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老刘说心学》的讲义正式出版了!!《老刘说心学》音频专辑的讲义正式出版了!! 各大电商平台和各地新华书店都已上架。《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修炼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习录》 对人类而言,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一生... more
FAQs about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How many episodes does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37 episodes available.
November 20, 2019223-气质犹器性犹水-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本讲原文:【三十】先生曰:“学者读书,只要归在自己身心上。若泥文著句,拘拘解释,定要求个执定道理,恐多不通。盖古人之言,惟示人以所向往而已。若于所示之向往,尚有未明,只归在良知上体会方得。”【三一】先生曰:“气质犹器也,性犹水也。均之水也,有得一缸者,得一桶者,有得一甕(wèng)者,局于器也。气质有清浊厚薄强弱之不同,然其为性则一也。能扩而充之,器不能拘矣。”【三二】直问:“‘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夫子哭则不歌,先儒解为余哀未忘。其说如何?”先生曰:“情顺万事而无情,只谓应物之主宰,无滞发于天理不容已处。如何便休得?是以哭则不歌。终不然,只哭一场后,便都是乐。更乐更无痛悼也。”...more13minPlay
September 06, 2019222-物有本末-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学生问“物有本末”一章,阳明先生就自己和朱熹的不同之处进行了阐述,儒学“一以贯之”,又怎么可能分割开来看呢? 本讲原文: 【二七】直问:“‘物有本末’一条,旧说似与先生不合。” 先生曰:“譬如二树在此,一树有一树之本末。岂有以一树为本,一树为末之理?明德亲民,总是一物,只是一个工夫。才二之,明德便是空虚,亲民便是袭取矣。‘物有本末’云者,乃指定一物而言。如实有孝亲之心,而后有孝亲之仪文节目。‘事有终始’云者,亦以实心为始,实行为终。故必始焉有孝亲之心,而终焉则有孝亲之仪文节目。事长、事君,无不皆然。自意之所著谓之物,自物之所为谓之事。物者事之物,事者物之事也。一而已矣。” 【二八】先生曰:“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且如见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见人好高,吾自省亦好高否?此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二九】先生曰:“至诚能尽其性,亦只在人物之性上尽。离却人物,便无性可尽得。能尽人物之性,即是至诚致曲处。致曲工夫,亦只在人物之性上致,更无二义。但比至诚有安勉不同耳。” ...more17minPlay
June 23, 2019221-心深切处才是天理-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居丧的时候,哀号哭泣不见得就是天理,“孝亲之心真切处才是天理”,比如对父母定省问安,存着敬爱父母的心,就算不到父母床前,也是孝顺;如果心不真切,就算日日定省问安,也如演戏一般,当然就是远离天理了。本讲原文:【二五】艾铎问:“如何为天理?”先生曰:“就尔居丧上体验看。”曰:“人子孝亲,哀号哭泣,此孝心便是天理?”先生曰:“孝亲之心真切处才是天理。如真心去定省问安,虽不到床前,却也是孝。若无真切之心,虽日日定省问安,也只与扮戏相似,却不是孝。此便见心之真切,才为天理。”【二六】直问:“颜子‘择中庸’,是如何择?”先生曰:“亦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就己心之动处,辨别出天理来。‘得一善’,即是得此天理。”后又与正之论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正之曰:“先生尝言:‘此是见得道理如此。如今日用,凡视听言动,都是此知觉。然知觉却在何处?捉定不得。所以说‘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子见得道体后,方才如此说。’”...more13minPlay
June 11, 2019220-火和照的关系-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但凡涉及到心体运动的具体事情,如果没有实修功夫,只是在文意上穿凿,是很难真正搞懂的。若不揣其本,反为文字所障,在觉者眼中,一切明了。断章取义的文字障,会让修者偏离根本,也是修心性的大忌。中和只是一回事,如同火与光的关系,说明心之体用,本为一体。实修必须在心体上踏实用功才会有真正的所得。本讲原文:【二四】直问:“戒慎恐惧是致知,还是致中?”先生曰:“是和上用功。”曰:“《中庸》言致中和,如何不致中,却来和上用功?”先生曰:“中和一也。内无所偏倚,少间发出,便自无乖戾(guāi lì)。本体上如何用功?必就他发处,才著得力。致和便是致中。万物育,便是天地位。”直未能释然。先生曰:“不消去文义上泥。中和是离不得底。如面前火之本体是中,火之照物处便是和。举著火,其光便自照物。火与照如何离得?故中和一也。近儒亦有以戒惧即是慎独,非两事者。然不知此以致和即便以致中也。”他日崇一谓直曰:“未发是本体,本体自是不发底。如人可怒。我虽怒他,然怒不过当,却也是此本体未发。”后以崇一之说问先生。先生曰:“如此却是说成功。子思说发与未发,正要在发时用功。”...more15minPlay
June 03, 2019219-知之为知之-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真正的学问是一念善就好好行持,一念恶就好好去掉,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良知上,放在实相上,恶自然就去了。圣人说“知之为知之”就是“诚”,不要虚伪。本讲原文:【二三】先生曰:“人但一念善,便实实是好;一念恶,便实实是恶;如此才是学。不然,便是作伪。”尝问门人,圣人说“知之为知之”二句,是何意思?二友不能答。先生曰:“要晓得圣人之学,只是一诚。”直自陈喜在静上用功。先生曰:“静上用功固好,但终自有弊。人心自是不息。虽在睡梦,此心亦是流动。如天地之化,本无一息之停。然其化生万物,各得其所,却亦自静也。此心虽是流行不息,然其一循天理,却亦自静也。若专在静上用功,恐有喜静恶动之弊。动静一也。”直曰:“直固知静中自有知觉之理。但伊川《答吕学士》一段可疑。伊川曰:‘贤且说静时如何?’吕学士曰:‘谓之有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在。’伊川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如何言静?’”先生曰:“伊川说还是。”直因思伊川之言,分明以静中无知觉矣。如何谓伊川说还是?考诸晦翁亦曰:“若云知寒觉暖,便是知觉已动。”又思知寒觉暖,则知觉著在寒暖上,便是已发。所谓有知觉者,只是有此理,不曾著在事物,故还是静。然瞌睡也有知觉,故能做梦,故一唤便醒。槁木死灰,无知觉,便不醒矣。则伊川所谓“既有知觉,却是动也,如何言静”?正是说静而无静之意,不是说静中无知觉也。故先生曰“伊川说还是”。...more14minPlay
May 26, 2019218-条理无始终-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始条理与终条理”就如一首曲子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分割开来,就支离破碎,不是一个整体了。对比伯夷、伊尹、柳下惠等人,孔子可谓集其大成的人。每个人的天资禀赋不同,须依着自己的分限去致良知,精远远要比广博重要的多。人皆可为圣贤,只要固守一颗天理之心,秉着大公无私的心去行事,仅此而已。本讲原文:【二一】或问:“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知行分明是两事。”直曰:“要晓得始终条理,只是一个条理而始终之耳。”曰:“既是一个条理,缘何三子却圣而不智?”直曰:“也是三子所知分限只到此地位。”先生尝以此问诸友。黄正之曰:“先生以致知各随分限之说,提省诸生。此意最切。”先生曰:“如今说三子,正是此意。”【二二】先生曰:“‘易则易知’。只是此天理之心,则你也是此心。你便知得人人是此心,人人便知得。如何不易知?若是私欲之心,则一个人是一个心。人如何知得?”...more12minPlay
May 20, 2019217-心无内外-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 意念发动当下,是知亦是行。心体无内外之分,外物发生当下,心中的感觉便升起。阳明先生反复强调“知行合一”、“心无内外”,均是为了避免学问之人流入义袭之列。 本讲原文: 【十八】先生用功,到人情事变极难处时,见其愈觉精神。向在洪都处张、许之变,尝见一书与邹谦之,云:“自别省城,即不得复有相讲如虔中者。虽自己柁(duò)柄不敢放手,而滩流悍急,须仗有方如吾谦之者持篙而来,庶能相助,更上一滩耳。” 【十九】门人有疑“知行合一”之说者。直曰“知行自是合一。如今能行孝,方谓之知孝;能行弟,方谓之知弟。不是只晓得个‘孝’字‘弟’字,遽(jù)谓之知。” 先生曰:“尔说固是。但要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 【二十】先生曰:“人必要说心有内外,原不曾实见心体。我今说无内外,尚恐学者流在有内外上去。若说有内外,则内外益判矣。况心无内外,亦不自我说。明道《定性书》有云:‘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此一条最痛快。” ...more16minPlay
May 12, 2019216-真正的“聪明睿智”-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先生平定宁王之乱,事功很大,但先生于自己内在清清楚楚,不掩饰不居功,气度令人钦佩。治生本就是讲学中事,君子素位而行,在逆境中磨砺本身就是修身。在此中调停得心体无累,终日做买卖也不耽误成圣成贤;如果提倡以治生为首,让治生和为学成为两件事,“利为先”只会开启人的好利私欲,终究会遮蔽根本。读书的目的就是存养良知,培养我们的心体。只要凡所读书,皆在心体上去琢磨,终究会得到好处。视听言动,心中难免有感觉,只要能做到廓然大公,不为私欲之气所影响,便是真正的“聪明睿智”。本讲原文:【十五】先生曰:“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是益。只是此志真切。有昔郢人夜写书与燕国,误写‘举烛’二字。燕人误解。烛者明也,是教我举贤明其理也。其国大治。故此志真切,因错致真,无非得益。今学者看书,只要归到自己身心上用。”【十六】从目所视,妍丑自别,不作一念,谓之明。从耳所听,清浊自别,不作一念,谓之聪。从心所思,是非自别,不作一念,谓之睿。【十七】尝闻先生曰:“吾居龙场时,夷人言语不通,所可与言者中土亡命之流。与论知行之说,更无扞(hàn)挌。久之,并夷人亦欣欣相向。及出与士夫言,反多纷纷同异,扞挌不入。学问最怕有意见的人,只患闻见不多。良知闻见益多,覆蔽益重。反不曾读书的人,更容易与他说得。”...more20minPlay
May 04, 2019215-治生与为学-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先生平定宁王之乱,事功很大,但先生于自己内在清清楚楚,不掩饰不居功,气度令人钦佩。治生本就是讲学中事,君子素位而行,在逆境中磨砺本身就是修身。在此中调停得心体无累,终日做买卖也不耽误成圣成贤;如果提倡以治生为首,让治生和为学成为两件事,“利为先”只会开启人的好利私欲,终究会遮蔽根本。本讲原文:【十三】先生初登第时,上《边务八事》,世艳称之。晚年有以为问者,先生曰:“此吾少时事,有许多抗厉气。此气不除,欲以身任天下,其何能济?”或又问平宁藩。先生曰:“只合如此做,但觉来尚有挥霍意。使今日处之,更别也。”【十四】直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仅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且天下首务,孰有急于讲学耶?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more14minPlay
May 04, 2019213-天理和欺心-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微:llsxx666 “良知”是在语言文字之外的地方,《论语述而》原句: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我没有什么隐藏的,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所知道的没有说不跟你们共享的,这就是夫子的心。 “良知”实在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不要轻视它,只作为研究,而没有向内探寻验证,如果不懂得触摸心体,就会把这个学问看轻了。真正的学问要从心体开始。 本讲原文: 【九】一日,市中哄而诟。甲曰:“尔无天理。”乙曰:“尔无天理。”甲曰:“尔欺心。”乙曰:“尔欺心。” 先生闻之,呼弟子,曰:“听之,夫夫哼哼讲学也。” 弟子曰:“诟也,焉学?” 曰:“汝不闻乎?曰‘天理’,曰‘心’,非讲学而何?” 曰:“既学矣,焉诟?” 曰:“夫夫也,惟知责诸人,不知反诸己故也。” 【十】先生尝曰:“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 又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理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入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 ...more11minPlay
FAQs about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How many episodes does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37 episodes available.