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more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89 episodes available.
October 05, 2025日本早期社会:奴隶制的兴起与部落文化共存本期节目深入探讨日本古代的部落文化与政治结构,揭示了倭奴国与强大的野马台国的演变过程。讲述了卑弥呼作为女王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和政治手腕,维持国家的稳定。我们将回顾汉朝与日本的交流,分析早期日本的奴隶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部落间的风俗与文化差异。这段历史不仅丰富多彩,更为理解现代日本提供了重要线索。...more6minPlay
October 03, 2025新罗新罗是从辰韩和弁韩发展而来的一个国家。辰韩地处马韩之东,它总共由十二个部落组成联盟,联盟的酋长称辰王。另外又有一个弁韩,也由十二个部落组成联盟。这二十四个部落,大的部落有五千家,小的也有六七百家,总起来有四五万户。由于北方强大的高句丽,念念不忘南下牧马;在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也在弁韩的迦罗部落基础上建立任那府,企图利用这个桥头堡垒,经营朝鲜半岛。为了抵御南北两大势力的侵凌,在公元356年(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辰韩、弁韩等部落开始联合起来,由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新罗国家。 新罗“田甚良沃,水陆兼种,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北史·新罗传》)。“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国出铁”,在辰韩、弁韩时代,“韩(马韩)、泼、倭皆从取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铁的普遍使用,使新罗社会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 (《三国志·魏志·弁辰》)“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选人壮健者悉入军,烽、戍、逻俱有屯营部伍。风俗、刑政、衣服略与高丽、 百济同。”“服色尚素。妇人辫发绕颈,以杂彩及珠为饰。婚嫁礼唯酒食而已,轻重随贫富。”“死有棺敛,葬送起坟陵。”(《北史. 新罗传》)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年、七年,辰韩王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宣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三年,新罗国王先后四次派遣使节,远涉重洋,来建康访问。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公元562)、后主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新罗国王也先后两次遣使来齐都邺城访问,并馈赠方物。这些友好往来,给此后几百年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more5minPlay
October 01, 2025百济使节为何频繁访问南朝?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百济国与南朝之间的频繁交流与深厚友谊。从使节的多次访问到文化的相互影响,百济国不仅对汉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通过百济的使节,汉文化甚至影响到了新罗和日本。我们将回顾这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探讨百济国如何在当时的中韩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more5minPlay
September 29, 2025百济国家的形成,部落联盟的力量有多大?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深入探索了百济国家的形成及其与马汗部落的历史渊源。百济的五十四个部落如何在联盟中逐渐崛起,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国家?我们还讨论了百济王室的神秘传说,以及部落生活的独特习俗。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习俗,百济展现出丰富的历史面貌。更有趣的是,百济的刑法与社会结构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角落。...more6minPlay
September 26, 2025文化与权力的交融: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故事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与中国多个王朝频繁互动,派遣使节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高句丽王不仅赠送南朝大量战马,也在北魏全盛时期年年奉送黄金和白银。这种外交关系加深了两国的文化融合,高句丽吸收了儒家思想,设立太学,传播经典书籍,同时佛教也从中国传入,影响了高句丽的统治阶级。高句丽在吸纳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其带向了新罗和日本,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记。...more5minPlay
September 23, 2025高句丽的社会风俗“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这种“下户”,不见得一定是奴隶,而是自耕农民。高句丽“无牢狱,有罪,诸加(加是官名)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奴婢的来源,除了这些罪犯奴婢外,其余就是被掳掠的四邻人民了。因为要通过战争来掠夺奴婢,所以高句丽国很好战,国力也较强,史称其人“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后汉书·高句丽传》),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事情。高句丽人“洁清自喜”,“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以上讲的都是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社会风俗。 公元32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高句丽王派遣使节访问洛阳。公元244年(曹魏齐王芳正始五年),高句丽王位宫乘公孙渊新灭,想略取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为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所破。高句丽王把他的兵锋转而南下,攻取平壤。 东晋十六国前期,前燕慕容氏霸有辽海,高句丽王钊也想乘隙攻占辽东,这两个力量冲突的结果,前燕主慕容取得胜利,高句丽国人五万余口归附了前燕,高句丽国都丸都城被毁坏,高句丽王钊为百济国所杀。到了后燕慕容熙时,高句丽王乘后燕衰败之际,夺取了辽东郡。这时高句丽国的都城已经不在丸都而在平壤了。 高句丽迁都平壤城以后,在朝鲜半岛的几个国家中,是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国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的使节李敖曾到达平壤城,据说这时高句丽国的“人户参倍于前魏(曹魏)时” (《北史·高丽传》),曹魏时高句丽有三万户,这时户口已有九万户了。平壤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水(今大同江)”。高句丽国的疆域,这时东至新罗,西抵辽水,南接百济,北邻靺鞨, 可是“土田薄瘠,蚕农不足以自给”(《北史·高丽传》)。“赋税则绢布及粟,随其所有,量贫富差等输之。”(《周书·高丽传》)“税,布五匹,谷五石;游人则三年一税,十人共细布一匹。租,户一石次七斗,下五斗。”(《隋书·高丽传》)“其刑法:谋反及叛者, 先以火焚燕,然后斩首,籍没其家。盗者,十余倍征赃。若贫不能备,及负公私债者,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周书·高丽传》)“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男家送猪酒而已,无财聘之礼;或有受财者,人共耻之,以为卖婢。”(《北史·高丽传》)服装, “人皆头著折风,形如弁”(《北史·高丽传》)。“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周书·高丽传》)“贵者,其冠曰骨苏,多用紫罗为之,饰以金银。服大袖衫,大口裤,素皮带,黄革屦。”(《隋书·高丽传》)“妇人服裙襦,裾袖皆为禩(缘边)。”“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为饰。”(《魏书·高句丽传》)“兵器有甲、弩、弓、箭、戟、稍、矛、。”(《周书·高丽传》)“乐有五弦、琴、 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芦管)以和曲。”(《隋书·高丽传》)以上讲的都是平壤城时期的高句丽社会风俗。...more7minPlay
September 22, 2025朱蒙的传奇:高句丽国的创立与发展高句丽高句丽,是从涉貊部落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涉和貊是两个部落,泼在东,貊在泼西。高句丽属于貊部落,后来才合并了泼部。据《三国志·魏志·涉传》说:“泼南与辰韩, 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户二万。”开始还没有形成国家,“无大君长,自汉已来,有侯邑君、三老,统主下户”。“男女衣皆著曲领,男子系银花,广数寸以为饰。”“同姓不婚。”“有麻布, 蚕桑作绵。晓候星宿,豫知年岁丰约。不以珠玉为宝。”“其邑落相侵犯,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杀人者偿死。少寇盗。”�部落的“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到了曹魏期,高句丽逐渐强大,泼部落就很自然地并人高句丽国了。 高句丽是属于貊部落的,貊族以外,还有貊的“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貊部落和小水貊部落,他们构成了高句丽国人的主体。汉代称高句丽人为貊人,说明高句丽人即出于貊人。 但统治高句丽的贵族却不是貊人,而是夫馀人。高句丽的贵族很忌讳高句丽人民和�貊部落人民之间有血缘纽带的这段历史,总喜欢强调他们和夫馀王族的亲密关系。《三国志·魏志· 高句丽传》曾提到“东夷旧语,以为夫馀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馀同”,这个说法,就高句丽贵族而言是对的。至于高句丽的人民,那么应该说是涉、貊族而不是夫馀族。 高句丽的创业君主,名唤朱蒙。传说“朱蒙母河伯女,为夫徐王闭于宫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遂生朱蒙。所以朱蒙自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魏书·高句丽传》)。后来夫馀人要杀朱蒙,朱蒙从夫馀南逃,建立了高句丽国。高句丽国的统治贵族固然是夫馀人,而构成高句丽国的人民却不是夫馀人,他们主要是貊人和泼人,当然也有古朝鲜人, 以及沃沮人的南方一部分。高句丽国的形成,也经历过一个各族人民融合的较长历程。 朱蒙四传至莫来,曾北征夫馀,夫馀王战败,夫馀的势力开始向北面撤退,但高句丽王始终无法征服夫馀,夫馀仍以今吉林农安为都城。在北魏时期,夫馀国还是用豆莫娄国这个名称,作为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强大部落而存在着。旧史说高句丽强盛之后,“乃并夫馀”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高句丽国初都纥升骨城(在今我国辽宁省桓仁西北),后来从纥升骨城迁都到丸都城(今我国吉林省集安)。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又把都城从丸都城迁到平壤。我们现在先讲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再讲平壤城时期的高句丽。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其地“南与朝鲜、泼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润水。 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故其俗节于饮食。"(《后汉书·高句丽传》)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因此高句丽人西面想向汉朝的辽东郡发展,北面想侵凌夫馀,东面想蚕食南沃沮,尤其不忘南下略定}朝鲜半岛。高句丽有五个大的氏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指曹魏时)桂娄部代之”。“绝奴部世与王婚”,所以势力也很大。高句丽已经进人奴隶社会,国内阶级分化非常明显,。...more7minPlay
September 19, 2025党项党项是羌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他们居住在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部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一带。北“周灭宕昌、邓至,而党项始强”(《新唐书·党项传》)。党项“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织牦牛尾及羖毛为屋。服裘褐,披毡为上。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屯聚,无徭役,不相往来。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北史·党项传》) 北朝的北魏后期和西魏、北周时期,党项部落已经进入早期奴隶社会,他们的酋长开始对四邻进行掠夺,并不断侵扰魏、周的边境,尤其在周末隋初政权交替、中原扰攘的时候。他们的首领以拓跋为姓,如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其酋帅拓跋宁从等率众诣旭州(即千旭戍,当在今甘肃碌曲东)内附。从《北史·党项传》所说党项“东接临洮、西平”以及隋唐时期称西倾山以南的黄河岸为党项岸(见《太平寰宇记》)一事看来,当时党项人的足迹,已经推进到洮水和湟水流域了。到了唐代,吐蕃强大,吐谷浑破灭,党项也被迫北迁,居住灵州和夏州之间,后来形成为与宋及辽、金先后鼎峙的西夏政权。 1《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more4minPlay
September 17, 2025宕昌与邓至宕昌与邓至宕昌,是羌族的一个部落。“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部众二万余落。”政治中心宕昌城,在今甘肃宕昌西。“姓别自为部落,各立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唯征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 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其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以记岁时。三年一相聚, 杀牛羊以祭天。”(《周书·宕昌传》) 宕昌的首领姓梁,世为酋帅,自称宕昌王。宕昌王经常派遣使者向北魏进贡朱砂、雌黄、白石胆等方物,北魏也还赠以车骑、 戎马、锦彩等物,加强了彼此间经济文化联系。西魏时宕昌王梁定,北周时宕昌王梁弥定不时侵犯西魏、北周的边境。北周武帝于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命大将军田弘率兵击破宕昌国,以其地为宕州(治阳宕,今甘肃宕昌西)。 邓至羌,亦称白水羌,居住在仇池以西,岭(岷山)以北,宕昌以南。它的政治中心邓至城,在今四川九寨沟县南,白水江东岸。邓至的“风俗物产,亦与宕昌略同”(《周书·邓至传》)。在北魏初,有白水酋帅像舒治自称邓至王。舒治十一传至像檐桁, 因内乱失国,投奔西魏,西魏相宇文泰派兵护送他回邓至,以后就在邓至置邓州(治尚安,今四川九寨沟县西北)。...more5minPlay
September 15, 2025女国附国的西面,连接着女国。这个女国,地居吐谷浑汗国的西南,可能指的是今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了。在南北朝末年,还是世代以女性为国王,所以被称为女国。“王姓苏毗”,苏毗大概是部落的名称。国政概由女王掌管,“女王之夫”,“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 “其女王死,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苏毗部落)中之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隋书·女国传》)从这个继承制度, 可以见到苏毗部落里,氏族制残余也是很严重的。“其地五男三女,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有数夫焉。 生子皆从母姓。”(《通典·边防典·女国传》)“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隋书·女国传》)“男子皆被发, 妇人辫发而紫之。”(《通典·边防典·女国传》)"以皮为鞋。”“课税无常。”其地“气候多寒”(《隋书·女国传》)。“风俗土著,宜桑麻,熟五谷。”(《北史·吐谷浑传附女国传》)人民多“以射猎为业”。“出输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俗事阿修罗神”(《隋书·女国传》),可见这时候佛教还没有开始传入西藏。...more4minPlay
FAQs about 魏晋南北朝史:How many episodes does 魏晋南北朝史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89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