切。如果文帝的时候,吐谷浑汗送南朝的礼物有乌丸帽、女国(即后来的吐蕃)金酒器、胡王金钏等;宋朝则回赠牵车等物。《梁书·河南王传》还说吐谷浑“与益州邻,常通商贾”,可见相互间的商务贸易也很频繁。吐谷浑与北朝的关系也很密切,北魏王朝曾赠送给吐谷浑许多锦彩,吐谷浑汗也不断赠送牦牛、蜀马及西南的珍贵土产。在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西魏将领在凉州之西袭击吐谷浑从北齐回来的商队,“获其......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周书·吐谷浑传》)。即此一例, 可见吐谷浑与中原地区的频繁商务往来。此外,吐谷浑和波斯等中亚国家也互通贸易,1956年春在青海省西宁市一次出土波斯萨桑王朝俾路斯时期(公元457-483年)的银币,即有七十六枚之多。 东、西魏分裂之际,东魏丞相高欢欲以吐谷浑为外援,建议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纳吐谷浑汗从妹为妃,并封济南王元匡的孙女为广乐公主以妻吐谷浑可汗,想利用吐谷浑贵族来骚扰西魏的后方。由此西魏“缘边,多被其害”(《周书·吐谷浑传》)。西魏为了巩固后方,除调动重兵来防御吐谷浑外,也利用突厥和吐谷浑争夺塔里木盆地霸权这个矛盾,在公元556年,派遣大将史宁与突厥木杆可汗联军进攻吐谷浑,虏夸吕妻子,大获珍宝及杂畜而还。北周武帝时,吐谷浑汗四次遣使来北周赠送方物。武帝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吐谷浑贵族内部火并,国内大乱,武帝遣太子宇文赟统领大军进攻吐谷浑,军至伏俟城,夸吕远走, 周军虏其余众而还。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吐谷浑可汗在那年又派遣了使臣来赠送方物。 ·645· 吐谷浑汗世系表(十D些号侯(482-490)--(十四)伏连筹(491一540)-(十五)夸昌(540-591) -(十一)慕利延(437一452) 一(一) 乌纯堤(401-404) (十)慕琐(425一436) (九)阿豺(418-424) (六)视源(391一400) (八)树洛干(405-417)-(十二)拾寅(453-481) -(五)视连(371-390) (一)吐谷浑(285-316)-(二)吐延(3 17-32 9)-(三11)叶延(330-351)-(四)碎翼(352-371)-...more8minPlay
September 08, 2025战争与权力:吐谷浑如何在风云变幻中生存?在公元四世纪,吐谷浑国经历了极盛时期,其领袖穆丽言在多次战争中巧妙应对北魏的威胁。虽然吐谷浑曾面临内部矛盾和外部侵略,但凭借其草原资源和战略撤退,最终保持了国家的独立。随着北魏的崛起,吐谷浑虽失去了一些领土,却更加专注于青海草原的经营,发展出了强大的国力。本文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交锋与权力斗争,揭示了吐谷浑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求生存的传奇故事。...more6minPlay
September 05, 2025吐谷浑吐谷浑吐谷浑是徒河鲜卑慕容氏的支庶。当西晋前期, 鲜卑慕容氏还放牧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时,民族大移动时代开始了,慕容氏的正支由慕容廆带领,开始向辽水东西移动,后来称之为徒河鲜卑,曾在中原地区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北燕几个政权。慕容氏的支庶即慕容廆的庶兄慕容吐谷浑,大概在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稍后,带领了他的部落一千七百户,也从西拉木伦出发,沿着阴山山脉西行,经鄂尔多斯草原,碰到西晋末年永嘉乱离(公元3 07-31 2年),很容易地度过陇坂,一度把他们的帐幕安置在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平(今青海西宁市) 带。他们在迁徒的过程中,接受了不少奴人1,到达枹罕以后,又和这一地区的羌人杂居,逐渐形成一个部落结合。到了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时代,就采用他祖父吐谷浑这个名字,来作为这一部落结合的名称。 这一部落结合到达枹罕以后,他们的游牧地区,“自枹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今甘肃迭部东,白龙江北),西至河南,南界昴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自洮水西南,极白兰(今青海布尔汗布达山),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居”(《宋书·鲜卑吐谷浑传》)。可是吐谷浑人实际居住枹罕、西平、甘松等地并没有多久,在前凉张骏时,前凉已于枸罕置河州,并于西平置西平郡,又于甘松置甘松护军。十六国后期西秦乞伏氏曾以枹罕为都城,并于甘松置甘松郡。南凉秃发氏又曾以西平乐都为都城。 可见吐谷浑人久已放弃这些地方了。在吐谷浑汗乌纥堤统部期间(公元400-405年),吐谷浑人为西秦主乞伏乾归所败,乌纥堤投奔南凉,几乎亡国。乌纥堤兄子树洛干(公元405-417年) 率所部数千家逃奔至莫贺川(今青海同德巴沟),遂建帐于莫贺川,“自称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化行所部,众底乐业,号为戊寅可汗,沙、瀰杂种莫不归附”(《晋书·吐谷浑传》)。“沙”指“沙州”,“瀰”指“西瀰山”(即今甘肃碌曲南之西倾山)。沙州“有黄沙,南北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不生草木,沙州因此为号”(《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这个沙漠,就是今天青海贵南县茫拉沟一带的沙漠。乞伏乾归和乞伏炽磐妒忌吐谷浑的强盛,屡次出兵袭击,掠夺吐谷浑的牲畜,树洛干被迫退保白兰,发病而死。树洛干弟阿豺继位为汗(公元417-424年),吐谷浑的势力还是继续发展,“阿豺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北史·吐谷浑传》)。东晋末年,谯纵割据巴蜀,阿豺的兵力向南推进,取得龙涸(今四川松潘),所以《宋书》说吐谷浑“南界龙涸”。刘裕消灭了谯纵,阿豺的南境已和南朝邻接,阿豺遣使通好南朝。阿豺死,弟慕瓒统部(公元425-436年),宋文帝于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封慕瓒为陇西公。到元嘉九年,进爵为陇西王。...more6minPlay
September 03, 2025悦般悦般,在乌孙的西北,即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流域。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一部分匈奴人依附东流,是为南匈奴;一部分匈奴人离开今蒙古草原向西迁移,是为北匈奴。 公元1世纪末,“北单于度金微山(阿尔泰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形成了悦般国。“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其风俗、言语,与高车同。 而其人清洁于胡(此胡指柔然和丁零)。俗剪发齐眉,以醍醐(奶油)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魏书·悦般传》)。 悦般原来和柔然结好。后来双方关系恶化,“数相征讨”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悦般王两次遣使至北魏京都平城,馈赠方物,与北魏修好;并且提出,如果北魏出兵袭击柔然,悦般也一定“东西齐契”,进行夹攻。从此以后,悦般还不断派遣使节来魏,主动地加强了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more3minPlay
September 01, 2025乌孙乌孙原来和大月氏都居住在我国河西走廊的祁连、敦煌间,约在公元前139年左右,由于受到匈奴的压迫,开始和大月氏先后向西迁徒,大月氏迁徒更远,乌孙迁移到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横。不田作种树(种植),随畜逐水草。”“国多马。”乌孙王称大昆弥,“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在西汉时,乌孙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汉书·西域传》)。汉武帝曾两次把公主嫁给乌孙大昆弥。 到了南北朝时期,乌孙国都虽仍在赤谷城,但“其国数为蠕蠕(柔然)所侵,西徙葱岭山中,无城郭,随畜牧逐水草”(《魏书· 乌孙传》),已经远不如西汉时期那样强盛了。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北魏派遣使者董琬等到达乌孙,代表魏帝赠送锦帛等礼品。乌孙王“得魏赐,拜受甚悦。谓琬等曰:‘传闻破落那(大宛)、者舌(康国)皆思魏德,欲称臣致贡,但患其路无由耳。今使君等既到此,可往二国,副其慕仰之诚。'琬于是自向破落那,遣[高]明使者舌,乌孙王为发导译,达二国”。“已而琬、明东还,乌孙、破落那之属,遣使与琬俱来贡献者,十有六国。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北史·西域传》序) 到了西突厥强盛时期,乌孙的境界就更加蹙小。不过到了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还有乌孙遣使来辽馈赠方物的记载。大概这时乌孙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部落而已。...more4minPlay
August 31, 2025疏勒疏勒疏勒(今新疆喀什市),是当时我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城邦。在东汉时代,疏勒很强盛,居民有二万一千户,胜兵三万余人。到了南北朝时期,疏勒先后遭受哒、突厥的役属,国力渐衰,胜兵只有二千人了。疏勒的“都城方五里。国内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锡、雌黄”。 曹魏时期,疏勒每年派遣使臣到洛阳赠送方物。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太延五年、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文成帝兴安二年、太安元年(公元455年)、和平三年,宣武帝景明三年、正始四年、延昌元年,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凡十一次遣使聘魏,并馈赠方物。神龟元年一年中两次来使。在北魏文成帝末年,疏勒王遣使送来佛袈裟一件,据说把袈裟“置于猛火之上”,可以“经日不然(燃)”。这件袈裟大概是由石棉制成的。北朝末年,突厥势力崛起,疏勒受着突厥的役属。疏勒生产的粮食和铜、铁、锡等物资,“每岁常供送于突厥”(《北史·疏勒传》)。因此它更迫切地要求加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来摆脱被突厥、呎哒所役属的艰难境地。...more4minPlay
August 29, 2025渴盘陁渴盘]渴盘随,《洛阳伽蓝记》作汉盘陀,《魏书》作诃盘险、渴槃险,《大唐西域记》作槃陀,在帕米尔高原四山中,即今新疆塔什库尔干。《梁书·渴盘随传》说它“西邻滑国(哒),南接罽宾国,北连沙勒(即疏勒)国。所治在山谷中。城周回十余,国有十二城。风俗与于阗相类。衣古贝布(草棉布),著长身小袖袍,小口裤。地宜小麦,资以为粮。多牛、马、骆驼、羊等。 出好毡、金、玉”。 渴盘随虽然是当时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小城邦,由于它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通向五天竺的孔道,因此从中原去五天竺取经的僧侣,一般要经过渴盘险,然后到达罽宾,进入五天竺,所以它很是出名。我国东晋时著名求法僧法显和北魏的取经人宋云等人,都到过这个城邦。渴盘随也不断派造使节,访问南北朝的京都平城、洛阳、建康等地。北魏太武帝太延三年(公元437年),渴盘随遣使来北魏的平城,馈赠汗血马;太延五年,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延昌二年,渴盘随凡八次遣使向北魏王朝馈赠方物,从而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 文化联系。同时渴盘随还在南}朝梁武帝的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遣使到达建康,馈赠方物。...more4minPlay
August 26, 2025于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也是当时我国西北部的一个城邦。东汉时,有“户三万二千,口八万三千,胜兵三万余人” (《后汉书·于阗传》),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个强大城邦。“其地方亘千里,连山相次。”都城叫西山城,“城方八九里”(《北史· 于闻传》),“有屋室市井”(《梁书·于闐传》),“人民殷盛”(《法显传》)。“部内有大城五,小城数十。”(《北史·于网传》)“沙碛大半,壤土隘狹”,“气序和畅,飘风飞埃”(《大唐西域记》)。土“宜稻、麦、蒲桃”,“果就菜蔬与中国(指中原地区)等”(《梁书·于闻传》)。“山多美玉。有好马、驼、骡。”(《北史·于阗传》)“国人善铸铜器。”(《梁书·于闐传》)因为于闐地区盛产桑麻,每到“蚕桑月”,“桑树连荫”,人“工纺绩絁绸”,纺织业很发达。所以当地人士“少服毛褐毡裘,多衣、绸、白叠”。也“出氍毹、细毡”(《大唐西域记》)。 于阗“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北史·于阗传》)。“其国中有十四大僧伽蓝(僧寺),不数小者。”(《法显传》)“僧徒五千余人,并多学习大乘法教。”(大唐西域记》)“王所居室,加以朱画。 王冠金帻,如今胡公帽,与妻并坐接客。国中妇人皆辫发,衣裘裤。”“相见则跪,其跪则一膝至地。书则以木为笔札,以玉为印。”(《梁书·于阗传》)“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其刑法,杀人者死,余罪各随轻重惩罚之。”“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一名计式水(今玉龙喀什河)”。“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今喀拉喀什河),与树枝水合,俱北流。”(《北史·于阗传》) 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三年,于阗王山习遣使来魏馈赠名马及方物。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吐谷浑汗慕利延为了躲避北魏的兵锋,将吐谷浑的主力撤向塔里木盆地南缘,“遂入于阗,杀其王,死者数万人”(《魏书·吐谷浑传》)。 这一次战事,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于阗“王城东三百余里大荒泽中,数十顷地,绝无蘖草,其土赤黑。闻诸耆旧曰:‘败军之地也。'昔者东国军师百万西伐,此时瞿萨旦那王(即于阗王)亦整齐戎马数十万众,东御强敌。至于此地,两军相遇,因即合战,西兵失利,乘胜残杀,虏其王,杀其将,诛戮士卒,无复孑遗。流血染地,其迹斯在。”可见战事的惨烈。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柔然又大举进攻于阗,于王派遣使臣向北魏求救,表文说:“西方诸国,今皆已属蠕蠕(即柔然)。奴世奉大国,至今无异。今蠕蠕军马到城下,奴聚兵自固。故遣使奉献, 遥望救援。”北魏王朝为了这事,召集公卿开了一次御前会议,结果认为“于阗去京师(魏都平城)几万里......虽欲遣师,势无所及。”所以北魏并没有发兵去援救,柔然的军队也不久从于阗退走。于闻自此迫切要求加强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7年),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皇兴元年、三年,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延昌元年(公元512年)、二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于阗王先后派遣使臣,来北魏的都城平城、洛阳和北周的都城长安访问,并馈送方物。于阗对南朝的梁,也派遣使节,进行访问。在梁武帝的天监九年(公元510年),于阗王遣使至建康赠送方物。天监十三年和天监十八年,于阗王又一再遣使来梁赠送琉璃罂和波罗婆(即棉布)步障等珍贵礼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又来赠送玉佛。 由于梁武帝信仰佛教,而于阗又是佛教盛行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才会这样频繁和密切。...more8minPlay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90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