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more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21 episodes available.
March 18, 2025高欢(鲜卑名贺六浑)的崛起高欢,鲜卑名贺六浑,自称是渤海人(今河北景县东),因祖父犯法发配到六镇中的怀朔镇充兵户,“累世北边,故习其信遂同鲜卑”(《北齐书·神武帝纪》)。据史籍载侯景骂高澄(高欢长子)为“鲜卑小儿”(《北齐书·神武帝纪》);北齐文宣帝高洋(高欢第二子)问杜弼“治国当用何人”,弼对以“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高洋以为这话是讥讽自己的(见《北齐书·杜弼传》);又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9云:“高洋武川镇虏”(武川当作怀朔);《隋书·五行志》云:“齐氏出自阴山,胡服者,将反初服也”,这些记载可证实高氏为鲜卑族人。但其祖父犯法发配到六镇,可能是事实,因此高欢生于六镇兵户之家。而自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六镇军事上的地位逐渐下降,即使高门子弟,也“役同厮养”,何况高欢祖先是犯法配户,他们的生活,当更为惨苦。欢娶匹娄氏(鲜卑族人)为妻,匹娄氏家富于财,高欢结婚后才得到一匹马,镇将就提拔他任“队主”,改任“函使”。“函使”是负责把怀朔镇的公文送往洛阳的小军官,他任“函使”达六年之久,常至洛阳,对当时洛阳的腐败政治,知道得比较清楚。六镇起义后,他也和六镇其他的下级军官一样,参加过破六韩拔陵、 杜洛周、葛荣等的起义队伍。不久他就背叛了葛荣,投奔到北秀容川契胡族酋长尔朱荣那里去,尔朱荣以高欢为亲信都督(卫队长)。尔朱荣举兵入洛阳把持北魏政权后,出兵镇压河北起义军,利用高欢过去在河北起义军中的关系,就派他去进行分化工作。高欢就把起义军中七个称王的将领和一万多军队拉到政府那儿来,又和元天穆一起率兵去镇压山东以邢杲为首的起义军, 击破了邢杲的起义队伍,以功累迁第三镇民酋长(鲜卑族人才授此官)、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刺史,成为尔朱荣部下的得力将领。 尔朱荣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尔朱兆起兵赴洛,高欢借故留在晋州,曾引起尔朱兆的不满。其后河西牧子费也头纥豆陵步藩南下,欲袭取晋阳,兵势甚盛,高欢和尔朱兆联兵击破步藩,两人重又和好。河北大起义失败后,三州六镇兵民流亡到并州一带的有一二十万人,尔朱兆就命高欢去统率他们。因并州一带连年霜旱,粮食发生困难,三州六镇兵民“皆面无谷色”。高欢得到尔朱兆允许,带领他们去山东“就食”。高欢掌握了这十多万三州六镇兵民,他就有了当时最雄厚的政治资本。...more6minPlay
March 14, 2025尔朱荣的暴政与北魏的覆灭北魏末年,尔朱荣凭借骁勇善战,趁乱崛起,拥立孝庄帝,却以暴政统治,屠杀贵族与起义军,引发民怨。高欢借机统领三州六镇兵民,逐步积累力量,最终消灭尔朱氏,终结其暴政。这段历史揭示了权力更迭的残酷与民心的力量,也展现了高欢的雄才大略。尔朱荣的暴虐与高欢的崛起,如何改变了北魏的命运?这段历史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more9minPlay
March 14, 2025北魏末年大起义深远影响北魏末年,关陇义军在丑庐失败后继续抵抗,却在尔朱天光的围剿下全军覆没。这场历时近七年的起义,以鲜卑族人和汉族等各族人民的大规模参与为特点,虽然最终失败,但对民族大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北魏的崩溃和后来的北齐、北周汉化政策的推行,以及均田制的巩固,都与这场起义密不可分。此次起义不仅改变了各族人民的命运,也为隋末农民大起义奠定了基础。...more8minPlay
March 11, 2025关陇起义的跌宕起伏关陇起义始于公元524年,秦州刺史李彦的暴政激起了陈明、薛真等人的反抗。义军推举羌人莫折大提为帅,建立秦国,年号天剑。起义军一路攻城略地,但在黑水与政府军决战中遭受重创。北魏政府联合外敌,分化义军。莫折念生虽一度反攻成功,但内部叛变不断,最终在527年兵败。尽管如此,义军继续在万俟醜奴的领导下与北魏抗争,直至530年醜奴牺牲。...more7minPlay
March 09, 2025山东起义山东起义在河北大起义期间,河北冀、诚诸州的汉族人民,有二十多万户流亡到青州(治东阳城,今山东青州)一带,饱受当地豪右的欺凌,生活无着,靠食榆叶度日。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六月,青州爆发了以前幽州北平府主薄河间世族邢呆为首的河北流民起义。“所在流人......率来从之, 旬朔之间,众逾十万”(《魏书·高凉王孤传六世孙天穆附传》)。邢杲自称汉王,年号天统。从以汉为国号这一点看来,邢果这次起义,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是结合起来了的。 起义军曾攻占过光州(治掖,今山东莱州)和今胶东半岛。北魏政府派遣了宗室大臣元天穆率领大军前往镇压。济南之战,起义军被击溃了,邢杲兵败牺牲。 邢杲为首的山东起义,从公元528年六月到公元529年四月,一共持续了十个月。在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原地区,由于经济联系的缺乏,锢闭经济所造成的地城观念也特别深,以邢杲为首的河北流民与山东土著农民之间的关系逃没有搞好,因而邢杲也没有得到他们的充分支持,这可能是邢果为首的山东起义失败得这样急促的一个原因。 六镇起义和河北起义、山东起义,这三次起义是连绣着进行的:在六镇起义同时,关陇地区也爆发了人民起义。...more4minPlay
March 07, 2025河北大起义失败的原因六镇兵民的河北起义,虽然是在汉族人民聚居的中原地区进行的,但由于这是鲜卑、汉两大部族中的封建隶属阶级的第次接触,因此,在民族关系上,不可能一开头就十分融洽。所以六镇鲜卑在河北地区就有“欺汉儿”的情况发生,如葛荣破信都时,“逐出居民,冻死者十六七”(《魏书·肃宗纪》);攻下沧州时, “居民死者什八九”(《魏书·肃宗纪》);进围相州,游兵向汲郡推进之际,“所在村坞,悉被残略”(《魏书·尔朱荣传》),迫使河北流民二十余万,流人青州。镇将出身的葛荣,对于汉族人民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使得自己终于为广大起义群众所唾弃,这是河北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河北的义军领袖对于汉族人民加以凌暴,可是对于汉世家大族却毫不警惕地予以拉拢。如范阳卢勇,葛荣封之为燕王(见《北史·卢同传从子勇附传》);“山东豪右”渤海高乾、 高昂兄弟,葛荣也竭力拉拢。义军领袖把汉世家大族尽量地吸收到义军中来,对于“市令驿帅,咸以为王,呼日市王、驿王”"(《魏书·李顺传族子裔传》)的义军将领,却没有重用, 以致后来尔朱荣得施用分化手段,命高欢收买义军方面的“别帅称王者七人”(《魏书·孝庄纪》)。这样,混入义军中的汉世家大族和鲜卑的贵族豪强,很快地倒向尔朱荣了。这也是河北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此外义军方面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也加速了失败的过程。...more4minPlay
March 06, 2025河北大起义的鲜卑领袖们本期播客带你了解公元525年到529年间的河北大起义。这场持续四年零一个月的起义由六镇的鲜卑族及被北魏征服的各族人领导,他们反抗鲜卑贵族和汉人地主的压迫。杜洛州、葛荣等鲜卑领袖在魏书和梁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分析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将探讨鲜卑族的阶级斗争以及他们在这场反抗中的重要角色。...more5minPlay
March 05, 2025河北大起义的起因和经过公元525年,六镇起义失败,北魏政府开始将六镇兵民迁往河北地区。然而,河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导致当地民众饥饿困苦,最终爆发了河北大起义。起义以杜洛州为首,攻下幽州、定州等地,起义军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葛荣自称天子,但在尔朱荣的反攻下,起义失败。尽管如此,义军余部仍继续抗争,直至次年九月才彻底失败。这场起义反映了北魏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农民的反抗精神。...more7minPlay
March 02, 2025六镇起义的经过六镇起义发生的经过是这样的: 孝明帝元诩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夏,柔然主郁久闾阿那瓌南侵至平城附近,那时六镇“戎马甲兵,十分阙八”(《魏书·源贺传子怀附传》),边防非常空虚,结果阿那瓌俘执北魏行台尚书元孚,“驱掠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北去。孝明帝急忙抽调关内大军十五万人前往抵御,结果无功返回。柔然人不久又进攻六镇,六镇本来很空虚,士兵天天在饥饿之中,见大敌来侵,怀荒镇兵民请求镇将把公仓打开,发粮食给兵民,以便抵抗。镇将借口没有洛阳命令,不敢擅自开仓1,以致兵民愤恨异常,聚众攻杀镇将。 正光五年三月,六镇最西的一个镇--沃野镇辖下有一个高阙戍,戍主“率下失和”(《北史·魏广阳王建传孙渊附传》)。 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杀戍主。起义不久,就攻占了沃野镇,史称“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四年)。高平镇民赫连恩等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首,举兵攻下高平镇,响应拔陵。拔陵接着攻下武川、怀朔两镇,又连败政府军于五原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白道之战,魏军“只轮不返”(《北史·魏广阳王建传孙渊附传》)。六镇至此尽为起义军占领。东西部敕勒(高车族),也加人了起义集团,声势浩大。北魏政府至此已经束手无策,统治阶级为了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起见,不惜出卖土地和人民,请柔然人来消灭六镇义军的势力。 北魏的设立六镇,本来是为了抵御柔然,拱卫平城的;现在北魏自己愿意请柔然人来消灭六镇,削弱在北方抵抗柔然人的军事力量,柔然主阿那瓌焉有不愿之理。柔然主阿那瓌就在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的春天,率领大军十万,进攻武川镇,西向沃野镇,义军频战不利。六月,拔陵渡黄河南移,余众尚二十余万,不幸又受到北魏广阳王元渊率领下的政府军的夹击。由于军事上的失利,拔陵无法掩护六镇兵民全部后撤,以致六镇兵民二十余万人都为元渊所截获。这时六镇经过柔然人的袭击,生产组织破坏无余,所谓“六镇荡然,无复蕃捍”(《魏书·高凉王孤传六世孙天穆附传》)。北魏政府便派遣黄门侍郎杨昱把这些六镇降户“分散于定(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州)、瀛(治赵军都城,今河北河间)三州就食”(《魏书·杨播传弟子昱附传》)。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并未因此解决,于是又爆发了河北大起义。 六镇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破六韩拔陵,是自从东汉以来就已加人鲜卑部落结合的匈奴人的后裔4。参加这次起义的将领如别帅卫可孤、王也不卢等,也大都是鲜卑族人。拔陵自公元524年3月 起义到公元525年6月起义失败,共一年零三个月。 起义失败之后,拔陵的下落不明,可能为柔然人所杀。 六镇起义失败后八九个月,即公元526年的4月,怀朔镇(时已改称朔州)民鲜于阿胡(鲜卑化丁零族人)、厍狄丰洛(鲜卑族人)继续据镇起义,这一年的七月,他们还攻下北魏的故都平城。 这一支义军的结果如何,史书也缺乏记载...more7minPlay
February 27, 2025北魏迁都后的鲜卑族命运北魏迁都洛阳后,随之而来的鲜卑族人身份地位急剧下降。在边境防卫失效的情况下,原本拱卫平城的六镇失去了重要性,镇将贪婪无度,导致镇户经济衰退,生活困难。北魏政府还将罪犯和术士充当边防士兵,进一步降低了镇户的地位。贫困的鲜卑族人甚至逃亡到柔然,北魏的军事力量因此大幅削弱,柔然族的进攻愈加频繁。...more5minPlay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21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