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more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48 episodes available.
June 14, 2025契丹契丹 丹族居住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一带,这一地区,当时称之为松漠。契丹和室韦是近属,契丹的风俗和室韦极为相近。契丹居鲜卑故地,经济生活也以游牧为主,“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由于契丹靠近中原地区的塞上,它对北朝的北、东魏、北齐等王朝,也是贡使不绝。北魏时期,契丹先后派遣使臣来平城、洛阳访问,共达三十多次;东魏时期,契丹也派遣过使臣来到邺城访问;北齐时期, 契丹又先后六次派遣使臣来到邺城访问。他们向这些中原王朝,岁贡名马、文皮,北魏、东魏、北齐王朝也回赠契丹以缯帛、青瑞等礼品。北朝并在和龙(今辽宁朝阳)和密云(今河北丰宁境, 不是今天北京的密云)-带,与契丹互市,交易有无。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高句丽和柔然结成联盟,想瓜分契丹和契丹北面的地豆于。契丹莫贺弗(酋长)率领部落人众万余口,车三千乘,驱徙杂畜,请求附塞,取得北魏王朝对它的保护。以后碰到饥荒的年头,北魏王朝还允许契丹部落“入关市籴”(《魏书·契丹传》)。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契丹犯塞,文宣帝亲自北讨,大败契丹,获十余万口,杂畜数十万头,所虏生口,皆分置诸州为平民。 北朝末年,契丹部落又强盛起来,分为十个部落,“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如符契。”(《北史·契丹传》)由于契丹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所以契丹的社会制度进展较快,到了隋唐时期,契丹更加强盛了。...more5minPlay
June 13, 2025原来东北的室韦有这么多故事室韦,也译作失韦,大概居住在我国东北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的上游。它与契丹是近属,在南者号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北朝时期,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所谓南室韦、北室韦、 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并无君长”(《北史·室韦传》)。语言和库莫奚、契丹、夫馀很相近。据《魏书·失韦传》载:其地“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归束发,作叉手髻。其国少窃盗,盗一征三,杀人者责马三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袴。有曲酿酒。”《北史》和《隋书》对于五部室韦的生活风俗,记载得更为细致。我们现在分别叙述于下:南室韦在契丹之北,“土地卑湿,至夏则移向北”。南室韦内部分为二十五个部落,每部有一个馀莫弗瞒咄,即部落酋长。他们内部已经有世袭制度,馀莫弗瞒咄“死则子弟代之,嗣绝则择贤豪而立之”。“气候多寒,田收甚薄。无羊,少马,多猪牛”,“多貂”,“其国无铁”,“其俗,丈夫皆被发,妇女盘发,衣服与契丹同。 乘牛车,以蘧蔭(粗草席)为屋,如突厥毡车之状。度水则束薪为栰,或有以皮为舟者。寝则屈木为室,以蘧蔭覆上,移则载行”; “妇女皆抱膝坐”,“婚嫁之法,二家相许竟,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为聘,更将妇归家,待有孕,乃相许随还舍”(《北史·室韦传》)。 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北室韦分为九个部落,部落酋长称乞引莫贺咄。乞引莫贺咄以下有副酋长三人,称莫何弗。 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冬则入山居土穴,牛畜多冻死。 饶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地多积雪,惧陷阬阱,骑木(雪橇)而行,札(骤然煞住)即止。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水獺皮之类)。”(《北史·室韦传》) 从北室韦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钵室韦人数要比北室韦多。除了“用桦皮盖屋”以外,其余生活风俗,和北室韦基本相同。 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约四日行程。深末怛室韦居住的地区,也非常冷,因此他们在冬季也都穴居,以避严寒。 钵室韦又西北数千里至大室韦,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以西, 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室韦人从事游牧,兼以射猎为业。《北史· 室韦传》里只说到他们居住的地区,“径路险阻,言语不通,尤多貂及青鼠”。这个大室韦部落居住的地区,也就是传说中后来蒙古部落祖先居住的地区。 东魏和北齐时期,室韦的部落酋长岁时派遣使人来聘。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四年、六年、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三年,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 后主天统三年(公元567年),室韦“贡使相寻”(《北史·室韦传》),来邺城聘问,并赠送方物,这说明室韦部落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室韦部落的西南,还有两个部落,一个叫地豆于,在今西拉木伦河西北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一带。地豆于“多牛羊,出名马,皮为衣服,无五谷,唯食肉酪”(《北史·地豆于传》),这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部落。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四年、五年、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六年,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 年),地豆于部落的渠帅不断派遣使者来到中原的平城、洛阳、邺城,向北魏、东魏、北齐王朝赠送方物;到了地豆于贡使回去的时候,北魏、东魏、北齐王朝也相应回赠礼品,从而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 还有一个乌洛侯部落,他们的居住地区,更在地豆于之北, 大概在今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以西、额尔古纳河东南地区。“其地下湿,多雾而气寒。人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无大君长,部落莫弗(酋长),皆世为之。其俗,绳发,皮服,以为饰。人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寇盗。好射猎。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北史·乌洛侯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四年,乌洛侯的部落酋长两次遣使来魏朝贡,并且说他们居住地区的北方,有北魏祖先拓跋部族人居住过的旧墟石室(今嘎仙洞)。太武帝特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踏看,并告祭石室,刊祝文于石室之壁。本期节目将带您走进室韦的世界,探索这个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古老部落的生活与文化。我们将揭示室韦与契丹的关系,剖析他们独特的婚嫁习俗和生存智慧。在寒冷的气候下,室韦如何通过游牧和狩猎维持生计?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伪也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展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神秘部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more10minPlay
June 11, 2025你不知道的勿吉: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之谜勿吉,古称肃慎,汉魏时期称挹娄,北朝时期称勿吉, 隋唐时期称靺鞨。其地“在夫馀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泪接,莫知其北所极”(《三国志·魏志·挹娄传》)。它的境界, 大概从今我国黑龙江省起(除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外),一直到达黑龙江北岸迤北的地方,东北更伸展到库页岛。“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晋书·肃慎传》)其人“形似夫馀,言语不与夫馀、句丽同”。地“有五谷牛马麻布”。 “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三国志·魏志·挹娄传》)“父子世为君长”,说明已经有世袭制度了。“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布。”(《晋书·肃慎传》)“夏则裸袒,以尺布其前后,以蔽形体。”(《三国志·魏志·挹娄传》)“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晋书·肃慎传》)因为黑龙江流域一到冬天气候严寒,故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后汉书·肃慎传》)。“人皆善射, 以射猎为业。”“婚嫁,妇人服布裙,男子衣猪皮裘,头插虎豹尾。” “初婚之,男就女家。”(《北史·勿吉传》)“妇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晋书·肃慎传》) 两汉时期,挹娄受夫馀的役属。到了三国曹魏时期,由于夫馀“责其租赋重”,挹类人民开始挣脱夫馀的役属。夫馀王几次出兵进攻挹娄,挹娄人“众虽少,所在山险,邻国人畏其弓矢,卒不能服也”(《三国志·魏志·挹娄传》)。 到了北朝时期,夫馀王国衰落了,继挹娄而起的勿吉部落却强盛起来了。《北史·勿吉传》称:“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期。”它分为七个部落:“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接,胜兵数千”; “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胜兵七千;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 其四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健。”这七个部落,白山部地处最南,白山就是天的长白山。粟末部以粟末水得名,粟末水亦译作速末水,即今松花江和嫩江会合以后而流向黑龙江的一段。黑水部的黑水,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它地处最北。所有这七个部落,“邑落各自有长, 不相总一”(《北史·勿吉传》),可见他们的国家组织还是很松散。每一个部落的酋长,称为大莫弗瞒咄,权力好像不太大。 勿吉人强悍有力,作战勇敢,便逐渐成为这个地区的强大力量,所以四邻都怕他们。不但经常劫掠北沃泪沮和北夫馀(即豆莫娄),还不断出兵进攻高句丽,成为高句丽北面的劲敌。 在周武王和周成王时代,肃慎氏曾进贡楷矢、石砮,远方遣使重译入贡,成为史家艳称的盛事。三国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挹类“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楷矢长一尺八寸,石砮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纪》)。这时司马氏将要代魏称帝,就大吹大擂,说这是司马氏威德所致。挹娄使臣回去的时候,魏朝回送了锦罽、绵帛等礼物。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东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挹娄都来馈赠楷矢、石砮。十六国后赵石虎时期,挹娄又来赠送楷矢、石砮,据说这次挹娄使团走了四年,才到达中原区的河北邺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十年、十二年、十七年,宣武帝景明四年(公元503年)、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三年、四年、延昌二年(公元513年)、三年、四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正光二年(公元521 年),不断派遣使臣,来魏洛阳赠送楛矢、石砮和珍贵方物,最大的一次使团人数有五百余人之多,说明勿吉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到了东魏、北齐时期,孝静帝天平三年(公元536年)、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四年、五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公元554 年),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年,后主天统元年(公元565年)、二年、三年、四年、武平元年(公元570年)、三年、四年, 有时以肃慎部落的名义,有时以勿吉部落的名义,有时以靺鞨部落的名义,向东魏、北齐派遣使臣,进贡方物,同时也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 有人认为挹娄、勿吉用楛矢、石砮来作为礼物赠送中原地区一些王朝,说明当时他们还留滞在新石器时期,这个说法是大可商榷的。在周武王、成王时的肃慎,可能确实处于新石器时期; 至于挹类、勿吉,早已进入使用铁器的时代,这从三国曹魏末年, 挹娄赠送器物中有铁铠一事,获得确切的说明。这一期播客带你探索戊己部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戊己,古称肃圣,经历了汉魏、北朝等多个历史时期,逐渐演变为一个强大的部落。我们深入探讨了戊己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其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揭示了这一部落如何在动荡中崛起并维持其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戊己的物质文化,还看到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more10minPlay
June 09, 2025沃沮沃沮沃沮部落,地处盖马大山(狼林山脉)之东,“东滨大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北与挹娄(即勿吉)、夫馀,南与泼貊接”。即从今天的延边自治州起,一直延伸到海滨为止。当时东沃泪分南沃泪和北沃泪两个部分。东沃泪“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全境有“户五千,无大君王, 世世邑落各有长帅”,大概还没真性的王出现。东沃沮人的语言,和夫馀人大同小异。“饮食居处,衣服礼节,有似句丽。”东沃泪境内,“少牛马”,战争的时候,多“持矛步战”(《三国志·魏志·东沃泪传》)。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开东沃沮为玄菟郡(郡治夫租,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咸兴)。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又把玄菟郡治迁到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西南)。 东汉时,又把玄菟郡治迁移到今辽宁沈阳之东。沃沮的邑落时时受到高句丽的侵陵,高句丽王国向沃沮人民征收“租税、貊布、 鱼、盐、海中食物”,责令沃泪人民“千里负担,致之”高句丽。高句丽王还迫令沃沮“送其美女以为婢妾”,对待沃沮人民简直像对待奴婢一样。 北沃沮,亦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风俗基本和南沃泪相同。南沃泪受到高句丽王国的欺凌,北沃沮也时时受到挹娄部落的欺凌。“挹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夏月恒在山岩深穴中为守备。冬月冰冻,船道不通,乃下居村落。”(《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沃沮人从事农业,爱好和平生活。...more5minPlay
June 08, 2025夫馀夫馀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古老部族。这个部族的政治中心,大概在今天的吉林省农安附近。东汉时,这个部族地方二千余里,北起今天黑龙江双城,南至辽宁昌图,包括今天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等地。有一条大河贯穿这个地区,就是今天的松花江,当时称之为弱水。这条水发源于长白山,从东南流向西北,它会合嫩江以后,才折而转向东北。凡是东南流向西北的水,在我国都会蒙上弱水这个名称,所以松花江在和嫩江会合之,也获得弱水这个名称。这一辽阔地区,“虽多山陵广泽”, 但土地平敞,灌溉便利,“宜五谷”,“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次、美珠,珠大者如酸枣”(《三国志·魏志·夫馀传》)。 夫馀国的王族,并不是夫馀的土著,他们的第一代国王东明,据神话传说,是北方索离国王的孽子,因为索离国王要杀他, 他逃至施掩水(今黑龙江),“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三国志· 魏志·夫馀传》注引《魏略》),东明因此南王夫馀之地。夫馀的后王,据说都是东明王的后裔。 夫徐部落,有“户八万”,是个土著的部族。和西边的近邻鲜卑游牧部落专事掠夺恰恰相反,夫馀部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风俗谨厚,不事寇钞。“国有君王”,君王以下,“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诸加权力大的,“主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战争的时候,诸加官径自在各地作战,“下户俱担粮饮食之”。贵族死了,“杀人殉葬,多者百数”。 “用刑严急,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婢。窃盗,一责十二。”“有宫室、仓库、牢狱”;“兄死妻嫂,与匈奴同俗。”(《三国志·魏志· 夫馀传》)夫馀是早期奴隶制国家,它虽然有真性王了,但还没有出现绝对的王权。“旧夫馀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国王随时会被废黜甚至杀害,可见王权并不怎样强大。 夫馀王以腊月祭天,这一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日迎鼓”。发生了战争,也要祭天,“杀牛观蹄,以占吉凶”。人民都爱好音乐,走路时,一路走,一路歌唱,“无老幼皆歌,通日声不绝”(《三国志·魏志·夫馀传》)。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夫馀王遣使聘汉, 光武帝赠以中原方物,“于是命岁通”(《后汉书·夫 馀传》)。 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夫馀王遣嗣子尉仇台亲诣洛阳,安帝赠送尉仇台印绶和金彩。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夫馀王亲至洛阳朝贡,顺帝命作黄门鼓吹、角抵戏来欢迎他。桓帝、 灵帝时,夫馀王再次遣使聘汉。由于夫 馀是东北受汉族文化较深的国家,因此汉王朝也对夫馀王特别优待,规定夫.馀王死后, 和汉朝皇帝或汉宗室诸王一样,可以“葬用玉匣”。汉王朝预先在玄菟郡(汉末玄菟郡治在今辽宁沈阳附近)存放了一套金缕玉衣或银缕玉衣,夫馀王死了,就由地方官派专人把金缕玉衣或银缕玉衣送往夫馀国都。三国时,公孙度据有辽东,他为了西面牵制徒河鲜卑的势力,东南面牵制高句丽的势力,和夫馀王族表示亲善,曾把宗女嫁给夫馀王,结为婚姻,两个地方政权关系密切。 西晋时,徒河鲜卑慕容氏崛起,开始侵略邻部。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慕容廆袭破夫馀国都,夫馀王依虑兵败自杀,依虑子夫馀后王依罗逃往沃沮。西晋武帝命护东夷都尉何龛出兵援助依罗,收复夫馀故地。但经过这次战争,夫馀的国力大大地削弱了,夫馀的人民经常被徒河鲜卑慕容氏贵族掠为奴婢,转卖到其他部族里去。 北朝时期,夫馀王国和北魏王朝还是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7年),夫馀王派遣使节到达北魏都城平城访问,并馈赠方物。这时夫馀王国在进一步削弱下去。北魏宣武帝正始(公元504至507年)中,据高句丽使臣芮悉弗向宣武帝作口头报告,提到“夫馀为勿吉所逐”(见《北史·高丽传》),说明夫馀确实已经衰亡了。 代夫馀王国而起,据有夫馀故地北部的是豆莫娄部落。它和夫馀王国一样,地方二千余里,所不同者,它的政治中心逐渐向北推移,以避免南面高句丽王国加给它的军事威胁,所以中国史上仍称它为“北夫馀”。豆莫类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基本继承夫馀王国,没有多大变化。...more11minPlay
June 05, 2025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从公元317年起,到公元581年止,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人先后入主中原,有两个半世纪以上,至隋文帝杨坚即位,黄河流域的统治权才又重新回到汉族地主的手中。当拓跋部进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的人口本不多,它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较落后,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权起见,无论对内镇压还是对外征服,都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和强迫汉族农民来供他们奴役。起初,鲜卑的统治阶级还警惕着, 它将政权的主要部分和军事的主要力量都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权方面,所谓“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大酋;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北宋刘攽等《魏书·目录叙》)。 军队中,起初由鲜卑族人构成全部军队,汉族农民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16,即使以后驱蹙汉族农民作战,也只充步兵,骑兵均由鲜卑人来担任,鲜卑人构成当时军队中的基本力量。随着他们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鲜卑族内部急遽的分化,大部分鲜卑人都沦落到被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宇文泰筹组府兵,兵农的身份固然有所提高,但是终究不能挽回这一颓势。这样,军事力量自不得不依靠汉族农民来补充,从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府兵在均田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起来,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这时汉族农民已经构成为府兵中的主要力量了。另一方面,汉族地主在政权中的势力,也必然会随着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而更加重要起来,这样,久而久之,鲜卑族的统治权,逐渐从鲜卑贵族的手里移转到汉族地主的手里,而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加速了这一过程。隋文帝的代周,就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朝人民的支持南朝政权,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半世纪中,民族矛盾已经上升到第一位,而南朝终究是汉族地主的政权之故。现在,北朝的统治权重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了,民族矛盾基本不存在了;而南朝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使南朝政权成为南朝人民痛恨的目标。所以隋文帝代周以后,在均田、府兵扩展后的国富兵强的基础上,很快消灭了南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纷扰局面,使中国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隋文帝以汉族地主的身份重新取得北朝的皇帝地位,隋王朝的统一南北,这些事业的完成,都是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氏、羌、卢水胡各族, 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 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完全和汉族一样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只有从他们后裔的姓氏(如匈奴的呼延氏,羌的夫蒙氏,鲜卑的元氏、长孙氏、独孤氏诸姓)和郡望上(如代人、河南洛阳人、京兆长安人之类),来考知他们族姓之所自出了。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寄、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在当时再也没有他们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了,也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1字文务的先世是宇文邵的酋长。宇文部,东胡族,游牧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流域。在东汉机帝时,鲜卑族的大西长植石枧所组织的部落联盟中,有东部大人槐头,据说他就是字文部的酋长。宇文部共有十二个部落,因此他是十二个部落结合起来的一个部费联盟的西长。公元293年,宇文部的大西长莫槐死、弟普拨继立。 普死,子丘不勤继立。丘不勤死,子莫珪继立。奠时,部众强盛,自称单于。莫难死,子逊呢延维立。逊呢延死,子乞得归继立。公元319年,乞得归率七卒数十...more8minPlay
May 31, 2025杨坚如何面对"半天之下,汹汹鼎沸”当时担任相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总管的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武帝让他统治旧齐之地,权力极大。杨坚想把他撤换,派韦孝宽担任相州总管。大象二年六月,迥起兵反坚;迥弟子尉迟勤时为青州(治东阳城,今山东青州)总管,也起兵响应; 荥州(治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刺史周宗室宇文胄、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总管司录席毗罗,都纷纷起兵,席毗罗部众号称八万。尉迟迥的军队发展到数十万人。除了并州(治晋阳)总管李穆、幽州(治蓟)总管于翼以外,关东诸州,几乎全都响应尉迟迥了。 郧州(治安陆,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的女儿是北周静帝的皇后。他在尉迟迥起兵的下一个月,起兵响应尉迟迥,反对杨坚。他管下的九州八镇,都归附了他。 益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总管王谦,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王雄的儿子。他听说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派了梁睿来替代他做益州总管,他也起兵闹独立,益州所管益、潼等十八州和川南、 川东十州,大都处于他的控制之下。 当时三方起兵,“半天之下,汹汹鼎沸”,“城有昼闭,巷无行人”(《隋书·高祖纪》),形势是相当紧张的。杨坚在对三方用兵的同时,先革除了北周宣帝的“苛酷之政”,废除《刑经圣制》,删略旧律,重新行用武帝制定的《刑书要制》,一切更为宽大,取得了人民和下级官吏对他的好评。其次就在大象二年六月,下令准许传播佛、道两教,发还寺院的一部分财产,允许僧侣重新在寺院修行念佛。他这样做,一方面是想利用佛教来欺骗和愚弄人民,巩固他的统治政权;另一方面也想缓和统治阶级内部世俗大地主所代表的王权和僧侣大地主之间的矛盾,来应付周隋之际改朝换代的紧张局面。 杨坚要应付三方起兵的局面,首先要解决东战场“聚众百万,称兵邺邑”(《隋书·高祖纪》),“地乃九州陷三,民则十分拥六”(李德林《天命论》)的尉迟迥。他征发关中精兵,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不久加派心腹高颖去做监军,东讨尉迟迥。这时韦孝宽年老多病,可是他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将,加上高颎足智多谋,作战部署完成得比较出色。这支军队推进到永桥城(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当时桥旁有城),与尉迟迥儿子尉迟惇带领的十万军队相持于沁水两岸。高颎就在沁水上赶造浮桥,渡过大军。尉迟惇布阵二十余里,企图在韦孝宽的军队半渡之际进行袭击,因此麾兵稍作退却。尉迟惇退却时阵地动摇,韦孝宽乘势出击,军队鸣鼓齐进;高颎便下令焚毁沁水浮桥,使士卒只好勇往直前。尉迟惇大败,全军溃散,惇单骑逃奔邺城。这次会战的胜利,奠定了杨坚一方胜利的基础。...more6minPlay
May 30, 2025北周宣帝的狂妄与权力游戏北周宣帝还非常狂妄。他即位的第二年,就把皇位传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静帝)来做,自己做太上皇帝,称天元皇帝,这时他才二十一岁。他居住的宫殿,称为“天台”,制(大赏罚、大除授用的文件)称“天制”,(任免一般官员用的文件)称“天敕”。 还立了五个皇后,天元大皇后杨氏、天大皇后朱氏、天中大皇后陈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迟氏。宣帝这样昏暴荒淫,做了不到两年的皇帝和太上皇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就得病死了,死时年才二十二岁。静帝宇文阐这时年才八岁, 大权遂旁落到宣帝嫡妻天元大皇后杨氏之父杨坚的手里。 杨坚祖先原是弘农杨氏。五世祖杨元寿在北魏初期,迁居武川镇。父杨忠,从小生长武川镇,后来成为独孤信的部将,在西魏担任将帅,宇文泰组织府兵统帅部,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杨忠就是十二大将军中的一员。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杨忠死,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北周武帝灭齐后,任用杨坚为定州(治卢奴,今河北定州)总管。宣帝时,因为杨坚是皇后的父亲,由亳州(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总管内调为大司马和右司武,掌握军权。宣帝死,静帝只有八岁,掌握机要的内史上大夫郑译和御正下大夫刘昉假造遗诏,命杨坚总持朝政。随后让静帝叔父汉王宇文赞出任右大丞相,实际上什么权力也没有。杨坚却获得假黄钺(代表皂帝专主征伐)、左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冢宰等名号;既而取消左、右大丞相的官号,杨坚为大丞相,国家权力操纵在他一人手里。 杨坚掌握了国家大权之后,怕周室五王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道(均宇文泰子)等在外藩发动兵变,先不将宣帝死讯告诉他们,推说宇文招女千金公主要嫁与突厥可汗,征召五王回京。不久就把周室五王和明帝、 武帝诸子陆续杀死。...more6minPlay
May 27, 2025大臣们的无奈:宣帝的醉酒与昏庸统治本期节目深入探讨北周王朝的衰亡历程,聚焦于武帝与宣帝这两位皇帝的不同治理风格。武帝的严厉与对太子的失望,导致了宣帝宇文赟的即位。宣帝在位期间,荒唐的行为和不合情理的法令让国家陷入混乱,最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我们将讨论宣帝如何在权力游戏中对待自己的亲族,以及他醉酒后的昏庸决策对国家的影响,令人深思的历史教训。...more7minPlay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48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